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5-HT损伤断奶仔小鼠应激腹泻肠黏膜屏障的机制,检测了5-HT对断奶仔小鼠肠隐窝干细胞标记基因(Olfm4,Lgr5)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21 d断奶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应激腹泻组(番泻叶0.4 kg/L按体重15mL/kg灌胃同时后肢束缚应激),CH药物对照组(氢溴酸西酞普兰,是一种高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抑制5-HT再摄取灭活过程,使5-HT含量增加。10 mg/kg体重溶解于0.1 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CH+应激腹泻组(CH药物处理4h后进行应激腹泻处理),常规饲养。处理5d后小鼠脱颈椎死,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组织保存于-80℃用作PCR检测。结果:Olfm4是肠上皮隐窝干细胞的标记基因,其表达量高低可能间接反应肠上皮干细胞的增殖状况。应激腹泻组小鼠小肠干细胞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十二指肠13.07%(P=0.000),空肠32.96%(P=0.000),回肠15.54%(P=0.000),结肠47.75%(P=0.000)。CH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14.38%(P=0.000),空肠23.94%(P=0.000),回肠12.29%(P=0.011),结肠48.88%(P=0.000)均显著升高。CH+应激腹泻组与应激腹泻组相比,十二指肠29.07%(P=0.000),空肠6.36%(P=0.000),回肠16.80%(P=0.000),结肠47.03%(P=0.000)均显著升高。CH+应激腹泻组与CH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60.63%,空肠25.55%(P=0.000),回肠23.16%(P=0.000)和结肠48.03%(P=0.000)。Lgr5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Olfm4,但是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应激腹泻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Lgr5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分别为十二指肠71.95%(P=0.015),空肠47.11%(P=0.010),回肠1.52倍(P=0.012),CH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升高3.48倍(P=0.000),空肠1.15倍(P=0.001),回肠1.65倍(P=0.001)。CH+应激腹泻组与应激腹泻组相比,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分别显著升高了2.88倍(P=0.003),1.88倍(P=0.014),3.59倍(P=0.000)。而CH+应激腹泻组与CH对照组相比也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Lgr5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量表现为十二指肠升高48.59%(P=0.029),空肠96.54%(P=0.024),回肠3.36倍(P=0.000)。但是在结肠四组之间Lgr5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为应激腹泻组、CH对照组,CH+应激性腹泻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51.70%(P=0.000),75.56%(P=0.000),84.36%(P=0.000)。CH+应激腹泻组Lgr5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量最低,比应激腹泻组和CH对照组显著降低67.63%(P=0.000)和36.02%(P=0.142)。结论:断奶应激腹泻与CH诱导的肠道5-HT含量升高均使小鼠小肠肠隐窝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量代偿性升高,破坏维持肠隐窝上皮细胞自我更新的稳态。  相似文献   

2.
CD4+T细胞在大鼠肠道各段IEL与LPL中的分布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CD4^ 淋巴细胞在抗原诱导下的黏膜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光镜观察成年大鼠肠道各段IEL与LPL的形态和分布特征。结果 CD4^ T细胞在IEL与LPL中均沿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递增;LPL以CD4^ T细胞为主。结论 CD4^ T细胞在肠道各段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观察P物质(substance P ,SP))阳性神经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的分布特征.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分别观察SP阳性神经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的分布规律.结果 ①肠壁各层和肠肌丛内SP阳性神经纤维十分丰富,以肠肌丛最丰富,多为带膨体的末梢,肠道各段肠肌丛内SP阳神经纤维的分布密度有明显差异,即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逐渐增多,从结肠到直肠逐渐减少;②肠肌丛中SP阳性神经元胞体较少,分布于节(丛)和节间束内.肠道各段肠肌丛内S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密度有明显的差异,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直肠,分别为7.4 %、5.9%、5.3%、3.6%、3.1%.结论 SP阳性神经在不同肠段的分布密度有明显差异,可能与不同肠段肠动力调节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二烯丙基三硫(DATS)对急性肺损伤小鼠血清IL-18,IL-10的影响.