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动物模型,为研究病毒致病机制提供模型动物。方法通过滴鼻的方法将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观察小鼠的症状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BALB/c小鼠的临床症状明显,病理变化典型。结论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疾病模型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H7N9小鼠感染动物模型。方法 1?08,1?07或1?06 TCID50H7N9禽流感病毒原液(A/Anhui/1/2013)滴鼻感染BALB/c小鼠。主要观测指标:临床症状、死亡率、病理变化、病毒载量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被感染的小鼠表现为竖毛、弓背、体重下降;病理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感染后第2天开始在呼吸道脱落细胞中检测到病毒;免疫组化或病毒分离方法在肺、肾、脑、肠、脾等组织检测到病毒;感染后14d在小鼠血清中血凝抑制试验特异性抗体效价达到160;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结论 H7N9感染BALB/c小鼠模型与人类禽流感感染疾病的基本特征相似,为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疾病动物模型。【方法】将100μLH5N1禽流感病毒原液(ELD50为10-9/0.2mL)鼻腔接种BALB/c小鼠,设正常尿囊液组对照,接毒后14d内每隔24h观察一次,主要观测指标有:临床症状、体质量和体温变化、死亡率、病理变化、病毒分离。【结果】被感染的BALB/c小鼠的病程可以划分为前驱期(1~2d)、发作期(第3~7天)、恢复期(第8~14天),发作期接毒小鼠出现各种严重的临床症状,表现出极度消瘦,触之发凉,闭目,鼠尾苍白,出现大批死亡;接毒后第1d体温开始下降,第3~7天体温低于34℃,第8天体温开始缓慢恢复;接毒后第1天体质量开始下降,第6天体质量停止下降,开始缓慢增加;接毒组BALB/c小鼠累计的死亡率为73%;发作期接毒BALB/c小鼠病变最严重,小鼠各个脏器(肺、脑、心、肝、肾)出血、淤血、水肿、坏死等病理改变严重,同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接毒后可在小鼠的肺、心、肝、脾分离到病毒。【结论】本实验室建立的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模型在临床症状、体质量变化、死亡率、病理变化、病毒复制指标能达到禽流感病毒疾病模型的造模要求,...  相似文献   

4.
林东子  张志珍  梁念慈 《广东医学》2006,27(12):1791-1792
目的克隆A/Duck/Shantou/2088/01(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ns1基因,构建重组融合表达载体。方法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ns1基因cDNA,将扩增产物克隆入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4T-3中,构建重组质粒pGEX-4T-3/ns1,转化BL21(DE3)宿主菌;采用EcoRⅠ、XhoⅠ双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插入的ns1,基因;并用IPTG诱导工程菌,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双酶切鉴定表明,ns1基因已正确克隆到GST融合表达载体中,测序结果证实ns1基因序列与目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SDS—PAGE电泳显示,融合蛋白在BL21(DE3)工程菌中以可溶形式表达,重组融合蛋白GST—NS1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0%左右。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实,重组融合蛋白可以被GST特异性抗体所识别。结论本实验成功克隆了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ns1基因,构建了融合表达载体,并进行了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为进一步研究NS1蛋白在流感流行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分析H7N9病毒与H1N1病毒感染小鼠病理学损伤特点,初步探讨两种病毒感染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致病机制. 方法 H7N9病毒与H1N1病毒分别感染小鼠,观察不同病毒感染后小鼠生存率,并于不同时间点取心、肝、脾、肺、肾、脑、肠等组织,伊红-苏木素染色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免疫组化检测病毒抗原分布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分析肺组织病理损伤与病毒复制、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 结果 H7N9病毒感染小鼠肺及脾脏损伤较轻,存活率较高.H1N1 病毒感染的小鼠肺及脾脏损伤较重,感染后9 d全部死亡;两种病毒抗原主要分布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少量间质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差异.但H1N1病毒感染后肺及脾脏中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小鼠机体炎症反应明显强于H7N9病毒感染后小鼠炎症反应. 