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3.0T MR 体外相控阵线圈MRS在慢性前列腺炎的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7例表现为MR T2WI低信号的慢性前列腺炎的MRI、MRS所见.所有病例均应用3.0T MR 体外相控阵线圈行MR常规检查、扩散加权成像及MRS检查.MRS测量前列腺T2WI低信号区及对侧正常区域的枸橼酸盐(Cit)、胆碱(Cho)、肌酸(Cr)的相对值及( 胆碱+肌酸) /枸橼酸盐[(Cho+Cr)/Cit]的比值,并计算T2WI低信号病变区与对侧正常区域的胆碱比值及枸橼酸盐比值.分析病变区域的病理镜下所见.结果 慢性前列腺炎病变区域与对侧正常区域的胆碱含量比值为1.05±0.23,病变区域与对侧正常区域的枸橼酸盐含量比值为0.31±0.14,病变区域的(Cho+Cr)/Cit比值(1.77±0.41)明显高于对侧正常区域的(Cho+Cr)/Cit比值(0.58±0.15),两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病理上,慢性前列腺炎病变区域见淋巴细胞浸润、腺泡及导管不同程度萎缩、闭塞.结论 在常规MR 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的慢性前列腺炎,在MRS上(Cho+Cr)/Cit比值升高,与前列腺癌表现极为相似,但慢性前列腺炎的(Cho+Cr)/Cit比值升高主要是因为病变区域的枸橼酸盐含量降低,而其胆碱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前列腺外周带的MRS特征,探讨MRS技术及其在外周带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4例临床及常规MRI检查拟诊局限性前列腺外周带前列腺癌患者均成功行前列腺MRS检查,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其中19例行穿刺活检,5例经手术证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部位、大小、常规MRI特征、MRS检查结果,计算(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C/C)。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正常外周带与前列腺癌组织CC/C值差异。采用操作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C/C值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结果:早期外周带前列腺癌T2WI表现为在外周带高信号内有局灶性低信号区。MRS示前列腺外周带肿瘤组织枸橼酸盐(Cit)峰明显下降,胆碱(Cho)峰升高,CC/C值为1.40±0.33,正常外周带为0.51±0.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189,P〈0.001)。CC/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4,这一指标可用于判断前列腺癌(P=0.002);以0.85为阈值时,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100%。结论:前列腺MRS检查能反映早期外周带前列腺癌的代谢变化,对常规MRI无法明确诊断的前列腺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前列腺炎外周带的MRI表现及MR波谱(MRS)特征。资料与方法 21例前列腺炎患者行MRI平扫加MRS成像,观察前列腺外周带的信号形态及信号强度,同时计算感兴趣区的胆碱(Cho)+肌酸(Cre)/枸橼酸盐(Cit)比值。结果 21例前列腺炎患者平均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是31.80 ng/ml。2例呈非结节局灶低信号,10例显示为双侧外周带弥漫低信号,3例显示为一侧外周带弥漫低信号,1例显示为结节状局灶低信号,其余5例没有信号异常。14例MRS谱线示Cho峰升高,Cit峰下降或消失,另7例MRS谱线正常,21例(Cho+Cre)/Cit均值为6.44。结论前列腺炎外周带低信号(T2WI)对前列腺癌并不具有特异性,前列腺炎的MRS谱线可类似于前列腺癌的波谱特征,可导致前列腺癌的假阳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MRS在鉴别前列腺外周带T2低信号炎症和肿瘤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用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定量评价造成前列腺外周带T2信号减低的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的代谢变化.方法24例MRI检查示外周带T2信号减低的病人,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分为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2组,根据T2低信号区在外周带设定兴趣区后利用三维磁共振波谱测定各兴趣区(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Cre)/Cit]的比值.计算并比较各组(Cho+Cre)/Cit比值的差异.结果前列腺炎组(Cho+Cre)/Cit平均值为0.98±0.17;前列腺癌组(Cho+Cre)/Cit平均值为1.4l±0.31,2组比值的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8.89,P<0.05,但有29%的比值重叠.