方法 90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①急性肺损伤组: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LPS);②预防组:腹腔注射DATS 7 d后注射LPS;③治疗组:腹腔注射LPS后30 min注射DATS;④DATS组:腹腔注射DATS 7 d;⑤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光镜观察12h点肺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血清中IL-18及IL-10在2h和6h含量.结果 DATS预防组肺泡间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较ALI组明显减轻.其血清中IL-18含量均明显低于ALI组(P<0.01),IL-10含量均明显高于ALI组(P<0.01).结论 预防性应用DATS可减轻LPS诱导的ALI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并能抑制LPS诱导的小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18的生成,而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活性氧(RO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细菌脂多糖(LPS)上调小鼠胎盘血红素氧化酶-1(HO-1)基因表达中的作用。方法由3个实验组成:实验1:经腹腔注射给予受孕第16或第17天小鼠LPS(75μg/kg),LPS处理后不同时点剖杀孕鼠;实验2:经腹腔注射给予受孕第17天小鼠不同剂量LPS(1、10、75μg/kg),LPS处理后24h剖杀孕鼠;实验3:经腹腔注射给予受孕第17天小鼠LPS(75μg/kg),部分动物于LPS处理前30min分别经腹腔注射给予2-苯叔丁基硝酮(PBN,100mg/kg)、氨基胍(AG,100mg/kg)或己酮可可碱(PTX,100mg/kg),LPS处理后1.5h或24h剖杀孕鼠。RT-PCR分析胎盘TNF-α mRNA表达改变,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胎盘组织HO-1和HO-2蛋白表达水平,Griffith法测定胎盘谷胱甘肽含量,比色法检测胎盘组织羰基产物丙二醛含量。结果LPS对小鼠胎盘HO-1表达有显著的上调作用,并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PBN或PTX预处理均明显减弱LPS对胎盘组织HO-1表达的上调作用,而AG对LPS上调胎盘HO-1表达的影响不明显。结论ROS和TNF-α可能至少部分参与LPS对胎盘HO-1表达的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西洛他唑改善脓毒症小鼠肠道动力的相关机制。方法 C57BL/6雄性小鼠腹腔注射5 mg·kg-1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以建立脓毒症模型。将6~8周龄小鼠随机分为ctrl+溶剂(cmc)组、ctrl+西洛他唑(cilo)组、LPS+cmc组、LPS+cilo组,每组25~30只。不同分组的小鼠分别于腹腔注射LPS前2 h和注射LPS后12 h灌胃给予西洛他唑(10 mg·kg-1)和等容积溶剂。通过粪便干、湿重及含水量检测粪便性状。通过结肠排珠实验、结肠移行性复合运动(CMMC)监测结肠动力。通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肠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B细胞表面抗原CD40和TNF受体关联因子6(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6)蛋白表达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L,s CD40L)水平、血清及肠道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二烯丙基三硫(DATS)对急性肺损伤小鼠血清IL-18及肺湿干重(Wet/Dry,W/D)的影响.方法 90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①ALI组: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LPS);②预防组:腹腔注射DATS 7 d后注射LPS;③治疗组:腹腔注射LPS后30 min注射DATS;④DATS组,腹腔注射DATS 7 d;⑤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氯化钠溶液.光镜观察12h点肺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血清中IL-18在2h和6h含量.测定2 h和6 h肺湿干重比.结果 DATS预防组肺泡间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较ALI组明显减轻.其血清中IL-18含量均明显低于ALI组(P<0.01).DATS预防组肺W/D与ALI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DATS可减轻LPS诱导的ALI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及肺水肿,并抑制LPS诱导的小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18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小鼠β-防御素-3基因表达调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鼠β-防御素-3(mBD-3)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因子.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内毒素(LPS)建立小鼠急性时相反应,经Northern-blot检测mBD3 mRNA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并分析在肝脏中表达的剂-效和时-效关系,EMSA和South-western blot分析细胞核蛋白中的转录因子.结果内毒素注射后仅在肝脏组织中检测到mBD3 mRNA并存在最小诱导剂量,本实验确定的最小诱导剂量为1.5μg/g(剂量/体重比).以1.5μg/g为诱导剂量,在注射后6h才出现mBD3mRNA的表达,8h、10h达峰值,12h后表达水平下降.肝脏细胞核蛋白中有与mBD3基因调节区特异DNA片段结合的转录因子,分子量在43.0~66.2kD之间.结论小鼠急性时相反应时mBD3基因在肝脏中表达上调,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NF-κB参与β-防御素3基因在肝脏中表达的转录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脂多糖诱发的急性肺损伤小鼠中的动态表达情况.方法 健康纯种昆明鼠25只,随机分为5组,包括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组LPS组(腹腔注射LPS).LPS组在腹腔注射脂多糖后的不同时间点(1、3、9、12h)处死小鼠,检测相关指标.