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河南省11家市级、县级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发病6 h内
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院内全因死亡率,采用多因
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共入组444例患者,平均年龄60.19±11.61岁,男性296例(66.7%),院内死亡25例(5.6%)。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OR 3.006,95%CI 1.120~8.071,P =0.029)、溶栓前
NI HSS评分(OR 1.130,95%CI 1.079~1.183,P<0.00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3.671,95%CI 1.282~10.511,
P =0.015)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严重神经功能损害、心房颤动病史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
血性卒中/TIA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中国卒中单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收治的现况,并探索卒中单元对改善卒中医疗质量绩效
指标及患者在院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多中心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登记研究。按照是否进入卒中单元,将
研究对象分为卒中单元组与非卒中单元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卒中医疗质量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KPI)和在院预后(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回归,
分析与卒中单元相关的KPI及卒中单元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院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全国1374家医院的269 4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其中,63 548例
(23.6%)患者纳入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与较高比例的rt-PA静脉溶栓(OR 1.48,95%CI 1.43~1.53)、
早期抗栓治疗(OR 1.13,95%CI 1.10~1.17)、深静脉血栓预防(OR 1.19,95%CI 1.16~1.22)、吞
咽功能筛查(OR 1.36,95%CI 1.32~1.39)、康复评估(OR 1.31,95%CI 1.28~1.34)、出院抗栓治疗
(OR 1.12,95%CI 1.08~1.15)、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OR 1.13,95%CI 1.08~1.19)、戒烟宣教
(OR 1.22,95%CI 1.20~1.25)独立相关,与较低的在院卒中复发率(HR 0.79,95%CI 0.75~0.82)和
联合血管事件发生率(HR 0.80,95%CI 0.77~0.84)独立相关(均P <0.001)。
结论 进入卒中单元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医疗质量KPI完成较好,在院卒中复发率及联合血管事
件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1年血管源性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评估高危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降低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9月于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 6 61例,随访1年内死亡患者16 0
例(4.4%),其中血管源性死亡136例(3.7%),其中包括缺血性血管性死亡3.1%(114例),出血
性血管性死亡0.1%(4例),心源性血管性死亡0.2%(8例),其他血管性死亡0.3%(10例),非血
管源性死亡0.7%(24例)。非血管源性死亡患者作为删失数据,最终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3637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 1.084,95%CI 1.062~1.105,P<0.001)、颈动脉
狭窄(OR 1.835,95%CI 1.288~2.614,P =0.001)、入院时NIHSS评分(OR 1.200,95%CI 1.164~1.237,
P <0.001)、脂蛋白a(OR 1.001,95%C I 1.000~1.001,P <0.001)、白细胞计数(OR 1.093,
95%CI 1.031~1.159,P =0.003)、纤维蛋白原水平(OR 1.092,95%CI 1.025~1.164,P =0.006)、血肌
酐(OR 1.004,95%CI 1.001~1.007,P =0.009)是血管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OR 0.378,
95%CI 0.208~0.686,P =0.001)是血管源性死亡的保护因素。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颈动脉狭窄、入院时NIHSS评分、脂
蛋白a水平、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及血肌酐水平。高密度脂蛋白为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国临床缺血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的使用率情况。
方法 从北京市职工医疗保险系统数据库中提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根据国际疾病分类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编码主诊断为I63(缺血性卒中)和G45[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相关的综合征]的患者,以2013年6月为界限分为前后各18个月,比
较这两个阶段患者用药记录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药的使用比例。并按照主诊断为缺血性卒中
和TIA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用药记录6 296 188例次,患者总计101 587例。2013年7月-2014年12月,每个
月双抗使用876.9例次(标准差129.8),中位数867(最小值511、最大值1112),占比14.7%。而2012年1
月-2013年6月每个月的双抗使用649.9例次(标准差129.8),中位数650.5(最小值352、最大值895),
占比12.3%。2013年6月以后,主诊断为缺血性卒中和TIA的患者每月双抗使用比例分别为20.2%和
11.1%,而2013年6月之前每月双抗的比例为14.5%和9.1%,2013年6月之后的双抗使用比例大于2013
年6月之前。2013年6月前双抗的使用人数占入选患者的18.3%,而2013年6月之后接受双抗治疗的患
者比例提高至22.2%。
结论 在北京市医疗保险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中,相比2013年6月前,2013年6月后使用阿司匹林联
合氯吡格雷进行双抗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Essen卒中风险分层量表(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缺血性小卒中和缺血性大卒中患者的卒中复发和联合血管事件发生的效度。
