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腹部抚触对早产儿黄疸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部抚触对早产儿黄疸的影响.方法 选取早产儿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及对照组42例,观察组除给予早产儿常规护理外,在出生后24小时由护理人员开始对其进行腹部抚触,每日2次,每次5min;对照组给予早产儿常规护理,不实施腹部抚触.比较2组患儿胎便排出时间、排便次数及经皮测胆红素指数等.结果 腹部抚触组经皮测胆红素指数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部抚触有降低早产儿黄疸指数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番泻叶预防妇科腹部手术后腹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番泻叶预防妇科腹部手术后腹胀郭景玲张晋平(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72111)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常发生腹胀,十分痛苦,以往多采用新斯的明肌肉、穴位注射、肛管排气等方法治疗,效果欠佳。我们根据术后胃肠胀气的机理,术后应用番泻叶预防和减轻术后腹胀症状,疗效...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超过20s,伴有心动过缓(心率<100次/min)及发绀[1].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伴有脑血流减少,导致脑损害或加重原有脑损害,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遗留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2].婴儿抚触作为一种自然的新型医疗技术,已收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为进一步明确抚触是否对早产儿呼吸暂停有预防作用,作者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超过20s,伴有心动过缓(心率〈100次/min)及发绀。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伴有脑血流减少,导致脑损害或加重原有脑损害,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遗留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婴儿抚触作为一种自然的新型医疗技术,已收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为进一步明确抚触是否对早产儿呼吸暂停有预防作用,作者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术前指导预防妇科腹部手术后腹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减少患者胃肠道内气体来源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角度出发,我们对妇科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进行饮食、行为及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以预防和诚轻术后腹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仅就腹部手术后引起腹胀的一些因素、病理生理、胃肠道动力学的改变等问题进行探讨,而不涉及某些手术后引起的肠便阻等器质性病变所造成的腹胀。手术对胃排空的影响胃正常处于迷走神经兴奋的影响之下,如行双侧迷走神经主干切断术,胃的运动功能可究全丧失,致使胃的排空延缓,乃至完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是指妊娠满28周而不满37足周娩出、体重〈2500g的新生儿,各器官发育不够成熟。抚触是通过抚触者双手对新生儿皮肤各部位进行有序的、有手法技巧的抚触,让大量温和的良好刺激通过皮肤的感受器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抚触对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8.
抚触与早产儿健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9.
抚触与早产儿健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12月~1999年10月,在收治寄养的50例早产儿常规护理中,25例引入抚触一项,对2组体质量增加及奶量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50例均为寄养早产儿,平均胎龄325周,母亲均无内科病史,小儿无疾病史。随机抽样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抚触组男14例,女11例,其中双胎7例;对照组男12例,女13例,其中双胎6例。对抚触组除进行早产儿全面综合护理外,引入抚触一项。12 方法:(1)在出生后3d开始对早产儿进行抚触,每天3次,每次5~15min,分别在9点、下午2点、晚8点,最好选在进乳后,安静时进行;(2)…  相似文献   

10.
2006-01~2006-12我们将循证护理运用于预防早产儿腹胀护理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早期早产儿(27^+5~29周)6例,中期早产儿(30-33^+6)68例,晚期早产儿(34周~36^+6)58例。  相似文献   

11.
非营养性吸吮合并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合并抚触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及其护理。方法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洗胃、通便、静脉营养及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等。结果。干预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NS合并抚触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带有超声弹性成像功能的超声仪经前囟观察缺血缺氧损伤后的颅脑结构,着重观察脑室周围白质的回声变化。结果常规超声显示脑损伤后脑室周围白质回声增强,超声弹性成像发现该病变部位组织硬度明显区别于周围正常脑组织,脑室周围病变回声增强区域显示为红绿色交加或以绿色为主(相对较软组织),而周围正常脑组织为蓝绿色交加或以蓝色为主(相对较硬组织),弹性成像可显示该部位质地较周围更软。弹性成像且能够显示白质软化和出血灶边界,与二维超声所观察到的片状强回声或高回声边界相符。结论常规颅脑超声结合弹性成像技术,能更灵敏、直观地评价脑白质损伤的程度,可以提高超声对脑白质损伤的诊断灵敏度和准确率,早期正确诊断对临床治疗、逆转病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气管插管IPPV、鼻塞IPPV及鼻塞CPAP呼吸模式联合同尔苏对新生儿严重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的治疗作用.方法:64例NRDS(Ⅱ、Ⅲ级和Ⅳ级)经气管内给予固尔苏(100 mg/kg)后,给予气管插管IPPV(A组,n=23)、鼻塞IPPV(B组,n=20)、鼻塞CPAP(C组,n=21)进行通气治疗,比较三组血气变化、肺部感染、慢性肺病(CLD)的发生率、氧疗及住院时间.结果:三组治疗后6、12、24 h的血气均明显改善;B组及C组的肺部感染、CLD的发生率和氧疗时间均明显低于A组,P<0.05.三组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鼻塞IPPV、CPAP联合同尔苏治疗NRDS较常规通气模式有较好的疗效,且肺部感染及慢性肺病发生率低,氧疗时间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母亲参与早产儿抚触对早产儿唾液皮质醇水平及母亲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早产儿3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18)和抚触组(n=17),对照组住院期间不实施抚触,抚触组由护士指导母亲进行新生儿抚触。另收集同期出生的足月儿10例(足月组),检测抚触1周期间唾液皮质醇水平,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产妇焦虑和抑郁状况。结果:与足月组比较,对照组和抚触组1周内唾液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抚触组1周内唾液皮质醇水平进行性下降(P<0.05)。对照组与抚触组产妇的SAS评分分别为(64±7)分、(53±5)分,SDS评分分别为(68±5)分、(55±4)分,抚触组产妇的SAS、SD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母亲参与抚触能降低早产儿唾液皮质醇水平,减轻母亲产后焦虑及抑郁。  相似文献   

15.
代苏瑾 《华西医学》2003,18(4):522-522
目的:收集2000年初至2001年底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早产病例100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母亲文化程度低、产前检查次数少、孕晚期体重量增加少、胎膜早破、胆瘀症这些因素与早产有关。从而导致新生儿低体重、短身长、发病率增加,且母亲产后感染的危险性增高。结论:早产与母亲文化程度、产前检查次数、孕晚期体重增加少、胎膜早破、胆瘀症有关,并能导致新生儿低体重、短身长、发病率增加、母亲产后感染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抚触结合体位变换护理干预在早产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31日82例早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常规体位干预,实验组采用抚触结合体位变换护理干预模式.干预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呼吸功能指标,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检查量表(CDCC)评价两...  相似文献   

17.
18.
郭跃华  党雁  章朋  刘姝 《护理学报》2021,28(5):59-61
目的 总结6例高位小肠坏死早产儿采用Bishop-Koop肠造口术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诊断小肠坏死的早产儿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高位小肠坏死者采用Bishop-Koop肠造口术式,术后护理人员严密观察腹部体征;保持引流管及减压管通畅;保持患儿内环境稳定;加强输液管理;积极喂养;促进恢复。结果 本组6例患儿,2例提前行Ⅱ期造口还纳术,3例恢复良好封堵造口出院,择期行造口还纳术,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高位小肠坏死患儿救治难度大,Bishop-Koop肠造口术可尽量保留患儿较多肠管,术后加强精细化护理及并发症观察,可提高患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20.
By means of gentle stimulation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stigmonene bromide,** a new and comparatively nontoxic synthetic parasympathomimetic, was found effective in both preventing and eliminating abdominal distention due to (postoperative) intestinal atony in the majority of 100 major surgical c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