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建立SKH-1无毛小鼠感染MRSA致菌血症模型的方法及其评价体系.方法 62只SPF级SKH-1无毛小鼠随机分成PBS对照组、低剂量模型组、高剂量模型组及给药组,尾静脉注射无菌PBS至对照组小鼠体内,其余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相应剂量MRSA( ST-239)菌悬液,从体重、死亡率、血常规、血液细菌浓度、主要器官荷菌量及病理改变等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并用抗生素替考拉宁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 各组感染小鼠体重均下降明显,血常规指标改变明显;高剂量组死亡率高,血液中细菌浓度较高,肝、肾等多组织器官播散严重,皮肤可见多发性脓肿灶;使用替考拉宁能显著降低小鼠死亡率,减轻主要器官的损伤程度.结论 应用MRSA菌株可成功诱导建立SKH-1无毛小鼠菌血症模型,模型具有病理特征明显及观察简便的优点,为相关药物评价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建立不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皮肤感染模型的方法.方法 48只SPF级雌性SKH-1无毛小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分别采用皮下注射及针头损伤后涂抹无菌PBS造成,皮下注射组及针头损伤组分别采用皮下注射及针头损伤后涂抹MRSA(ST-239)菌悬液造成,从感染形态、脓肿/溃疡体积、皮肤荷菌量及形态学等方面对模型进行比较评价.结果 两种感染途径所致小鼠皮肤感染形态、体积、荷菌量等均有显著差异;皮肤病理改变差异明显,皮下注射组小鼠皮肤形成明显脓肿,炎症反应相对局限,针头损伤组小鼠皮肤无脓肿形成,炎症反应呈弥漫分布.结论 皮下注射和针头损伤后涂抹MRSA可分别造成小鼠皮肤脓肿模型和外伤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人抗菌肽LL-37对小鼠皮肤烫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小鼠皮肤烫伤MRSA感染模型。随机分为三组:LL-37组、生理盐水组、庆大霉素组,观察不同组小鼠的大体状况;选取3、5、9、14 d测定小鼠烫伤感染处的皮肤菌负荷,观察创面愈合情况以及组织学变化,评价人抗菌肽LL-37的抗菌活性作用。结果给予LL-37治疗后,LL-37组第3天和第5天创面皮肤菌负荷数[(6.89±0.17)和(5.57±0.32)Lg(CFU/g tissue)]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8.27±0.31)和(7.86±0.39)Lg(CFU/g tissu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天,LL-37组菌负荷大幅度降低[(3.66±0.14)Lg(CFU/g tissue)],比生理盐水组[(6.91±0.26)Lg(CFU/g tissue)]低3.3 Lg(CFU/g tissu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生理盐水组,LL-37组创面面积缩小显著,愈合率统计结果与庆大霉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LL-37组创面愈合良好。结论抗菌肽LL-37能够抑制烫伤创面MRSA的定植与增长,控制感染的发展,对小鼠皮肤烫伤MRSA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SKH-1无毛小鼠(SKH1-hrhr)的一些生物学特性,为SKH-1无毛小鼠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应用定期观测SKH-1无毛小鼠体重、统计繁殖特性,测定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卵巢或睾丸重量和检测SKH-1无毛小鼠血液生理与生化指标的方法,初步认知SKH-1无毛小鼠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SKH-1无毛小鼠平均窝产仔数为10±3.4只,仔鼠成活率为77%,平均胎间隔为29.7±6.0 d;最早初产日龄为88日龄,最晚达124日龄.SKH-1无毛小鼠的体重随周龄增加而增长,前12周增长快,后期增重较慢,基本保持在平台期;雄鼠的生长速度比雌鼠快,28周龄的雄鼠和雌鼠的体重分别可达38±4.45和29±5.21 g.SKH-1无毛小鼠脏器较KM小鼠、裸小鼠重,且有胸腺.雌雄SKH-1无毛小鼠之间血液生理指标PLT,PDW,大血小板,NEU 存在显著差异(P〈0.05),MPV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雌雄小鼠之间血液生化指标ALT、AST 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本实验比较系统地得出了SKH-1无毛小鼠的生长发育、繁殖性能、血液学指标等生物学特性的数据,可为SKH-1无毛小鼠生物学特性、皮肤肿瘤模型及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ICR小鼠,建立MRSA系统性感染小鼠模型。方法 采用连续3 d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 mg/kg)进行免疫抑制后,将浓度为1×107 cfu/mL的MRSA菌液经尾静脉接种ICR小鼠,通过生存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组织载菌量和病理学检查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MRSA接种后第2天小鼠开始死亡,14 d内累积死亡率达60%;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细菌在多个器官定植,载菌量由高到低依次是肾、关节、肺、肝和脑,肾载菌量高达109 CFU/g,关节、肺、肝和脑的载菌量范围在104~109 CFU/g。病理观察显示肾、心脏、肺、肝、脑和关节多器官感染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 采用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后静脉接种MRSA的方法首次成功建立MRSA系统性感染小鼠模型,该模型可应用于MRSA发病机理及药物筛选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褚静英  陆玉霞  周惠琴 《重庆医学》2013,42(16):1844-1845,1848
