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医学理论性质的哲学分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哲学关于现象与实在、可能世界等的论述,并结合科学史的具体事例,分析中医学理论的科学属性。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中的某些命题,以及证、病、药性理论都有明确的经验基础;面对相同的经验现象,中医学运用多个公理系统作为解释经验现象的结构框架(如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基本原理),并引进不同的范畴(如空间位置、物质、时间、能量等)来规约经验现象的要素特征;中医特殊的本体论实质则是该结构框架和范畴之下的分类术语,其产生与事物运动的复杂性、人类思维的自由特性、语言使用的历史文化特性有关,并据此分析中医学理论的优势、不足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理论性质的哲学分析(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哲学关于现象与实在、可能世界等的论述,并结合科学史的具体事例,分析中医理论的科学属性。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中的某些命题,以及证、病、药性理论都有明确的经验基础;面对相同的经验现象,中医运用多个公理系统作为解释经验现象的结构框架(如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基本原理),并引进不同的范畴(如空间位置、物质、时间、能量等)来规约经验现象的要素特征。中医特殊的本体论实质则是该结构框架和范畴之下的分类术语,其产生与事物运动的复杂性、人类思维的自由特性、语言使用的历史文化特性有关,并据此分析中医理论的优势、不足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4.
李智煜 《光明中医》2016,(2):176-178
目的探讨"虚不受补"的内在机理。方法查阅中医药文献,从中医学理论进行发微阐述。结果 "虚不受补"的内在机理有三个方面:第一补之时机不当,当补不补或不补反补;第二补之方法不当,辨证错误;第三补之力度不当,药不及病或药过于病。结论临床上应在正确的时机下,用正确的方法,以正确的力度运用补益之药,避免"虚不受补"情况的发生,更好地发挥药到病除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魅力。  相似文献   

5.
范喜军 《中医药学刊》2005,23(9):1660-1661
用哲学思维方式,点击五行学说,脉象、经络、六淫、七情、疫毒学说、心主神明等,其中的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从宏观和微观,抽象和形象,古代和现代,把中西医做了对比。主张批判地学习中医学,抛弃中医理论的糟粕部分。继承其精华部分。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审视中医学。提出了中医也要充分利用现代设备,注重微观辨证,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中医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影响的特殊性"是一个真实命题,具体体现于哲学概念、理论原则成为中医学"理论之网"上显在的"绳线"与"纽结"以及数量可观的医哲"两栖"性质的研究群体等方面,指出确认"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影响的特殊性"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力图将有关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并为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的离、合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理性依据。  相似文献   

7.
朱文晓  包小丽  吴抑扬  苏琛 《光明中医》2010,25(8):1338-1339
<正>"阳道实,阴道虚"出自《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 ,是研究精 (气 )的内涵、运动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的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其基本观点有 :精 (气 )是宇宙的构成本原 ,宇宙万物都由精 (气 )化生 ,而精 (气 )或由“道 (无 )”生 ,或由“太极”产生 ,或定义为最原始的物质而称为“元气”。精 (气 )是运行不息 ,变化不止的 ,因而推动和调控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精 (气 )是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将宇宙万物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是研究人体内精、气各自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 ,以及与人体生命相互关系的系统…  相似文献   

9.
用哲学思维方式,点击五行学说,脉象、经络、六淫、七情、疫毒学说、心主神明等,其中的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从宏观和微观,抽象和形象,古代和现代,把中西医做了对比.主张批判地学习中医学,抛弃中医理论的糟粕部分,继承其精华部分.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审视中医学.提出了中医也要充分利用现代设备,注重微观辨证,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中医学.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在其体系形成的初、中期,其抽象的哲学化的体系比具体的物质基础构成的体系更具有弹性和优越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因不恰当地借助于哲学化处理的中医学在近现代并未得到发展但由于中医学已具有哲学般高弹性的缓冲性,故中医学体系仍未突变。而这种体系已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支检验和发展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太极图的思考,认为太极图的本义即黑白虚实,经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虚实辨证广泛存在于古今文献和临床实践中,因此结合导致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试探性的提出以虚实二纲作为辨证论治的总纲,并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例,探讨其虚实病证的本质与证治规律,进一步指出虚实辨证在临证治疗中针对性强,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这不仅是对辨证论治在理论上的补充,同时也丰富了临床辨治思维,可以更好的指导中医准确的辨证和论治。  相似文献   

12.
对于慢性难治病的辨证论治,中医多采用虚实标本辨治的临床思维,辨析其虚实结构证候特征。以具有正邪相兼、虚实关联证候特征的胃黏膜异型增生(Dys)为范例,用数据库方法构建起Dys虚实关联证候结构辨识系统,探讨本病虚实关联证候结构的多态性特征及证候演变的动态性规律,从而从证候的虚实关联结构层次阐释辨证论治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沈展涛 《光明中医》2008,23(7):994-996
中医学滋生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而中华文化又是融合各种文化的清流而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本文从中医睡眠学与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三方面论述中医睡眠学与中华文化之关系,加深对中医睡眠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崔轶凡 《山西中医》2011,27(10):1-3
中国传统哲学之于中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它不但是中医学核心理论的基础,而且对中医学者思维方式的形成,医德观念的建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现代中医教育培养模式中,其重要作用似乎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医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中国传统哲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为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湿敷方在产后会阴侧切、直切分娩的产妇会阴切口肿胀、疼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直切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其中治疗组予中药湿敷方湿敷会阴,对照组予碘伏常规会阴擦洗。分别于产后d1、d2观察两组产妇会阴肿胀、疼痛情况,比较其差异。结果:治疗组产后d1、d2会阴切口肿胀、疼痛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湿敷方对治疗产后会阴切口肿胀、疼痛等方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中医自我发展的哲学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与西医各有自身的思想轨道,所以在各自"自我"的视角上指责对方不可取;双方在哲学基础、身体观和方法论上自成体系,以现代西医理论解释中医只会使中医丧失了自我解释的能力。中西医两者沟通的渠道是实践的效果而非理论的解释。唯有保持自己的理论解释系统,中医的发展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7.
如何提高针灸教学质量,培养优秀针灸人才,成为国内各高等中医药大学关注的焦点。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从医50余年,其视野独特、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临床教学中成果卓著,培养大批卓有成就的针灸专业人才。笔者从科学教育理念与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与基地建设;注重临床技能培养及应用;提高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国外交流合作方面探讨石院士中医教育学理念,将对发展当代中医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玉翠  周晓波 《河南中医》2022,42(3):375-379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在长期诊治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过程中,形成了"消补、润燥、升降、清化"的学术思想,其诊疗特色为:①谨守病机、灵活施辨.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脾胃失和是常见病机,其中脾胃阴虚、湿阻中焦亦不少见,瘀血阻滞为其发展趋势.(②把握病变趋势,未病先防.补益脾胃,不忘消健助运,化湿常需润燥相合,以防伤阴.徐教授尤其注重...  相似文献   

19.
从依据原则、质量控制、调配储存等各个方面比较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  相似文献   

20.
从传统文化、哲学、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看中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文化、哲学、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看中医,指出中医学因此而有得天独厚的技能、技术和无可辩驳的临床疗效.所以应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贯彻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到教学中才能清楚地解读中医,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