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与颈部血管超声在颈动脉狭窄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6月—2021年6月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289例,其中男159例、女130例,年龄43~82(61.7±8.0)岁。患者均行能谱CT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能谱CT及颈部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颈总动脉易损斑块的检出率。结果 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能谱CT及超声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Kappa值分别为0.844、0.882,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除了颈部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轻度狭窄的灵敏度较低、能谱CT诊断颈动脉轻度狭窄的阳性预测值较低外,能谱CT及颈部血管超声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在颈总动脉上,DSA共检出易损斑块1 672个;颈部血管超声检出876个,其中软斑块384个、表面不规则斑块80个、溃疡斑412个,易损斑块检出率为52.39%(876/1 672);能谱CT检出367个,均为软斑块,易损斑块检出率为21.95%(367/1 672)。血管超声易损斑块检出率高于能谱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00,P<0.001)。结论 能谱CT成像与颈部血管超声均能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超声可能在颈总动脉易损斑块评估中更具价值,临床应用时可将两种方式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不同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yeoloperoxidase,MPO)水平对狭窄侧颈动脉供血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对颈部血管彩色超声证实的120例单侧颈动脉狭窄病变行头颅CT扫描,以明确每个病例狭窄侧颈动脉供血区中有无梗死灶。将病例分为MPO水平升高组(n=57)和正常组(n=63),分析两组中梗死灶发生率的差异。根据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测量值计算狭窄程度,将上述病例按狭窄程度又分为≤50%组(n=68)、51%~69%组(n=36)和≥70%组(n=16),分析狭窄程度与病变同侧梗死灶发生率的关系,同时分析相同狭窄程度时不同MPO水平与梗死灶发生率的关系。结果:MPO升高组57例中,有梗死灶的患者为43例,占75.43%;MPO正常组63例中,有梗死灶者33例,占52.38%;两组间梗死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50%组、51%~69%组和≥70%组梗死灶的发生率分别为63.23%,63.89%和62.50%,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50%组的68例中,MPO升高32例,正常36例,分别有26例(26/32,81.25%)和17例(17/36,47.22%)发生梗死灶,梗死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动脉狭窄病例中,MPO升高组在狭窄侧颈动脉供血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MPO正常组更大,而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7例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或手术确诊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纳入病例组(n=54),对照组为诊断结果为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n=43).结果 通过卡方检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硬化的诊断结果阳性率与血管造影检测和/或手术确诊的结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硬化的准确率与血管造影有较好的一致性,彩色多普勒在下肢动脉硬化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患者疗效及术后残余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池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10例CAS患者,对比手术前后超声相关测量指标.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 方法  对234例拟诊颈动脉硬化狭窄的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 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通过CT值分析斑块成分和性质。 结果 病变组266支动脉,其中脂肪斑块组51支、纤维斑块组26支、钙化斑块组67支、混合斑块组122支;正常组163支。脂肪斑块组脑梗死出现率明显大于纤维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P<0.01);脂肪合并钙化斑块组脑梗死出现率明显大于纤维合并钙化斑块组(P<0.01);含脂肪斑块组溃疡出现率大于含纤维斑块组(P<0.05)。 结论 256层螺旋CT能够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成分、性质,初步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成像在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患者行磁共振检查(MRA和MRI),其中23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颈总动脉法(CC法)计算狭窄率。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磁共振诊断颈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分别为97.06%、70.59%、2.94%、29.41%。结论MRA结合MRI可作为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浅表淋巴结病变筛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均行超声及CT检查的96例浅表淋巴结病变患者,根据病理组织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淋巴结组(n=41例)和恶性淋巴结组(n=55例)。根据超声、CT检查结合病理学诊断,描述不同类型浅表淋巴结的声像学特点。采用Kappa一致性得到CT、超声及两种检查方法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根据高频超声图像测量淋巴结最长径值、最短径值,采用血流频谱多普勒彩超和流量计算公式测定血流阻力指数(RI)、动脉收缩期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结果:CT诊断准确率显著低于超声和联合检测(P<0.05);CT误诊率显著高于超声和联合检测(P<0.05);CT、超声、联合检测的AUC值分别为0.617、0.723、0.787,其中联合检测AUC值最高(P<0.05)。良性结节组患者行超声检测的最长径值、最短径值及RI值显著低于恶性结节组患者(P<0.05);良性结节组患者的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显著高于恶性结节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行超声检测浅表淋巴结的最长径值、最短径值、RI值、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定量值联合预测的AUC分别为0.753、0.686、0.787、0.698、0.897,其中定量值联合预测的预测价值最大(P<0.05)。结论:CT与超声联合和超声检测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诊断准确率较CT高,且联合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具有相同诊断价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中浅表淋巴结的最长径值、最短径值及血管RI值、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的联合检测有较好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杜鑫荣 《医学信息》2019,(19):176-17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实质性肿块诊断及鉴别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8月我院检查的疑似肝实质性肿块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超声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方法在肝实质性肿块中的检出率,诊断肝实质性肿块中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及良性病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90例患者中,共检出110个肝实质性肿块,恶性肿瘤71个,其中为肝转移癌16个、原发性肝癌55个;良性肿瘤为肝血管瘤25个;良性病变14个,其中为肝孤立性坏死结节4个、肝局灶性结节增生10个。