目的利用临床分离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感染BALB/c小鼠,建立小鼠的血流感染模型,再用该模型比较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分别对MRSA感染组、利奈唑胺治疗组和万古霉素治疗组小鼠的临床症状、生存时间曲线和血液中的细菌计数进行时相性的观察和检测。结果 MRSA感染组小鼠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利奈唑胺治疗组和万古霉素治疗组,且利奈唑胺治疗组要高于万古霉素治疗组,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MRSA感染组小鼠血液中的菌量较高,而在利奈唑胺治疗组或万古霉素治疗组血液中的菌量明显减少,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小鼠MRSA血流感染的疗效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MRSA全身感染小鼠模型,为MRSA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并对系统研究MRSA感染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在采用国际标准株MRSA-252建立OD600-CFU标准曲线的基础上,经尾静脉注射途径感染BALB/c小鼠,从感染剂量的选择、小鼠的生存率和体重变化、血液及多脏器的细菌定植量以及主要组织器官病理学变化等多个层面进行时相性监测,对建立的小鼠模型进行系统评价。结果经此途径建立的小鼠模型,致死剂量为每只5.0×109 CFU,亚致死剂量为每只1.0×109 CFU(生存率为60%~70%)。感染后小鼠生存率下降;体重下降;血液及肝脏、脾脏和肾脏均有细菌定植,定植量在感染后第3天达到高峰;心、肝、肺和肾等主要脏器中有较明显的细胞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小鼠模型的建立,将为进一步研究 MRSA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等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结核急性感染小鼠脾脏和肺脏的组织荷菌量以及病理的动态变化。方法以3×105CFU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尾静脉途径感染雌性C57BL/6J小鼠,测定感染后1 d、1周、2周、3周、4周、6周和8周肺脏及脾脏组织的荷菌量,脾脏和肺脏组织经HE染色分析病理变化。结果感染动物的脾脏荷菌量在前3周逐步提高,在4~8周脾脏荷菌量维持稳定,肺脏组织在2~8周组织荷菌量逐步升高。病理分析显示动物感染3周后肺脏和脾脏出现肉芽肿,在6~8周病理损伤加重。结论小鼠经尾静脉感染高剂量结核分枝杆菌在8周前表现为急性感染状态,适用于抗结核药物的体内药效学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TNF-α单抗药物干预后宿主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易感性变化。方法动物分为C57BL/6小鼠感染对照组,TNF-α人源化小鼠感染对照组,TNF-α人源化小鼠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干预组(n=6)。对照组小鼠感染前24 h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0μL,adalimumab组小鼠按照10 mg/kg在感染前24 h静脉注射阿达木单抗200μL。经腹腔接种感染单增李斯特菌1×10~4CFU,检测肝脏及脾脏组织荷菌量,病理变化以及免疫细胞分布,统计对照组与抗体干预组间的差异。结果感染单增李斯特菌4 d后,相对于对照组小鼠,抗体干预组小鼠肝脏中微脓肿面积显著增大(P0.05),脾脏和肝脏组织荷菌量显著升高(P0.01),而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分布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TNF-α对于宿主抵抗单增李斯特菌的免疫具有重要作用,TNF-α单抗干预后宿主疾病进展显著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两种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法(BACTEC MGIT 960培养法与罗氏(L?wenstein-Jensen,L-J)培养法)同时验证利福平(rifampin,RIF)在结核感染小鼠模型中的治疗效果,探讨采用BACTEC MGIT 960培养系统在结核感染的小鼠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分为BACTEC MGIT 960培养组与L-J培养组,经尾静脉注射1.0×10~6 CFU/mL H37Rv菌液感染36只C57BL/6雌性小鼠,感染一周后18只小鼠采用利福平治疗四周,18只小鼠注射等量磷酸缓冲液(PBS)作为对照,用BACTEC MGIT 960快速培养与罗氏培养法对36只小鼠肺、脾及肝组织匀浆液进行培养。结果采用BACTEC MGIT 960培养法,RIF治疗组中肝、肺及脾组织培养物的报阳时间分别为(187.11±10.20) h、(347.22±12.70) h、(276.39±13.09) h,对照组为(142.50±11.70) h、(251.67±16.63) h、(230.28±7.22) h,组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罗氏培养法,RIF治疗组中肝、肺及脾组织荷菌量分别为(5.15±0.15) log_(10) CFU、(3.30±0.23) log_(10) CFU、(3.40±0.25) log_(10) CFU,对照组荷菌量分别为(5.90±0.25) log_(10) CFU、(3.88±0.31) log_(10) CFU、(4.15±0.30) log_(10) CFU,组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采用BACTEC MGIT 960培养法和罗氏培养法进行荷菌量检测,其培养结果相符,但是前者检测出阳性结果时间平均缩短一半,并且区分度也较高,说明BACTEC MGIT 960培养法在动物模型的荷菌量检测中更有优势,可运用于结核感染动物模型中荷菌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吡哌酸锌对小鼠烫伤感染的体表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吡哌酸锌软膏对烫伤后常见的感染菌绿脓肝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保护作用,并与阳性对照药磺胺嘧啶银霜、磺胺嘧啶锌软膏进行对比。方法取18~22克小鼠,在麻醉下将其尾部造成烫伤,然后再分别将其尾部没入绿脓肝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液内,使其感染,尾部套上塑料管,将不同浓度的吡哌酸锌,磺胺嘧啶锌软膏及磺胺嘧啶银霜注入管内,封闭,连续观察14d内小鼠死亡现象拼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综合计算法计算各药ED50为:(1)金黄色葡萄球菌,吡哌酸锌软膏ED50=69.84±18.27mg·kg-1,磺胺嘧啶银霜ED50=73.49±19.98mg·kg。(2)绿脓杆菌,吡哌酸锌软ED50=58.16±15.22mg·kg-1,磺胺嘧啶银霜ED50=80.1±2.24mg·kg-1。磺胺嘧啶锌软膏浓度低于0.4%即有明显抗菌作用。结论吡哌酸锋软膏、磺胺嘧啶银霜、磺胺嘧啶软膏均有明显抗菌作用,前两者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吡哌酸锌软膏的抗菌作用比磺胺胺嘧啶锌强。  相似文献   

