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及血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危重患者83例,以住院28 d是否存活为预后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测定入院即刻(0h),入院6h、12h、24h、72h动脉血乳酸浓度,计算入院后各个时间点的乳酸清除率,比较两组患者的28d病死率。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时、各个时间点的血乳酸浓度及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h乳酸清除率组与其余各组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危重患者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具有重要意义,动脉血乳酸水平增高且无明显下降趋势者预后不佳,6h乳酸清除率具有良好的评估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入院24h 内动脉血乳酸检测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 NC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纳入标准的胎龄﹥28周或出生体重﹥1000g 的危重新生儿,以患儿入住 NICU为研究起点,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动脉血气分析并测定血乳酸水平及低灌注情况;以痊愈出院或死亡为研究终点,依乳酸水平分为正常乳酸组、高乳酸组、乳酸中毒组。比较各组间的血乳酸水平和 pH 差异及氧分压、低灌注状态、病死率、住院时间及疾病分布状态。结果危重新生儿131例(NCIS 评分﹤70分125例,符合单项评分标准6例),其中男73例,女58例。平均日龄(4.1±3.1)d,胎龄28-42(35.5±3.3)周;出生体质量1010-4300(2145±926)g;乳酸中毒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高乳酸组及正常乳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乳酸中毒组出现低灌注状态明显高于高乳酸组和正常乳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乳酸可以作为危重新生儿预后判断的一个良好指标,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与预后的相关性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入院24h内动脉血气中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变化对危重新生儿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危重新生儿,收集入院时和治疗6h后的动脉血乳酸值,根据预后不同分为存活组53例、死亡组(含放弃)组25例。比较乳酸水平与乳酸清除率的差异。结果存活组血乳酸水平5.92±2.75,乳酸清除率52.53%±8.32%,死亡组血乳酸水平为7.94±3.83,乳酸清除率为27.35%±6.89%,乳酸水平与乳酸清除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对危重新生儿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 ICU 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入住的142例危重症患者行动脉血乳酸水平测定,分别在入住 ICU 30 min 内、6、12、24、48、72 h 后分别进行血乳酸测定,观察血乳酸水平与预后及病死率的相关性。计算治疗后6、24 h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采用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系统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2 h 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6 h 内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62例、6~24 h 内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64例、24 h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16例,病死率分别为12.9%(8/62)、31.8%(20/64)、81.3%(13/16),治疗后6、24 h 病死率与28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6、24 h APACHE-Ⅱ评分、心率、呼吸、PaO2/ FiO2、pH 值、动脉血乳酸与28 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全部患者治疗后存活101例、28 d 死亡41例,治疗后24 h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126例、24 h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16例,病死率分别为22.2%(28/126)、81.3%(13/16)。结论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ICU 危重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及早恢复动脉血乳酸的正常值可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监测脓毒症患者血清PCT及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变化,探讨PCT及乳酸清除率在评价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ICU脓毒症患者60例。根据病情转归可分为存活组48例,死亡组12例;根据患者乳酸清除率水平(以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39例,低乳酸清除率组21例。当患者确诊为脓毒症后留取静脉血10ml,离心取血清监测PCT水平;确诊为脓毒症后抽取2ml动脉血测定乳酸水平,治疗6h后再次抽取2ml动脉血测定乳酸水平,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并对患者确诊当天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域(APACHE域)评分。结果死亡组在性别组成、年龄及APACHE域评分之间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PCT水平、动脉初始血乳酸水平及脓毒症休克的发生例数均较存活组明显增高(P<0.01);死亡组6h乳酸清除率较存活组明显降低(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在性别组成、年龄、动脉初始血乳酸水平、血清PCT水平及APACHE域评分之间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脓毒症休克的发生例数及病死率均较低乳酸清除率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PCT能反应脓毒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利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一个评价临床治疗疗效和预测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乳酸水平与小儿危重病评分(PCIS)之间的相关性及血乳酸动态监测指标与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比较乳酸升高组及乳酸正常组的住院情况;按PCIS评分分组,探讨血乳酸值与PCIS评分的相关性;根据预后将乳酸升高的危重患儿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乳酸指标和反映脏器/系统功能的临床指标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找出与预后显著相关的指标.结果 血乳酸升高组患儿的PCIS评分显著降低,休克发生率、MODS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上升,与乳酸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PCIS评分降低,入ICU乳酸值、乳酸峰值明显增高,与PCIS评分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分别为-0.455、-0.504,P<0.01);高乳酸血症患儿中,乳酸峰值、12 h乳酸清除率与患儿的预后明显相关.