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多项参数监测与老年高血压心脑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74例老年和163例非老年高血压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多项参数与心脑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结果老年组的24h血压均值、收缩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且心脑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亦显著增高.老年组昼夜节律异常百分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且与心脑靶器官损害有显著性关系.心脑靶器官损害组以收缩压和舒张压共同升高,昼夜节律消失,血压变异性、血压负荷值显著增加,血压昼夜波动呈非杓型为特点,老年组的收缩压、收缩期血压变异性、收缩期血压负荷值增高更为显著.结论动态血压均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及血压负荷值变化与老年高血压心脏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对5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杓型组(n=21)和非杓型组(n=38)。将38例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晨起服药组(n=21)和晚上服药组(n=17),剂量2.5mg/d,治疗8周后再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晨起服药组平均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水平分别由治疗前的(143.1±5.7)mmHg、(75.6±7.1)mmHg、(126.2±5.8)mmHg、(71.6±5.6)mmHg;下降为治疗后的(129.0±6.6)mmHg、(73.6±7.0)mmHg、(121.1±9.2)mmHg、(63.3±3.7)mmHg。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起服药组和晚上服药组比较,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由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纠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晨起服药和晚上服药对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由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纠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上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使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年龄≥60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50例,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监测结果为非杓型组(夜间平均血压较白昼平均血压下降值<10%)78例,另一对照组为杓型72例.所有入选患者检查: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肌酐清除率、尿微量白蛋白.结果非杓型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大于杓型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和肌酐清除率小于杓型组(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TOD)的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对135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监测。分为TOD组82例和非TOD组53例,以24h、白天、夜间血压均值(SBP、DBP)及血压昼夜节律值为参数指标。结果两组的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血压及其昼夜节律性与TO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中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4例分为两组,其中95例存在靶器官损害患者作为A组,79例无靶器官损害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为B组,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监测,以24 h、日间、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值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24 h、日间、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4、日间、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ABPM对诊断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昼夜节律异常与尿钠、尿钾排泄的变化规律。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9例。根据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波动情况,分为昼夜节律正常组(杓型组)31例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杓型组)28例,收集患者24 h尿液并分析24 h尿钠和尿钾水平。非杓型组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夜间尿钠排泄量均高于杓型组(P<0.05或P<0.01),同时非杓型组24 h尿钾低于杓型组(P<0.05)。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尿钠、尿钾排泄呈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7.
对 13 7例高血压患者 (69例无心脑靶器官损害为A组 ,68例并心脑靶器官损害为B组 ) ,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多项参数。结果表明 :心脑靶器官损害组患者以收缩压和舒张压共同升高、昼夜节律消失、动态血压变异性、血压负荷值显著增加和血压昼夜波动呈非杓型为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将115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老年组(65例)和非老年组(50例),计算其血压变异系数,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最后比较两组的心脑血管合并症和肾功能情况。结果非老年组24 h血压均值和收缩压均低于老年高血压组,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有密切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损害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力群 《贵州医药》2004,28(11):976-97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中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心脏形态及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将 2 6 7例高血压病患者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中夜间血压均值较白昼血压均值下降≥ 10 %者确定为杓型组 ,共计 15 5例 ;夜间血压均值较白昼血压均值下降 <10 %者为非杓型者 ,共计 112例。比较两组病例的 2 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LA、AO、IVSD、LVEDd、LVPWd、LVMI、LVEF、CO、CI、E/A。