12.
压电基因传感器阵列检测MRSA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以压电传感阵列技术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临床64株葡萄球菌标本,对其耐药标志基因mecA基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特有基因femA增后应用压电传感器阵列进行检测,并以PCR电泳检测作参照,与目前采用的常规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传感器分析与PCR电泳分析结果完全一致,而此两种方法与常规培养加药敏法比较。结果略有差异。所有64株葡萄球菌中,2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mecA为阴性,2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mecA为阳性,1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性葡萄球菌(MRCNS)的mecA为阴性;2株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的mecA为阳性。结论:以压电传感阵列技术同时检测femA基因和mecA基因,既可鉴定出是否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又可判断其耐药类型,能为危重病人感染MRSA时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方法按NCCLS推荐的琼脂平皿对倍稀释法测定分离鉴定的19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MIC值);用Nitroeephin纸片法测定各菌株产酶情况,统计对苯唑西林不同耐药水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率并分析其耐药水平和产酶率的相关关系;PCR测定各菌株含mecA基因情况。结果19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为64.65%;128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高耐菌株为118株(92.19oA),低耐株为10株(7.81%)。敏感株产酶率为58.57%(41株),高耐株产酶率53.39%(63株),低耐株产酶率40.00%(4株),苯唑西林敏感株与高耐株之间产β-内酰胺酶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前者高于后者;含mecA基因的高耐株占95.76%(113/118)、低耐株占60.00%(6/10)、敏感株占10.00%(7/70),高耐株与敏感株含mecA基因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前者高于后者。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主要是产β-内酰胺酶和mecA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紫外线照射SKH-1小鼠构建皮肤鳞状细胞癌动物模型, 探讨紫外线诱发皮肤SCC发生及AK向SCC转化过程中DNA-PKcs-m TORC2/Akt信号转导通路的DNA-PKcs活化水平。方法 将43只SKH-l无毛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 (33只) 和对照组 (10只) 。实验组采用SUV-1000日光模拟器模拟日光照射SKH-1无毛鼠, 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第12、18、24、28周分别处死小鼠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28周取同一只小鼠背部不同皮损行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收集成人日光性角化病 (AK) 、皮肤鳞状细胞癌 (SCC) 、正常避光部位 (NNS) 、正常曝光部位 (NES) 皮肤组织各5例, 进行后续Western Blot验证。结果 12周后实验组部分小鼠背部皮肤增厚, 皮棘隆起;17周开始实验组小鼠背部皮肤陆续出现直径≥l mm的丘疹;照射28周后成瘤率达100%;对照组未见肿瘤形成。DNA-PKcs和p-DNA-PKcs (T2609) 均细胞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 小鼠表皮组织中DNA-PKcs表达含量增加, 统计学分析有差异 (P<0.05) , 而p-DNA-PKcs (T2609) 无差异 (P>0.05) 。人表皮组织中DNA-PKcs和p-DNA-PKcs (T2609) 表达含量均增加且有统计学分析差异 (P<0.05) 。结论 成功制备小鼠AK模型和SCC模型;明确了紫外线诱导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过程中, 可诱发DNA损伤及修复等过程。  相似文献   

15.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明权  于文彬  张建芳  樊新  丁振若 《医学争鸣》2002,23(22):2100-2101
