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加重血管内皮功能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肱动脉的舒张功能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EH 患者148例根据是否合并 MS,分为 EH+非 MS 组(79例)和 EH+MS 组(69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对照组),超声测定颈动脉 IMT、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激光散射比浊法测定 hsCRP。结果与 EH+非 MS 组患者比较,EH+MS 组患者的 IMT[(1.0±0.3)vs(0.8±0.2)mm,P<0.01]和 hsCRP[(0.9±0.4)vs(0.7±0.3)mg/L,P<0.01]显著增高,FMD[(5.5±4.0)%vs(8.9±3.5)%,P<0.05]和 NMD[(13.5±4.1)%vs(20.1±3.9)%vs(26.7±3.3)%,P<0.01]显著降低。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显示,IMT 与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和hsCRP 相关(P<0.05或 P<0.01)。结论 EH 和 MS 可损害内皮细胞及动脉的舒张功能,促进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MS患者(MS组)40例、健康对照组(NC组)36例,用彩超检测IMT、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ID).结果 MS组IMT明显高于NC组(P<0.01),FMD及NID低于NC组(P<0.05),IMT与舒张压(SBP)、甘油三酯(TG)明显正相关,FMD与年龄、体重指数(BMI)、TG、SBP、收缩压(DBP)、空腹血糖(FBG)呈负相关.结论 MS患者存在较严重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无创检查方法对X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的检测,探讨颈动脉IMT、肱动脉FMD与X综合征的相关性,从而了解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硬化程度对X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择X综合征患者63例(X综合征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应用高分辨率二维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2组的颈动脉IMT、肱动脉FMD,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X综合征组肱动脉FMD明显低于对照组[(3.25±2.36)%vs(5.99±3.63)%,P<0.01],颈动脉IMT明显大于对照组[(1.03±0.36)mmvs(0.79±0.09)mm,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FMD与IMT呈负相关(r=-0.249,P=0.013)。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和吸烟是肱动脉FMD的高风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是肱动脉FMD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是颈动脉IMT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X综合征患者较健康体检者颈动脉IMT明显增厚,肱动脉FMD明显降低。肱动脉FMD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NMD).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肌炎组)的内皮功能,并与20例非心肌炎患者(非心肌炎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做比较.结果:心肌炎组FMD(8.73±2.87)%和非心肌炎组FMD(13.00±2.79)%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9.32±2.6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心肌炎组FMD低于非心肌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炎组NMD(19.68±5.84)%、非心肌炎组NMD(23.18±4.28)%及正常对照组NMD(24.24±4.1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明显,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F)及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筛选老年高血压患者64例,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分成正常白蛋白尿组(NAU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另设30例非EH老年人为对照组(NC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4 h尿白蛋白含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其粥样斑块指数(PI).结果 (1)与对照组(9.1%±1.8%)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NAU组已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6.3%±1.1%, P<0.05),而MAU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则进一步降低(5.0%±1.4%, P<0.05).(2)MAU组颈总动脉IMT较NAU组增高,且两组均较对照组增高[(1.0±0.2, 0.9±0.1 vs 0.8±0.1)mm, P值均<0.05].(3)MAU组的微量白蛋白尿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呈负相关(r=-0.597, P<0.001);微量白蛋白尿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r=0.700, P<0.001).结论老年EH患者均存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和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IMT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2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科就诊的1级、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7例,完成本研究127例,随机分为氢氯噻嗪组60例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67例。2组患者每日晨起分别口服氢氯噻嗪25 mg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连续12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以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氢氯噻嗪组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治疗后收缩压[(156.49±9.10)mm Hg vs.(126.37±8.12)mm Hg,(157.26±8.91)mm Hg vs.(124.46±8.07)mm Hg]、舒张压[(98.73±5.54)mm Hg vs.(77.65±5.42)mm Hg,(99.54±5.38)mm Hg vs.(76.36±5.71)mm Hg]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5.37±0.91)%vs.(6.79±1.08)%,P0.01]提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6±0.25)mm vs.(1.03±0.20)mm,P0.05]降低。与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5.56±0.99)%vs.(6.79±1.08)%,P0.01]提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5±0.19)mm vs.(1.03±0.20)mm,P0.05]下降。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压的同时可以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peripheralarterialocclusivedisease,PAOD)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即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 (flow mediateddilation ,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nitroglycerin mediateddi lation,NMD)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 33例已确诊为PAOD的老年患者肱动脉FMD及NMD ,并分别与 40例健康老年人及 30例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非PAOD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老年PAOD患者FMD及NM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肱动脉基础内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FMD呈负相关 ;FMD与NMD呈正相关 ,肱动脉基础内径与NMD呈负相关。结论 老年PAOD患者FMD及NMD均受损 ;肱动脉基础内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能是FMD独立的预测因子 ;而FMD及肱动脉基础内径与NM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CAD)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动脉硬化的状况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AD的患者90例(CAD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并无其他疾病史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舒张功能及动脉内膜的变化,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股动脉,观察管腔、管径、内膜及有无斑块、血流变化、血流频谱形态及性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Crouse法.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在单支组及多支组明显减弱[(9.08±2.28)%、(6.14±2.21)%],与对照组[(15.58±2.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D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隐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动态血压和诊室偶测血压将研究对象分为隐性高血压组(n=32)、原发性高血压(EH)组(n=30)和正常血压组(n=30)。所有入选者均通过超声测定肱动脉FMD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 MT),并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隐性高血压组(6.3±3.5)%和EH组的FMD(6.1±2.8)%均低于正常血压组(8.4±4.8)%(均P<0.05),但隐性高血压组和EH组患者FMD无显著性差异(P>0.05);隐性高血压组、EH组和正常血压组的I MT分别为(0.58±0.12)、(0.62±0.12)和(0.42±0.09)mm,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隐性高血压组和EH组I MT无显著性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隐性高血压组患者FMD与I MT具有直线负相关(r=-0.5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OR=4.3,95%CI1.01~18.08)、hsCRP(OR=4.1,95%CI1.02~16.2)和白昼平均收缩压(dSB...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及缬沙坦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对34例高血压病(EH)及28例EH合并2型糖尿病(2DM)患者服用缬沙坦前及12周后右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率(△D%)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EH组与合并组(EH 2DM组)间右肱动脉基础内径(D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H 2DM组的△D%[(2.50±4.00)%]较EH组[(6.34±4.34)%]明显减低(P<0.05),服用缬沙坦治疗12周后,EH及EH 2DM组的△D%[(10.12±4.68)%、(4.68±3.2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EH 2DM组较EH组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缬沙坦对二者的血管内皮损害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