结果非杓型组 2 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患者左心室肥厚明显 ,LVMI高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患者E/A比值较杓型组患者低。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在出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非杓型高血压 )时将明显增加对心脏的损害程度 ,造成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受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60例,分别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有无LVH,分为LVH组(n=70)和非LVH组(n=90),比较2组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化,统计分析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与LVH的关系.结果 ①LVH组与非LVH组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VH组与非LVH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白昼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2±14)mmHg(1 mmHg=0.133 kPa)比(121±9)mmHg、(18±4)mmHg比(82±5)mmHg、(16 ±5)mmHg比(11±4)mmHg、(153±11) mmHg比(123±10) mmHg、(17±5)mmHg比(13±4) mmHg、(100±9)mmHg比(83±6)mmHg、(16±5) mmHg比(10±3)mmHg、(147±14)mmHg比(112±12)mmHg、(15±6)mmHg比(10±4) mmHg、(96±10) mmHg比(77±8)mmHg、(14±6) mmHg比(8±3) mmHg](均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变异性异常与LVH关系密切;血压变异性大者,LVH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血压负荷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老年女性正常血压组(50例),原发性高血压Ⅰ级(51例)原发性高血压Ⅱ级(52例),原发性高血压Ⅲ级(52例)的24h动态血压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Ⅱ级和原发性高血压Ⅲ级患者夜间平均血压接近或超过日间平均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更容易导致靶器官损害,夜间舒张压越高,靶器官(TOD)损害越重。血压负荷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危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李献良 《淮海医药》2009,27(4):287-28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1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2组:左室肥厚组(n=30)与非左室肥厚组(n=72)。结果(1)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及脉压以及夜间舒张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46.2±13.5)mm Hg、(125.7±9.2)mm Hg;24 h脉压分别为(59.7±12.7)mm Hg、(46.8±7.1)mm Hg;白天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49.3±10.9)mm Hg、(128.2±10.64)mm Hg,白天脉压分别为(60.2±12.4)mm Hg、(48.1±8.0);夜间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41.7±16.9)mm Hg、(118.8±9.7)mm Hg;夜间脉压分别为(57.8±14.1)mm Hg、(43.7±6.7)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分别为(84.0±10.7)mm Hg、(75.1±7.6)mm Hg。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其动态血压呈非杓型节律为66.7%比30.6%,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者左室肥厚发生率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曹荣  余振球  王容华 《中国医药》2012,7(7):816-818
目的 比较老年和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的差异,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我院高血压科就诊的83例2周内未服药的高血压病患者,60岁≤年龄<80岁患者40例作为老年组,18岁≤年龄≤30岁患者43例作为青年组.2组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比较结果.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的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和24h收缩压变异系数明显高于青年高血压组[(61±12) mm Hg(1 mm Hg=0.133 kPa)比(52 ±9)mm Hg,(0.44±0.07)比(0.37±0.06),(11±2)%比(8±2)%,均P<0.01];24 h平均舒张压和24h平均心率明显低于青年高血压组[(79±10) mm Hg比(88±12)mm Hg,(69±8)次/mint比(74±9)次/min,均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主要以动态脉压增大和24h收缩压变异性升高为特点;而青年患者以24h平均舒张压升高为主.因此,临床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降压治疗时,选择的药物不仅要有效降低平均收缩压水平,还要改善脉压和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4.
白智峰  李帅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097-3099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改变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19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即颈动脉硬化患者(n=91)和对照组(n=102).患者均给予24h血压动态监测,比较和分析两组血压节律的改变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24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h平均脉压(24h-M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昼间平均脉压(d-M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脉压(n-M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6.92、24.68、6.16、12.87、11.59、6.35,均P<0.05),观察组组内d-SBP、d-DBP、d-MBP均分别高于与n-SBP、n-DBP、n-M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3.61,P<0.01).观察组昼夜血压变异度>10%,则观察组24 h动态血压曲线图为非杓型曲线;对照组昼夜血压变异度<5%,则24h动态血压曲线图为杓型曲线.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压高峰对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具有临床意义,血压昼夜节律性改变可作为临床治疗和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及依从性与血压控制率、靶器官损伤、并存临床情况的关系。