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菌分离和体外培养旋毛虫成虫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一种既简便又能用于大量收集和培养旋毛虫成虫的方法. 方法 在旋毛虫肌幼虫收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方法和旋毛虫成虫的特点改进试验. 结果 10只成年大鼠,每只大鼠感染8 000条旋毛虫脱囊幼虫,收集到纯净成虫约44 600条,回收率55.75%.培养24 h后成虫活动活跃,并产生新生蚴,运动活泼. 结论 该法是一种既简便又能用于大量收集纯净的﹑活力较好的旋毛虫成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种体外培养旋毛虫成虫收集新生幼虫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旋毛虫成虫和肌肉期幼虫的形态学、抗原性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较深入,而由于收集新生幼虫不易,因此使有关研究受到了很大限制。本实验系参照Dennis等和Stewart等法,改进了体外培养旋毛虫成虫中收集大量新生幼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现有研究表明,旋毛虫成虫、新生蚴和肌肉幼虫,在形态和免疫反应等方面既有共同性,又有很大的不同。分别研究它们的抗原成份,进而分离、纯化具有保护作用的抗原组份,在旋毛虫免疫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若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首先就要有无菌分离和培养虫体的好方法。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感染旋毛虫大鼠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感染旋毛虫后 7、14、21、28、35、60 d大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并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gE水平。 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CD4+T细胞减少, CD8+T细胞增多,CD4+/CD8+比值下降(P<0.01),以感染后第14 d最明显,直到感染后60 d仍未见恢复;大鼠外周血中IgE水平在感染旋毛虫后7 d增加,21 d达到高峰。 结论 感染旋毛虫的大鼠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感染急性期的免疫抑制程度最高,感染大鼠的免疫抑制主要发生在成虫产新生蚴及新生蚴移行期。IgE是大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重要的抗体。  相似文献   

5.
旋毛虫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的保护性免疫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虫抗原和肌幼虫抗原接种小鼠诱导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方法:检查肠道成虫、肌幼虫和血液中嗜酸性细胞数;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滴度。结果: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 免疫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2.19%、72.31%和42.88%;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68.83%、78.19%和51.96%。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免疫组的GMRT分别为对照组的7.46倍、5.28倍和4.92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结论:旋毛虫成虫抗原、新生幼虫抗原均为激发特异性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诱导小鼠对攻击感染产生保护性。其中,成虫抗原和新生幼虫抗原显示出更好的免疫原性,而成虫抗原有可能成为较理想的免疫疫苗来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旋毛虫不同发育阶段同工酶酶谱变化的研究,以探讨其生物发育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方法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UVP凝胶分析仪对猪型黑龙江株旋毛虫成虫,肌肉期幼虫和新生幼虫的酯酶同工酶时期的MDH,EST酶谱基本相似。LDH的酶谱虽均有1条带,但新生幼虫最深,肌肉期幼虫最浅,MUF酶谱新生幼虫最深,成虫较浅,肌肉期幼虫未见酶带,结论 旋毛虫发育过程中MDH,EST同工酶变化较小,但是LDH、MUF同工酶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旋毛虫新生幼虫抗原的免疫印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免疫印迹法分析了旋毛虫的新生幼虫(NBL)抗原,并与旋毛虫的成虫和肌肉期幼虫抗原加以比较。NBL虫体组分经SDS-PAGE分离出约40条区带,与成虫和肌肉期幼虫的电泳图谱明显不同。免疫印迹表明,用NBL作免疫原可诱导家兔产生具有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其有抗原性的分子量分别为129、120、89、87、79、72、64、58、43、40、38、34、32和20kDa。但在自然感染过程中,宿主体内未检测到抗NBL的抗体。  相似文献   

8.
