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干姜炮制品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干姜炮制品进行质量研究.方法:通过对市售炮姜、姜炭产品的分析,了解产品的质量;参照饮片炮制规范,对4个主产地干姜各制备10个批次的炮姜、姜炭样品;通过对其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6-姜辣素含量测定,研究其工艺和质量的关系.结果:10批中试炮姜的总灰分6.3%~7.0%、酸不溶性灰分0.3%~0.7%、水溶性浸出物22.11%~41.61%、6-姜辣素在1.05~5.34 mg·g~(-1);10批市售品的6-姜辣素在1.01~4.81 mg·g~(-1).10批中试姜炭的总灰分5.0%~6.0%、酸不溶性灰分0.4%~0.6%、水溶性浸出物20.94%~44.92%;6-姜辣素含量在0.43~3.81 mg·g~(-1);10批市售品的6-姜辣素含量在0.44~3.07 mg·g~(-1).同批次间炮姜、姜炭间各项质量指标差异不明显;6-姜辣素的含量与产地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通过对炮姜和姜炭质量情况的分析,为姜饮片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姜和炮制品当中5种姜辣素含量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集姜以及姜炭、干姜、炮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的姜酮、6-姜酚、10-姜酚、6-姜烯酚和8-姜酚进行测定。结果:从生姜到炮制的干姜、炮姜和姜炭,其中的10-姜酚、8-姜酚和6-姜酚含量逐渐降低,而6-姜烯酚含量则相对升高,姜酮在炮姜中出现,但含量较少,姜炭中的含量相对增加。结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对姜和炮制品当中的姜辣素含量进行准确测定,为姜和炮制品的测定提供了相应的分析方法,而在炮制过程中,姜辣素的成分含量也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姜、干姜、炮姜姜辣素部位在脾胃虚寒模型大鼠体内组织分布与归经的关系。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生姜姜辣素、干姜姜辣素、炮姜姜辣素组;正常对照组大鼠灌胃去离子水,其余各组大鼠灌胃4℃米醋1 mL/100 g,连续10 d制备大鼠脾胃虚寒模型。造模第5天开始给药,连续给药6 d。各给药组于末次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腹主动脉取血,并立即处死采集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组织,用UPLC-MS检测姜辣素6-姜酚、8-姜酚、10-姜酚、姜酮4种成分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含量。采用DAS3.0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对4种姜辣素成分在各组织中的AUC_((0-t))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赋值1,2,3,4,5,6,7,8,检测不到者赋值为0,计算各成分在各组织中AUC_((0-t))的赋值总和并按大小排序,赋值总和大者表明选择性高,以此认识姜辣素类成分在体内的组织分布与归经的相关性。结果:4种成分在组织中AUC_((0-t))赋值总和的排序结果为,生姜姜辣素:胃大肠小肠=肺肾肝心脾;干姜姜辣素:胃小肠=大肠=肝肺脾肾心;炮姜姜辣素:胃小肠大肠肝肺脾心肾。结论:生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生姜归肺、脾、胃经基本一致;干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的认识基本一致;炮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炮姜归脾、胃、肾经的认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炮姜薄层鉴别和成分定量测定标准改进的可行性。方法姜酮和6-姜辣素薄层鉴别以硅胶G薄层板为固定相,以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系统为展开剂;姜酮和6-姜辣素HPLC测定的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体积流量1.0 m L/min。结果炮姜中姜酮和6-姜辣素的薄层鉴别斑点清晰,HPLC法可同时测定姜酮和6-姜辣素。与自制炮姜饮片相比,市售14份饮片中姜酮和6-姜辣素的量差异明显。结论建议炮姜质量控制项下增加姜酮的定量测定,可控制以达不到含量限度的干姜仅轻微炮制即可满足炮姜的现有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姜、干姜、炮姜姜辣素部位在脾胃虚寒模型大鼠体内组织分布与归经的关系。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生姜姜辣素、干姜姜辣素、炮姜姜辣素组;正常对照组大鼠灌胃去离子水,其余各组大鼠灌胃4 ℃米醋1 mL/100 g,连续10 d制备大鼠脾胃虚寒模型。造模第5天开始给药,连续给药6 d。各给药组于末次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腹主动脉取血,并立即处死采集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组织,用UPLC-MS检测姜辣素6-姜酚、8-姜酚、10-姜酚、姜酮4种成分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含量。采用DAS3.0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对4种姜辣素成分在各组织中的AUC(0-t)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赋值1,2,3,4,5,6,7,8,检测不到者赋值为0,计算各成分在各组织中AUC(0-t)的赋值总和并按大小排序,赋值总和大者表明选择性高,以此认识姜辣素类成分在体内的组织分布与归经的相关性。