结论用MRS定量评价造成外周带T2低信号的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的代谢变化是可行的,MRS与其它方法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MRI表现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代谢特征,探讨MRI和MRS相互结合在前列腺癌和增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26例前列腺癌和32例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MRS所见.MRI分析前列腺的大小、形态、病变位置、信号特点和肿瘤侵犯程度等.MRS测量枸橼酸盐(Citrate)、胆碱(Choline)、肌酸(Creatine)的峰值、(胆碱 肌酸)/枸橼酸盐[(Cho Cr)/Cit,CC/C]的比值.结果:前列腺癌中有20例在T2WI像上有明显的前列腺癌征象,其中18例侵犯精囊,14例侵犯膀胱,12例侵犯盆腔周围骨组织,5例侵犯直肠,5例盆腔内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并部分相互融合成团;余6例未见明显的前列腺癌征象.MRS上将前列腺分成六个区,在MRS代谢图上标记出体素(测量点)归入相应分区.每例取4个体素(体素或MRI上疑点),58例中一共取232个体素进行测量,前列腺癌cit峰值均明显下降,Cho峰值均升高,标记出手术或穿刺活检取材癌区的CC/C平均值为2.3730±1.97548,增生的波谱形态和癌相反,CC/C平均值为0.5450±0.488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5,P=0.000<0.05).结论:MRI能对前列腺癌定位,了解侵犯部位及转移情况.MRS能根据MRI提示的病变及可疑部位进行定量分析、显示其代谢情况.MRI与MRS相结合能提高对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评价三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3D1HMRSI)在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增生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1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37例前列腺癌行MRI和3D1HMRSI检查,观察其波谱特征并测量所选体素的枸橼酸盐、胆碱类化合物、肌酐的含量,计算胆碱 肌酐/枸橼酸的比值.结果:BPH组含高浓度的枸橼酸盐和中等浓度的胆碱类化合物,分别为3.55±1.53和1.19±0.43.前列腺癌灶的枸橼酸盐显著降低,为0.59±0.40,胆碱类化合物明显升高,为2.68±2.05.BPH组胆碱 肌酐/枸橼酸的比值为0.53±0.11,前列腺癌组胆碱 肌酐/枸橼酸的比值为11.48±9.32,两组问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3D1HMRSI能够测定前列腺组织代谢物水平的差异,帮助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波谱(MRS)在预测前列腺癌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65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根据临床分期分为未发生转移组(B期和C期)31例和发生骨和(或)淋巴结转移组(D期)34例,通过MRS测定2组患者癌病灶区(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 +Cre)/Cit]的比值,并比较其差异.同时利用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初步评价MRS在预测前列腺癌发生转移中的效能.结果 未发生转移组和发生转移组患者的前列腺癌区(Cho+Cre)/Cit比值分别为1.3±0.5和2.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8,P<0.05).利用癌病灶区(Cho+Cre)/Cit的平均比值对肿瘤是否发生转移进行诊断试验,ROC曲线下面积(Az)值为0.87,最佳临界点为1.53,此时诊断的敏感性为94.12%(32/34),特异性为67.74%(21/31),准确性为81.54%(53/65).结论 MRS作为一种无创的MRS检查方法 ,有可能对肿瘤是否发生转移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波谱(3D-MRS)成像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4例前列腺病变患者行常规MRI和3D-MRS检查,测量和计算(胆碱 肌酸)与枸橼酸盐的比值(CC/C),将3D-MRS的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34例中前列腺癌12例,其中5例经穿刺活检、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前列腺增生22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前列腺癌区与非癌区的CC/C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2例前列腺癌灶的CC/C为2.57±1.10(0.9~6.0).22例前列腺增生,其中增生结节的CC/C为0.70±0.20(0.3~1.60),正常信号前列腺外周带的CC/C为0.56±0.22(0.17~0.72).