方法 以前瞻性、多中心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中连续录入
的11 384例完成1年随访的TIA、非心房颤动性缺血性卒中的住院患者为研究人群,小卒中定义为入院
时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分≤3分,大卒中定义为NIHSS评分>3分。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ESRS对
TIA、缺血性小卒中和大卒中患者进行卒中复发和联合血管事件复发风险的分层能力,预测卒中复发
和联合血管事件发生的效度。
结果 本研究有1061例TIA,3254例小卒中,7069例大卒中患者。在TIA患者中,ESRS预测卒中复发
AUC=0.57,预测联合血管事件AUC=0.56;小卒中患者中,ESRS预测卒中复发的AUC=0.58,预测联合
血管事件AUC=0.59;大卒中患者中,ESRS预测卒中复发的AUC=0.60,预测联合血管事件AUC=0.60。
结论 ESRS评分对大卒中的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效度最高,其次是对小卒中,在TIA
中预测效度最低,但是三组人群中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首发和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卒中结局差异。 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 stry,CNSR-Ⅲ),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血 管危险因素、既往用药史及病因分型系统(causative classification system,CCS)等临床资料,记录随 访3个月和1年时卒中结局。卒中结局包括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事件(卒中、 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mRS>2分)。依据患者既往是否 有卒中病史分为有卒中病史组和无卒中病史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卒中结局差异,并分析卒中病 史与卒中结局间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15 166例患者,平均年龄62.2±11.3岁,其中女性4802例(31.7%);有卒中病史患者 3355例,无卒中病史患者11 811例。有卒中病史组患者年龄,冠心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心 房颤动比例,既往用药史比例、入院NIHSS评分、住院期间降糖和降压治疗比例均高于无卒中病史组, 目前吸烟和重度饮酒比例、入院时LDL-C水平及住院期间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低于无卒中病史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CS分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卒中病史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 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比例高于无卒中病史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病史是随访3个月不良功能结 局(校正OR 1.25,95%CI 1.09~1.44,P =0.002),随访1年卒中复发(校正HR 1.44,95%CI 1.25~1.67, P<0.001)、联合血管事件(校正HR 1.43,95%CI 1.24~1.64,P<0.001)、脑血管病源性死亡(校正 HR 1.42,95%CI 1.12~1.80,P =0.004)、不良功能结局(校正OR 1.63,95%CI 1.42~1.88,P<0.001)的 危险因素。 结论 有无卒中病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局差异较大,尽管患者进行卒中二级 预防治疗,卒中病史仍然是患者1年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的 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社区居民接受突发预警(Suddens)和面、臂、言语、时间(the Face Arm Speech Time,FAST)
卒中教育的效果,并在接受教育前、接受教育后及3个月后对卒中警示症状的知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FAST用于国内卒中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来自重庆市渝中区的208例社区居民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Suddens和
FAST卒中教育。
结果 Suddens教育组和FAST教育组各104例居民,接受卒中教育后即刻及3个月后,对卒中警示症状的
知晓率均明显提高(P均<0.001)。与接受教育后即刻比较,FAST卒中教育组3个月后的卒中警示症状
知晓水平均无明显下降,能正确报告全部3个FAST症状的比例为76.9%;而接受Suddens卒中教育组3
个月后的卒中警示症状知晓水平均明显下降,能正确报告全部5个Suddens症状的比例仅为42.3%,较
接收教育后即刻显著下降(P =0.000)。
结论 FAST较Suddens更容易记忆,适用于国内的公众卒中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弗雷明汉卒中危险因素负荷对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
循环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158例就诊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隔离病区的COVID-19患
者。根据弗雷明汉10年卒中风险评分,将所有受试者分为卒中低危组(风险<10%)、中危组(风险
10%~20%)和高危组(风险>20%)。收集患者住院后每周的血清炎症指标检查结果,包括CRP、IL-6
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连续4周。预后指标定义为病程4周内死亡、病程4周时仍需住院治疗
和痊愈。比较3组间预后和不同时间点的炎症指标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弗雷明汉卒中风险
与COVID-19患者4周预后的关系。
结果 发病第1周内的炎症指标在3组之间无显著的差异,第2周、第3周和第4周血清I L-6和PCT
水平在3组间有显著差异,第2周和3周的血清CRP水平也有显著的差异。低危组患者的血清CRP
和IL-6自第2周开始逐渐降低,PCT水平相对平稳,而高危组患者的IL-6和PCT水平在第4周明显上
升。多元Logi sti 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弗雷明汉卒中高危组相比,低危组的死亡风险降低(OR
0.062,95%CI 0.004~0.772,P =0.031),低危组(OR 0.117,95%CI 0.031~0.396,P =0.001)与中危组
(OR 0.108,95%CI 0.025~0.501,P =0.004)患者病程第4周仍需要住院治疗的风险也均降低。中介效
应模型分析显示当纳入第2周IL-6水平为协变量时,弗雷明汉卒中低危组与死亡和第4周仍需住院治
疗之间的回归系数显著下降(死亡:β下降13.7%,OR 0.071,95%CI 0.005~0.815;仍需治疗:β下降
19.1%,OR 0.128,95%CI 0.034~0.452)。
结论 与弗雷明汉卒中高风险相比,卒中低、中风险COVID-19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较低,不良预后
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9.
