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氟对人胚肝细胞(L—02细胞)氧化应激、DNA损伤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的L-02细胞接触40、80、160μg/ml氟化钠24h,检测L—02细胞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DNA损伤率,细胞凋亡率和周期构成比的情况。结果 氟可使L—02细胞LPO水平升高,GSH含量下降,并且二者均与氟浓度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氟可使L—02细胞DNA损伤率、凋亡率和S期细胞数明显升高,高剂量氟组DNA损伤率和凋亡率与低剂量氟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氟可致L—02细胞出现氧化应激,引起DNA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并且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慢性染砷对大鼠大脑皮层组织细胞DNA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探讨慢性染砷对大鼠大脑皮层组织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60只3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低剂量染砷组(A1)、高剂量染砷组(A2)和对照组(C),分别自由饮用10.0 mg/L、40.0 mg/L的三氧化二砷水溶液和自来水,喂养6个月后处死大鼠,取新鲜的大脑皮层进行SCGE实验,检测各组大脑皮层凋亡蛋白Bax的表达.结果:SCGE实验提示,染砷组大脑皮层细胞DNA损伤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凋亡蛋白Bax在3组均有表达,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Bax表达增强,A2组与C组比较P<0.01.结论:慢性染砷可引起大鼠大脑皮层组织细胞DNA损伤和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DNA在细胞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可不断出现损伤(damage)。DNA分子中任何非生理性的改变都可看作是DNA的损伤。DNA的损伤有自发发生的,如:DNA复制错误,修复合成时发生的错配,险基自发脱氨基、脱瞟吟或脱呼徒作用等造成的DNA损伤;有环境因素造成的,如:致癌物、电离辐射、紫外线、癌病毒等对DNA造成的损伤”’。细胞对DNA损伤的反应有两种:修复(re-pair)或调亡(apoptosls)。1细胞对DNA损伤的修复:DNA损伤有望修复时,细胞启动修复系统修复损伤DNA。首先细胞经一系列调节机制抑制细胞周期(cellcycle),抑制DNA…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探讨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肾上腺髓质素(ADM)对肝星状细胞(HSC)凋亡的作用及其意义,以期为临床治疗和(或)预防肝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ADM对体外培养的HSC进行干预,应用流式细胞术对HSC的凋亡进行检测.结果 ADM 10-8 mol/L组、10-7 mol/L组、10-6 mol/L组HSC凋亡率分别为(8.81±0.27)%、(7.99±0.36)%、(5.61±0.33)%,对照组为(10.82±0.38)%,ADM不同浓度组HSC凋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121.87,q=5.61~8.81,P<0.05).结论 活化的大鼠HSC存在凋亡,ADM可降低活化大鼠HSC的凋亡率,且呈剂量依赖性.这为更加全面地研究HSC的凋亡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α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四氯化碳(CCl4)复制肝纤维化模型大鼠32只,随机分为A,B,C3组。A组:6只,造模结束即处死;B组14只,皮下注射-α10万/100g8周,C组12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8周。治疗结束时用TUNEL法检测各组肝星状细胞凋亡情况;HE染色观察肝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中间丝蛋白(Desm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等指标。结果:B组较其他两组肝组织学明显改善,肝纤维化程度减轻,I型胶原,TGF-β1的显色指数降低;B组肝星状细胞明显减少,凋亡指数增加,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FN-α在体内可诱导HSC凋亡,这可能是IFN-α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鼠视网膜光损伤与视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与视网膜光损伤的相互关系,以探讨视网膜光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所有SD大鼠经循环光环境适应7天,实验前暗适应36小时,分别于光照3、6、9、12、15、18小时,灌流固定,摘除眼球。光镜标本在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后,行HE、TUNEL法染色,光镜观察;电镜标本在树脂包埋、超薄切片、醋酸-柠檬酸铅双重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应用CLAS-1000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视网膜只见视细胞出现光损伤和细胞凋亡,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视网膜光损伤逐渐加重,视细胞凋亡逐渐增多。在外核层,透射电镜观察及核染色质浓集,而无炎性反应。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作相关性分析有显著意义。结论:视细胞凋亡是视网膜光损伤的重要机制。光损伤启动了视细胞凋亡的发生,外核层细胞核的丢失是视细胞凋亡的结果:视网膜光损伤与视细胞凋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高氟与低碘对子代大鼠大脑组织病理学及脑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断乳Wistar大鼠(雌∶雄 = 3∶1)32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饲喂大鼠标准饲料,去离子水;高氟组,饲喂大鼠标准饲料,饮100 mg/L氟化钠(NaF)去离子水;低碘组,饲喂低碘饲料(定做),去离子水;高氟低碘组,饲喂低碘饲料,饮100 mg/L氟化钠(NaF)去离子水.