结论 H7N9病毒与H1N1病毒感染后小鼠病理学损伤特点及程度均不同,病毒复制是小鼠肺损伤的诱发因素但并非决定因素,宿主针对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程度与急性肺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不同人群和鸡群感染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毒株在深圳市不同人群和鸡群中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常规的鸡胚双腔法分离流感病毒;采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1)和中和试验测定流感病毒抗体。结果从深圳市农贸市场300只鸡只样本中分离到27株H9N2亚型流感病毒,其抗体阳性率为7%,但未能从人群中分离到H9N2亚型流感病毒。人群血清中其抗体阳性率与职业高度相关,与鸡只密切接触的人群明显高于非密切接触的人群。结论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对人群和鸡群均易感,可通过近距离的密切接触传播;推测人所感染的H9N2可能主要来源于鸡只等家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b1(G-Rb1)对肺损伤小鼠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方法 将195只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肺损伤模型组(ALI组)、人参皂苷Rb1组(G-Rb1组),每组65只。ALI与G-Rb1组采用100 μL SI A/swine/HeBei/012/2008/猪流感病毒(H9N2 SIV)经鼻腔接种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同时G-Rb1组腹腔注射人参皂苷Rb1液0.1 mL,剂量为10 mg/(kg·bw),连续7d;对照组鼻腔接种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稀释的正常鸡胚尿囊液。观察临床症状、肺病理组织学变化,计算小鼠肺湿干重比、肺系数,检测小鼠肺组织T-SOD、MPO、CAT、GSH-PX活力。结果 从第2天末开始ALI组大部分小鼠出现高度的精神沉郁,呼吸极度困难,采食量明显减少,体重下降。肺部明显水肿、淤血和出血,炎性细胞渗出,对照组小鼠各器官未见异常。肺系数及肺干湿重比逐渐升高,第8天开始下降,第14天趋于正常。G-Rb1组症状明显轻于攻毒组,症状出现较缓,症状较轻,死亡时间延迟,死亡率降低。在第4、6、8天,与对照组比G-Rb1组和ALI组T-SOD及CAT活力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G-Rb1组明显高于ALI组(P<0.05);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ALI组GSH-PX活力显著降低(P<0.01),而G-Rb1组则显著升高(P<0.01),实验组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 G-Rb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提高小鼠抗氧化酶活力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H9N2猪流感病毒对肺组织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实验旨在初步探讨A/shanghai/4664T(H7N9)和A/PuertoRico/8/34(H1N1)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发病特点,为H7N9致病机制与防治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将同等剂量(5×10^3TCID50)流感病毒滴鼻感染BALB/c小鼠,分析其在感染后体重、肺指数、病毒载量和肺组织病理的变化情况。结果H1N1PR8感染组和H7N9感染组小鼠在7d内体重均持续减低,H1N1PR8组较H7N9组降低更为明显;在感染后3dH7N9组与PBS组肺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感染后7dH7N9组与PBS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H1NlPR8组比H7N9组感染后3d肺指数显著增高(P〈0.05),但感染后第7天无显著差异(P〉0.05)。H1N1PR8组和H7N9组病毒载量在感染后第3天均显著升高,但两组无显著差异;第7天两组病毒载量均有所降低,但H7N9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H1N1PR8组(P〈0.05)。H1N1PR8在感染后3d主要病理变化为炎症细胞浸润和水肿,而H7N9组主要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在感染后7dH1N1PR8组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出现大面积肺水肿;H7N9组表现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H7N9和H1N1PR8感染BALB/c小鼠均可发病,但发病特点有所差异,H7N9病毒对鼠的适应性比H1N1PR8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用H7N9禽流感病毒分别感染BALB/c小鼠和雪貂后,其肺部动态病理改变,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及机制研究提供帮助。方法 BALB/c小鼠经鼻腔接种106EID50(50 μL)H7N9禽流感病毒后第1、2、3、5、7、14、28天分别安乐死2~3只小鼠;雪貂经鼻腔吸入接种106EID50(500 μL)H7N9禽流感病毒后第3、7、14、28天分别安乐死1只雪貂,分别观察动物的临床特征改变,肺组织的大体组织形态学变化,HE染色观察动态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病毒分布及肺组织各种炎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感染病毒后的小鼠出现竖毛、嗜睡、死亡等表现,雪貂表现为打喷嚏、鼻腔分泌物、稀便、嗜睡等;大体观察小鼠与雪貂肺组织均可见到暗红色病灶;光镜观察小鼠与雪貂的肺组织均呈现坏死性支气管炎和渗出性间质性肺炎、肺泡炎。感染第2天开始出现炎性病变,7~9 d炎症病变最严重,14 d后逐渐修复吸收,28 d基本完全吸收;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不同程度的表达增多,以T细胞增多为主,尤其是CD8+ T细胞两种动物均大量表达。