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高血压的治疗看“治未病”理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医的治未病理论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运用于临床治疗,其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常见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治未病理论对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降压治疗和预防危险因素两个方面,对高血压防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医圣张仲景秉承《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传的主张。未病先防的具体措施包括调理饮食起居、调养精神、针灸和导引养生等,既病防传的具体措施则主要包括协调各脏腑的关系、保护脾胃之气等。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1]。"肝癖病"又名"肝痞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脂肪性肝病。临床上则有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分。本文即以中医"治未病"思想来指导肝癖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4.
基于"治未病"理论体系源流、内容的研究,以脂肪肝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为依据,探究脂肪肝临床诊疗思路和方法。提出应依照"治未病"基本内容未病先防、己病早治、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四阶段辨证论治,治则各有侧重,注重危险因素、原发疾病、扶助正气等原则,将"治未病"理论贯穿脂肪肝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5.
许尤佳教授"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小病防变""病后调护"3个方面,其"未病先防"即见病知源,认清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根源在脾胃,窥见病之先兆,先期干预,可防病生;"小病先防"即见微知著,注重小儿外感病,晓防变之机在于脾胃,可截断病进;"病后调护"即贵在"调护脾胃"。  相似文献   

6.
浅议中医“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其具体表现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历代医家都高度重视,主张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精神调摄等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即未病先防;病后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既病防变;患病初愈,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即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7.
以中医治未病之养生内涵,根据四时、阴阳变化揭示中医治未病养生的相关理论及"治未病"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治未病干预防治的着眼点在于"消患于未兆""济嬴列以获安"。通过养生健体,消除未起之患的使动、促发因素,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体证合一,实施早起干预、治疗,防止其向疾病的转换。更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来调养精神情志和生活起居,使体健神旺,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最终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养生保健目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临床特点等分析,以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为基础,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策略,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学说”源于《内经》,理论体系形成于《金匮要略》,其主要内容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未病学说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现将我们在温病高热中运用“治未病学说的临床体会总结如下。1 卫气同治 温热病邪传变迅速,极易透卫入气形成气分炽盛证候。温热病中,卫分证多短暂,往往卫气交错,复杂多变。临床上即使温热之邪初在卫分单纯以辛凉剂恐难控制其病势。临床实践证明:温病高热截断于气分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张德超、王怀义氏亦极力推崇“卫气同治”之说,以防温热炽盛于气分。姜春华氏也强调:“温病乃以热象重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该文以中医学之"治未病"思想为理论基础,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防治方面进行初步讨论,通过分析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病因病机,病情发展阶段,李中宇教授结合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病特点,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分期辨证论治相结合,认为治本病之未病应分为未病先防、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其未发,谨候其时、防微杜渐,已病防变、治其未传,瘥后调摄、防病复发,进而将"治未病"思想更好的运用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防治当中。  相似文献   

11.
干祖望教授基于“四季脾旺不受邪”理念探讨顺时、因人调理脾胃之法,构建变应性鼻炎防治之则。通过查阅历代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从“理论依据”“顺天时旺脾土,以制诸邪”“实脾胃充五脏,以御鼻鼽”等方面,对调理脾胃防治变应性鼻炎之法进行系统探讨。“脾胃失用”在鼻鼽发病中意义重大,“壮固脾胃”防治变应性鼻炎之法因时、因人存异。总体而言,春夏宜升壮阳气,秋冬须阳气归藏,顺“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道”,此为防治变应性鼻炎之大法。肺气虚寒,或肝阴不足,抑或心火偏亢者,则应据个体矛盾之不同,荣其不足,制其过盛,以“壮”脾土和五脏之不衡,此为因人制宜之法。因此,干祖望教授顺于天时,以施升、温、降、藏之道,据于五脏,以布因人制宜之法,则人之脾土“壮旺”,诸邪可御、鼽病可杜也。  相似文献   

12.
王檀教授认为,哮病具有迁延难治且反复发作的特点,在北方严寒之地其发病率更为突出.引起哮病发作的原因错综复杂,其病因无外乎外感及内因.提出"哮病主于火"及"五脏六腑皆令人哮"为哮病的病机关键.从脏腑相干理论出发提出哮病因火、热而哮,因痰而作.治疗时,当辨清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调整脏腑功能,尤其脾胃的功能的健运.从火、热论治哮病,发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相似文献   

13.
介绍赖新生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心得与选穴原则。赖老师结合失眠的疾病特点,认为失眠的发生与五脏相关,与阴阳相应。失眠为病,虚实相兼,五脏既损,治以安和五脏,调和阴阳为主,故治法上兼顾五脏、气血、阴阳,使气血生化有源,阴阳转化有度,则病乃愈。针刺治疗上主张取穴精准,以辨证归经为基础,使补泻得当,配穴合理。  相似文献   

14.
《傅青主女科》从中医"脏腑辨证"论治,审证求因,主张补肾治本,首先提出"疏肝解郁"之法,注重培土宁心,脏腑同调,对改善卵巢功能减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傅青主女科》所载"调经"及"种子"相关论述与卵巢功能减退临床表现相似,所创方剂"益经汤"集理、法、方、药为一体,为后世制定卵巢功能减退组方提供了思路.书中明确阐述了心、肝、脾、肾脏腑在卵巢功能减退发生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5.
五脏配五行原理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尚书》说是以五脏解剖位置与五行所属方位相比拟而来;今文《尚书》说则是以五脏与五行各自阴阳属性相互匹配的结果,即五行的阴阳属性是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水为太阴;而五脏的阴阳属性,则是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阴中之少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要想使二者的阴阳属性相符合自然应当是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土”于五行居于“中”,较之东与西、南与北可以两两相比来说,“土”之属阴可视为一个特例,而脾为阴同样也是一个特例,故脾配土。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进行性远近记忆力障碍等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在对AD研究资料的回顾和查证中发现。中医脏腑辨证多从心肾肝脾论治,而很少提及到肺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考虑到"五脏主五志"、肺的生理功能及其与相关脏腑关系,结合相关经典文献及现代研究,认为,从肺论治阿尔茨海默病是必要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对《内经》有关疾病传变理论进行探讨 ,认为主要分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有表里传变、经脉传变等形式 ,内伤病则有五脏之间按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传变、脏腑之间通过表里络属关系相传、五体病久内传所合之脏、六腑之间相互传变等形式 ;疾病的传变过程和转归与邪正盛衰及人体生命节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风的最早记载首推《内经》。中风部位在脑。中风症状,中经络者以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中脏腑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呕血,二便失禁为主症。中风病因病机为外风侵扰,饮食不节,情志失宜,心胃两虚,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成中风。中风预后,中经络者可以治疗;中脏腑能言语者可以治疗,不能言语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总结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治疗肾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思路。主张治疗肾癌应维护肾元,燮理阴阳;平调五脏,生克制化;抑癌解毒,活血化痰攻坚;畅达二便,使邪有出路。通过维护先后天之本,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祛除癌毒,以达到扶正祛邪,邪去正安。   相似文献   

20.
归纳了女性生殖脏象子宫所具备的生理特性:亦脏亦腑,非脏非腑;能藏能泻,藏泻有节;上下开口,自成体系;能张能缩,轻重大异。指出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医师只有了解和熟悉子宫的生理特性,才能更好地掌握妇科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