刘高  周鹭  王蕾  和意娴  蔡恩丽 《中国卒中杂志》2007,15(11):1183-1191
目的 评价镜像疗法对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疗效。
方法 在APTA、PEDro、Embase、PubMed、CINAHL、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维普及中
国知网系统检索2004年5月-2019年5月关于镜像疗法对改善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效果的随机对照试
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
件对符合标准RCT研究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及步态指标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4项RCT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对照治疗,镜像疗法可提高Fugl-Meyer下肢评
分[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3.20,95%CI 1.52~4.88,P<0.001],提高患者踝
关节活动度(SMD 1.20,95%CI 0.71~1.69,P <0.001),提高下肢Brunstrom分期[均数差(mean difference,
MD)0.55,95%CI 0.28~0.82,P <0.001]。尚无证据表明镜像疗法可改善下肢肌张力。镜像疗法可提高
10 m步行测试分数(SMD 0.08,95%CI 0.03~0.13,P<0.001),但在提高功能性步行量表未显示明显
优势。镜像疗法可提高Berg平衡量表评分(SMD 0.98,95%CI 0.42~1.53,P<0.001),但无法改善下肢
平衡的总体稳定指数。
结论 镜像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但平衡能力的改善仍需临床
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患者左心房超声检查特点。
方法 连续入选我院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患者36例,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间左心房大小、面积及左心房射血分数、左心房压力等结构及功能指标。
结果 两组左心房内径、左心房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组左心房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61.13±11.42)% vs (65.15±10.12)%,P=0.043];左心房压高于对照组[(98.76± 21.89)mmHg vs (75.37± 26.98)mmHg,P=0.0414];左心房中部血流流速低于对照组[(57.50±4.03)cm/s vs (66.56±10.59)cm/s,P=0.035]。
结论 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左心房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预测早期卒中复发严重程度的效度。方法 前瞻性地连续纳入488例发病48小时内的TIA住院患者。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观察发病7天内患者的复发事件,包括TIA复发,大卒中[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Health stroke scale,NIHSS)>3]和小卒中NIHSS≤3发生情况。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评估ABCD2预测TIA患者复发和新发卒中事件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 本研究收集488例发病48小时内的TIA住院患者中,在7天内49例(10.04%)患者复发TIA[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6.78%~16.12%],48例卒中,其中小卒中23例(4.71%;95%CI 1.96%~6.37%),大卒中25例(5.12%;95%CI 2.68%~8.08%)。ABCD2评分预测大卒中发生效度高(AUC=0.76;95%CI 0.67~0.85,P <0.01),预测小卒中发生效度较低(AUC=0.57;95%CI 0.42~0.70,P =0.18),ABCD2评分高低与TIA复发风险呈反比(AUC=0.34,95%CI 0.22~0.59,P<0.01),3组间AU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BCD2评分能对TIA患者早期复发和新发卒中严重程度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进展为卒中的风险。方法 收集在我院治疗的186例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均于发病后48小时内行常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按照ABCD3-I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观察TIA后7天、90天内各组卒中的发生率,并比较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I评分法这3种评分方法的阳性预测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TIA后早期进展为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ABCD3-I评分的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7天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3.0%、33.8%,90天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6.0%、52.3%。与低危组、中危组分别比较,高危组TIA后7天、90天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升高(P均﹤0.01)。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90天内卒中发生率升高(P﹤0.01),两组7天内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双重TIA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比值比(odds ratio,OR)为4.307,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 interval,CI)2.317~8.005,P ﹤0.01;DWI检查出现高信号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OR为1.102,95%CI 27.719~223.344,P ﹤0.01;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OR为7.800,95%CI 2.075~29.319,P ﹦0.005。