结论 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BALB/c小鼠和雪貂肺组织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感染后7~9 d肺部炎症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最严重,CD8+T细胞明显增多,14 d后病灶逐渐吸收。该研究可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该病及进行疾病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H7N9病毒与H1N1病毒感染小鼠病理学损伤特点,初步探讨两种病毒感染致所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致病机制。 方法 H7N9病毒与H1N1病毒分别感染小鼠,观察不同病毒感染后小鼠生存率,并于不同时间点取心、肝、脾、肺、肾、脑、肠等组织,伊红-苏木素染色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免疫组化检测病毒抗原分布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分析肺组织病理损伤与病毒复制、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 结果 H7N9病毒感染小鼠肺及脾脏损伤较轻,存活率较高。H1N1 病毒感染的小鼠肺及脾脏损伤较重,感染后9d全部死亡;两种病毒抗原主要分布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少量间质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差异。但H1N1病毒感染后肺及脾脏中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小鼠机体炎症反应明显强于H7N9病毒感染后小鼠炎症反应。 结论 H7N9病毒与H1N1病毒感染后小鼠病理学损伤特点及程度均不同,病毒复制是小鼠肺损伤的诱发因素但并非决定因素,宿主针对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程度与急性肺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小鼠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用一株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观察其对小鼠的致病性及在小鼠间的传染性。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攻毒组、同居组,攻毒组乙醚麻醉后滴鼻感染AIV,观察各组食欲、反应、呼吸及有无皱毛、弓背、死亡等,测量体温及体重;检测相应抗体水平、小鼠排毒情况及小鼠各器官带毒情况,并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攻毒组出现食欲反应下降,呼吸急促,皱毛,死亡;体重、体温下降。同居组未出现感染。攻毒组攻毒后12 h至第9天可从肺组织分离出病毒,第10天始出现相应抗体;感染小鼠的肺、心肌、肝、脾、肾和脑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结论 AIV对小鼠具有致病性,AIV能跨越种系障碍直接感染哺乳动物, 但在小鼠间无传染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不同来源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比较分析,以找出重要的生物信息学数据。方法从Genebank的基因数据库中获取18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血凝素蛋白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运用Clustal X,Bioedit等国际通用软件进行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序列比对,计算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在线软件Antheprot分析二级结构。结果 H9型血凝素蛋白编码框架长约1683bp,编码含560个氨基酸的多肽。18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同源率为90.6%~99.8%,血凝素蛋白的氨基酸同源率为93.0%~99.4%,多肽序列中有84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15.03%。血凝素蛋白A1和A2裂解序列为位于aa333-aa341的PSRSSR↓GLF序列;其中1株出现A334T变异,另一株则出现R335G变异。H9血凝素蛋白富含潜在α螺旋(25%~27%),β折叠(29%~32%),β转角(25%~27%)及无规则卷曲(17%~19%)等结构;H9型血凝素蛋白受体结合位点是由R100、W161、T163、N191、198(A/V/T)、L202、Y203位氨基酸残基折叠构成。结论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重要功能结构域的序列和空间结构相对保守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Linggui Zhugan decoction,LGZGD)含药血清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H9c2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使用10%的空白大鼠血清、LGZGD小、中、大剂量组含药血清和大鼠心肌细胞H9c2共培养,12 h后加入20 ng·mL-1的TGF-β1建立大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继续培养12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中TNF-α、IL-6和IL-1β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TGF-β1组TNF-α、IL-6和IL-1β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TGF-β1组比,LGZGD 4.2,8.4 g·kg-1组的TNF-α的含量显著下降,分别由(323.839±35.614)下降至(191.399±43.203)和(175.030±19.589)ng·L-1(P<0.05、P<0.01);LGZGD 4.2,8.4 g·kg-1组的IL-6的含量由(67.171±13.506)下降至(40.490±7.899)(30.548±2.226)ng·L-1(P<0.05、P<0.01),LGZGD 2.1,4.2,8.4 g·kg-1组的IL-1β含量由(23.463±3.053)下降至(14.793±4.244)、(14.600±3.517)和(9.253±2.720)ng·L-1(P<0.05、P<0.01)。