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分析了血压、动脉弹性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之间关系。方法:采用血管外超声及美国PMI公司生产的DP200M动脉仪测定2003—200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IMT、血压、动脉弹性及顺应性。结果:(1)高血压组较血压正常组颈动脉IMT增加;年龄、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血糖、系统血管顺应性(SVC)、系统血管阻力(SVR)、肱动脉顺应性(BAC)、肱动脉扩张性(BAD)及肱动脉阻力(BAR)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程度对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6例,全部患者均经过降压药物治疗.根据血压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23例为血压控制不良组(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mmHg),另23例为血压控制良好组(收缩压< 140 mm Hg且舒张压<90 mm Hg)作为配对(1∶1).对2组患者血压、血管弹性功能[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系统血管顺应性(SVC)、肱动脉扩张性(BAD)、系统血管阻力(SVR)]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1)在血压控制良好组cfPWV(m/s)明显低于控制不良组(10.38±1.73比12.83±3.13,P<0.01).(2)血压控制良好组的SVC(ml/mm Hg)、BAD(%/mm Hg)与血压控制不良组相比增高(1.16±0.23比0.94±0.17,6.01±0.98比4.63±0.71,均为P<0.01).(3)cfPWV与年龄、收缩压、脉压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74、0.416、0.507.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fPWV=4.796+0.099×脉压,即cfPWV与脉压成线性关系,提示收缩压及脉压增大加重患者的大动脉功能减退.结论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弹性功能异常,并与血压控制不良直接相关.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SVC、BAD、cfPWV均有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需要良好的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的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与周围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方法对88例高血压病患者与41例无高血压病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后采用美国FDA批准的PULSEMETRIC动脉功能测定仪通过测定肱动脉脉搏图计算出反应血管弹性的参数,包括系统血管顺应性(SVC)、系统血管阻力(SVR)、肱动脉顺应性(BAC)及肱动脉阻力(BAR),分析高血压伴及不伴冠状动脉病变者的动脉弹性的特点。结果(1)高血压组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病变〉12支以上)发生率[64.7%(57/88)]高于血压正常组[27.1%(11/41),P〈0.05);(2)高血压组的SVC[(0.85±0.10)ml/mmHg(1mmHg=0.133kPa)]、BAC[(0.047±0.011)ml/mmHg]明显低于非高血压组[SVC(1.17±0.11)ml/mmHg,BAC(0.063±0.010)ml/mmHg,均P〈0.05],高血压组的脉压则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78±20)mmHg比(47±19)ml/mmHg,P〈0.01];(3)高血压组内,动脉弹性有随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而下降的趋势,而动脉弹性功能参数在不同的性别存在不同的变化;(4)当血压水平达到2~3级,SVC有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降低的趋势。结论在高血压病患者中,无创方法测得的动脉功能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脉压(P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65例中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及肱动脉超声检查,测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肱动脉加压前后内径,并测压。以PP<60mmHg、60mmHg≤PP<80mmHg和PP≥80mmHg分为三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PP的增加,颈动脉IMT、血管僵硬度、斑块发生率升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血管扩张性下降。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PP与颈动脉IMT、FMD、血管僵硬度及扩张性相关性较强,以IMT及FMD为应变量,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进入回归方程的都有PP和年龄。结论PP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相关,PP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雪玲  雷蓓  骆峰  伍业冬  李坚 《内科》2008,3(6):833-835
目的探讨肥胖型原发性高血压青年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方法通过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对40例肥胖型原发性高血压青年,30例血压正常肥胖青年及35例正常对照组,测量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肥胖型原发性高血压青年组及血压正常肥胖青年组F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肥胖型原发性高血压青年组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人肥胖和原发性高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厚度关系密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压、动脉顺应性及颈动脉、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之间关系.方法采用血管外超声及动脉脉搏分析仪分别测量81例血压正常者及33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桡动脉IMT及动脉弹性指数C1、C2.结果高血压组较血压正常组C1、C2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carotid IMT)、颈动脉内径(carotid diameter;CD)增加,两组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IMT)及桡动脉内径(radial diameter;RD)相比无显著差异.血压正常组中无高血压家族史者较有高血压家族史者C1较高而收缩压(SBP)、脉压(PP)、CIMT较低.相关分析C1、C2与年龄、SBP、PP呈负相关;CIMT与年龄、SBP、舒张压(DBP)、PP呈正相关;RIMT与SBP、DBP呈正相关.调整年龄、性别、BMI、CD、RD、及血生化指标后, C1、C2与SBP、DBP、PP呈负相关;CIMT与SBP、PP呈正相关,与DBP无显著相关性.而RIMT与血压相关无显著性.结论 CIMT及C1、C2可作为评价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结构与功能异常的无创性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血压、动脉顺应性与颈动脉、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血压、动脉顺应性及颈动脉、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之间关系。方法 采用血管外超声及动脉脉搏分析仪分别测量81例血压正常者及33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桡动脉IMT及动脉弹性指数C1、C2。