预测7天内卒中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curve,AUC)分别为0.627、0.842、0.9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5.3%、68.4%、81%。预测90天卒中发生风险: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AUC分别为0.608、0.796、0.86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1.5%、59.1%、73%。结论 ABCD3-I评分≥8分时(高危组),TIA后7天及90天内卒中发生率均升高,ABCD3-I评分≥4分时(中高危组),TIA后90天内卒中发生率升高。双重TIA、DWI检查出现高信号、同侧颈动脉狭窄与TIA后早期发生卒中相关。本研究提示ABCD3-I评分法在预测TIA进展为卒中的阳性率上,明显优于ABCD2评分法和ABCD3评分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能力。方法 对筛选的107例发病7 d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脑梗死患者应用MMSE及MoCA量表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的评测,比较经两量表评测筛查出认知障碍患者的比例。根据患者教育程度对应的MMSE临界值筛选出MMSE评分在正常范围的患者,以MoCA量表评分26分为临界值将受试者分为MoCA评测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两组在各个认知领域的得分。结果 107例患者MMSE平均分25.89±3.65分,MoCA平均分20.67±4.56分。MMSE评测异常者8例(7.5%),正常者99例(92.5%)。MoCA评测异常者98例(91.6%),正常者9例(8.4%)。MoCA评测正常者MMSE评测均正常。MMSE评测正常的99例患者中,MoCA评测正常者9例(9.1%,9/99),评测异常者(<26分)90例(90.9%,90/99)。MoCA评测异常组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延迟记忆等认知领域得分低于MoCA评测正常组(P<0.05)。结论 MoCA量表在筛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方面可能比MMSE量表更敏感,MMSE正常MoCA评测异常的患者认知损害主要表现在视空间执行功能、命名、延迟记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龄脑梗死患者接受标准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 e c o m b i n a n t t i s s u 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连续收治入院的2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分析,分为老龄溶栓组118例(60<年龄≤80岁,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溶栓组62例(年龄>80岁, 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非溶栓组74例(年龄>80岁,非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3组入院前的 一般情况,溶栓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分,溶栓后出血转化率及治疗7 d内致死性出血率,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90 d的病死率。 结果 老龄溶栓组、高龄溶栓组和高龄非溶栓组治疗前NIHSS评分(13.0±5.3、15.1±6.6、14.1±6.6; P =0.523)无显著差异,3组的急性期事件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6.9%、20.9%和21.6%,P =0.675;3组 7 d内致死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3%,9.6%,7.4%,P =0.20。90 d内的病死率分别为11.0%,22.6%, 16.2%,P =0.12。老龄溶栓组和高龄溶栓组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 0~2比值分别为56.8%和38.7%, 两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2.0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11~3.86,P =0.021;两 组治疗后90 d mRS评分中位数比较:2 vs 3,P =0.025。高龄溶栓组和高龄非溶栓组90 d的mRS评分 0~2比值分别为38.7%和21.6%,OR 1.81,95%CI 0.80~4.06,P =0.098;90 d mRS评分中位数比较:3 vs 5,P =0.008。 结论 与未溶栓的高龄患者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老龄和高龄患者接受rt-PA治疗不增加急性期 出血转化率和病死率。老龄组比高龄组rt-PA治疗获益大,高龄溶栓组比非溶栓组获益大。高龄组 rt-PA治疗可以改善患者90 d生活自理能力且不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对照组为与脑血管病无关的同期住院患者50例,所有研究对象测空腹血糖(FBS)、血脂及Hcy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比较脑卒中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血清Hcy水平变化。结果脑卒中组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升高者分别有38例和8例,占59.38%和16%;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7.07±7.68)μmol/L和(10.12±3.27)μ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脑卒中组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P0.05)。脑卒中患者Hcy水平与血脂无相关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 mal—media thickness,I MT)呈显著正相关性(r=0.824,P0.001)。结论高Hcy血症可能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与早发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关。测定血清Hcy水平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有助于其早期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小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作用及其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过氧化物加缺氧诱发的小鼠TIA模型,通过测定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和小鼠症状的出现时间、模型评分,观察血小板激活和替罗非班的干预作用。