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VTA)与IVTA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MLG)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 经眼底检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黄斑水肿患者89例109只眼,视力手动~0.8,平均视力0.19±0.13;眼压7~21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眼压13.78 mm Hg.所有患者行OCT及微视野检查,黄斑中心凹厚度为(570±182)μm;黄斑中心凹4°范围内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为(5.07±3.94)dB,固视点百分比为70.67%.所有患眼均接受IVTA治疗,其中39例48只眼在IVTA后1个月行MLG,为IVTA联合MLG组;其余50例61只眼未行MLG,为单纯IVTA组.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3、6、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晶状体及眼底检查以及OCT、微视野检查结果,以手术后第12个月的观察指标作为疗效判定标准.对各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后12个月,IVTA联合MLG组与单纯IVTA组BCVA分别为0.41±0.20、0.24±0.1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3,P<0.05);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309±187)、(487±206)μ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7,P<0.05);两组黄斑中心凹4°平均光敏感度分别为(8.24±4.64)、(6.30±3.22)dB,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P<0.05);两组固视点百分比分别为(87.01±19.70)、(78.85±20.4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0,P<0.05).随访期间单纯IVTA组黄斑水肿复发28只眼,IVTA联合MLG组8只眼复发.结论 IVTA联合MLG较单纯IVTA治疗黄斑水肿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中华眼底病杂志》2012,28(5):517-519
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 MLG)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主要方法,但严重的黄斑水肿需要更大的激光能量以获得有效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反应;一些患者即使接受了MLG治疗,黄斑水肿依然持续存在[1].对于这些顽固性DME病例,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VTA)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2,3].但IVTA与MLG联合治疗是否具有提高视力和减少复发的协同作用,以及治疗的安全性都是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我们对一组DME患者进行IVTA联合MLG治疗,并与单纯MLG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疗效。方法:DME患者34例39眼,采用40g/LIVTA0.1mL,治疗后1,3,6mo对比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裂隙灯、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改变。结果:治疗前平均视力0.11±0.18,治疗后1,3,6mo平均视力分别提高至0.33±0.23,0.36±0.24,0.30±0.2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OCT检查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治疗前603±150μm,治疗后1,3,6mo明显降低(P<0.01)分别是295±90μm,261±84μm,282±92μm。治疗后FFA检查荧光渗漏消失或明显减轻。8眼(21%)接受2次IVTA,眼压升高>22mmHg7眼。1眼发生后囊混浊性白内障。结论:IVTA治疗DME,能有效提高视力,降低黄斑视网膜厚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intravitrealtriamcinoloneacetonide,IVTA)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retinalveinocclusion,BRVO)继发的黄斑水肿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3例(23眼)BRVO继发的严重黄斑水肿患者,患眼行IVTA4mg/0.1ml,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天、3天、1周、1个月、3个月时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内炎性反应、晶体、眼底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coherenttomography,OCT)测定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所有23眼中,有20眼(86.9%)视力提高,3眼(13.1%)视力不变。LogMAR视力治疗前为:0.75±0.48,治疗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时分别为:0.57±0.43;0.38±0.32;0.29±0.29。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治疗前为611±149μm,治疗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时分别为:325±129μm;208±55μm;173±38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眼中有3眼(13.1%)治疗后暂时性眼压轻度升高,经局部药物短期治疗后恢复正常。所有患眼未出现眼内炎、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IVTA可以在短期内安全有效地治疗BRVO继发的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triamcinoloneacetonide,IVTA)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8只[)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采用IVTA治疗,剂量为4mg/0.1ml。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视力,[压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平均随访6个月。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处理(秩和检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平均视力由术前0.08±0.04分别提高到0.15±0.12、0.16±0.13、0.14±0.1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CT检查黄斑视网膜厚度术前平均为(599.89±135.65)μm,治疗后各时点分别为(249.70±74.69)μm、(243.18±73.19)μm和(245.54±69.33)μm。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5只[(17.9%)接受2次IVTA,第一、二次注药时间平均间隔为3个月。9只[(32.1%)[压升高(>21mmHg),局部或全身应用降[压药,[压均能控制正常。结论IVTA是治疗DME的有效方法,能有效改善黄斑水肿和提高视力,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但部分黄斑水肿复发,出现一过性[压升高,需进一步观察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效果。方法:经眼底荧光造影(FF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确诊为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患者21例29眼,给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1.5mg后1wk行黄斑格栅样光凝。