方法 526高血压患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一般情况、用药依从性、分析用药依从性与血压控制和靶器官损伤、并存临床情况的关系。结果常用降压药物的单药应用以钙拮抗剂为最多(60.27%),联合用药中以利尿剂为最多。用一种降压药物者依从性显著高于联合用药者(P<0.05),依从性好的患者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P<0.05),依从性差的患者靶器官损伤及相关临床情况显著高于依从性好的患者(P<0.05)。结论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可显著提高血压控制率,延缓或减轻靶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全部入选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厄贝沙坦、观察组同时联合氢氯噻嗪,比较两组的疗效,并记录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情况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5.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达75.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SBP治疗后达(123.82±14.18)mmHg,DBP(85.18±12.37)mmHg,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的SBP、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规律的影响。方法选取顽固性高血压患者144例,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53例)、糖耐量减低(IGT)组(43例)和糖尿病组(48例),并监测24h动态血压。结果糖代谢异常者(IGT组和糖尿病组)非杓型收缩压和舒张压发生率高于NGT组[79.1%(34/43)、83.3%(40/48)比69.8%(37/53),81.4%(35/43)、70.8%(34/48)比66.0%(35/53)](P〈0.05);糖尿病组非杓型收缩压发生率高于IGT组(P〈0.05),非杓型舒张压发生率低于IGT组(P〈0.05)。夜间高血压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的24h舒张压负荷高于NGT组和糖尿病组[40.8(16.9,73.1)mmHg比30.4(2.9,50.2)、23.3(1.3,43.7)mmHg](P〈0.05),NGT组患者24h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明显低于IGI组和糖尿病组f(126±13)mmHg(1mmHg=0.133kPa)比(133±17)、(133±12)mmHg,(128±12)mmHg比(135±18)、(134±12)mmHg,(122±16)mmHg比(131±19)、(130±16)mmHg](P〈0.05),IGT组24h舒张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h平均动脉压、夜间平均动脉压高于NGT组和糖尿病组[(854-12)mmHg比(80±11)、(76±12)mmHg,(87±13)mmHg比(82±11)、(78±13)mmHg,(83±14)mmHg比(76±12)、(72±12)mmHg,(101±13)mmHg比(95±10)、(95±10)mmHg,(99±14)mmHg比(92±12)、(92±12)mmHg](P〈0.05),同时IGT组dSBP、nSBP高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24h平均脉压差、白昼平均脉压差、夜间平均脉压差高于NGT组和IGT组[(57±13)mmHg比(46±10)、(48±10)mmHg,(56±12)mmHg比(46±10)、(48±10)mmHg,(58±14)mmHg比(46±11)、(48±12)mmHg](P〈0.05)。结论顽固性高血压合并血糖代谢异常的患者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其中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为对照组(n=61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为研究组(n=8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以及左心室功能特点。结果研究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以及夜间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早期的血流峰值流速减慢,二尖瓣E峰值和二尖瓣A峰值的比较(E/A)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正常者,更容易引起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9.
田颖  陆锐  董蕾  刘肆仁 《中国医药》2013,8(7):893-894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冠心病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6例,行24h动态血压、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64例)和非斑块组(6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77例)和非冠心病组(49例),分别比较血压变异系数与颈动脉斑块及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①颈动脉斑块组SBP平均值及变异系数与非斑块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BP平均值:(145±15) mm Hg比(116±10)mm Hg(1 mm Hg=0.133 kPa),变异系数:(0.09±0.03)比(0.07±0.01),P<0.05],而组间DBP平均值及变异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心病组SBP变异系数和DBP平均值与非冠心病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BP变异系数:(0.09±0.02)比(0.07±0.02),DBP平均值:(68±6)mm Hg比(71±6)mm Hg,P<0.05],组间SBP平均值及DBP变异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SBP变异系数与冠心病相关(r=3.719,P=0.025).结论 血压变异系数尤其是SBP变异系数是颈动脉斑块及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亚甲减)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未系统治疗的28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将其分为高血压合并亚甲减组(31例)及单纯高血压病组(255例).2组患者均常规测定收缩压、舒张压、身高、体重、空腹血糖、血肌酐、血尿酸、血脂、甲状腺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计算体质指数.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上述各指标以及吸烟史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合并亚甲减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单纯高血压病组厚[(2.2±1.1)mm比(1.8±0.7)mm,P<0.05],舒张压水平、TG、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均较单纯高血压病组高[(82 ±11)mm Hg(1 mm Hg=0.133 kPa)比(78 ±11)mm Hg,(2.1±1.3)mmol/L比(1.7±1.0) mmol/L,(10.5±17.3) mIU/L比(2.0±1.1)mIU/L,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吸烟史增长,TG、舒张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通过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同时应行甲状腺功能检测,以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