通过动脉血氧分压(PaO2)检测肺功能;普通光镜观察HE染色肺组织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 p65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差异.结果 LPS注射后1h,PaO2明显下降并有炎症反应的病理变化;小鼠肺组织中的NF-κB p65呈双峰表达,峰值分别为1h和9h. 结论 NF-κB在脂多糖所致急性肺损伤的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LPS/D-gal诱导的急性肝炎中mTOR信号的变化。方法 LPS/D-gal通过腹腔注射ICR雌性小鼠诱导急性肝炎模型。观察记录24h内的存活率或在注射后6h收集血清和肝脏组织样本,进行相关的分析。结果 LPS/D-gal注射24h内引起小鼠急性死亡。注射后6h,引起血清中转氨酶水平明显升高。肝 脏组织炎性因子Tnfα和Il6表达水平上调。HE染色显示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研究结果表明LPS/D-gal可诱导ICR小鼠成为急性肝炎动物模型。此外,肝脏组织免疫印迹分析发现,mTOR和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活性增加,凋亡特征性的DNA片段化也显著增强。然而mTOR信号的抑制剂雷帕霉素并不能控制LPS/D-gal引起的肝脏凋亡和提高存活率。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mTOR信号在LPS/D-gal诱导的急性肝炎的致病机制中可能起到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小鼠小肠细胞是否能够合成胰岛素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分泌胰岛素的水平是否有差异。方法:以健康C57BL/6J小鼠的小肠为研究对象,将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3部分,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免疫荧光、PCR和Western blot对小肠中的胰岛素进行检测。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小鼠小肠的肠绒毛及肠隐窝有胰岛素、PDX1及ICA-512的表达。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发现小肠隐窝附近的细胞内有类似胰岛素的分泌颗粒。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小肠中有胰岛素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论:小肠中确实存在胰岛素表达,其中空肠的胰岛素表达水平最高,十二指肠和回肠的表达水平稍低。  相似文献   

12.
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羟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机制。方法:大鼠灌胃给药和大鼠胃肠道不同部位分别给药后.用HPLC测定羟A的血药浓度和胃肠道中羟A残留量;大鼠小肠推进实验。结果:橄榄油、维拉帕米和环孢素显著性促进羟A的吸收(P〈0.01);橄榄油和川芎挥发油延缓了药物在肠道内的推进速度(P〈0.01);羟A在胃内不吸收;羟A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羟A在胃肠道内的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回肠、胃、空肠、十二指肠。结论:大鼠口服羟A时生物利用度受胃肠道蠕动速度、P-糖蛋白、吸收部位及其在胃肠道内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萘普生钠在大鼠的肠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明萘普生钠在肠道各区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 ,以期对药物的长效缓释制剂的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吸收实验 ,研究了萘普生钠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 萘普生钠在小肠部位吸收良好 ,吸收速度按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 ,吸收速度常数依次为 0 .5 96、0 .5 3 6、0 .3 78、0 .14 6h- 1 。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且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药物的吸收窗为结肠以上部位。结论 萘普生钠的吸收窗比较长 ,适于制备日服一次的缓释给药系统。而结肠的吸收速度常数大约是小肠段的 3 10 ,这又提示设计萘普生钠日服一次的缓释制剂时 ,最好能延长制剂在胃肠道上中部的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羟基积雪草苷在大鼠肠段各段的吸收特征,探究其在肠道的吸收机制,为设计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利用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和方法,探明羟基积雪草苷的肠道吸收部位和吸收特征,以及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其肠吸收的影响。结果/b> 羟基积雪草苷在大鼠小肠段吸收强于大肠段,其吸收速率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而不同浓度的羟基积雪草苷溶液回肠吸收率和吸收速率常数无显著差异。在3种不同表面活性剂中,聚山梨酯-80对羟基积雪草苷的回肠吸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 羟基积雪草苷的肠吸收主要集中在小肠中段,且吸收机制推测为被动扩散,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可以促进其回肠吸收。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分析小鼠粪便及肠道各部位内容物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探讨粪便取样研究肠道微生物与疾病关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相关实验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BALB/c小鼠肠道不同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内容物及粪便中细菌群落组成和丰度进行比较,分析细菌群落在小鼠粪便及肠道各部位的分布差异。 