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并探讨最佳扫描方案。方法收集28例经MRI诊断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分析其MRI表现。男16例,女12例,年龄36~68岁。均无明显临床症状。MRI用05T超导型机,常规T1加权及T2加权扫描后,再行重T2加权成像,TR=4000~6000ms,TE=140~180ms。18例行GdDTPA增强扫描,9例为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多发病灶12例,单发16例。瘤体在SE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明显高信号,在重T2加权像上亦呈明显高信号,边缘均清楚锐利。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持久强化,较大病灶呈向心性强化。结论重T2加权像及GdDTPA增强扫描对肝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2.
3.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造影表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生率达0.4~7.3%(?)我们自97年以来对3例经临床、CT及B超证实为肝血管瘤的患者行肝动脉造影及硬化栓塞治疗,笔者着重就其血管造影表现及意义探讨如下。 材料与方法 本文3例,男2例,女1例。年龄37~67岁,平均51.3岁。1例各项生化检查正常,2例ALP及BILI有增高,AFP均为阴性。2例无临床症状,1例有咳嗽、腹痛。瘤体最大直径6~16.2cm。单一肿块型1例,多发散在型2例。采用菲力普1000mA带DSA遥控X光机及日本产全自动高压注射器,导  相似文献   

4.
田为中  卜新华 《新医学》1999,30(10):585-585
1 引 言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为7.3%[1]。现将本院1991年12月至1998年6月经手术病理、磁共振及B超证实的78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探讨其CT表现特点、扫描技术要领及鉴别诊断。2 临床资料2.1 一般资料肝血管瘤78例,男43例,女35例。年龄20~85(平均40)岁。右上腹痛38例,余无特殊临床表现。2.2 扫描技术CT扫描机型号为GEMax-640。层厚层距10mm,2cm以下的血管瘤采用2或5mm薄层扫描。所有病例均行增强扫描。造影药为60%泛…  相似文献   

5.
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14你软组织海绵状血细胞瘤的MRI检查资料的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了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特征,MRI信号特点及增强后表现,发现MRI检查在定位定性诊断,显示病灶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由于其完全无创,诊断准确,图像清晰的特点,将在该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MRI检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病变均位于球后肌锥内,2例分别侵犯眶尖及海绵窦;病变呈圆形15例,椭圆形11例,分叶状3例,不规则形1例;T1WI呈均匀等眼肌低信号27例,不规则混杂高信号3例;T2WI均呈高信号,可见低信号包膜,边界清楚,视神经、眼外肌、眼球受压移位;21例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均呈"渐进性强化"。结论:MRI不仅可精确定位病变及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通过其信号特征还可反映病变内部病理改变,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癌定位、定性诊断及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正常膝关节软骨在低场MRI中的表现特点。方法:对正常志愿者和膝关节无病变而存在其他相邻部位异常的患者共42例,采用0.3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SE T1WI、FSE T2WI、FIR、水脂分离成像(FatSepG)4种扫描序列的膝关节矢状位扫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扫描图像进行肉眼观察及软骨厚度测量、分层计数统计,再对MR图像组织分辨力进行评估。结果:16岁以前关节软骨厚度随年龄逐渐变薄,16岁以后软骨厚度无明显变化。关节软骨分层显示在不同年龄组、不同序列表现不同。结论:正常膝关节软骨的厚度和分层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低场MRI能较好显示正常膝关节软骨的形态结构,为临床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肝巨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肝巨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并进行评价。方法 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巨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30例共32个病灶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扫21个病灶瘤内为均匀性低密度,11个病灶在低密度瘤灶内可见有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扫描32个病灶均出现边缘部强化,门脉期强化范围由边缘向中央部扩大,延迟期6min有4个病灶呈全瘤均匀性强化,28个病灶呈全瘤大部分强化。结论 肝巨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具有特异性,根据此特点,可以与肝脏的其他常见占位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9.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为7.3%,国内外对其CT诊断的研究亦有不少报道,本文分析总结了7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提出我们的体会。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文搜集经CT检查并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70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43例,另27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并行介入治疗。男23例,女47例;年龄22~73岁,平均41.2岁。 2.扫描方法和程序:采用西门子Somaton AR Star螺旋CT机,层厚10mm,进床速度10mm/s,部  相似文献   