结果:4种成分在组织中AUC(0-t)赋值总和的排序结果为,生姜姜辣素:胃>大肠>小肠=肺>肾>肝>心>脾;干姜姜辣素:胃>小肠=大肠=肝>肺>脾>肾>心;炮姜姜辣素:胃>小肠>大肠>肝>肺>脾>心>肾。结论:生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生姜归肺、脾、胃经基本一致;干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的认识基本一致;炮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炮姜归脾、胃、肾经的认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干姜炮制品中所含化学成分差异,为评价干姜炮制品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不同干姜炮制品HPLC图谱,经相似度分析、系统聚类、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测定6-姜酚、6-姜烯酚、10-姜酚等成分含量,为干姜炮制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实验依据。结果:干姜炮制品HPLC图谱共有峰特征明显;系统聚类将不同干姜炮制品分为4类;经PCA、PLS-DA分析发现,11个成分是造成不同干姜炮制品之间成分差异的主要标记物,其中有3个已知成分分别是6-姜酚、6-姜烯酚、10-姜酚。结论:不同干姜炮制品中化学成分存有差异,该法可为干姜炮制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干姜质量控制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干姜质量控制方法探讨周学敏,张勤(南京药物研究所210009)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中国药典(1995年版)干姜含量测定采用挥发油测定法。规定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干姜主要含有挥发油及辛辣两大成分。辛辣成分中主要有姜辣素(gingerol)、姜烯酚(shogaol)和姜酮(zingerone)等酚类成分。本文对紫外法测定干姜总酚进行了探讨。1仪器、药品与试制MPS-20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BRANSON200型超声清洗器(德国)。干姜....  相似文献   

8.
炮制对生姜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生姜,干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油含量及化学组成,以明晰炮制对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对不同姜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GC和GC-MS法对挥发油化学组成进行分析,阐明姜炮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变化.结果:不同姜样品挥发油含量:生姜(扣除水分后)>干姜>炮姜>姜炭;不同样品的气相色谱图比较表明,生姜在炮制过程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没有明显变化,只是成分比例关系的变化,其中生姜中低沸点成分较干姜、炮姜、姜炭多;大量成分莰烯、β-水芹烯、α-姜黄烯、α-反式-β-香柠檬烯和倍半水芹烯在生姜及其不同炮制品均存在.结论:与生姜相比,炮制降低了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尤其是低沸点成分的含量;但是,不同姜炮制品在挥发油成分上具有一致性,有利于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灰色关联-TOPSIS法评价不同批次和不同产地干姜的质量,并进行质量比较。方法:以不同产地和批次干姜中6-姜辣素,8-姜辣素,10-姜辣素,6-姜烯酚,二乙酰基-6-姜辣二醇的含量为评价依据,采用MATLAB编程法构建干姜的灰色关联-TOPSIS法的综合评判模型,并对不同批次和不同产地干姜质量进行评价排序。结果:综合评判模型评价的结果表明四川犍为20131205,广东阳江20140221,广东湛江20140125,安徽亳州20131226的质量较好,与干姜的传统评价结果及道地性相一致,可重复性好。结论:灰色关联-TOPSIS综合评判方法,适宜对多组分多指标的中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姜不同炮制品的主要成分含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姜的主要炮制品生姜、干姜、炮姜、姜炭进行薄层扫描比较,并以姜酚(gingerol)和6-姜醇(6-shogaol)为标准品对照。结果表明,不同炮制品中所含成分的质和量均产生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1.
姜为常用药食两用中药,药用姜主要分为干姜、生姜与炮姜。该文通过梳理历代本草著作,对干姜、生姜和炮姜分化的历史沿革与变迁进行考证。结果表明,历史上干姜、生姜与炮姜在产地、加工方法等方面随着朝代的变迁而逐渐出现分化。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汉末《名医别录》首次将生姜与干姜分别收录。干姜与生姜在产地上有所区分;汉末至明朝《本草纲目》出版之前,干姜为生姜经过水淹、去皮、晒干等环节加工而成;明朝《本草纲目》发行之后,大多数本草学家支持李时珍的观点,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汉朝出现了炮姜。清朝《得配本草》将炮姜单独作为一味药列出,指出炮姜为"干姜水净炙黄者"。姜的道地产区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但是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现代药用姜的主要道地产区是四川犍为,与历代本草记载一致。从明朝开始,诸多本草学家认为肉厚饱满、色泽白净、质地坚实的干姜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2.
