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槐耳颗粒对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槐耳颗粒对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将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符合UCSF标准的肝癌肝移植患者60例分为槐耳颗粒组(20例)、化疗组(15例)、槐耳颗粒+化疗组(15例)和对照组(10例).观察各组的白细胞、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免疫排斥反应情况,并统计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结果 化疗组白细胞在治疗后1、3、6个月较治疗前明显减低(F=62.053,58.472,49.807,P<0.05);其余3组治疗前后变化不大;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361,113.412,87.572,P<0.05).槐耳颗粒组和槐耳颗粒+化疗组NK细胞活性、CD4+/CD8+比值、IL-2水平在治疗后1、3、6个月显著高于治疗前,并显著高于化疗组和对照组(P<0.05).各组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术后1年各组均有2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对照组发生率高于其余3组(P<0.05).结论 槐耳颗粒能改善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能有效抑制肿瘤在术后1年内的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胃肠肿瘤根治联合肝移植治疗晚期胃肠肿瘤并发肝脏多发转移的近期疗效。方法 1例胃癌和2例直肠癌并发肝脏多发转移患者,分别接受胃癌和直肠癌根治、联合原位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其中1例因肺结核同时行左上肺部分切除术。结果 3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5-7个月,胃癌患者术后5个月死于肿瘤复发;1例直肠癌并肺结核患者术后7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无肿瘤复发;另1例直肠癌患者已完成3个月化疗,术后半年无复发,肝功能和血常规正常,精神食欲好,已恢复工作。结论 胃肠肿瘤根治联合肝移植为部分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生存的希望,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槐耳颗粒对原发性肝癌(HCC)肝移植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及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1年9月至2007年3月期间使用槐耳颗粒的HCC肝移植患者28例作为治疗组,根据TNM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Edmondson分级进行配对,在相同时间窗内选取另56例未使用槐耳颗粒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手术日期为零点时间,随访2年,比较2组6个月、1年及2年的肿瘤转移复发率、无瘤生存率、生存率及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1年及2年肿瘤复发转移率治疗组分别为14.3%、32.1%及39.3%,对照组分别为23.2%、32.1%及50.0%,治疗组2年肿瘤复发转移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3);术后6个月、1年和2年无瘤生存率治疗组分别为85.7%、67.5%和60.0%,对照组分别为76.7%、67.6%和49.3%,治疗组2年无瘤生存率明显升高,但2组无瘤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6);术后6个月、1年及2年生存率治疗组分别为92.9%、78.6%和67.9%,对照组分别为89.3%、75.0%和62.5%,2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620);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14.29%,对照组为16.07%,后者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1)。结论槐耳颗粒对提高HCC患者肝移植术后无瘤生存率、抑制肿瘤复发转移有一定的作用,且并不增加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几率,治疗HCC肝移植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肝癌肝移植受者应用西罗莫司对肿瘤复发和受者存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行肝癌肝移植的142例受者的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应用西罗莫司分为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80例).采用生存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带瘤生存时间及受者对西罗莫司的耐受性.结果 两组受者无瘤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符合米兰标准者、超过米兰标准且符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者、超过UCSF标准者分别相比较,受者无瘤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35例肝移植后肿瘤复发,其中21例肿瘤复发后加用西罗莫司,带瘤生存时间中位数为12个月;14例复发后继续使用原有免疫抑制剂,带瘤生存时间中位数为8个月;两者带瘤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研究组新发糖尿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是口腔溃疡和高脂血症发生率却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未发现西罗莫司能明显降低肝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率,但移植后肿瘤复发者应用西罗莫司可延长其带瘤生存时间;应用西罗莫司者移植后糖尿病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在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或环孢素)剂量并联用西罗莫司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复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2例,确诊复发后即将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减量并联合应用西罗莫司(3 mg/d,连用3 d后改为1.5 mg/d,按血药谷浓度4~8 ng/ml调整用量)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移植后并发他克莫司(FK506)所致肾功能损害时使用西罗莫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3例患者肝移植术后均采用以FK506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预防排斥反应,发生肾功能损害后,停用FK506,或FK506用量减半,同时加用西罗莫司。