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阴病为全身性虚寒证,虽有从水化寒、从火化热两途,但阴阳虚衰是少阴病的本质,故治疗本着“虚则补之”的原则,或扶阳抑阴,或育阴清热,不可汗下。但此为之常,少阴病也有不得不汗下者,为之变,本文就此探讨之。1少阴病禁汗下为之常《伤寒论》第285条云:“少阴...  相似文献   

2.
“阴阳互济”法则源于《内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及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理论,张景岳深研阴阳理论,认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基于阴阳一体,阴阳互根的原理,对于阴阳虚损病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瓜蒌薤白类方源于《金匮要略》,是治疗胸痹心痛的经方。首都国医名师李文泉教授擅长心脑血管病的中医药治疗,瓜蒌薤白类方临床应用较多,对其有独到的认识与应用。瓜蒌薤白类方针对“阳微阴弦”之病机,李文泉教授认为“阳微阴弦”不仅是指上焦阳虚,还指上焦阳位虚损,导致阴邪上乘于阳位。李文泉教授在此认识基础上,结合“安和五脏,权衡缓急”的辨治胸痹心痛思路,从五脏出发,创立了五张经验方:益气养心通络方、养心化痰通络方、养心解郁通络方、养心补肺通络方、养心滋肾通络方,用于治疗胸痹心痛。另外还根据“阳微阴弦”之病机,扩大了瓜蒌薤白类方的应用范围,用于治疗存在“阳微阴弦”之病机的心悸、咳嗽、喘病、郁病等病症,文中还介绍了李文泉教授在应用瓜蒌薤白类方时单味药和药对的配伍运用,其经验对临床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罗霞 《新疆中医药》2006,24(6):11-12
“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一语,出自《素问·金匮真言论》,历代医家对此多随文训释,特别是“病在阴”“病在阳”中“阴”与“阳”的释义颇不一致。大要又有二说,一说以四时之阴阳属性,分别释为湿、风、寒、暑四时(如隋·杨上善等)。此说似可从,但如联系本论上下文而深究其义理,则有文义不和之嫌。本身原文是承上文“欲知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之句,以阐述四时阴阳消长与人体阴阳变化的关系,强调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故杨氏之说可谓答非所问。另一说将“冬病在阴,夏病在阳”之阴阳,以脏腑的属性予以解释,所谓“冬病在肾,夏病…  相似文献   

5.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一语,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条是对中医治疗原则的一个高度概括。但是,对文中“治阴“‘治阳”之阴阳,则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医家认为“治阴”“治阳”之阴阳,是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  相似文献   

6.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异,归其要者有三:其一,从病性解。始于张景岳,《类经》注曰:“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其二,从针灸取经选穴解。指病在阳经,可针刺阴经治疗;病在阴经,可针刺阳经治疗。此论源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  相似文献   

7.
大承气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虹  葛来安  龚蔚 《江西中医药》2005,36(11):59-59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和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这些病证的共同病机为实热积滞内结肠腑,热盛津伤。治宜急下实热燥结,以存阴救阴,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方中大黄为君,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为臣,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散结;厚朴、枳实共为佐使,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该方配伍简洁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笔者临床用之,屡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大补阴丸在临床中的应用孙忠义察右后旗医院(012400)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震亨)曰“相火易起:五脏厥阴之火相扇,则容动矣!”“火起於容,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故曰“相火元气之贼。”因而创立大补阴丸,就是“壮水之主....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六经钤百病”探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进喜 《中医药学刊》2005,23(2):210-211,226
《伤寒论》之“六经”,即所谓“三阴三阳”,实质是古人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归纳概括人体生理功能的结果,首先是不同于五脏五系统的人体生理六系统;同时由于人体生理情况下六系统功能存在不平衡.三阴三阳又是人群体质六分类。而三阴三阳辨证,即“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的基础上,参照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不仅适用于外感病,同样适合于多种内伤杂病,古人所谓“六经钤百病”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姜冬云 《河南中医》2007,27(10):1-2
“漏底伤寒”之名首见于陶华《伤寒六书》。六经皆有伤寒,而现代三阴病之伤寒犹多,如下利者,则成“漏底伤寒”。其基本病机为里阳不足,清阳不升,故其治不在伤寒,而在下利,里和表自解矣,故“漏底伤寒”最多见于三阴病。三阴病之“漏底伤寒”宜急温阳气,从根本入手,阳复则升降相因,下利得止。而“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和“漏底伤寒”在治疗上具有一个相同的基点,即处方以“温”“升”为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恶性淋巴瘤可认为是有形之体,其发生的重要病机可责之“阳化气”不及,“阴成形”太过。因“阳化气”功能不及,气血津液无以温化,导致“阴成形”功能太过,饮聚生痰,痰阻血瘀,痰饮瘀浊毒邪敛聚,痰核始生。据此,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大法可归纳为温阳化气、化痰活血、抗癌解毒等,验之临床,取效明显。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2.
从“阳微阴弦”谈冠心病的证治轨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阳微阴弦”语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阳虚”即是本虚,“阴弦”即是标实,这里的阳与阴,不能狭义地解释为“阳气”与“阴寒”当理解为导致冠心病的正气与邪气,近代中医对冠心病的研究,主要立论于气虚血瘀病机,立法于益气活血为主,辅以调整阴阳,化痰理气之治则,“气虚血瘀论”可被视作对“阳微阴弦”的最新解释,应当作为冠心病证治轨范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一语,出自《素问·金匮真言论》。历代医家对此多随文训释,特别是对“病在阴“病在阳”中“阴”与“阳”的释义颇不一致。大要又有二说,一说以四气之阴阳属性,分别释为湿、风、寒、暑四气(如隋·杨上善等)。此说似可从,但如联系本论上下文而深究其义理,则有文意不合之嫌。本段原文是承上文“欲知阴中之阳,阳中  相似文献   