结果 高血压组较血压正常组C1、C2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carotid IMT)、颈动脉内径(carotid diameter;CD)增加,两组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IMT)及桡动脉内径(radial diameter;RD)相比无显著差异。血压正常组中无高血压家族史者较有高血压家族史者C1较高而收缩压(SBP)、脉压(PP)、CIMT较低。相关分析:C1、C2与年龄、SBP、PP呈负相关;CIMT与年龄、SBP、舒张压(DBP)、PP呈正相关;RIMT与SBP、DBP呈正相关。调整年龄、性别、BMI、CD、RD、及血生化指标后,C1、C2与SBP、DBP、PP呈负相关;CIMT与SBP、PP呈正相关,与DBP无显著相关性。而RIMT与血压相关无显著性。结论 CIMT及C1、C2可作为评价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结构与功能异常的无创性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与动脉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血压节律的变化及血压节律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Pulse MetricInc公司生产的无创血流动力学测定仪(型号Dynapulse5000A)分别对84例高血压患者及32例正常人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并同期测定动脉弹性参数系统血管顺应性、系统血管阻力、肱动脉扩张性、肱动脉阻力.结果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异常者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组非杓型血压比例占69%,而正常对照组仅6.2%.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异常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组系统血管顺应性及肱动脉扩张性均较正常对照组减退,而系统血管阻力及肱动脉阻力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加;而血压节律异常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异常更为明显.结论高血压患者有更高的血压节律异常,血压节律异常的患者动脉弹性的减退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测定60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踝肱血压比(ABI)。结果提示:(1)收缩压、脉压和空腹血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2)收缩压、脉压、空腹血糖和LDL-C是大动脉弹性降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超声评价老年人高血压大动脉重塑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高血压大动脉结构及功能变化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重塑特点。方法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52例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52例健康老年人及25例健康非老年人。以颈动脉、肱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内径(r)及IMT/r比值作为大动脉结构变化指标,肱动脉内皮依赖舒张功能及横断面顺应性作为功能变化指标。结果老年高血压组与健康老年组比较,颈动脉IMT及r显著增加,分别为(0.97±0.21)mm和(0.82±0.12)mm,(7.41±2.13)mm和(6.38±0.45)mm,(P<0.05);肱动脉内皮依赖舒张功能及横断面顺应性显著下降,分别为(6.31±1.81)%和(11.37±3.84)%,(12.53±5.04)10-3mm2/mmHg和(29.60±7.75)10-3mm2/mmHg,(P<0.01)。两组资料合并后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肱动脉与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呈显著负相关(r=-0.362,P=0.006)。健康老年组与健康非老年组比较,肱动脉IMT、IMT/r明显增大,分别为(0.42±0.04)mm和(0.35±0.07)mm,(10.17±1.28)%和(8.51±1.46)%,(P<0.01),内皮依赖舒张功能显著降低,分别为(11.37±3.84)%和(14.55±2.21)%,(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重塑以动脉壁增厚、内皮功能失调及动脉顺应性降低为特征;动脉壁增厚与动脉顺应性降低相互依存;高分辨超声是无创评价大动脉重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较大作用,且血压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另外,有研究<'[1-3]>表明动脉脉压(主动脉脉压、肱动脉脉压)能够反映动脉弹性情况,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相比能够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脉压(PP)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变性,脉压指数(PPI)能够同时反映血管的固有和动态的顺应性,并且变化幅度小于PP<'[4]>.本研究通过24 h监测行冠脉造影的老年住院患者血压取其平均值,探讨肱动脉PP、PPI与冠状动脉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对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baPWV检测,并测量血压、计算BMI,查血TC、TG、HDL、LDL、UA。根据baPWV测量结果,将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baPWV≤1400cm/s组(A组)41例,baPWV>1400cm/s组(B组)61例。结果 baPWV>1400cm/s组与baPWV≤1400cm/s组相比,年龄、BMI、收缩压(SBP)、脉压(PP)、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评分(Crouse-s)明显增高(P<0.05);直线相关分析示baPWV与PP、IMT成正相关(P<0.05)。结论 baPWV与IMT正相关,两种方法联合运用,可更好地检测血管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患者体循环动脉重构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管重构性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检测1~2级高血压病患者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及桡动脉管径、内膜中层厚度和动脉扩张性、管壁顺应性等指标;以协方差分析校正其他因素的混杂影响后,比较高血压组63例与正常对照组31例间动脉结构和功能指标的差异,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甄选影响血管重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和结论高血压组主动脉、颈总动脉、肱动脉和桡动脉壁内膜中层厚度和面积及其与动脉内径和管腔面积的比值显著增大,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扩张性和顺应性显著降低;校正Age, Sex, BMI, HR, MAP, PP, Smoke, FPG, LDL, TG等可能影响血管重构的因素影响后显著性依然存在.动脉平均压和脉压水平是血管重构的重要影响因素,血压水平越高,内膜中层厚度越大;脉压越大,动脉扩张性和顺应性越差.其他影响高血压病血管重构的因素,特别是体重指数、吸烟及血脂水平等,在高血压病心血管重构和器官损害的防治中应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患者体循环动脉重构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管重构性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检测1-2级高血压病患者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及桡动脉管径、内膜中层厚度和动脉扩张性、管壁顺应性等指标;以协方差分析校正其他因素的混杂影响后,比较高血压组63例与正常对照组31例间动脉结构和功能指标的差异,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甄选影响血管重构的独立重影响因素。