生姜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及其醇提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姜的提取方法及其提取物的稳定性。方法:分别采用4种方法制备生姜的提取物,采用HPLC测定提取物中6-姜酚的含量。并考察光照,加热,酸碱以及氧化条件对提取物中成分的影响。结果:微波辅助萃取法,超声法,渗漉法和回流法4种方法比较,各种方法提取得到成分的相对含量有变化,微波辅助提取物各个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且提取时间最短,提取物不耐热、酸碱并易氧化。结论:微波辅助提取法为较佳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生姜油的抗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生姜油的抗炎作用。方法:用二甲苯引起小鼠耳肿胀,鸡蛋清诱导大鼠足肿胀来观察生姜油对急性炎症的作用;用小鼠纸片肉芽肿模型来观察生姜油对慢性炎症的作用;观察生姜油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模型。结果:生姜油明显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和大鼠蛋清性足肿胀;抑制纸片引起的小鼠肉芽肿组织增生;拮抗DNCB引起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结论:生姜油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姜炮制成干姜前后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  陈军  高洁  董洁  顾薇 《中草药》2019,50(24):5988-5994
目的 比较生姜炮制成干姜前后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作用及成分的变化。方法 将生姜炮制成干姜前后提取挥发油,皮肤电阻动力学实验和体外布洛芬透皮实验比较二者的促渗能力,ATR-FTIR红外分析挥发油透皮促渗主要机制,皮肤细胞毒性实验比较了生姜和干姜挥发油的细胞毒性,GC-MS分析成分变化。结果 干姜挥发油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显著优于生姜挥发油,其透皮促渗机制主要为对皮肤角质层脂质的萃取,而生姜和干姜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均显著低于化学促渗剂氮酮,炮制后干姜挥发油的倍半萜类成分比例高于生姜挥发油,透皮后干姜挥发油组皮内的倍半萜类成分比例也高于生姜挥发油组。结论 炮制后的干姜挥发油的透皮吸收作用优于生姜挥发油,验证了中药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剂存在"热者易效"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crude drugs and other plant extracts on the contractile responses to serotonin (5-HT) in isolated guinea pig ileum were examined. The acetone extract of giner was found to possess an anti-serotonergic effect. The extract was further fractionat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results showed that [6]-, [8]- and [10]-gingerol were the active components exhibiting anti-5-HT action.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clastogenic effect of ginger rhizome. Crude aqueous extracts of ginger were gavaged at doses of 0. 5, 1, 2, 5, 10 g/kg body weight and ginger oil (0.625, 1.250 and 2. 50 ml/kg body weight) was administered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to male mice. Chromosome damage was studied in a preparation made from bone marrow cells following colchicine injection to all mice and examination of the cells after pretreatment in hypotonic solution, fixation, air drying and staining in Giemsa solution. Attention is drawn to the weakness of the clastogenic activity expressed by the ginger extract. In comparison ginger oil gave a higher frequency of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t is suggested therefore, that the extract may contain substance(s) that suppress clastogenesis in the bone marrow cells of mice.  相似文献   

17.
朱现民 《中国针灸》2013,33(3):233-235
探讨隔姜泥“重灸”法的施术操作、应用范围和治病特色.对传统隔姜灸法进行改良,将生姜捣碎成泥敷于穴位,同时点燃2~3支艾条,进行30~60 min的长时间灸治.隔姜泥“重灸”法对内脏失调、经带产后、增生疖肿、骨节肌肉病等多种病证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隔姜灸法.表明隔姜泥重灸通行气血、温经散寒、温煦阳气、调理脏腑功效卓著,可使生姜的药力作用借助灸火热力充分渗透到穴位深部,并且温热均衡易控,刺激强烈持续.该法操作简单,安全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姜中姜酚和姜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程曦  林良义  宋娇  程锦国 《中草药》2015,46(16):2499-2504
生姜作为常用中药,亦可食用,在我国广泛栽培。其化学成分复杂,目前已发现了100多种,主要是倍半萜与单萜类。姜酚与姜醇均为生姜的有效成分,应用范围极广,在有关生姜的文献中发现,对姜酚的报道较多,而对姜醇的报道相对较少,更多的文献则是将二者混淆。因此,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姜酚和姜醇的结构、药理作用及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生姜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刘雪梅 《中成药》2002,24(7):539-541
概述近年来生姜药理作用的研究状况。查阅国内外文献生姜药理研究很广泛,建议生姜及其有效成分的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应结合药理实验进一步研究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