前列腺癌病灶与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和前列腺增生组织的CC/C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2.597,P<0.01),正常前列腺与前列腺增生组织的CC/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3D-MRS有助于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与常规MRI结合能准确直观地显示肿瘤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在正常前列腺、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及外周带良性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35例、前列腺增生34例(包括7例外周带良性结节)进行MRS定量分析.选前列腺中间层或病灶最大层面作为感兴趣区,测量其(Choline Creatine)/Citrate即CC/C的比值.结果: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前列腺癌区、外周带良性结节和前列腺增生中央带的CC/C平均比值分别为0.94±0.53、2.23±1.67、1.19±0.64和0.93±0.49.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外周带良性结节及前列腺增生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8和4.4,P值分别为0.01和0.001).前列腺癌的CC/C值最高,CC/C>1.5者18例(51.4%);其余各组CC/C≈1.结论:前列腺癌的CC/C值显著升高,MRS有助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王芳   《放射学实践》2013,28(6):673-677
目的:探讨3.0T体线圈磁共振波谱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23例前列腺癌和34例前列腺增生的MRI、MRS所见。所有病例均应用3.0T MR体线圈行MR常规检查、扩散加权成像及MRS检查。MRS测量每个体素的枸橼酸盐(Cit)、胆碱(Cho)、肌酸(Cr)的相对值;(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Cr)/Cit]的比值。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下的面积值用来评价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鉴别的准确性,P<0.05表明有显著差异。分析病变区域的病理镜下所见。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癌体素的(Cho+Cr)/Cit平均值为3.49±2.05,增生体素的(Cho+Cr)/Cit平均值为1.19±0.7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2.755,P<0.01)。前列腺确定癌与增生前列腺组织的差别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z值)为0.863[95%可信区间为(0.818,0.907);P<0.01],当切点值为2.08时,Youden指数为0.547,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73.9%,特异度为88.5%。结论:3.0T体线圈MRS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可以很好地鉴别诊断,可应用于临床诊断,指导临床医师穿刺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常规MR成像和1H MR波谱(MRS)在自闭症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自闭症患者的全脑常规MR扫描及其中8例患者额叶和海马的多体素2D 1H MR波谱扫描表现.结果 常规MR扫描发现3例患者的顶叶白质在FLAIR上出现斑片状高信号.1H MRS分析发现5例患者额叶的NAA/Cho明显下降(NAA/Cho<1),其中1例患者的左侧额叶出现Lac峰;另外有2例患者海马的NAA/Cho出现下降(NAA/Cho<1).结论 常规MR成像和1H MRS可发现部分自闭症患者脑组织异常.  相似文献   

12.
恶性胶质瘤的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脑恶性胶质瘤的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2D1H -MRS)特征及其代谢物变化规律。材料和方法 :经病理学证实的恶性胶质瘤14例(男性8例 ,女性6例 ,年龄19~72岁) ,年龄相近正常对照组15例 ,使用1.5TMRI成像仪 ,PRESS序列 ,TR/TE=1000ms/144ms ,多体素相位矩阵 :16×16 ,FOV :24cm。完成扫描后用随机软件包FuncTool进行分析 ,观察正常对照组(作为外参照)、病例组病灶周边、病变区及对侧正常区(内参照)各主要代谢物变化情况。结果 :14例胶质瘤按WHO标准分类Ⅲ级6例 ,Ⅳ级8例 ,肿瘤实体区NAA/Cho、NAA/Cr、NAA/(Cho +Cr)分别为0.39±0.11 ,1.09±0.38 ,0.28±0.06 ,较正常参照区降低且具显著性差异(p<0.05) ;Cho/Cr和Lac/Cr分别为3.05±1.44 ,0.35±0.59 ,均较参照区升高 ,前者p<0.05 ,后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合多体素波谱图观察提示恶性胶质瘤Cho升高、NAA下降和出现异常Lac峰 ,同时可显示肿瘤周边区域的Cho升高等异常。结论 :Cho升高、NAA下降和出现异常Lac峰是恶性胶质瘤的主要波谱表现。2D 1H -MRS可检测胶质瘤MRI所示病灶以外区域的代谢异常 ,此对鉴别诊断、立体定向活检和制定治疗方案等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袁哲星  刘文  蔡宗尧  肖朝勇 《放射学实践》2007,22(11):1168-1171