超声造影在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及良性病变检出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在诊断肝实质性肿块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可诊断及鉴别肝实质性肿块,但超声造影在诊断及鉴别中优势更加明显,肿块检出率及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脑容积灌注3D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在单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连续36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验证)行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头部MR3DASL检查。检验颈部MRA与DSA在狭窄程度上诊断的一致性。以DSA诊断的狭窄程度为标准,将36例患者分成轻、中、重3组,对3DASL所测得的患侧,健侧脑血流量(CBF)比率进行方差分析。以临床症状为标准,将重度狭窄的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析2组患侧,踺侧CBF比率的统计学意义。结果颈部MRA与DSA在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上的诊断,经Kappa行一致性检验,有很强的一致性(Kappa〉0.75,P〈0.05)。轻、中度狭窄组间患侧楗侧CBF比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O.05);重度狭窄组与轻、中度狭窄组患侧健侧CBF比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狭窄患者的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患侧,睦侧CBF比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DASL技术作为一种安全、无创和可重复的检查方式,配合颈部MRA,对评价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况在临床诊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IMT及斑块性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12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卒中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因头痛、头晕入院患者经相关检查排除颅内血管病变、脑梗死等患者9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对比两组患者IMT厚度、斑块检出情况、斑块性质以及颈动脉血流参数情况.结果:卒中组检出颈部动脉有斑块者105例,斑块数为151个,对照组检出有斑块者15例,斑块数为29个.卒中组斑块检出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左侧与右侧IMT厚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卒中组斑块为低回声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强回声斑块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等回声斑块中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卒中组PI、R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SV、EDV值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IMT及斑块性质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关系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确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性质情况为临床评估患者颈部血管病变程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5月我院118例确诊为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0例1个月内未发生脑卒中者作为对照组,48例发生卒中者作为观察组,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为轻度卒中组18例、中度卒中组16例、重度卒中组14例,分析TIA患者发生近期脑卒中的相关影响因素,比较四组NT-proBNP水平。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单侧肢体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同侧颈动脉狭窄≥50%、存在DWI高信号、症状持续时间≥1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侧颈动脉狭窄≥50%、存在DWI高信号、症状持续时间≥10 min是TIA患者发生近期脑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轻度、中度、重度脑卒中组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脑卒中严重程度的加深,NT-proBNP水平不断提升,其中为轻度脑卒中组<中度脑卒中组<重度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对TIA患者近期脑卒中风险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3、0.905、0.927。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脑卒中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随卒中程度的加深而升高,NT-proBNP水平可作为临床预测TIA患者发展为脑卒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彭川 《医学信息》2018,(17):152-154
目的 分析西门子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4月179例高度可疑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进行双源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MPR、CPR、MIP、VR对西门子双源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分析成像结果。结果 69例为动脉粥样硬化,其中脑动脉硬化62例,颈动脉硬化7例;血管狭窄或闭塞:颈动脉70例,椎基底动脉39例,锁骨下动脉42例,大脑前动脉18例,大脑中动脉18例,大脑后动脉24例;45例血管发育变异,33例为动脉瘤,1例为烟雾病,1例动静脉畸形,前后交通动脉开放分别为80例和55例,脑动脉正常者10例,颈动脉正常者34例。西门子双源螺旋CT可清楚显示病变的数目、大小、部位、形状以及与其周围血管和相邻颅骨的主要关系,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手术所见结果大体一致。结论 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其检查安全性较高、精确性良好,而且有扫描速度快,检查过程短等优点,同时大大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所得图像能够满足诊断需求,值得临床在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后随访中首选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研究及临床价值.方法:将15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分别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脑梗组)和彩超检查(彩超脑梗组);另纳入157例健康受试者为非脑梗死组,也分别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对照组)和彩超检查(彩超对照组).比较四组颈动脉斑块诊断的准确性及影像资料图质量.结果: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对比剂低耐受度患者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应用超低对比剂剂量和流率扫描的优势。方法:收集对比剂低耐受度患者40例(观察组),对比剂用量20 mL,流率2 mL/s,所得图像行40 keV单能谱重建;选取同期普通患者40例(对照组),对比剂用量50 mL,流率5 mL/s;两组患者体质量均在70 kg以下。比较两组患者图像的主观评分、CT值、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动脉显影图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动脉弓水平,观察组图像CT值、SNR和CN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两组图像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图像SNR和CNR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间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辐射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低耐受度患者头颈CTA检查中应用超低对比剂剂量和流率的扫描方案可以满足诊断需求,降低了对比剂肾病、对比剂外渗等副作用风险,且未增加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宫园园 《医学信息》2019,(5):117-118