结论〓LGZGD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H9c2的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甲型流感病毒H9N2亚型毒株血凝素基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人甲型流感病毒H9N2亚型毒株的来源及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弄清不同宿主来源的H9N2亚型毒株间相互关系。方法 病毒在鸡胚中传代 ,从收获的尿囊液中提取病毒粒RNA ,通过逆转录合成cDNA。cDNA通过PCR进行扩增 ,接着PCR产物用纯化试剂盒进行纯化。而后 ,RNA序列测定是采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和克隆法。最后用MegAlign( 1.0 3版 )和Editseq( 3.69版 )软件进行种系发生学分析。结果 从中国所分离出的H9N2亚型毒株。它们的HA1与HA2间裂解部位的氨基酸序列均为R S S R ,除一株鸽病毒其HA蛋白分子上仅含 7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外 ,而其余的均含 8个。 6株H9N2毒株HA蛋白分子上氨基酸序列有 2 - 16个不同 ,这些不同分布在 2 4个不同的位点上。近来在中国同时流行着多种HA基因系的H9N2亚型毒株。结论 人甲型流感病毒H9N2亚型毒株可能性最大来自鸡的H9N2毒株 ,而不是来源于鸽的H9N2毒株。但 ,H9N2毒株是否具有人传人能力 ,至今仍不清楚。在中国同时流行着多种HA基因系的H9N2毒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创伤后炎症因子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采用血管钳夹+固定制动的方式建立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根据观察时间和/或血栓存在状态将实验动物分为7组,分别获取血清标本,进行TNF-α、IL-1β、IL-6和IL-10ELISA测定;分别切取股静脉血管测定血栓质量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伴随急性炎症向慢性炎症转变的过程;血清中TNF-α、IL-1β、IL-6和IL-10在不同时相点、不同的血栓存在状态表达水平不同;血栓质量与TNF-α、IL-1β、IL-6和IL-10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血栓质量与IL-1β/IL-10的比值存在正相关(Pearson系数=0.87,P=0.01〈0.05).结论创伤后炎症反应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监测IL-1β/IL-10的比值可以推测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双重荧光实时RT-PCR技术,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快速鉴定方法。通过比对GenBank甲型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的HA和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针对HA和NA的引物,分别选用FAM和JOE两种不同荧光标记探针,构建双重实时荧光PCR一步法反应体系,同时检测样本中的HA和NA基因。结果显示:扩增曲线和特异性实验结果显示,该体系具有很好的扩增效率,且仅特异性识别H9N2亚型AIV的HA、NA基因,与相关病毒或其他亚型无交叉反应。采用重组质粒pMD19-T构建HA、NA阳性质粒,10倍梯度稀释液为模板,进行荧光定量PCR。结果证实,本研究所建立的双重荧光定量RT-PCR体系敏感性能达到10个RNA拷贝数。采用本方法检测60份感染动物样品及60份环境样品,与传统PCR方法相比,检测敏感性提高了100倍;与病毒分离鉴定方法比较,二者的鉴定结果完全吻合。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易操作等优点,是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鉴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广西鸭源H6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遗传特征,评估其对哺乳动物BALB/c小鼠的致病性。方法:选择前期在广西分离的2株鸭源性H6N2禽流感病毒A/DK/GX/3101/2018(GX3101)、A/DK/GX/5220/2018(GX5220),基因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病毒全基因组的核苷酸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受体结合特异性法分析2株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应用BALB/c小鼠评估鸭源H6N2病毒的致病性。结果:2株H6N2病毒属于欧亚谱系,HA裂解位点处为PQIETG/GL,属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特征,HA蛋白氨基酸位点出现E190V位点的氨基酸突变,2株病毒均识别与结合禽型SAα-2,3 Gal受体。病毒接种小鼠后,肺组织病毒分离培养阳性,小鼠肺组织出现炎症细胞浸润、肺泡结构完整性破坏,免疫组化检测病毒抗原显示,GX3101病毒接种小鼠的肺组织出现流感病毒核蛋白(NP)阳性。结论:广西鸭源H6N2毒株具有禽流感病毒的特点,可不经适应直接跨种属间屏障感染哺乳动物小鼠,须密切监测家禽中流感病毒H6N2流行和进化演变。  相似文献   

18.
