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术前神经导航联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干预脑干肿瘤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1年3月我科收治的68例脑干肿瘤患者,采用随机双色球法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研究组给予术前神经导航联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比较术后患者肿瘤切除程度、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良性病变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52例椎管内良性病变患者分为监测组(n=30)和对照组(n=22)。监测组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实施监测,对照组则不作监测。比较监测组与对照组术后神经功能、总体疗效。结果:术后监测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恢复程度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病变切除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长期随访,监测组的日本矫形科学学会(JOA)评分优于非监测组(P<0.05);监测组患者在神经电生理监测预警范围内,无神经功能严重受损,监测安全可信。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减少椎管内病变患者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肿瘤患者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4年10月20例行显微切除术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以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肌电图辅助手术操作。结果:肿瘤全切12例,大部分切除8例。术后病理诊断:脊膜瘤4例,表皮样囊肿5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脂肪瘤2例,星形细胞瘤2例(Ⅰ级1例,Ⅱ级1例),囊性畸胎瘤2例。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患者神经功能稳定或改善18例,1例复发,1例加重,无死亡病例。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及时预警术者,减少手术对脊髓功能的干扰,有效保护脊髓神经,避免术后脊髓功能进一步下降,提高肿瘤全切率及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所收治的60例行椎管内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组对象;研究组在术中给予神经电生理监测;对照组在术中未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与手术前后脊髓功能。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中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在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JO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行椎管内肿瘤手术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改善患者的脊髓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2015年30例单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与26例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随访并观察术后肢体感觉运动功能。结果:术前监测组与未监测组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监测组与未监测组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椎管内肿瘤术中使用电生理监测方法,可减少术中脊髓传导功能的损伤,有利于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联合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共45个动脉瘤,在术中常规行头皮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SEP)、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和夹闭动脉瘤前后行MDU以监测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将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术中监测的变化作前瞻性研究。结果术后恢复良好35例,暂时性偏瘫3例。永久性偏瘫2例。术中SSEP变化4例,MEP变化7例,EEG变化2例,MDU发现血流异常9例.其中MDU与诱发电位(EP)均出现变化6例,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未发现明显变化而MDU发现血流异常3例,另2例MDU正常而MEP出现变化。术中联合监测无变化或虽有变化但干预后恢复者术后神经功能良好。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术中神经电生理和MDU联合监测的变化与神经功能状况具有良好的关联性。神经电生理在监测皮质、皮质下缺血和脑功能损害方面优于MDU,MDU在检测血管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神经电生理。神经电生理和MDU能相互弥补不足。二者联合监测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动脉瘤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术前MRI确诊,并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行MRI复查.结果:(1)本组52例中48例(92.30%)采用颈后正中入路,2例颈外侧入路(3.85%),2例颈前及颈后联合入路(3.85%).肿瘤全切47例(90.39%),次全切除4例(7.69%),部分切除1例(1.92%).(2)术后病理检查52例中室管膜瘤7例,星形细胞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各1例,神经鞘瘤34例,脊膜瘤4例,节细胞神经瘤2例.(3)术后随访34例,随访时间0.5~4年,术后神经功能评价JOA评分高于术前[(16.31±1.22)vs(10.21±1.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切除术面神经保护中的作用。方法接受听神经瘤切除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手术过程中不给予神经电生理监测,研究组在手术过程中给予神经电生理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设定肿瘤的切除范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的面部神经功能分级、术后半年的听力功能、面瘫状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后的面部神经功能分级、术后半年的听力功能、面瘫状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实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准确监测到患者面部神经的位置,可有效保护患者的面部神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苏杰  严畅  陈伟强  杨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6):587-588,591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中的电生理监测对面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46例听神经瘤患者分别行单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22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过程中应用术中神经监测仪对面神经进行监测(监测组,24例),观察术中面神经实时监测情况,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结果: 术后3个月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对病例面瘫情况进行评价,监测组Ⅰ级21例,Ⅱ级2例,Ⅲ级1例;非监测组Ⅰ级1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Ⅴ级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听神经瘤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效保护面神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B超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在中央区病变切除术中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中央区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术中均联合应用B超及神经电生理监测。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确定脑中央沟位置,根据B超显示肿瘤位置、大小、血运及周边血流情况,指导手术入路设计,显微镜下切除病灶,术后即时行彩超复查。 结果 36例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均在术中超声定位引导下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术后MRI显示,病变切除程度满意,神经上皮性肿瘤12例中,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 非神经上皮性肿瘤24例均全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均得到改善,术前肌力下降的15例患者均较术前明显恢复,手术疗效满意。 结论 术中联合应用B超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有利于大脑中央区病变的切除,减少脑组织损伤,且简单便捷、安全有效、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1.