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mo均行眼底、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OCT检查,随访时间6~12mo。结果:末次随访时,自觉症状(包括视物变形、中心暗影)消失或改善者24眼(83%),不变者5眼(17%)。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21眼(72%),视力提高1~2行者6眼(21%),视力不变者2眼(7%),无视力下降者。其中,术前BCVA:0.05~0.3(logMAR值:平均0.66±0.19),术后BCVA:0.05~0.8(logMAR值:平均0.31±0.18)(P<0.01)。术前平均眼压为14.33±0.62mmHg,术后平均眼压为15.28±0.49mmHg(P>0.05)。OCT检查示25眼黄斑水肿明显改善(86%),其中减少30%以上者20眼(69%),减少29%~10%者7眼(24%),减少10%以下者2眼(7%)。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术前平均为:450.72±74.22μm,术后平均为:283.55±44.43μm(P<0.01)。结论: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视力,消除或改善黄斑水肿。但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单纯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MLG)与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VTA)联合MLG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循证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IVTA联合MLG与MLG治疗DME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效数据,采用荟萃分析软件(RevMan)5.1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6个RCT,共331只眼.其中,MLG组166只眼,IVTA联合MLG组165只眼.随访6个月时,IVTA联合MLG组与MLG组比较,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7,P=0.20),但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P=0.02),眼压增高及白内障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2,P<0.01).结论 IVTA联合MLG治疗DME可降低CMT,但在改善视功能方面与MLG比较无明显优势.这仍需要高质量的、大样本的RCT数据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继发的黄斑水肿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对30例(30只眼)CRVO继发的严重黄斑水肿患者,患眼行IVTA 4mg/0.1ml,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 d、3 d、1周、1个月、3个月时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内炎性反应、晶体、眼底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ttomography,OCT)测定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 30只眼中,有22只眼(73%)视力提高,3只眼(10%)视力不变,2只眼(7%)继发性青光眼,2只眼(7%)并发性白内障,1只眼(3%)视网膜脱离.LogMAR视力治疗前为0.78±0.50,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为0.62±0.48,0.45±0.37,0.31±0.28.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治疗前为(589±132)μm,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为:(341±122)μm;(201±61)μm;(162±41)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只眼中有5只眼(17%)治疗后暂时性眼压轻度升高,经局部药物短期治疗后恢复正常;2只眼(7%)继发性青光眼,给与小梁切除术治疗;2只眼(7%)并发性白内障;1只眼(3%)视网膜脱离,给与激光光凝治疗.结论 IVTA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治疗CRVO继发的黄斑水肿,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IVTA)与IVTA后合并黄斑格栅样光凝作为对照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临床效果。方法74例(86只眼)有DME的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激光治疗组(n=48)在IVTA后3周行黄斑部格栅样光凝,对照组(n=38)仅行IVTA。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眼底、视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视网膜中央厚度检查,用Spss10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3周、3个月和6个月的视力及中央部黄斑区厚度。结果IVTA组在治疗初、3周、3个月、6个月平均黄斑中央厚度为510μm、227μm、302μm和437μm;而激光组则是538μm、250μm、295μm和301μm。两组在3周和3个月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后IVTA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黄斑水肿复发。两组视力在治疗开始和3周后没有明显差别,而在3个月和6个月时的视力激光治疗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P=0.02和P〈0.001)。结论IVTA后黄斑格栅样光凝有效的改善了DME引起的视力损害,同时还减少了DME复发。  相似文献   

10.
冯金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7):1365-1367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联合激光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56眼随机分为两组:IVTA联合532半导体激光黄斑部光凝(治疗组)30眼,单独行532半导体激光黄斑部光凝治疗(对照组)26眼。每组在治疗前后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了解黄斑部荧光渗漏情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t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治疗组为先行黄斑格栅样光凝,2wk后进行IVTA4mg。结果:治疗后3mo时,在治疗组中,23眼(77%)视力提高,7眼(23%)视力不变;FFA示黄斑部荧光渗漏明显减轻;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为(170±32)μm。在对照组中,15眼(58%)视力提高,11眼(42%)视力不变;FFA示黄斑部荧光渗漏减轻;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为(223±57)μm。两组视力变化及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χ2=5.13,P<0.01)。结论:IVTA联合激光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单次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短期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等检查确诊的30例渗出型AMD患者的35只患眼行PDT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3个月的临床资料,以视力、FFA、ICGA和OCT检查结果为观察指标,评价PDT对渗出型AMD的短期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3 个月内有34只眼视力不变或提高,1只眼因出血而视力下降;FFA检查显示有19只眼荧光素渗漏减轻或完全消退;OCT检查显示视网膜水肿和浆液性脱离明显好转。全部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后3例患者主诉有一过性视物变暗,2例主诉轻微背痛。 结论 PDT治疗渗出型AMD时,可短期封闭CNV,使渗漏减轻或消退,对视力无损害。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71-174)  相似文献   

12.