目的 建立多重聚合酶链反应9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t-PCR)快速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6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mt-PCR快速检测MRSA的决定基因mec和辅助基因femA,用16SrRNA基因作内参照。结果 mt-PCR的预期扩增结果为耐药株出现3条扩增区带,敏感株只有femA基因和16SrRNA基因出现2条扩增区带。在6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药敏法34.9%(22/63)耐药;mt-PCR增增mecA基因34.5%(23/63)阳性,femA基因和16SrRNA基因100%阳性;单引物PCR与mt-PCR两者阳性扩增符合率为100%。结论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可在同一扩增体系内同时检出mecA基因,femA基因,对MRSA临床株的快速,及时检出,有效控制MRSA造成的感染,限制其传播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社区健康儿童鼻前庭定植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收集广州市荔湾区1012名健康小学生的相关资料及鼻拭子样本,对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后,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16 SrRNA 及 mecA 基因。结果小学生鼻前庭甲氧西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定植率为38.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率为1.2%。MSSA 定植主要与过去1年曾有过抗生素暴露史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史有关(P <0.05), MRSA 定植主要与过去1年曾有医院/门诊看病史有关(P <0.05)。结论广州荔湾区在校健康儿童 MSSA 鼻前庭定植率较高而 MRSA 鼻定植率较低,MSSA 流行主要与抗生素使用史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史有关,MRSA 流行主要与过去1年有医院暴露史有关。  相似文献   

17.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多重PCR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并对我院葡萄球菌的耐药率进行调查。方法 对262株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86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76株)进行多重PCR扩增,并与琼脂稀释法作比较。对我院葡萄球菌的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以mecA基因阳性判断MRS,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6.6%,阴性预测值为1.0%,阳性预测值为99.0%;以mecA基因和femA基因阳性判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5%,阴性预测值为100%,阳性预测值为98.5%。我院葡萄球菌耐药率为78.6%,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率为79.0%,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为78.0%。结论 多重PCR技术检测mecA基因能快速、敏感、准确地检测MRS,与femA基因联合检测能有效检测MRSA。MRS已成为日益严重的葡萄球菌感染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耐药情况变化。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了471株从北京地区收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水平(其中422株菌株从1993年至2000年门诊脓疱疮患儿分离获得,49株从2000年烧伤病房住院患者分离获得)。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上述菌株进行了mecA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引起社区感染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比率由1993年的12.2%上升至2000年的29.8%,对甲氧西林均表现为低度耐药。引起院内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率为63.3%,表现为高度耐药。所有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100%耐药,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约80%、70%、60%和50%。引起社区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未发现庆大霉素和利福平耐药菌株,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由1993年的2.4%上升至2000年的21.3%;引起院内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63.3%、63.3%和57.1%。所有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夫西地酸和万古霉素敏感。2000年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比例较1993年有所增加。PCR对mecA耐药基因的测定结果显示,所有对甲氧西林高度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cA耐药基因均呈阳性;对甲氧西林低度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cA耐药基因均呈阴性。结论在本实验所及范围内,北京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逐渐上升,mecA耐药基因测定是筛选耐药MRSA菌株的快速、简易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探讨ICU中MRSA医院感染的特点和流行规律。方法采用表型筛选和PCR扩增mecA基因方法鉴定MRSA菌株,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型筛选为MRSA,MRSA产生A型、B型、C型和D型4种耐药表型,优势耐药模式是A型(75.0%),MRSA对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等10种抗生素产生100%耐药性,11株MRSA携带mecA基因,携带率为91.7%,PFGE指纹图谱分两型,分别为R1型和R2型,11株MRSA为R1型(91.7%),R1型各株间相似度为100%。结论ICU可存在MRSA爆发流行,MRSA产生多重耐药性(MDR),MRSA携带mecA基因可表现为MDR,PFGE分型是理想的分子流行病学溯源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