治疗期间监测患者的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血西罗莫司和,FK506浓度、肝脏功能及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使用西罗莫司后肾脏功能迅速改善,血肌酐水平由(147.6±92.8)μmol/L降到(106.1±71.6)μmol/L(P <0.05);除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外,其余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排斥反应;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有高脂血症(4例)及白细胞减少(2例),经对症处理好转。迄今随访4~15个月,肾功能未再出现异常。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药物性肾功能损害时,使用西罗莫司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应用西罗莫司的抗排斥替换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肝移植或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替换西罗莫司前后肝肾功能的改善情况及副作用和排斥反应的发生率。34例联合应用小剂量FK506,9例联合应用骁悉,2例联合应用新山地明。5例术后远期患者,替换前仅用FK506,替换后单用西罗莫司。结果 24例患者因肝功能不良而替换西罗莫司,其中16例(66.7%)肝功能明显改善;18例患者肾功能不良,其中13例(72.2%)在2个月内肾功能明显好转;8例患者因大剂量应用FK506但其浓度未达到6ng/ml而替换西罗莫司,移植术后肝肾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排斥反应。本组中应用西罗莫司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3例(6%),改用FK506后急性排斥反应治愈。11例(22%)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9例(18%)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这些副作用均在西罗莫司应用1月后出现,当停药或对症处理后消失。本组中未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论 肝移植术后应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发生肝肾功能不良或不能达到理想药物浓度时,西罗莫司是有效的抗排斥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患者进行肝移植手术的适应证和围手术期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05年9月间7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3.7岁,肝移植术前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肿瘤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肝癌切除术后无瘤期为6~31个月,均未发生肿瘤细胞侵犯大血管和肝外转移.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术后采用他克莫司(或西罗莫司)+霉酚酸酯+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观察肝移植术后受者并发症及存活率情况.总结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经验.结果 所有受者肝移植手术过程顺利,围手术期无死亡.1例术后22 h发生腹腔出血,1例术后13 d发生腹腔感染,1例术后4个月发生门静脉血栓,其余未发生严重并发症,7例受者均顺利出院.有3例受者分别于移植术后9、13及19个月时,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其余4例均长期无瘤存活,最长已达52个月.受者的1、2年存活率分别为85.7%和57.1%.结论 肝移植能有效治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受者适应证的选择和围手术期的辅助治疗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三联疗法预防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移植术后临床及长期随访资料。术前诊断:肝脏继发性多发胆管细胞癌、原发性胆管细胞癌术后,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第2天开始1:3服他克莫司及吗替麦考酚酯,1周停用激素,1个月内逐渐撤出他克莫司由西罗奠司代替;术后第1天开始胸腺肽α-1连续皮下注射10d,1.6mg/次,1次/d,以后2次/周;槐耳颗粒:20g/次,3次/d。术后长期维持。定期监测患者术后AFP水平,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生存时间、复发时间,记录分析诊疗经过及术后长期随访治疗。结果患者术后AFP水平较术前(112.81ng/m1)相比明显降低,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1.5年定期测定AFP水平为15.1ng/ml、23.2ng/ml、15.5ng/ml、13.0ng/ml、10.0ng/ml、7.8ng/ml和7.5ng/ml,长期维持在低水平状态,术后AFP平均水平:(13.144±5.472)ng/ml,t=3.798,P=0.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移植肝血流正常,胆管未见明显狭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腹部超声及肝脏、肺脏cT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迹象。结论预防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复发三联疗法,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术后未出现明显排斥反应,未出现肿瘤复发,AFP较术前相比长期维持在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对HBV再感染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85例原发病为乙肝相关性疾病且术后随访超过半年的原位肝移植患者资料.结果 285例肝移植患者随访时间为6~59个月,术后HBV再感染10例,再感染率为3.5%.其中9例患者合并肝癌复发,HBV再感染发生于肝癌复发后1~7个月.肝癌复发患者与肝癌未复发和良性肝病患者HBV再感染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例肝癌复发或转移灶切除标本中有1例免疫组化染色HBsAg阳性、HBcAg弱阳性.结论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核苷类似物是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有效治疗措施,肝癌复发是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小肝癌切除术后服用槐耳颗粒或索拉菲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我中心小肝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服用槐耳颗粒或索拉菲尼的82例患者,根据术后服用药物的不同分为槐耳颗粒组(51例)及索拉菲尼组(31例),分析2组患者的术前人口学资料、术前肿瘤学特征及术后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率、肿瘤复发率、服药后不良事件等。