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采用微卫星DNA技术来监控大、小鼠仔代基因状况,有选择性地进行交配繁殖,以达到快速培育新的近交系动物。方法利用PCR扩增微卫星DNA技术对封闭群SD和Wistar大鼠交配以及近交系C57和BALB/c小鼠所交配繁殖的仔代鼠进行了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与母代SD大鼠(母代C57小鼠)相似系数高的与中的、中的与低的进行定向交配繁殖。结果对于大鼠F2代均为杂合多态的位点,没有纯合位点;到F10代时基因纯合位点达28个,纯合基因位点率为93.3%。每代相似系数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上升率为6%~20%。对于小鼠F2代多态性位点为14个,纯合基因率为53.3%;到F10代时基因纯合位点达29个,纯合基因位点率为96.7%。每代相似系数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上升率为3%~10%。采用皮肤移植方法验证了F10代大、小鼠为近交系。结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快速培育近交系动物的方法,打破了传统近交系的培育方法,为今后研究分析动物间的血缘关系和遗传距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微卫星DNA分析国内24个近交系小鼠遗传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微卫星位点对国内24种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状况分析。方法用前期筛选的富含多态性和等位基因数多的30个小鼠微卫星位点,合成荧光标记引物,对近交系小鼠基因组DNA进行PCR的扩增,经STR扫描对各近交系小鼠品系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24个近交系小鼠品系中,有16个品系在品系内在30个位点上均具有相同基因型。而在不同品系间同一位点具有多态性,可初步对不同品系进行鉴别区分。其余品系内个别动物存在多态性。结论所选位点可以参考用于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检测分析,并进行初步品系检测鉴定。  相似文献   

3.
微卫星DNA监控近交系小鼠的重组近交系培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采用微卫星DNA技术监控近交系小鼠仔代基因状况,有选择性地进行交配繁殖,以达到快速培育新的重组近交系动物。方法利用PCR扩增微卫星DNA技术对近交系C57和BALB/c小鼠所交配繁殖的仔代鼠进行了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与母代C57小鼠相似系数高的与中的进行定向交配繁殖。结果F2代小鼠多态性位点为14个,纯合基因率为53.3%;到F10代时基因纯合位点达29个,纯合基因位点率为96.7%。每代相似系数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上升率为3%一10%。采用皮肤移植方法验证了F10代小鼠为近交系。结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快速培育重组近交系动物的方法,打破了传统近交系的培育方法,为今后研究分析动物间的血缘关系和遗传距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微卫星技术对辽宁省6种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质量分析.方法 根据 Mouse GenomeDatabase和相关文献选取10个多态信息丰富的位点和引物,进行PCR扩增和PAGE电泳,对小鼠的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 不同品系小鼠同一位点的扩增结果表现出多态性,同一品系同一位点表现单态性,所有小鼠的10个位点都处于纯合状态;遗传距离分析表明,C57BL/10与C57BL/6J小鼠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1021,遗传距离最远的是BALB/c与C57BL/10、C57BL/6J,分别为0.1635和0.1614.结论 运用所筛选的10个微卫星位点可以对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质量检测,说明该方法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微卫星DNA多态性在十种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目的:研究微卫星DNA多态性在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小鼠不同染色体上的16个微卫星位点,应用PCR技术对常用的10个近交系小鼠进行了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结果:14个微卫星DNA具有稳定扩增效果,在同一品系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单态性;在不同品系之间表现多态性。结论:运用所筛选的14个位点进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能够快速、经济地对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不同来源的高度免疫缺陷小鼠进行遗传背景的检测分析,旨在发现经遗传修饰的小鼠遗传背景是否符合近交系遗传特征。方法对收集到的4种不同来源以NOD为背景的高度免疫缺陷小鼠,选取30个微卫星DNA位点进行PCR检测,通过凝胶电泳结果和STR扫描确定基因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 4组20个样本中共有17个位点呈现多态性,A、B两组小鼠30个微卫星位点表现为纯和,其他两组小鼠中不同位点均出现杂合个体;A、B两组遗传距离最小,保持着较高的遗传相似度。