IL-2对感染不同株旋毛虫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旋毛虫感染免疫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间接ELISA 和生殖力指数测定等方法对IL-2 作用下感染旋毛虫小鼠的IgG抗体水平及寄生虫感染力进行连续观察。结果: 不同剂量IL-2对不同地理株感染小鼠产生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对于黑龙江株猪型旋毛虫感染小鼠, IL-2 注射具有明显抗虫效果; 而对于美国株猪型旋毛虫感染的小鼠, IL-2 对成虫繁殖力无显著影响, 但大剂量IL-2 (每鼠2 000 U/次) 使新生幼虫的感染力降低。结论: IL-2 对黑龙江株猪型旋毛虫感染力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旋毛虫编码新生幼虫p46 kDa抗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WN10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方法 将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WN10以20μg/只的剂量分3次免疫小鼠后,攻击感染旋毛虫肌幼虫200条/只,检查旋毛虫7日龄成虫数、雌虫体外产生新生幼虫数、感染35d的肌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WN10抗体IgG滴度。结果WN10免疫小鼠后获得旋毛虫7日龄成虫、肌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64.28%和61.21%,均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差异显著;获得雌虫产新生幼虫的减虫率为16.46%,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差异不显著;WN10免疫组小鼠在第3次免疫后1周可检测到高滴度的抗WN10抗体IgG,在攻击感染旋毛虫9周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编码旋毛虫新生幼虫p46 kDa抗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抗旋毛虫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人工感染大鼠小肠内的成虫, 经研磨和冻融制备成虫可溶性抗原。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分别用两种抗原免疫小鼠, 间隔1 周共免疫3 次, 末次免疫后1 周, 每只小鼠攻击感染100 条旋毛虫感染性肌肉幼虫。感染后1 周检查小鼠小肠内成虫数量和雌虫生殖力, 感染后5 周检查肌肉幼虫负荷。结果 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955 % 、6225 % 和650 % 。成虫排泄分泌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是9727 % 、8660 % 和900 %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均能够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的免疫力, 但后者的免疫原性更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两种新型免疫佐剂CT -B(霍乱毒素B亚单位 )、saponin(皂素 )制备的旋毛虫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将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分别与CT -B、saponin混合 ,以口服或皮下注射途径免疫NIH小鼠 ,间隔 1周共免疫 3次 ,末次免疫后 1周 ,与对照组同时予 2 0 0条旋毛虫感染期肌幼虫攻击 ,比较三组小鼠肠道成虫数、雌虫生殖力及肌幼虫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CT -B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及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 91 5 9%、6 1 74 %和 90 32 % ,saponin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及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 79 2 1%、6 7 4 4 %和 88 39%。 结论 CT -B和saponin均能有效提高机体对旋毛虫的保护性免疫力 ,CT -B对肠道成虫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旋毛虫不同发育阶段同工酶酶谱变化的研究 ,以探讨其生物发育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方法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和 UVP凝胶分析仪对猪型黑龙江株旋毛虫成虫、肌肉期幼虫和新生幼虫的酯酶同工酶(EST)、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L DH)、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 (MDH)、延胡索酸酶同工酶 (MUF)进行分析。 结果  3个发育时期的 MDH、EST酶谱基本相似 ;L DH的酶谱虽均有 1条带 ,但新生幼虫最深 ,肌肉期幼虫最浅 ;MUF酶谱新生幼虫最深 ,成虫较浅 ,肌肉期幼虫未见酶带。 结论 旋毛虫发育过程中 MDH、EST同工酶变化较小 ,但是 L DH、MUF同工酶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旋毛虫成虫可溶性粗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应用人工感染的方法从大白鼠获得大量成虫。经冻融、超声粉碎、高速离心制备出成虫可溶性粗抗原。将不同剂量的抗原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间隔1周共免疫小白鼠3次。最后一次免疫后间隔1周每鼠攻击感染130条感染性肌幼虫,攻击感染后1周剖检成虫、新生幼虫,攻击感染后35天剖检肌幼虫。