结果和结论 高血压组主动脉、颈总动脉、肱动脉和桡动脉壁内膜中厚度和面积及其与动脉内径和管腔面积的比值显著增大,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扩张性和顺应性显著降低;校正Age,Sex,BMI,HR,MAP,PP,Smoke,FPG,LDL,TG等可能影响血管重构的因素影响后显著性依然存在。动脉平均压和脉压水平是血管重构的重要影响因素,血压水平越高,内膜中层厚度越大;脉压越大,动脉扩张性和顺应性越差。其他影响高血压病血管重构的因素,特别是体重指数、吸烟及血脂水平等,在高血压病心血管重构和器官损害的防治中应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 EH)患者脉压 ( PP)与颈动脉扩张性、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 2 1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性 12 1例 ,女性 92例 ,平均年龄 ( 66.8± 6.2 )岁。将所有病例按 PP值分成四组 ,应用 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 ,测量内径、内膜中层厚度 ( IMT)及粥样斑块。然后比较各 PP组肱动脉在不同状态下的管径变化情况。结果 PP与 IMT呈正相关关系 ,其相关性强于收缩压 ( SBP)、舒张压 ( DBP)、平均动脉压 ( MAP)。随 PP增大 ,颈动脉发生严重颈动脉斑块的比率明显增大 ,扩张性降低 ,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PP增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扩张性降低、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7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IMT,计算出这些患者的脉压差,观察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结果脉压差大的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IMT均增高(P<0.05)。结论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IMT相关,脉压差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动态血压包括脉压(PP)的变化,以及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10例老年高血压病病人24h动态脉压,计算昼夜PP的水平及PP的变化幅度,根据24hPP的水平分为24hPP〈60mmHg组和24hPP-60mmHg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血压参数与内膜-中膜厚度的差异,分析IMT和脉压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24hPP≥60mmHg组与24hPP〈60mmHg组的颈动脉IM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4h脉压、白天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与颈动脉IMT有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427、0.352、0.576,P〈0.05或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病人的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对颈动脉IMT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39例高血压患者分为PP(142人)、PP(232人)、PP(336人)和PP(429人)四组,测右上臂肱动脉血压脉压(PP)为SBP和DBP之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前壁内-中膜厚度(IMTa),后壁内-中膜厚度(IMTp),取平均值为颈脉内-中膜厚度(IMT),以IMT>1.0mm为判定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不同PP组间的血脂、IMT和CRP参数的比较,患者的TC、TG、LDL-C随着PP增加而增加,HDL随着PP增加而降低,PP4组与PP1-PP3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患者IMT和CRP随着PP增加而增加,在PP4组与PP1~PP3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PP与IMT和CRP之间存在正相关,PP增大可能是参于和促进动脉硬化发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颈动脉顺应性及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颈动脉顺应性和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87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PP≤40mmHg组(PP1)25例,40mmHg60mmHg组(PP3)29例,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及心脏各指标。结果PP3组与PP1、PP2组比较,颈动脉紧张度与扩张性明显降低,而僵硬度明显增高。PP3组较PP1和PP2组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增加。主动脉根部内径(AO)、左室内径(LA)、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重量(LVM)与颈动脉紧张度呈负相关,而与颈动脉僵硬度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PP与颈动脉顺应性密切相关。PP升高,颈动脉顺应性降低,心肌肥厚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脉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早期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中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研究——CDCPSⅠ期及Ⅱ期研究中156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0~70岁,其中女性698例,40.9%)行B超检查测量颈动脉IMT,并通过对血压的测量,分析血压及不同脉压(PP)对颈动脉IMT的影响,同时分析内膜增厚组(IMT≥0.8 mm)与内膜正常组(IMT<0.8 mm)血压和PP水平有无差异结果(1)合并高血压组与不合并高血压组比较,颈动脉IMT显著增厚[高血压组(0.76±0.15)mm,非高血压组(0.74±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2)直线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年龄(r=0.19548)、BMI(r=0.07252)、LDL(r=0.06523)、SBP(r=0.11173)、DBP(r=0.05962)、PP(r=0.10592)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3)以PP 50mm Hg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两组,脉压≥50mm Hg组颈动脉IMT(0.77±0.14)mm较脉压<50mm Hg组(0.74±0.15)mm显著增厚(P=0.0006);即使在非高血压患者,脉压≥50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4)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增厚(P=0.046);在<60岁的患者脉压≥50 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5)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显著增厚(P=0.008)(4)颈动脉IMT≥0.8 mm组SBP、PP均较IMT<0.8 mm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01和0.002),而两组间DBPIMT增厚组(78 2±9.8)mm Hg,正常组(79.1±10.0)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PP与颈动脉IMT的正相关性与SBP相近,而强于DBP。对于PP≥50mm Hg的患者要尽早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