雌雄大鼠自然交配,待子代大鼠出生后,观察其在10、20天时脑皮质、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及30、60和90天时脑DNA的损伤.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氟组和低碘组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内有较多神经元核固缩、核溶解及细胞轮廓不清晰.高氟低碘组,有大量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核溶解、锥体突明显拉长等现象,并且在大鼠发育期内尤其明显.随着日龄的增加,各实验组子代大鼠脑细胞DNA损伤程度显著增加,以高氟低碘组90日龄大鼠DNA损伤最严重.结论 高氟与低碘影响了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组织形态结构与引起了脑细胞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光损伤及视细胞凋亡的防治作用,以探讨光损伤视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方法:所有SD大鼠经循环光环境适应7天,实验前暗适应36小时。实验A组的大鼠只光照。实验B组的大鼠光照6小时后在暗箱中喂养。实验a组的大鼠在暗适应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再光照。实验b组的大鼠光照6小时后在暗箱中喂养,且每天应用地塞米松。经以上处理过的大鼠灌流固定,摘除眼球。光镜标本在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后,行HE、TUNEL法染色。光镜观察。应用C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实验A组中,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视网膜光损伤逐渐加重,视细胞凋亡逐渐增多,外核层面积逐渐减少。而在实验a组中,出现如实验A组的规律性变化,但应用地塞米松后,视网3膜光损伤程度减轻,发生视细胞凋亡的时间延迟3小时。两实验组定量检测结果作统计学分析表明,地塞米松对视网膜光损伤及视细胞凋亡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实验B组和实验b组的定量检测结果作统计学分析表明,地塞米松对视网膜光损伤及视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结论:地塞米松对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及视细胞凋亡有较好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对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在SCI后骨质疏松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20只3mo龄SD大鼠均分为SCI组与对照组,SCI组于T10 处完全横断脊髓,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3wk后对骨骨进行取材料,应用原位凋亡法计数股骨髁部松质骨骨细胞的凋亡指数,对股骨髁部行透射电镜观察,采用双能线骨密度仪对各组大鼠的股骨髁部骨密度(BMD)进行测定,结果:SCI组BM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小梁骨中骨细胞凋亡比率显上升(P<0.001),透射电镜观察到SCI组骨细胞异梁色质凝聚,边集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征象,结论:骨细胞凋亡在SCI后骨质疏松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亚硒酸钾对硝酸铅诱导的大鼠肝细胞DNA损伤。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每组5只,用5μmol/kg亚硒酸钾分别与5、10和20μmol/kg的硝酸铅联合作用,腹腔注射染毒。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研究DNA损伤。结论一定剂量的亚硒酸钾对一定剂量的硝酸铅诱导的DNA损伤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硒对氟致小鼠成釉细胞DNA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小鼠成釉细胞未经氟化钠处理为对照组;以氟化钠浓度分别为0.25,0.50,1.00,2.00,4.00mmol/L处理作为单独染氟组;以2.50,5.00,10.00μmol/L Na2SeO3为单独染硒组;以2.50,5.00,10.00μmol/L Na2SeO3+0.25,0.50,1.00,2.00,4.00mmol/L氟化钠为联合作用组。细胞作用24h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DNA单链断裂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染硒组小鼠成釉细胞的尾长、Olive尾矩、尾DNA%、尾长/头长值显著性升高(P<0.05),而单独染硒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2.50,5.00,10.00μmol/L Na2SeO3+氟化钠联合作用小鼠成釉细胞的尾长、Olive尾矩、尾DNA%、尾长/头长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相同剂量单独染氟组(P<0.05),且高于相应剂量的单独染硒组(P<0.05)。与2.50μmol/L Na2SeO3+氟化钠联合染毒组比较,5.00,10.00μmol/L Na2SeO3+各剂量氟化钠联合作用组Olive尾矩均升高(P<0.05)。结论:过量摄入氟化物可导致小鼠成釉细胞DNA损伤,而适量的硒对氟致DNA损伤有一定的拮抗作用,且实验浓度为2.50μmol/L时其拮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细胞增殖和DNA损伤在大鼠氟斑牙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氟中毒引起氟斑牙时,氟对大鼠切牙细胞增殖和DNA损伤的影响.方法:给雄性SD大鼠饮用含10,50,100 mg/L NaF的高氟水60 d和90 d,制备氟斑牙模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切牙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损伤.结果:雄性SD大鼠饮用含50,100 mg/L NaF的高氟水60... 相似文献
13.