目的 研究LDL、Hcy、D-二聚体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7例作为研究组,比较不同NIHSS评分患者LDL、Hcy、D-二聚体水平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比例情况;同时选取正常体检者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LDL、Hcy、D-二聚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例数。结果 研究组患者LDL(4.11±0.42)mmol/L、Hcy(23.29±4.34)μmol/L、D-二聚体(1.62±0.38)mg/L均高于对照组的(3.05±0.37)mmol/L、(7.78±4.15)μmol/L、(0.25±0.0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10分的患者的LDL、Hcy、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NIHSS评分≤10分的患者,且评分高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比例高于评分低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L、Hcy、D-二聚体升高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于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能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诊断价值。方法抽取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与57例健康者分别设为病例组与对照组,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病例组颈动脉狭窄率为88.3%,斑块形成率为80.00%,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内径(D)、阻力指数(RI)均较对照组高(P <0.05);病例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最大剪切率(SR)以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清醒状态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2月到2008年1月,在局麻下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2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狭窄7例,椎-基底动脉系狭窄5例.结果:本组12例均成功接受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患者清醒,配合良好,无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复查DSA提示,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由原来的67.5%±9.5%下降至9.5%±2.8%(P<0.01).随访12~23个月,12例患者症状均改善,无卒中发生.结论:局麻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将重要并发症的危险性降到最低;颅内动脉痛觉神经并不敏感,完全可以承受介入支架置入操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在颈动脉重建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对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患者行颈动脉重建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17年11月-2019年9月18例行肿瘤切除颈动脉重建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7~72(58.8±6.6)岁;甲状腺乳头状癌11例,头颈部鳞癌7例,其中5名患者在术前接受过放射治疗。完成综合术前检查后,术中完整切除肿物及受侵的部分颈动脉,并以自体大隐静脉重建颈动脉。观察患者术前颈部超声及颈部CT提示肿瘤包绕角度、下肢静脉超声所提示的大隐静脉情况及距汇入股静脉远心端5 cm处内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移植大隐静脉侧别、供体大隐静脉长度、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肿瘤包绕颈动脉角度、受体颈动脉吻合处内径,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患者住院时间、重建血管的通畅情况、有无出现神经系统及下肢供区并发症,随访期间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结果 术前超声探查及颈部CT示,18例患者大隐静脉在距汇入股静脉远心端5 cm处内径(0.53±0.14)cm;颈部CT扫描见肿瘤对颈动脉的包绕角度均超过180°,其中超过270° 15例、全部包绕颈动脉9例。术中大隐静脉取材长度(7.3±1.1)cm,取用左侧大隐静脉9例、右侧大隐静脉9例。颈动脉近心端吻合处均为颈总动脉,内径(0.74±0.06)cm;远心端吻合处位于颈总动脉14例,颈内动脉4例,内径(0.71±0.17)cm。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640±117)s。术中观察颈动脉受侵角度190°~360°(317°±56°),与术前影像学检查一致。18例患者手术时间4~6 h,术中出血200~500 mL,住院时间7~28 d(平均13.13 d)。术后病理提示侵犯颈动脉血管壁组织13例。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1.06个月。18例中,死亡2例、局部复发1例,余15例无瘤生存;术后颈动脉CT血管成像示重建血管均通畅,未见移植血管破裂、感染、狭窄及假性动脉瘤形成,供区下肢均未见水肿、跛行等血液循环障碍并发症。结论 在头颈部肿瘤患者的颈动脉重建手术中,大隐静脉具有易于取材、移植物感染率低等优势,同时该手术能在低神经系统并发症风险下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The performances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were used to establish an efficient as well as non-invasive clinical technique for the diagnosis of 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stenosis.Materials and methodsThirty-six successive patients (11 women and 25 men, mean age: 65.0 ± 9.2, range: 43–78 years) with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stenosis were tested by CEUS and DSA. Thes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Hitachi Preirus ultrasound machine for CEUS and Allura Xper FD20 system (Philips Medical Systems, Nederland B.V.) for DSA. 1.2 ml SonoVue (Bracco, Switzerland) was used a s contrast agent.ResultsThe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no noteworthy variations among the distributions recorded by CEUS as well as DSA for the four tested groups. The percentage of diameter stenosis calculated by CEUS was clear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SA images. CEUS showed accurate results with good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at 50%, 70%, and 100%. Also, CEUS performance was relatively better than DSA in the diagnosis of ICA and suitability of CEA.ConclusionCEUS proved to be a precise non-invasive testing method for the diagnosis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hich is more feasible and well-tolerated in patients with various stages of carotid ste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