光动力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进行单次和多次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例经双目间接立体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确诊的AMD患者的31只患眼纳入治疗。患者年龄47~88岁,平均年龄68.1岁,最佳矫正视力在数指/10 cm~0.6之间。光敏剂苯并卟啉衍生物单酸(benzoporphyrin derivative mono acid, BPD)(中国诺华公司)6 mg/m 2静脉滴注10 min,开始静脉用药后15 min,通过裂隙灯用强度为50 J/cm2的689 nm激光(德国Zeiss公司)照射83 s。治疗后患者尽可能避光48 h。治疗后2周开始复查,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18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FFA和(或)ICGA显示病灶范围扩大、或渗漏增加,即进行重复PDT治疗。其中1只眼进行了4次治疗, 4只眼进行了2次治疗,其余26只眼均只进行了1次治疗。
结果
治疗后13只眼视力明显改善(视力提高≥2行),占41.9%;17只眼视力稳定不变(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54.8%;1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3.2%。所有患眼于PDT治疗后眼底出血和渗出均减轻;FFA或FFA+ICGA检查显示:PDT治疗后2周,CNV的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复发或扩大的CNV经多次PDT治疗后,渗漏逐渐减少,3例5只眼渗漏完全停止。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显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的水肿以及神经上皮脱离、色素上皮脱离明显好转。20例患者在PDT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发生任何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
结论
单次和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AMD 的CNV,多次PDT治疗可以封闭CNV,降低AMD引起视力下降的危险性。PDT治疗不影响病灶周围的正常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对视力无损害。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75-179)  相似文献   

13.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重复光动力疗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2002年7月至2005年3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重复治疗病例的疗效和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渗出型AMD患者78例94只眼采用PDT治疗,患者平均年龄68.4岁,治疗次数为132次,平均1.4次,其中22例30只眼接受重复PDT治疗,占治疗总数31.9%。30只眼共进行PDT治疗68次,其中2次22只眼,占73.3%;3次7只眼,占23.3%;6次1只眼,占3.3%。随诊时间3~32个月,平均随诊时间16.7个月。 结果 PDT治疗后末次随诊检查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显示CNV渗漏停止14只眼,占46.7%;渗漏减少12只眼,占40%;持续渗漏4只眼,占13.3%。与首次PDT治疗前相比,末次检查矫正视力提高≥2行7只眼,占23.3%;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以内14只眼,占43.3%;视力下降≥2行9只眼,占30%。首次PDT后最佳矫正视力13只眼视力提高≥2行,占43.3%;12只眼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之内,占40%;5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16.7%。在随诊期中,最佳矫正视力出现在首次PDT后24只眼,占80%;有5只眼出现在2次PDT后,占16.7%;1只眼出现在3次PDT后,占3.3%。 结论 在重复PDT治疗患者中,末次随诊检查大部分眼CNV能完全或部分闭合,视力提高和维持者占67.8%,最佳矫正视力多出现在首次PDT后,随着PDT治疗次数的增加,最佳矫正视力出现的概率减小。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20-22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 合并中心凹下脉络 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 方法 采用半导体810红外激光对荧光素眼 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AMD合并CNV患者47例51只眼进行治疗。其中,隐匿型CNV40例42只眼,经典型CNV7例9只眼;初诊时平均视力为0.12。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直径分别为0.8、1、2、3.0 mm;能量相应为120、160、260、360 mW;时间60s。治疗后 每1个月随访复查1次,如有需要,进行重复治疗,治疗次数1~3次。治疗后随访3~3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时检查视力、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CNV闭合情况。 结果 治疗眼治疗后均无即刻视力下降或其他不适。末诊时平均视力为0.16,与初诊视力相比,68.6 2%无变化,25.53%增加,7.84%降低。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时,隐匿型CNV闭 合率为42.86%, 经典型CNV闭合率为22.22%;6个月时,隐匿型CNV闭合率为73.81%,经典型 CNV闭合率为66.67%。检眼镜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隐匿型CNV42只眼中,出血和(或)渗出部分或全部吸收,并有厚薄不等的机化瘢痕形成;经典型CNV9只眼中7只眼出血和渗出 减轻;1只眼有新出血。治疗后6个月,27只隐匿型CNV眼中,3只眼又见新出血,其中2只眼较快吸收,保持至12个月时无变化;5只经典型CNV眼中,2只眼有新出血,再次治疗后吸收 ,随访16个月病情稳定。19只隐匿型CNV眼随访至6个月以上,5只眼出血消失,5只眼有新出血 。6个月以上的随访中,共有8只眼可见新出血,其CNV复发率占15.6%。 结论 TTT治疗AMD 合并经典型或隐匿型CNV均有一定效果。在较长期随访中,约15.6%的CNV复发,复发患眼经再次治疗仍有好转。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80-284)  相似文献   

15.