钟鸣谷  牟永告  张湘衡  赛克  陈忠平 《广东医学》2011,32(11):1370-1372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术中无电生理监测辅助时的面/听神经功能保护.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检查诊断,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肿瘤切除,术中无电生理监测的40例听神经瘤病例,讨论患者面/听神经功能保护.结果 镜下肿瘤全切38例(95.0%),次全切和大部切除2例(5.0%);术中面神经...  相似文献   

12.
韩璐  张雪青 《医学综述》2014,(23):4323-4325
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在术者切除脑内肿瘤组织的同时,监测相应神经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功能。神经外科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癫痫、颅底、功能区、脊柱、脑血管病、微血管减压、垂体瘤及关节置换手术等。为保证手术的安全、避免神经损伤和提高手术效果,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当今,脑胶质瘤手术的首要目标是:争取最大程度和安全切除,减少肿瘤细胞负荷,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为术后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个体化综合治疗创造最优条件。综合运用神经导航、iMRI术中实时影像导航、多模态影像导航、术中荧光显像技术、唤醒麻醉以及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新技术,实现多模态脑功能精确定位和保护及脑肿瘤定量切除,不仅可达到脑胶质瘤手术的目标,而且有助我国脑计划研究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在电生理监测下的显微手术切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显微外科切除,术中主要应用肌电图(EMG)监测辅助肿瘤切除。结果本组患者中7例患者做到手术全切,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时间为33.2个月,其中神经功能改善6例(46%),稳定无变化4例(13%),加重3例(23%),随访期间原位复发2例,播散1例。13例患者术中均监测到自发肌电反应。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是治疗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最有效的方法,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可有效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最大程度的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在切除颅内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2月31日至2014年6月30日在多模态影像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辅助下手术治疗的42例颅内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手术前后胶质瘤切除程度及胶质瘤继发癫痫的控制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无血肿、感染、偏瘫.术后48 h复查MRI,结果显示肿瘤全切除34例,大部切除8例.术后1年评估癫痫控制情况,Engel's Ⅰ级17例,Engel'sⅡ级11例,Engel'sⅢ级5例.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同时,切除肿瘤,控制癫痫发作,临床效果显著.结论 多模态影像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可以实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及致痫灶,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大、中型听神经瘤面神经术后保留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手术治疗99例听神经瘤患者,其中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过程中使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监测组)49例,直接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50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率的情况。结果术后2周内按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监测组与非监测组术后功能保留率分别为21例(42.9%)、12例(24%)。结论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广泛应用,可显著提高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17.
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纵隔肿瘤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切除纵隔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6年8月-2009年11月,我院采用单操作孔VATS手术切除纵隔肿瘤32例,其中胸腺瘤15例,胸腺囊肿6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畸胎瘤3例,支气管囊肿3例,心包囊肿1例。所有手术均在胸腔镜下完成。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92.7±16.2)min;术中出血(110.5±24.6)ml;胸腔引流管拔出时间(2.1±1.3)d;术后住院时间(5.2±1.2)d。全部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肺不张、肺部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单操作孔VATS切除纵隔肿瘤技术上可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面神经保护及内听道肿瘤的处理方法。方法53例听神经瘤患者全部采用坐位经枕下乙状窦后一内听道入路,术中行面神经及脑干诱发电位检测,术后对面神经功能评价及随访。结果53例中肿瘤全切46例(86.8%),近全切7例(13.2%);面神经解剖保留40例(75.5%),出院时功能保留30例(H—B分级,Ⅱ级以上),随访3个月至1年,面神经功能保留36例(Ⅱ级以上),完全麻痹8例.术后颅内积气4例,脑积水3例,脑脊液漏2例,无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及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听神经瘤切除及面神经保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唐仕军  叶楠  杨林 《四川医学》2012,33(3):539-541
目的探讨实时术中超声显像对脑胶质瘤术中定位、实时监测及引导切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CT或MRI疑为脑胶质瘤且均被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22例患者,在术中用超声对肿瘤进行定位,了解病灶的大小、病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引导手术路径,监测病灶切除范围和程度。结果实时术中超声对脑胶质瘤定位准确率达100%,超声图像显示病灶为不同于正常脑组织的异常回声区,形态多不规则,无明确包膜;在实时超声引导下对22例脑胶质瘤患者中行全切除14例(64%),次全切除8例(36%),出院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8例(82%),无明显变化4例(18%)。结论实时术中超声对脑胶质瘤定位准确、可靠,有助于指导临床对肿瘤病灶尽可能全地切除,并保护神经功能,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