结果 1 2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肝功能、肿瘤特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槐耳颗粒组和索拉菲尼组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无瘤生存率2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699)。3肿瘤复发或转移在槐耳颗粒组有19例(37.3%),而在索拉菲尼组有10例(32.3%),2组的复发或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4槐耳颗粒组共有6例次(5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恶心伴或不伴呕吐3例,疲劳2例,腹泻1例。索拉菲尼组共发生13例次(11例)不良反应,其中恶心伴或不伴呕吐2例,疲劳2例,腹泻4例,手足综合征2例,脱发1例,皮疹1例,高血压1例。索拉菲尼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槐耳颗粒组(35.5%比9.8%,P=0.026)。结论对于已经行根治性切除的小肝癌来讲,槐耳颗粒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可靠的安全性,可以考虑作为一种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西罗莫司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细胞癌行肝移植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及对术后肿瘤复发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肝移植中心因肝细胞癌行肝移植手术的6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应用西罗莫司分为西罗莫司组和他克莫司组,比较两组移植术后急性排异、肝动脉栓塞、胆道并发症、切口并发症、代谢疾病、肿瘤复发和病人生存等情况。结果:两组在急性排异、肝动脉栓塞、胆道并发症和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罗莫司组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他克莫司组,而高血脂的发生率则高于他克莫司组(P<0.05)。与他克莫司组比,西罗莫司组肿瘤1年复发率明显降低,累积生存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西罗莫司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并不增加移植术后急性排异、肝动脉栓塞、胆道并发症和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可延迟肿瘤的复发,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使用mTOR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对肿瘤复发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收集我中心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因肝细胞癌行肝移植手术的病例建立数据库。根据患者术后所使用的免疫抑制方案分为两组,单CNIs免疫抑制剂组和含西罗莫司(Rapa)组。按照术前肿瘤所符合的移植标准(米兰标准、UCSF标准以及超标准)对组内病例分层分析,对比各组病例之间在肿瘤复率发、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方面的差别。结果对于米兰标准及UCSF标准患者,两组间在肿瘤复发率、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超标准患者两组无瘤生存率无显著差异,含Rapa组总生存期优于单CNIs组(P0.05)。结论超标准肝癌患者术后使用mTOR抑制剂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肝移植的32例乙肝相关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体来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9年10月至2007年9月的6例无心跳供体肝移植,供肝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均为(-),受体术前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均为(+),其中2例合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1例合并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5例受体术前血清HBV脱氧核糖核酸(DNA)1 000 copies/ml,1例HBV DNA1 000 copies/ml。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第二阶段为2011年11月至2014年4月的26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其中1例为肝肾联合移植);供肝血清HBsAg(+)6例、(-)2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15例,HBeAg(+)2例,抗-HBc(+)14例,抗-HBe(+)5例;11例受体术前血清HBV DNA500 copies/ml,15例HBV DNA500 copies/ml;25例给予恩替卡韦0.5 mg/d、1例给予替比夫定600 mg/d单药口服预防乙肝复发。结果第一阶段肝移植受体中位随访时间为104个月,全部受体术后血清HBsAg和HBV DNA均转阴,至今未见乙肝复发。第二阶段肝移植受体中位随访时间为50周,20例接受HBsAg(-)供肝,其中1例于术后39周出现一过性HBsAg(+),随后又转阴;另1例肝肾联合移植受体在移植术后28周发生乙肝复发,但血清HBV DNA(-);其中15例采用抗-HBc(+)供体肝移植术后均未见乙肝复发。6例采用HBsAg(+)供体的肝移植受体术后HBsAg均未转阴。所有随访受体均存活,术后均未见HBV DNA复制,亦未发现核苷类似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核苷类似物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的复发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肝内复发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肝内复发患者33例,其中26例采用RFA治疗者为RFA组,7例采用手术切除治疗者为手术组。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复发率、生存率、住院时间、临床转归情况,记录RFA组的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果RFA组和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1±12)min、(242±27)min,出血量分别为0、(227±113)ml,输血量分别为0、(114±101)ml,住院时间分别为(6.0±1.4)d、(18.4±6.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FA组26例中死亡7例,手术组7例中5例死亡。RFA组和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个月、10个月,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81%(21/26)、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A组近期并发症为肝包膜下出血(31%);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92%)、疼痛(100%)、胃肠道症状(42%),经对症处理可耐受。