结论 血乳酸水平与PCIS评分存在明显线性相关关系,乳酸峰值、12 h乳酸清除率是评价患儿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乳酸浓度和清除率及其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 年10 月至2018 年3 月 我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0 例,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组(n =24)、危重组(n =49)、极危重组(n =47),采集 动脉血检测血乳酸浓度,计算6 h 乳酸清除率,观察血乳酸浓度和乳酸清除率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危 重组、极危重组患儿血乳酸浓度高于非危重组,乳酸清除率低于非危重组(P<0.05);治疗后血乳酸浓度为2.0 ~3.9 mmol/ L 组 和≥4.0 mmol/ L 组病死率高于血乳酸浓度<2.0 mmol/ L 组,且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 PCIS) 评分低于<2.0 mmol/ L 组( P < 0.05)。高乳酸清除率组的病死率和PCIS 评分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动脉血乳酸浓度与PCIS 评分呈正相关(r =0.68,P<0.01);乳酸清除率与PCIS 评分呈负相关(r =-0.69,P<0.01)。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乳酸浓度 越高,病情越严重,乳酸清除率越低,预后效果越差,病死率越高。血乳酸浓度和清除率变化可作为判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 危重程度以及预后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评估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9月~2012年12月64例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64例,按照28d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记录确诊后初始动脉血乳酸、6h乳酸清除率、24h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及患者的转归。以6h血乳酸清除率大于等于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各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初始动脉血乳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6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低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高乳酸清除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对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判定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徐从军  张雯 《淮海医药》2014,(3):207-208
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伴休克检测血乳酸、6 h乳酸清除率在病情的诊治及评估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ICU住院的危重症伴休克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入科时测定动脉血乳酸,经过复苏、抗休克治疗6 h后再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6 h乳酸清除率,将三组不同动脉血乳酸值、6 h乳酸清除率及病死率列表,并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血乳酸值越高提示休克越严重,病死率随着其增高而增高,而乳酸清除率则相应下降,3组不同乳酸值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存活组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结论动脉血乳酸水平随着低灌注程度加重、持续的时间加长而增高,与休克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乳酸清除率除与休克的严重程度相关外,还与液体复苏是否及时、充分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对病情的早期预警、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乳酸、6h乳酸清除率在评估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在ICU住院的重症患者115例,入科时测定动脉血乳酸,6h后再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6h乳酸清除率,并行APACHEⅡ评分,按APACHEⅡ评分分值分为三组,分值20分的为A组,21~30分为B组,30分为C组;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分析不同分组之间动脉血乳酸、6h乳酸清除率的差异,研究其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结果 B组及C组的动脉血乳酸明显高于A组,6h乳酸清除率低于A组,C组的动脉血乳酸高于B组,6h乳酸清除率低于B组,B组的动脉血乳酸高于A组,6h乳酸清除率低于A组。动脉血乳酸及6h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死亡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6h乳酸清除率低于存活组。结论动脉血乳酸水平随着APACHEⅡ评分增高而增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乳酸清除率动态反应病情变化,是评价病情及预后的早期、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东莨菪碱治疗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09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小儿MODS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东莨菪碱治疗组(n=32)和常规治疗组(n=28)。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东莨菪碱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东莨菪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血乳酸、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器官衰竭评分、小儿危重病评分以及病死率等。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氧合指数和平均动脉压均升高,两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h后,东莨菪碱治疗组的动脉血乳酸得到有效改善,对照组改善不明显,两组治疗后的动脉血乳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器官衰竭评分均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后的器官衰竭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小儿危重病评分均明显升高,两组治疗后的小儿危重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莨菪碱治疗组的病死率为16.7%,低于常规治疗组的37.3%(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东莨菪碱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提高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改善动脉血乳酸,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浓度动态变化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脓毒性休克患者40例,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将其中死亡患者15例作为死亡组,其余25例作为存活组,比较其在入院时、入院6h和入院24h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结果存活组入院时、入院6h、入院24h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6h乳酸清除率和24h乳酸清除率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血乳酸浓度持续增高或6h乳酸清除率低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差,6h乳酸清除率较24h乳酸清除率具有良好的早期预后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记录64例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1h内、6h、12 h、24h、48 h的血乳酸浓度,并计算12 h时的乳酸清除率,根据治疗后的转归分成两组,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人ICU时血乳酸浓度分别为(7.2±5.4) mmol/L和(9.2±5.6) mmoL/L,均大于正常.存活组6h后开始下降,24h为(2.2±1.3) mmol/L,基本正常;而死亡组48 h血乳酸浓度为(8.0±3.8) mmol/L,仍明显大于正常,直至死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16,3.8257,7.5263,4.5875,5.8765,P<0.05).死亡组患者12 h时乳酸清除率[(5.83±3.92) mmol/L]明显低于存活组[(14.32±2.68) mmol/L](t=6.2565,P<0.05).结论 动脉血乳酸浓度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呈正相关,乳酸清除率动态反应病情进展,是判断危重病严重程度的早期、敏感、定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罗孝华 《上海医药》2014,(19):43-45