14.
对《伤寒论》“发于阳”“发于阴”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有两条出现“发于阳”“发于阴”,即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历代医家对这两条“发于阳”“发于阴”的解释颇不一致。对  相似文献   

15.
王殿华 《陕西中医》1991,12(8):358-359
<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今医家对此解释不一,归其要者:其一、从病证解。认为此指虚证治疗,始于张景岳,《类经》解释为:“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解释为实证治疗者,如《中  相似文献   

16.
何国梁 《中医杂志》1999,40(2):76-77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之说,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寒凉苦泄之品、泻火清热之法,治疗发热证,但病不愈而反见热者,此发热乃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是指从阴不足着眼,治以滋养真阴。也即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可见,“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  相似文献   

17.
金晶  柳静 《江苏中医药》2022,54(2):9-12
卵巢早衰作为生殖功能减退的常见疾病,通常表现为月经量少、闭经。明代张景岳提出“经本阴血何脏无之”,契合本病病机。月经为阴血所生,因此“经本阴血”,阴血虚少是卵巢早衰的重要病机。五脏皆有阴血,阴血濡养五脏促进月经来潮,体现中医整体观,同时符合“何脏无之”,五脏阴血的衰少导致五脏血海空虚,终致卵巢早衰的月经改变。本病治疗重点在于增水行经,增水同时予以清火,多法制衡。  相似文献   

18.
“阴病治阳”滥觞于《黄帝内经》,意指针刺阳经穴位可以治疗症状表现在阴经的疾病。冠心病的症状表现在阴经,背俞穴位于阳经,前期研究发现针刺背俞穴可以有效治疗冠心病,故“阴病治阳”可能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点。以“阴病治阳”为切入点,从营卫理论、气街理论、经筋理论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联系临床,深入阐释针刺位于“阳经”的背俞穴在治疗“阴病”之冠心病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应用“阴病治阳”理论治疗冠心病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对《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一条文,历来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如何理解病“发于阳”与“发于阴”,以及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的关系。《伤寒论》是一部治病之书,仲景所创立之辨证论治方法始终强调在认识疾病基础上来分析并判断疾病过程中各种不同证候所反映的病机,进而根据病机来确立治法与方药。只有遵循这一思想来研读仲景之书,方能体会仲景文字之寓意。病“发于阳”与“发于阴”是根据《河图》水火之成数所代表之阴阳来强调治疗疾病之最终目标在于恢复身体的阴阳平和。所以,认识本条不能只在恶寒是否伴随发热上来讨论何谓病“发于阳”或“发于阴”,而应该从全书所强调的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的高度来看待其所具有的指导全局性的临床辨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总结何迎春基于“阳微阴弦”理论治疗胸痹经验。何迎春认为该病主要病机在于“阳微阴弦”,即胸阳不足,阴邪搏结;论治不离“阳微阴弦”之纲要,早期以温通为补,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并注重补养心气,后期重视燮理脏腑,理脾调肝补肾,体现标本兼治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