结论研究表明,不同来源高度免疫缺陷小鼠遗传背景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建立用PCR技术检测小鼠微卫星DNA多态性的方法,并用该法对九种近交系小鼠不同染色体上的五个微卫星DNA位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微卫星DNA普遍存在,且多态性极变(67.1%)表明该法是极有希望的一种在基因水平上进行小鼠遗传监测的又一手段,将发展为我国实验动物遗传检测的一种常规方法,也是我们构建高分辨率遗传图谱进行其它实验动物及人类遗传研究的极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小鼠11个品系20个微卫星基因位点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利用PCR对近交系小鼠11个品系的20个微卫星基因座进行遗传检测,为实验室日常检测近交系小鼠的遗传背景提供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用20个微卫星引物对11个品系近交系小鼠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根据MMDBJ数据库信息,已知品系C3H、DBA、BALB/c和C57BL/6的多态性位点大小,由此可推知其他品系C57BL/6-Bg、C57BL/10、TA1、TA2、T739、M615和SCID的多态性位点大小.结果应出现的220条条带中有193条与预期的一致.结论利用这20个微卫星基因位点可以将11个品系的近交系小鼠区分开来,近交系小鼠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些结果对于近交系小鼠的遗传检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14个品系近交系小鼠24个微卫星座位进行遗传分析,以期用微卫星位点分析法区分不同近交系小鼠。方法通过Mouse Genome Informatics数据库确定合适的微卫星位点和引物,对近交系小鼠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不同品系小鼠在所选微卫星座位的基因片段,与数据库小鼠品系数据进行比较,并对14个品系近交小鼠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结果24个微卫星位点在不同品系的小鼠之间具有多态性,不同品系小鼠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45~1.526;在不同的亚系之间也有具有多态性。结论微卫星标记方法能区分不同的近交小鼠品系、近交小鼠亚系,为小鼠遗传质量的检测提供了一个快捷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微卫星DNA多态性在豫医无毛小鼠等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小鼠不同染色体上的18个微卫星位点(D3Mit17、D3Mit18、D3Mit15、D3Mit21、D3Mit22、D6Mit192、D6Mit81、D6Mit36、D6Mit149、D16Mit4、D7Nds1、D2Nds3、D3Mit16、D3Mit85、D3Mit41、D4Mit2、D5Mit66、D7Mit164),应用PCR技术对7个近交系小鼠(豫医无毛小鼠、BALB/C、C57、CBA、DBA/2、C3H/HeJ、FVB/NJ)进行了微卫星多态性分析.结果:18个微卫星DNA具有稳定扩增效果.不同品系个体之间11个位点(D3Mit17、D3Mit18、D3Mit15、D3Mit21、D3Mit22、D6Mit192、D6Mit81、D6Mit36、D6Mit149、D16Mit4、D7Nds1)具有多态性,其中5个位点(D6Mit36、 D6Mit81、 D16Mit4、D6Mit149、D7Nds1)具有显著多态性;同一品系不同个体之间表现为单态性.结论:所检测的小鼠符合近交要求,运用筛选出的11个位点(D3Mit17、D3Mit18、D3Mit15、D3Mit21、D3Mit22、D6Mit192、D6Mit81、D6Mit36、D6Mit149、D16Mit4、D7Nds1)进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能够快速、经济地对近交系小鼠进行品系鉴别和遗传背景监测.同时也反映了近交系豫医无毛小鼠与其他品系小鼠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上海地区7品系常用近交系小鼠核心群的遗传特性。 方法 将筛选到的48对多态性丰富的微卫星引物组合优化,形成11组多重荧光PCR引物混合体系,对来自上海地区两大实验小鼠供应商的7品系14种群(亚系)近交系小鼠核心群的DNA样进行分型检测。利用遗传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4种群(亚系)近交系小鼠在48个微卫星位点上都为纯合子,同品系小鼠在同一种群(亚系)内表现为单态性,在不同种群(亚系)间存在差异;但同品系不同种群(亚系)近交系小鼠间的遗传距离与品系间相比均较近,均首先两两聚成一类。C57BL/6小鼠与其他6品系小鼠的亲缘关系均较远。结论 上海地区不同供应商的同品系近交系小鼠,不论是否为相同亚系,其遗传差异均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粘膜BAT-26位点MSI及其单态性的情况.方法组织DNA提取后PCR扩增,扩增产物行9%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最后银染等方法, 分析45例食管癌及正常切缘组织BAT-26位点微卫星不稳的情况.结果所有正常组织在BAT-26位点DNA电泳条带长度无明显改变,45例食管癌中有3例MSI改变.结论食管粘膜BAT-26具有较好的单态性,食管癌细胞BAT-26位点对识别高频率MSI不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13.