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四年临床观察总结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23  
目的 总结4年来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以评价PDT的长期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73例经双目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渗出型AMD患者的95只患眼行PDT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视力、眼底像、FFA、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的变化。73例患者平均年龄67.8岁,就诊时最佳矫正视力数指/10 cm~1.0。95只眼PDT平均治疗次数为1.5次,治疗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4年。 结果 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39只眼视力提高≥2行,占41.1%;51只眼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53.7%;5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5.3% 。所有患眼眼底出血和渗出均减轻。FFA或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58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完全停止,转为瘢痕期,占61.05%;6只眼CNV部分闭合, 占6.32%;22只眼CNV小部分闭合,占23.16%;9只眼CNV复发,占9.47%。早期AMD患者12只眼经过1次PDT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0.6~1.5,CNV完全闭合,OCT检查显示黄斑区水肿及神经上皮脱离消失。随访时间最长达4年,未见有复发,视力保持稳定。 结论 单次和重复PDT治疗渗出型AMD长期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对于早期渗出型AMD患者微小典型性CNV,单次PDT治疗可以使其完全封闭,使患者视力保持在较好的水平。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75-279)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渗出型AMD并接受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的46例患者5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了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渗出型AMD后,采用10 mg/ml的 ranibizumab 0.05 ml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每一个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随后根据每一个月的检查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再次注射。52只眼共注射214次,每一只眼注射2~6次,平均注射4.12次。随访观察12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视力、视网膜厚度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渗漏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12个月,52只眼ETDRS视力表的平均字母数是37.8个,较治疗前提高11.4个(t=-3.475,P<0.01)。CNV病灶渗漏完全停止11只眼,占21.2%;渗漏范围明显减少34只眼,占65.4%;渗漏无明显变化者4只眼,占7.7%;病灶增大2只眼,占3.8%;新病灶出现1只眼,占1.9%。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厚度平均值为187.50 μm ,较治疗前下降122.80 μm(t=4.593,P<0.01)。结论 按治疗方案进行的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AMD可使视力提高、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CN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少。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威胁视功能的视网膜病变,是工作年龄段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抗VEGF药物是治疗DME的一线药物,在改善视功能方面具有革命性意义。然而,仍有30%~50%的患者对抗VEGF药物治疗无应答,且频繁的注射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治疗负担。新的治疗策略包括改善抗VEGF药物的疗效和持续时间、靶向炎症、血浆激肽-激肽释放酶系统、血管生成素-Tie2系统和神经变性等新治疗途径以及使用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和靶向激光治疗。确定对抗VEGF药物治疗无应答的病例,建立从抗VEGF药物治疗到抗炎等替代治疗的标准化、个体化治疗方案目前仍具有挑战性,仍需继续研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和筛查策略,以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DME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氪黄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氪黄激光治疗的疗效。 方法 对251例430只眼分别为局限性黄斑水肿、弥漫性黄斑水肿、黄斑囊样水肿患者行氪黄激光治疗,对局限性黄斑水肿采用焦点样光凝,对弥漫性、囊样黄斑水肿采用格栅状光凝。根据不同病变类型选择激光参数,激光后每3~4个月复查视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彩色眼底照像,观察黄斑水肿消退情况。随诊3~2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59个月。 结果 局限性黄斑水肿186只眼,光凝后视力保持不变和进步者183只眼,占98.39%;水肿全部或部分吸收者184只眼,占98.93%;弥漫性黄斑水肿175只眼,光凝后视力保持不变和进步者163只眼,占93.14%;水肿全部或部分吸收者164只眼,占93.71%;黄斑囊样水肿69只眼,光凝后视力保持不变和进步59只眼,占85.51%;水肿全部或部分吸收者64只眼,占92.75%。 结论 根据黄斑水肿程度、范围和视力情况灵活选择激光参数,确保高比例的有效光斑,是氪黄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关键。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4-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