结论RFA治疗肝移植术后肝癌肝内复发疗效较好,而且并发症少、患者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脾脏体积及侧支循环状态对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4月至2013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的74例患者,肝移植术前、后均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根据肝移植术后脾脏体积的变化将74例患者分为3组:体积缩小至接近正常范围组(A组),体积缩小仍超出正常范围组(B组)和体积增大组(C组)。同时选取2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统计3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脾脏形态及脾静脉、门静脉直径变化的数据,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记录3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A组18例(24%),B组39例(53%)和C组17例(23%)。A组、B组术后侧支循环得到明显缓解,C组术后侧支循环不但未见缓解,反而较前加重。A组6例(33%)患者肝移植术后出现轻度血管并发症,1例(6%)患者肝移植术后出现轻度缺血性胆管炎。B组17例(44%)患者肝移植术后出现轻度血管并发症,6例(15%)患者出现轻度缺血性胆管炎。C组17例(100%)患者肝移植术后出现严重血管并发症,同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胆道并发症,5例患者肝门区发现肉芽组织形成。结论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肝移植术后严重的血管并发症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壁隆突性纤维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复发相关因素。方法 对51例腹壁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放疗、切缘距离及肿瘤大小进行分组,比较组间术后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患者肿物切除术后创面缺损面积4 cm×6cm至20cm×26cm,均I期予植皮、局部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术后随访1-30.4年,总体复发率为23.1%,1例复发7次的患者发生肺转移。非放疗组与放疗组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缘≤2cm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切缘〉2cm组(37.5%vs 19.4%,χ2=12.49,P〈0.01);肿瘤≤5cm组患者复发率为16.7%,肿瘤〉5cm组患者的复发率为25.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结论 腹壁隆突性纤维肉瘤单纯局部切除复发率高,手术需行广泛切除,结合术后放疗并不能降低局部复发率。复发可能与肿瘤的大小、切缘距离等因素有关;多次复发可引起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m23及E-钙黏连素(E—cadherin)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肝癌肝移植术的92例患者临床资料和术后病理标本。根据有否发生肿瘤复发(包括肝内复发和肝外转移)分为复发组(37例)和未复发组(55例)。病理标本为两组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和癌旁肝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对组织标本进行检测。比较92例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nm23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差异;分析nm23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的肝癌组织中nm23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92例患者中,肝癌组织nm23蛋白阳性表达49例(53%),癌旁肝组织则全部表达阳性(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E—cadherin蛋白表达缺失39例(42%),而癌旁肝组织中有4例(4%)表达缺失,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中,nm23蛋白表达阴性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否门静脉癌栓显著相关(均为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缺失与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及有否门静脉癌栓显著相关(均为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rim2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2%(12/37)和67%(37/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2%(23/37)和29%(16/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癌组织中nm23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对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术前结直肠非特异性炎症对结直肠肿瘤局部进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回顾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07年至2010年的结直肠癌患者。所有具备该中心术前肠镜资料或手术病理证实肠炎的患者纳入研究,分为炎症组(肠镜下肠炎及手术病理肠炎)及对照组;比较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癌结节转移、其他手术病理资料及生存预后等指标;比较总体生存及肿瘤复发等随访情况,随访时间3年。结果回顾病例907例,纳入研究346例;其中炎症组患者共70例,包括镜下远处肠炎39例(20.2%)、镜下肿瘤原位肠炎16例(22.9%)手术病理肠炎15例(21.4%),对照组276例(78.8%)。炎症组进展期肿瘤发生率74.3%(P0.001),淋巴结转移率62.3%(P0.001),癌结节转移率40.2%(P=0.001)均高于对照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病理肠炎是进展期肿瘤(P=0.016)、淋巴结转移(P=0.017)及癌结节转移(P=0.017)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镜下远处肠炎是进展期肿瘤(P=0.003)、淋巴结转移(P=0.017)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结论手术前结直肠非特异性炎症与肿瘤的分期存在明确的相关性,此类病例可用于结直肠炎症与恶性肿瘤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