目的:探讨多种影像技术对线粒体脑肌病(M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7例行常规MRI扫描,3例行MRA扫描,4例行MRS扫描,1例行DSA检查,6例行CT平扫.结果:6例病变主要累及两侧大脑皮层和皮层下,1例主要表现为白质内改变,均表现为长T1、长T2改变;MRA示2例未见明显改变,1例示病变处血管分支明显增粗;4例MRS在病变处检出乳酸双峰,1例在脑脊液中检出乳酸双峰.1例行DSA检查示病灶内血管分支增粗,血运加快.6例行CT检查病灶均呈低密度改变.结论:影像检查尤其是MRI检查对ME的诊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当年青患者出现非典型性脑梗死表现,MRS检出乳酸双峰时要考虑到线粒体脑肌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松果体区病变MRI表现并探索1H-MRS及DWI对于鉴别松果体区病变的作用。材料和方法:松果体区病变患者共33例,其中男27例,女6例,年龄7~51岁,平均年龄21.3±10.3岁。全部33例都作了MRISE-T1WI,FSE-T2WI,PDWI,FLAIR及增强MRI成像检查。其中7例患者术前行1H-MRS和DWI检查。结果:大多松果体区病变有其特征的外形、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MRS:2例生殖细胞瘤Ch/NAA(2.06和2.11)、LL/Cr(0.83和4.2);2例成熟畸胎瘤LL/Cr(7.3和9.64),测不到Ch和NAA;2例星形细胞瘤Ch/NAA(3.55和3.53);1例松果体母细胞瘤Ch/NAA4.70。ADC值:生殖细胞瘤7.48×10-4和6.48×10-4;畸胎瘤2.03×10-3和3.57×10-3;星形细胞瘤1.91×10-3和1.35×10-3;松果体母细胞瘤9.14×10-4。结论:病变的外形特征、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对于松果体区病变的诊断最有帮助。1H-MRS及DWI在某种程度上对于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钟心  王宏  董玉茹  董悦  马毅 《武警医学》2005,16(9):653-656
 目的探讨MRI、MRA对烟雾病(Moyamoya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Moyamoya病患者行MRI和MRA检查,MRI包括横轴位和矢状位T1WI、T2WI、FLAIR;MRA采用3D TOF法,3例行增强MRA.结果MRI表现为:(1)Moyamoya血管:双侧3例,单侧8例;(2)脑梗死和脑软化灶11例;(3)局部脑萎缩3例.MRA表现为3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双侧大脑中、前动脉闭塞,大脑后动脉形成异常血管网;6例右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左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结论MRI能良好的显示脑内病变,MRA能较完整的显示异常血管,MRI与MRA相结合可作为烟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大鼠肝细胞坏死和凋亡的动物模型,将不同时间点的MRS检测结果与病理学所见进行对照研究,以评估MRS检测及鉴别肝细胞凋亡和坏死的能力与价值.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右侧肝动脉与门静脉分支均结扎组(HA+PV组)和单独右侧门静脉分支结扎组(PV组),实验组各分成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分别于术后3 h、12 h、24 h、72 h行普通MRI和单体素PRESS 35序列MRS,得到肝右叶与左叶各代谢物浓度,以及肝右叶内代谢物相对比值.结果 HA+PV及PV组术后3 h,少量肝细胞发生坏死与凋亡时,肝右叶Lip-Lac较左叶相比即有明显增高,随着凋亡与坏死细胞增多,Lip-Lac增高更加明显.术后12 h肝右叶Cho较左叶相比出现降低,也随时间延长逐渐明显;肝右叶Lip-Lac/Cho比值在HA+PV及PV组术后3 h均有增高,以PV 3 h组增高更显著.结论 凋亡与坏死组织在1H MRS中都有Lip-Lac增加,Cho降低.肝细胞凋亡后早期,Lip-Lac/Cho比值增高较坏死明显,采用Lip-Lac/Cho比值对鉴别早期肝细胞坏死与凋亡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烟雾病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分析8例烟雾病的磁共振成像表现,探讨磁共振成像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8例烟雾病中男女各4例。年龄4~49岁,平均20.4岁。磁共振成像应用Siemens1.0TMR系统和头表面线圈。