硒对氟致人肝细胞DNA损伤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体外研究氟、硒对人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分别接触一定剂量的氟和(或)硒12 h后,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人肝细胞DNA的损伤率。结果 氟组人肝细胞DNA损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氟 硒组(均为P<0.05),硒组DNA损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体外氟可导致人肝细胞DNA损伤,适量的硒对氟所致DNA损伤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硫化氢(H2S)对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氧化损伤所致凋亡的影响。方法:以0.1 mmol/LH2O2处理细胞建立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模型,检测不同浓度的H2S对氧化应激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色分析不同剂量的H2S对氧化应激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过氧化氢对心肌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H2S可使培养基中的LDH和MDA水平显著下降,不同剂量的H2S预处理均可显著降低H2O2诱导的凋亡。结论:H2S能有效对抗H2O2引起的氧化损伤,且对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其抗凋亡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5.
银杏叶提取物对羟自由基所致DNA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Ginkgo-bilobaExtract,EGb)对羟自由基(·OH)所致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生物化学发光技术,应用硫酸铜-邻菲罗啉-抗坏血酸-过氧化氢(CuSO4-phen-VitC-H2O2)化学发光体系中测定EGb清除·OH的数据,并通过发光抑制率分析EGb对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EGb能显著降低发光体系的发光,而且EGb浓度愈大,发光抑制率愈大。结论:EGb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保护DNA免受·OH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6.
探讨PC12细胞在缺氧(37℃,5%O2,95%N2)、血清剥夺条件下DNA损伤与修复、凋亡、坏死或生存的变化规律.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在不同时间点,缺氧、无血清培养等诱导下对PC12细胞单链DNA损伤与修复、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在PC12细胞DNA损伤值均在0.5h时达第一个峰值,随后下降.3h后DNA损伤数值再次逐渐增加并达到最高值.细胞凋亡峰值略滞后于DNA损伤峰值,并于DNA损伤程度基本相平行.提示PC12细胞在缺氧和血清剥夺条件下存在DNA损伤与修复的动态变化过程,DNA损伤后可能直接诱导细胞凋亡,DNA损伤程度在早期与细胞凋亡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缺氧和血清剥夺诱导的PC12细胞DNA损伤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 PC12细胞在缺氧 ( 3 7℃ ,5 % O2 ,95 % N2 )、血清剥夺条件下 DNA损伤与修复、凋亡、坏死或生存的变化规律。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在不同时间点 ,缺氧、无血清培养等诱导下对 PC12细胞单链 DNA损伤与修复、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在 PC12细胞 DNA损伤值均在 0 .5 h时达第一个峰值 ,随后下降。 3 h后DNA损伤数值再次逐渐增加并达到最高值。细胞凋亡峰值略滞后于 DNA损伤峰值 ,并于 DNA损伤程度基本相平行。提示 PC12细胞在缺氧和血清剥夺条件下存在 DNA损伤与修复的动态变化过程 ,DNA损伤后可能直接诱导细胞凋亡 ,DNA损伤程度在早期与细胞凋亡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肝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限细胞凋亡和增殖变化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完全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限肝细胞凋亡和增殖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肝脏手术时抗损伤处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以假手术组为对照;应用FCM检测及透射电镜技术对SD大鼠肝缺血30min再灌注0,0.5,1,3,6.12,24,48,72,96h的肝细胞凋亡及增殖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随再灌注时限的延续肝细胞呈现连续性的非典型性细胞凋亡和增殖反应病理变化。经历了潜伏期、急性期、交错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缺血再灌注诱发的肝细胞凋亡开始于急性期。可波及大多数肝细胞。但只有少数细胞发生凋亡,这些细胞在交错期病变加重,在恢复期死亡并逐渐被吞噬清除。而大部细胞则在急性期之后终止凋亡而向恢复结构与功能的途径发展。结论在短时间缺血后、再灌注可诱发少数肝细胞凋亡。大多数肝细胞经历短暂的凋亡前期反应后则进入恢复阶段,最终结果是肝脏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细胞凋亡、胀亡及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肝细胞两种细胞死亡方式的动态研究,结合细胞再生情况。探讨减轻此类损伤的途径.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n=5)麻醉后开腹取材;其余4组(n=40,每组5对)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0、1、12和72h取材.(1)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Annexinv与碘化丙锭混匀双染色的肝细胞,计数正常、胀亡、凋亡、坏死4种细胞百分数;(2)流式细胞仪检测G1期、S期、G2期肝细胞,计算增殖指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供肝冷缺血1h后凋亡细胞显著增多,再灌注后继续增多,并于72h逐渐下降;坏死和胀亡细胞变化不大.G-2期细胞、增殖指数于再灌注后显著增加,在72h仍处于高峰.结论:肝移植过程中细胞凋亡是肝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肝移植后存在细胞增殖,增强肝细胞的再生能力也是减轻损伤的一种途径.再灌注期凋亡的作用和机制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