结果:模型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19±0.17)ng/ml和(0.82±0.07)ng/ml,替罗非班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替罗非班组小鼠症状的出现时间明显晚于模型组,分别为(4.95±1.19)d和(3.75±1.12)d;症状评分也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氧化应激通过激活血小板,进而诱发微血栓的形成导致小鼠TIA发作;血小板活化后伴随的炎症反应可能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卒中A-S-C-O分型、TOAST分型及CISS分型的信度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定缺血性卒中A-S-C-O分型、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及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fication,CISS)的信度检验。方法 连续收集我院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100例,由两位研究者对其进行分型,对3种分型分别进行信度检验。结果 本研究A-S-C-O分型的Kappa值为0.504,P <0.01;TOAST分型的Kappa值为0.769,P <0.01;CISS分型的Kappa值为0.710,P <0.01。结论 A-S-C-O分型的一致性中等,TOAST分型及CISS分型的一致性良好。【关键词】 脑梗死;A-S-C-O分型;TOAST分型;CISS分型;信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急性卒中发病14d内的住院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发病14 d以内的急性卒中住院患者130例,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the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进行焦虑障碍及程度的评价,并对伴有焦虑障碍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卒中类型、病灶侧别及发病后首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0例卒中患者在发病14±2 d全部完成HAMA量表评价,39例(30%)有卒中后焦虑障碍。其中40例(30.8%)可能有焦虑,32例(24.6%)肯定有焦虑,7例(5%)肯定有明显焦虑。精神性焦虑的评分为5.00(1.75~9.00)分;躯体性焦虑的评分为3.00(1.00~6.00)分。中老年组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患者(P <0.05)。精神性焦虑症状和躯体性焦虑症状均较年轻者严重(P <0.05)。大学文化程度的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生率较低文化水平患者有更高的趋势(大学50%,高中28.6%,初中27.1%,小学25%,文盲33.3%)。在伴有焦虑障碍的患者中,有明显焦虑障碍的比例以中年以上患者更高,女性有更易患的趋势。焦虑的发生率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 =0.197,P <0.05)。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生率与卒中类型及病灶侧别无明显相关性(P >0.05)。仅有不足1/3的伴有焦虑障碍的患者给予药物干预,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类药物为主。结论 卒中后14 d内约有1/3的患者并发焦虑障碍,年龄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年龄也可影响焦虑障碍的程度。此外,文化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卒中后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生。脑梗死患者有易出现焦虑障碍的趋势。目前综合医院对伴有焦虑障碍的患者药物干预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9.
张鹏  毕齐 《中国卒中杂志》2012,7(4):264-270
目的 调查青年卒中患者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检查情况,探讨青年卒中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连续登记住院的青年卒中(18~44岁)患者的病历资料入组274例,并分层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卒中(45岁及以上)患者入组300例,分析其众多危险因素及病因学构成特点。结果 ①青年卒中组中,缺血性卒中229例(83.58%),男性211例(77.01%);年龄在40~44岁的患者160例(58.39%);②青年卒中组,合并高血压179例(65.33%)、吸烟162例(59.12%)、饮酒123例(44.8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00例(39.84%)、肥胖86例(31.39%),与中老年卒中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高脂血症156例(56.9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缺血性卒中经TOAST(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病因学分型,青年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00例(44.25%)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66例(29.20%),与中老年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青年组颅内外血管情况优于中老年组,主要动脉无异常的患者比率(26.55%)高于中老年组(15.79%),轻、中度和重度狭窄率(46.02%和7.96%)低于中老年组(50.20%和17.8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①青年卒中以缺血性卒中、男性为主,其中40~44岁的患者占1/2以上;②青年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是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其中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百分率随年份的增长有逐渐增高趋势;③青年缺血性卒中主要的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其他病因多样化;④青年卒中患者的颅内外血管情况优于中老年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