目的:探讨血乳酸联合血糖监测在产后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80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血乳酸和血糖水平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并进行产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血乳酸和血糖水平分别为(5.86±2,18)mmol/L和(5.15±2.26)mm01/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1±0.49)mmol/L和(2.74±0.6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乳酸和血糖水平均与新生儿窒息呈负相关(P〈O.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危险因素有高血乳酸、血糖、间接胆红素和血压等。结论:血乳酸联合血糖监测可能成为产后新生儿窒息的重要预测指标,可用于产后新生儿窒息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12h乳酸清除率与急性中毒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中毒患者进行入院初12h乳酸清除率测定及APACEHⅡ评分。比较APACEHⅡ评分分值不同组12h乳酸清除率差异及乳酸清除率与急性患者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 APACEHⅡ评分高分组与低分组,12h乳酸清除率差异显著。急性中毒患者12h乳酸清除率与APACEHⅡ评分呈负相关,r=-0.46,P<0.05。急性中毒患者12h乳酸清除率与APACEHⅡ评分呈负相关。存活组血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病死组(P<0.05)。结论 12h乳酸清除率测定与急性中毒预后评估切实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延迟脐带结扎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临床效果,为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及改善窒息新生儿的预后寻求新途径。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有在本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延迟脐带结扎2分钟,对照组生后15秒内结扎脐带,比较两组复苏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窒息例数19例,对照组窒息例数21例,实验组较对照组窒息发生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分钟复苏成功率为94.74%,较对照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血乳酸(L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气剩余碱(BE)值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延迟脐带结扎可能能改善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及窒息新生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D-二聚体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测定动脉血乳酸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将患者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其上述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1.92±0.84)mmol/L和(4.98±2.57)mmol/L,D-二聚体分别为(4.74±4.27)mg/L和(6.16±4.70)mg/L,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7.88±3.65和22.47±6.91。结论:血乳酸、D-二聚体可用于早期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曹英俊  查贵智 《安徽医药》2014,(12):2373-237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成人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患者3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按常规治疗,治疗组(17例)在常规心肺复苏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静脉推注,每12 h推注1次,5 d为1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72 h患者的血乳酸、心肌肌钙蛋白( cTnI)及B型利钠肽( BNP)水平并计算12、24、72 h患者的血乳酸清除率。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患者cTnI,治疗后72h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NP高峰(24 h)明显下降(P<0.05)。24、72 h乳酸清除率升高(P<0.05),组织灌注改善,住院天数缩短,病死率下降(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改善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组织灌注、对心肌功能障碍有一定保护作用,对该类患者预后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乳酸清除率与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80例入ICU即刻动脉血乳酸值高于2.0mmol/L的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入ICU6h后再次测定动脉血乳酸值,计算乳酸清除率。记录入ICU后的APACHEⅡ评分、病死率。80例分成存活组(76例)、死亡组(4例)以及高乳酸清除率组(68例)、低乳酸清除率组(12例)。分析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各组APACHEⅡ评分和初始动脉血乳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17.55%(14.08%,19.68%)]vs[(7.95%(-1.05%,8.70%)]},(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1.5%vs25.0%,P<0.01)。结论乳酸清除率可用于早期评估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容量与常规容量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疗效.方法 选择MODS患者38例,随机分为高容量CBP组(治疗组)18例、常规容量CBP组(对照组)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后24、48 h平均动脉压(MAP)、多巴胺剂量、PaO2/FiO2、APACHEⅡ评分、血乳酸、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结果 治疗后24、48 h,治疗组MAP、PaO2/FiO2升高,多巴胺剂量、APACHEⅡ评分、血乳酸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ICU住院时间缩短[ (8.54±4.15)d与(11.82±5.76)d]、ICU病死率明显降低(22.5%与35.0%)(均P<0.05).结论 高容量连续性血液净化较常规容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MODS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