试验结果表明,以每只小白鼠免疫200μg成虫可溶性粗抗原所诱导的免疫力最好,诱导成虫减虫率达94.65%,肌幼虫减虫率达95.60%。初步研究表明,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是很好的免疫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获得旋毛虫成虫抗原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并对其进行纯化及免疫特性分析。 方法 旋毛虫成虫Ts87基因片段亚克隆入PET-28a(+)表达载体,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和电洗脱法纯化表达产物,SDS-PAGE、ELISA和Westernblotting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鉴定,并将纯化的表达产物人工免疫兔。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为分子量约为40kDa的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兔获得高滴度的抗血清。该基因重组蛋白可被感染旋毛虫的猪、兔血清及人工免疫兔血清所识别,与感染囊尾蚴、棘球蚴的患者血清或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兔血清不发生交叉免疫反应。 结论 获得一个新的旋毛虫成虫Ts87基因重组蛋白,该蛋白具有特异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获得抗旋毛虫成虫的单克隆抗体(单抗)并初步研究其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利用杂交瘤技术,用旋毛虫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瘤细胞SP2/0进行细胞融合。用免疫双扩散鉴定单抗亚类,免疫印迹鉴定单抗的特异性。小鼠尾静脉接种单抗进行被动免疫保护实验。结果:建立了1株稳定分泌抗旋毛虫成虫单抗的细胞株,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效价为1:6400,诱生腹水ELISA效价达1:204800,经鉴定单克隆抗体类型为IgM,可以识别旋毛虫成虫,肌幼虫及新生幼虫,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000蛋白,并且不与猪蛔虫,血吸虫,包虫,囊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单抗被动免疫后的减虫率为55.63%,结论:获得1株具种特异性,保护性的单克隆抗体,为筛选能诱导保护性免疫功能的旋毛虫抗原分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旋毛虫成虫抗原免疫保护性研究的进展.通过比较三期抗原的免疫保护性,表明旋毛虫成虫抗原具有较强的免疫保护作用,该抗原可能是研制旋毛虫病疫苗的重要候选抗原.利用DNA重组技术将保护性强的成虫抗原的基因克隆并在体外表达,将是获得旋毛虫病疫苗抗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种大量收集旋毛虫新生幼虫的简便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旋毛虫感染后的第2~3周是急性期症状出现的主要阶段。这一时期幼虫的生化、免疫学研究对急性期病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旋毛虫的研究集中于成虫和肌肉幼虫阶段,对于引起主要临床症状的新生幼虫(NBL),则因为收集大量纯净NBL困难而研究较少。用传统方法收集NBL易污染且数量有限,我们参照高田伸弘等的方法并略加改进,使大量、高效收集纯净NBL成为可能。一、材料和方法 (一)旋毛虫成虫的收集取雄性大白鼠,每只经口感染旋毛虫肌肉幼虫10 000条。感染后第5d断食,第6d处死。无菌消毒后剖腹取出小肠,纵行剪开。大鼠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则和动物寄生虫病的标准命名法,结合寄生虫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对一些寄生虫和寄生虫病(如旋毛虫与旋毛虫病、丝虫与丝虫病、棘球绦虫与棘球蚴病等)专业名词的用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泡型棘球蚴的浸润生长、免疫逃逸、转移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泡型棘球蚴病的免疫诊断和治疗等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泡型棘球蚴的生长增殖、免疫逃逸和转移的相关文献,对可能参与其免疫逃逸的相关机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天然屏障、免疫耐受、细胞因子、血管新生等在泡球蚴的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使得这一过程错综复杂。结论目前就泡型棘球蚴的生长、转移、免疫逃逸等机理的研究文献仍然较少,但目前主流的研究方向有免疫逃逸、细胞因子、血管新生,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大量相关研究的进行,对泡型棘球蚴的致病和免疫逃逸机制这一过程或将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20.
旋毛虫成虫期特异性基因的筛选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获得旋毛虫成虫期特异性基因序列。方法 应用旋毛虫成虫期特异性探针对成虫cDNA文库进行杂交筛选、克隆测序及核苷酸序列数据库 (GenBank)查寻比较 ,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利用消减杂交 (subtractedhybridization)获得的旋毛虫成虫期特异性探针筛选成虫cDNA文库 ,获得一个长 16 2 9bp的基因。其开放阅读框架由 146 4个核苷酸组成 ,编码 487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 ,该序列是一个尚未见报道的旋毛虫基因序列 ,在 2 0 7~ 2 70位氨基酸间存在两个锌指结构 ,在 5 2~ 6 4,10 8~ 116 ,137~ 16 3,2 2 6~ 2 6 0位氨基酸处存在预测的抗原表位。结论 获得旋毛虫成虫期特异性基因 ,其编码的蛋白具有一定的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