陆海华  史忠  刘波  周坤  李霞  尤再春 《重庆医学》2007,36(18):1818-1819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APALI)患者早期血清TNF-α、IL-1、IL-6的作用.方法 将本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共7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发病24h内是否并发急性肺损伤分为急性胰腺炎(AP)组和APALI组,测定血清TNF-α、IL-1、IL-6水平,同时监测动脉血气水平.将健康献血者10例作对照组.结果 发病24h,70例AP患者并发急性肺损伤共57例(81.43%),AP组、APALI组血清TNF-α、IL-1、IL-6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同时APALI组血清TNF-α、IL-1、IL-6水平高于AP组,血清TNF-α、IL-1、IL-6水平与急性肺损伤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TNF-α、IL-1、IL-6 早期即参与了胰腺炎肺损伤的病理过程,胰腺炎肺损伤的过程可能是体内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和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 失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甲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293T细胞以表达其编码的蛋白?方法:从南京分离株H7N9流感病毒[A/Nanjing/1/2013(H7N9)]提取病毒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NS1全长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8-T 载体中构建pMD18-T-NS1质粒,以pMD18-T-NS1质粒为模板扩增NS1基因?双酶切NS1基因PCR产物与PXJ40-MYC后,连接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XJ40-MYC-NS1,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将质粒转染到293T细胞中,通过Western blot鉴定NS1蛋白的表达?结果:经双酶切?测序鉴定证实NS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Western blot法可见NS1基因编码蛋白的成功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H7N9非结构蛋白NS1真核表达载体,该表达载体的构建为后期建立稳定表达NS1蛋白的细胞模型和NS1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了不同遗传背景小鼠对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致病敏感性,为H5N1禽流感模型制作和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近交系BALB/c、C57BL/6和封闭群ICR、NIH Swiss和KM Swiss共五个不同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实验动物30只,分接毒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每组雌雄各半.病毒株为A/Goose/Guangdong/NH/2003(H5N1),经测定TCID50为10-4.875/mL.接毒组通过鼻腔接种0.1 mL病毒液,对照组接种正常鸡胚尿囊液.小鼠接毒后连续观察14 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温、体重变化,对在实验期间死亡和实验14 d结束后仍然存活的小鼠均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取材,进行RT-PCR病毒分离检测、HE染色及H5N1抗原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临床症状:H5N1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五个品系的小鼠,引起呼吸急促等症状和一过性体重、体温下降.②死亡情况:小鼠在接毒后第1天即出现死亡,死亡的高峰期集中在接毒后第3~6天.五个品系小鼠死亡率存在差异,BALB/c为70%,ICR为50%,NIH Swiss为40%,C57BL/6为25%,KM Swiss为10%;③病毒分离:各组接毒小鼠在死亡后均进行了病毒分离,死亡小鼠的肺脏均分离到病毒,其他脏器未分离到病毒.④病理变化:实验期间五个品系死亡小鼠肺脏病理改变相近.大体观:死亡小鼠肺部淤血,呈暗红色,体积增大,局部肺组织实变.镜下观:死亡小鼠的共同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炎,具体表现为肺泡腔及间质出血、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肺泡隔增宽;肺泡腔中见纤维素性渗出,透明膜形成.⑤免疫组化结果:在死亡小鼠的气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可观察到H5N1禽流感病毒阳性表达.结论 小鼠作为H5N1禽流感病毒模型具有普适性,不同品系小鼠感染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的临床症状、病程和病理变化与人禽流感病例相似.不同品系小鼠的死亡比例有明显差别,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品系的小鼠制作H5N1禽流感动物模型.不同品系的遗传特性对禽流感易感性产生明显的影响,遗传背景可能与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应答机理存在联系:BALB/c和C57BL/6均为近交系,其中BALB/c小鼠的品系特征之一表现为干扰素产量低,接种H5N1病毒后表现为高死亡率(70%),而C57BL/6小鼠的干扰素产量高,接种H5N1病毒后表现为低死亡率(25%),提示不同遗传背景小鼠的干扰素水平与H5N1感染致死具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H5N1禽流感病毒易感性相关基因以及其与宿主免疫反应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