小鼠高低转移性肝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小鼠高、低转移性肝癌细胞系Hca/16A3-F(F)和Hca/A2-P(P)发生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情况,探讨它们与肝癌发生及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号和16号染色体上15个多态微卫星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SSLP)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对F和P细胞系进行分析。结果:F和P细胞系有信息的微卫星位点其等位基因与C3H相同,且存在多位点MSI。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与多囊肾病PKD1基因紧密连锁的4个微卫星DNA的多态性,为家系连锁分析和临床分子诊断提供有用的遗传标记。方法:抽提上海市80名汉族无关个体(均为健康志愿者)的DNA,对其进行4个微卫星位点(KG8,SM6,CW2和SM7)的PCR扩增,采用毛细管电泳分离PCR扩增增加,用GeneScan^TM,Genotyper^TM软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上海市汉族人群中,发现KG8,SM6,CW2,SM7分别有4,10,11和9个等位基因片段,其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29和0.274,0.852和0.819,0.786和.779,0.85和0.827,群体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微卫星位点SM6,CW2,SM7具有较高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在基因连锁分析和群体遗传学中具有产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T细胞淋巴瘤p53突变与其周围微卫星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细胞淋巴瘤p53突变和其周围微卫星DNA的改变及两者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T细胞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PCR、PCR-SSCP技术观察38例T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组织及其肿瘤旁淋巴组织或同一病例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8的点突变研究和p53周围4个微卫星位点D17S945、D17S938、D17S947、D17S926的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改变: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of heterozygosity,LOH)分析.结果 p53基因外显子5~8总突变率为39.47%(15/38).微卫星改变的阳性率为23.68%(9/38),LOH为7.89%(3/38).各位点MSI、LOH频率介于2.86%~18.42%和0~5.26%.微卫星改变阳性肿瘤的p53突变率为55.56%(5/9),阴性者为34.48%(10/29)(P>0.05).D17S926和D17S947位点LOH阳性组与阴性组的p53突变率分别为100%、36.11%(P>0.05).结论 T细胞淋巴瘤中存在微卫星改变和p53基因突变,两者发生无明显关系.但微卫星改变阳性的肿瘤,p53突变倾向于高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品系小鼠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方法:取6~10周龄近交系BALB/C、豫医无毛小鼠、C57、CBA及DBA/2小鼠各5只,颈椎脱臼处死后取新鲜的脑组织0.3~0.5 cm3,提取DNA.随机选择位于小鼠2、3、4和16号染色体上的5对微卫星引物(D2Nds3、D3mit17、D3mit18、D4mit2、D16mit4),应用PCR技术对5种近交系小鼠的DNA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5对引物在近交系小鼠各基因座上均出现一清晰条带,D16mit4、D3mit17、D3mit18具有多态性,D4mit2、D2Nds3不具有多态性.结论:筛选出的引物D16mit4、D3mit17、D3mit18可用于检测近交系小鼠的品系来源和遗传背景,且所检测的小鼠符合近交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老年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食管腺癌(EADC)和Barrett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序列DNA微卫星的改变.方法 应用稀释性PCR技术检测老年人ESCC、EADC和Barrett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序列中D2S123、D3S1616、D3S1300、BATRII、D5S346、D17S787和D18S61 7个位点DNA微卫星的改变.结果 在非稀释DNA中,23例老年人ESCC和18例老年人EADC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频率分别是47.8% (11/23例)和38.9%(7/18例),杂合性丢失(LOH)的频率分别是26.1%(6/23例)和16.7%(3/18例),两者的MSI或LOH频率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在稀释DNA中,8例老年人正常食管鳞状上皮和Barrett化生-异型增生-腺癌序列的MSI和LOH频繁出现,尤其在D3S1616、D2S123、D3S1300和D17S787位点上,与非稀释DNA的MSI和LOH频率相比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 老年人ESCC和EADC微卫星改变没有差别.老年人正常食管鳞状上皮和Barrett化生-异型增生-腺癌组织DNA的MSI和LOH普遍存在,它们可能是EADC发生发展的早期分子事件,D3S1616、D2S123、D3S1300和D17S787位点的微卫星改变可能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究微卫星不稳定(MSI)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1 和基因微卫星序列移码突变的情况。方法采用荧光片段聚合酶链反应(PCR)对ALL细胞株和临床样本行MSI检测。采用基因测序和荧光片段PCR 检测1 、基因微卫星序列的移码突变。结果ALL 细胞株MSI 阳性率为80.0%(4/5);儿童ALL 患者骨髓样本MSI 阳性率为25.0%(3/12);成人ALL 患者骨髓样本MSI 阳性率为20.0%(2/10)。Molt4 细胞株中1 基因微卫星序列存在移码突变c.22delC, 基因微卫星序列存在移码突变c.2560delA;CCRF-CEM 细胞株中1 基因微卫星序列存在移码突变c.22delC;ALL患者骨髓样本中1 和基因微卫星序列均未检测到上述移码突变。结论MSI诱导1 和基因微卫星序列移码突变可发生于ALL细胞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