均有SE序列T1WI和T2WI,7例有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1例有DSA。结果:SE序列MRI均见丘脑-基底节区(单侧2例,双侧6例)有扩张的烟雾血管,其中以T1WI显示更为清楚直观。7例3D-TOFMRA和1例DSA均见ICA上端、MCA和ACA近端闭塞以及丘脑-基底节区的烟雾血管。这些病理血管分布侧别与SE序列磁共振成像所见一致。结论:SE序列磁共振成像和3D-TOFMRA是诊断烟雾病的有效方法。T1WI显示丘脑-基底节区烟雾血管优于T2WI。3D-TOFMRA尚适用于烟雾病血管旁路术后随诊及其高危人群普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肝脏31P-MR波谱及代谢生化信息特点.方法:分析20例健康志愿者31P-MR波谱检查肝脏代谢化合物信息及细胞内pH值,并将本组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分别为青年组(20~34岁)、中年组(35~49岁)和老年组(50~65岁),统计分析各年龄组间肝脏代谢物水平是否有差异.结果:20例研究对象肝脏31P-MRS均能显示磷酸单脂(PME) 、无机磷(Pi) 、磷酸双脂(PDE) 、磷酸肌酸(PCr)、γ-ATP、α-ATP和β-ATP共7种代谢产物峰(从左到右),其波峰化学位移分别为0.7~1.9、0.44~-0.75、-1.45~-2.65、-4.81~-6.13、-7.3~-8.46、-12.7~-14.05和-21.45~-22.77 ppm,其峰下积分面积分别为0.8±0.57、0.97±0.68、2.51±1.59、0.61±0.5、2.11±0.99和1.14±0.85,计算肝组织PH值为7.35±0.04.经方差分析,各年龄组间PME、Pi、PDE、γ-ATP、α- ATP和β-ATP代谢物峰下面积和细胞内PH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脏代谢化合物含量、能量状况及细胞内PH值不随年龄改变而变化.结论:肝脏31P-MRS能无创、直接检测肝代谢过程的生化信息及能量状况,对了解肝脏代谢情况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2D多体素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成像技术(1 H-MRS)在胶质母细胞瘤周围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行常规MRI及1 H-MRS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增强扫描。测量肿瘤周围区(包括水肿区及瘤周显示正常区域)的Cho/Cr、Cho/NAA、NAA/Cr的比值,并且计算瘤周显示正常区域的NAA/nCr的比值,将以上值与对侧正常区域的相应比值进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分析其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肿瘤周围水肿区及瘤周显示正常区的Cho/Cr、Cho/NAA的比值较对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周围水肿区的NAA/Cr值较对侧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周围显示正常区的NAA/Cr值较对侧亦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显示正常区NAA/nCr值较对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D多体素1 H-MRS成像技术对肿瘤周围区代谢物变化的检测可为推断胶质母细胞瘤瘤周区肿瘤细胞的浸润范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体单体素氢质子MR波谱(1H-MRS)重复时间(TR)对定位测量脑组织代谢物绝对和相对浓度的影响.方法 正常志愿者30名采用1.5 T超导型MR成像系统行点分辨自旋回波(PRESS)序列单体素1H-MRS扫描,取左侧大脑半球顶枕部白质,体素8 cm3,TR分别为1500和5000 ms.采用线性拟合模型(LCModel)处理原始数据,测量肌酸和磷酸肌酸(tCr)、谷氨酸(Glu)、肌醇(mI)、N-乙酰天冬氨酸(NAA)、甘油磷酸胆碱(GPC)和谷氨酸和谷氨酰胺(Glx)等的绝对浓度和相对浓度,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不同TR下各代谢物的浓度进行比较.结果 大脑左顶枕部白质代谢物tCr、Clu、mI、NAA、GPC和Glx在TR为1500 ms时绝对浓度分别为(3.0±0.2)、(4.4±0.7)、(3.0±0.3)、(5.0±0.4)、(1.1±0.1)和(5.9±0.6)mmol/L;TR为5000 ms时分别为(4.2±0.4)、(5.3±0.5)、(3.7±0.5)、(6.7±0.7)、(1.4±0.1)和(6.6±0.6)mmol/L.TR为1500 ms时,Gh、mI、NAA、GPC和Glx的相对浓度分别为1.47±0.27、1.00±0.11、1.69±0.17、0.36±0.05和1.95±0.22;TR为5000 ms时分别为1.25±0.12、0.89±0.09、1.60±0.16、0.33±0.04和1.58±0.17.不同TR时,各代谢物绝对浓度和相对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1H-MRS可有效地进行脐组织代谢物绝对浓度和相对浓度的测量,PRESS序列中不同的TR所获得的代谢物绝对和相对浓度均有较大差异,较短的TR可低估代谢物的绝对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