结果 粪便与直肠、结肠中优势片段均为244 bp、255 bp和449 bp,而小肠内容物(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优势片段则为60 bp、73 bp、261 bp、268 bp和272 bp,且小肠各部位之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容物中的细菌丰度较低,分别为6.9 log(copies)/g和8.3 log(copies)/g,而粪便中细菌丰度高达11.8 log(copies)/g,约2倍于十二指肠细菌丰度,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空肠P < 0.05),与大肠各部位及回肠内容物细菌丰度相当,差异不显著(P > 0.05)。结论 粪便和大肠各部位内容物的细菌群落结构个体差异较小肠小,适合进行肠道微生态与某些相关疾病的研究;粪便与大肠特别是结直肠部位细菌群落组成相似,可通过粪便取样进行该部位的微生物生态学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SPIP),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肠液中缬沙坦的浓度,研究缬沙坦的肠吸收动力学与P-糖蛋白(P-gp)和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对缬沙坦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缬沙坦为全肠段吸收,吸收速率与灌流液的pH和肠段部位有关,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和回肠顺序下降。缬沙坦在十二指肠的非线性吸收动力学参数为Ka=0.328 h-1;Vm=72.652μmol/(L.h);Km=10.968μmol/L;Vms=69.115μmol/(L.h);Kms=0μmol/L。空肠、结肠和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595±0.091),(0.586±0.153)和(0.551±0.030)h-1。与原药组相比,含P-gp抑制剂药物组Papp显著增加,含OATP抑制剂药物组Papp显著减少(P<0.05)。缬沙坦的肠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被动扩散混合吸收,符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成年人小肠各段粘膜层内的淋巴细胞的分布规律,为探讨小肠粘膜的免疫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成年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镜下观察粘膜层内淋巴细胞的分布并对其计数。结果上皮内淋巴细胞各段间无显著差异,固有层淋巴细胞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绝大部分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分布在上皮细胞核下区,只有少数位于或超过核水平,P〈0.01。结论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多位于核下方,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数量自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瓜蒌薤白(GX)提取物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DK)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PDAD)测定大鼠在体肠灌流GX提取物中DK的浓度变化,研究其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 GX提取物中DK的主要吸收部位为空肠、回肠和结肠,且三部分肠段间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均显著大于十二指肠的吸收(P<0.05);不同浓度的GX提取物中的DK的Ka值和Papp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GX提取物中DK在全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空肠、回肠和结肠吸收最好,药物浓度对GX提取物中DK的Ka值和Papp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观察大鼠肠道内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4种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观察AChE、NOS、SP、VIP阳性神经元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的分布.结果 4种阳性神经元(胞体和纤维)遍布肠壁各层,其分布状态有相随性和相似性规律,即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逐渐增多,从结肠到直肠逐渐减少;AChE阳性神经元在肠壁各层都十分丰富,NOS和sP阳性神经元以肠肌丛较为丰富,VIP阳性神经元以黏膜下神经丛和黏膜层较为丰富;分布密度依次为AChE>NOS>VIP>SP.4种神经元彼此有共染(递质共存)现象,肠肌丛内神经元互相有突触样联系.结论 AChE、SP、VIP和NOS阳性神经元胞体及神经纤维在不同肠段的分布密度有明显差异,而肠肌丛内各种神经元在形态学上有密切联系,由此推论在肠动力功能调节上它们可能起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粗叶悬钩子(rubus alceaefolius poir,RAP)中生物碱类化合物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粗叶悬钩子总生物碱的含量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灌流前后化学成分差异,研究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特性。[结果]粗叶悬钩子总生物碱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药物的吸收百分率(%)分别为(3.02±0.25)、(3.42±0.62)、(3.22±0.91)和(2.91±0.92)。[结论]粗叶悬钩子在小肠上段吸收良好,总生物碱中多种成分在肠段可能发生代谢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