10.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0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和典型的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进行影像学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幕上14例,幕下2例,脑外4例;直径〈2.0cm16例,〉5.0cm4例。脑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肿块无包膜,大多数形态呈类圆形,CT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结论熟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形态、大小及强化特点,对于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低场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临床诊断为HIE的新生儿的低场MRI表现。结果: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损害,其中广泛性脑水肿14例,颅内出血6例,皮质下及脑室旁白质损害21例,单纯白质水肿8例,丘脑、基底节区和脑干背侧损害13例。结论:低场MRI对新生儿HIE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肝血管瘤是常见病,目前认为是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其自发破裂的概率低,但一旦破裂有致命危险,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风险低、疗效显著的优势在肝血管瘤治疗中被临床与患者广泛接受,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尚存争议,临床治疗中否存在过度治疗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治疗方式的选择未有统一指南,治疗药物的选择及药物浓度的控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治疗术后的疗效评估目前缺乏统一标准。本文就目前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存在的几点分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巨大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UGP)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大块型及巨块型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19例肝血管瘤患者,包括大块型肝血管瘤(瘤体直径7~10cm)147例和巨块型肝血管瘤(瘤体直径≥10cm)72例。采用平阳霉素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多点、多面、多次性穿刺注射肝血管瘤体内,每5~7d注射1次,注射6~8次为1个疗程。平阳霉素总量不超过112mg。治疗后3个月开始应用二维超声评价治疗效果,评估终点为治疗后2年。结果本组肝血管瘤瘤体在治疗期间不能完全消失,治疗后时间越长,瘤体缩小越明显。1个疗程治疗后瘤体消失完全或仅残余0.5~1.0cm小结节者176例(80.37%),瘤体缩小在75%以上者43例(19.63%),总有效率100%。全组无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并发腹腔内出血3例。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体内注入平阳霉素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方法,具有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容易为患者所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肝动脉栓塞治疗对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肝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选用超液态碘化油5~20ml与适量造影剂混合制成碘化油乳剂进行栓塞治疗;观察组将平阳霉素8~24mg溶于2%的利多卡因3~5ml中,然后与碘化油5—20ml充分混合制成碘化油乳剂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本组43例患者共行栓塞治疗52次,其中7例在2个月后行第二次栓塞(包括4例无效患者),1例在2~5个月内行第三次栓塞。术后2—6个月复查B超、CT或行肝动脉造影,除3例无效患者外,其余患者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经z。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动脉栓塞对肝血管瘤疗效较好,安全可靠,副反应小,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剥离术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46例肝血管瘤患者,23例采用剥离方法摘除肿瘤(剥离组),23例采用传统钳夹法切除肿瘤(手术切除组),比较2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剥离组出血量((341.1±103.7)mL)、手术时间((20.6±3.6)min)、住院时间((9.6±5.0)d)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O)均低于手术切除组((494.7±141.O)mL、(30.0±6.7)min、(11.2±4.O)d、13%)(P〈O.05);2组术后随访1a均无复发。结论肝血管瘤剥离术是治疗肝血管瘤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好、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场MRI在肝脏占位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0.2T永磁型磁共振仪,对6个CT不能明确诊断的肝脏占位性病变行T1WI、T2WI平扫,部分再使用快速多层面扰相位梯度回波(FMPSPGR)序列作进一步同层块动态增强扫描。磁共振造影剂为磁显葡胺(Gd-DTPA)0.2mmol/kg。结果 2例有脂肪肝背景的肝细胞肝癌、1例无明显胆管扩张的肝胆管细胞癌和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均作出明确诊断。结论低场MRI在肝脏占位病变鉴别诊断中,对有脂肪肝背景的肝细胞肝癌,胆管扩张不明显的胆管细胞癌和肝FNH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肝脏的精确分段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及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提供了更多肝段定位的诊断信息,也为寻找更精确的肝段划分法提供了必要的研究手段.本文对肝段影像学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were used preoperatively to stage the extent of a diffuse rectal hemangioma in a 37-year-old man with recurrent rectal bleeding. On T2-weighted MR scans, the lesion demonstrated a heterogeneous signal intensity with large portions displaying the hyperintensity characteristic of hemangiomas of solid organs. MRI did not depict calcified phleboliths evident on CT and barium enema.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栓塞剂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不同栓塞剂聚乙烯醇、无水乙醇碘化油乳剂和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栓塞治疗的疗效,以选择合适的栓塞剂。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别采用聚乙烯醇、无水乙醇碘化油乳剂和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进行栓塞,并用B超、CT或MRI进行随访观察以判定疗效。结果采用聚乙烯醇栓塞的血管瘤大小没有改变,甚至增大,而用无水乙醇碘化油乳剂和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进行栓塞的血管瘤均明显缩小,甚至消失。结论在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栓塞治疗时,液体栓塞剂无水乙醇碘化油乳剂和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疗效优于固体栓塞剂聚乙烯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儿童疣状血管瘤(VH)特征性超声、MRI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VH患儿,观察VH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性表现。结果25例VH患儿皮肤见不规则红色、青紫色斑块,斑块边缘皮肤呈暗红色,范围较广时呈“铠甲样”外观,周边见“卫星状”病灶。15例仅接受超声检查,体表疣状物多呈低回声、后方伴声影,深部皮下组织以高回声为主;其中10例病灶呈均匀高回声、4例高低混杂回声、1例均匀低回声;13例病灶边界不清,2例边界清晰;12例病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3例见少量血流信号。10例仅接受MR检查;其中9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脂肪抑制(FS)-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病灶呈等T1WI信号、FS-T2WI高信号。结论儿童VH皮肤病变多呈不规则红色、青紫色斑块,斑块边缘皮肤呈暗红色,可形成“铠甲样”外观,伴周边“卫星状”病灶;超声多表现为均匀高回声且边界不清;MRI多呈T1WI低信号、FS-T2WI不均匀稍高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