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大鼠膀胱癌模型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发SD大鼠膀胱癌的模型构建及动态变化。方法采用MNU进行大鼠膀胱灌注2mg/次,每2周1次,共4次。分别观察实验第3、5、7、9、12和14周的膀胱黏膜改变。结果膀胱灌注3周出现不典型增生,5周上述改变明显,7周有原位癌改变,9周膀胱内可见明显癌性肿块,12—14周证实为膀胱乳头状癌或浸润性癌,9周的致癌率为100%(6/6),其组织学改变及病理学特征与人膀胱癌相似。结论MNU灌注诱导构建大鼠膀胱癌模型方法简便、可靠。致癌经历上皮增生、乳头状瘤形成和癌变过程,为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探讨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对膀胱癌模型进行无创诊断的价值。方法:60只SD雌性大鼠分为实验组45只和对照组15只。实验组大鼠定期膀胱灌注MNU,每次2mg,每2周1次,共4次。对照组大鼠同时膀胱灌注生理盐水,每次0.2mL。于第14周末麻醉大鼠后进行MRI扫描检测,检测后处死大鼠,取膀胱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实验组45只大鼠14周末存活43只,死亡2只,存活率95.6%,死亡率4.4%;经MRI扫描膀胱均见异常信号,提示肿瘤形成,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存活大鼠成瘤率为100%。对照组15只大鼠14周末存活14只,死亡1只,存活率93.3%,死亡率6.7%;经MRI检查未发现膀胱肿瘤,病理检查未见膀胱癌,成瘤率为0。2组大鼠成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MNU膀胱灌注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方法简便、可靠;MRI扫描结果与病理学检测结果一致,可作为该模型的无创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大鼠膀胱癌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诱癌剂N-甲基-N-亚硝基脲(MNU)诱发Wistar大鼠膀胱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探讨建立膀胱癌动物模型的合适方法。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用MNU(2mg/2周)定期作膀胱内灌注,实验周期为14周,按计划处死大鼠,观察不同阶段动物膀胱癌的发生情况。结果60只大鼠中58只完成了实验,2只中途死亡,诱癌组(MNU组)存活39只大鼠中,病理证实为膀胱癌者37只,占92.5%,2只为不典型增生,占5%。在病理确诊的39只大鼠中,有33只联合使用尿HE染色 AO染色诊断为膀胱肿瘤,阳性率89.2%。结论MNU经膀胱灌注诱发膀胱肿瘤动物模型方法简单、药物用量少、诱瘤时间短、致癌率高,其诱发的膀胱肿瘤在组织学和病理学特征上和人的膀胱肿瘤十分相似,是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在动物实验中用尿HE染色 AO染色诊断膀胱肿瘤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发SD大鼠膀胱癌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动态过程。方法MNU大鼠膀胱灌注每2周1次,每次2mg,共4次。随机观察实验第3、6、9、12、14周膀胱黏膜的改变,并在9、12和10周膀胱灌注^125I-UdR后行SPECT平面显像。结果膀胱灌注3周出现不典型增生,6周有原位癌改变,9周膀胱内有明显癌性肿块,12~14周膀胱内均出现乳头状癌或浸润性癌,9周的致癌率100.0%,组织学改变及病理学特征与人膀胱癌十分相似。SPECT显像见^125I-UdR膀胱灌注3d后诱癌组大鼠膀胱区放射性浓集。结论MNU灌注诱导大鼠膀胱癌模型为一理想的动物模型。致癌过程经历不典型增生、乳头状瘤形成和癌变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5.
柳建军  李建昌 《医学争鸣》2009,(20):2146-2149
目的:建立N-甲基-N-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UN)膀胱灌注诱发的SD大鼠膀胱肿瘤动物模型,检测其肿瘤HER-2表达情况.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两组,对照组膀胱灌注生理盐水,实验组膀胱灌注MNU,3wk/次,共4次,MNU总量为10mg;于第1次灌注后第11周切开膀胱取标本,以光镜、免疫组化及RT—PCR为观察手段,对其诱发的膀胱肿瘤进行检测.结果:第11周对照组无肿瘤,实验组诱发膀胱肿瘤率95%,其组织学形态及病理特征与人膀胱肿瘤相似,免疫组化显示部分肿瘤HER-2蛋白阳性表达,RT-PCR显示其HER-2mRNA阳性.结论:MNU膀胱灌注可成功建立HER-2阳性表达的膀胱肿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姜黄素对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膀胱癌大鼠模型的化学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10只)、模型组(10只)、干预组(40只)和治疗组(40只),对照组等时等量的膀胱灌注生理盐水,其他三组均对大鼠进行膀胱灌注MNU,诱发SD大鼠形成膀胱癌模型(将浓度为1 mg/mL的MNU溶液灌注入膀胱内,MNU灌注时间为第2、4、6和8周,每次2 mg,每2周1次,共4次),模型组在诱发大鼠膀胱癌时膀胱灌注蒸馏水,干预组在膀胱灌注MNU时灌注姜黄素溶液(400 μmol/L),即第1、3、5、7和9周膀胱灌注,第10周安乐死大鼠;治疗组在诱发大鼠膀胱癌模型后膀胱灌注姜黄素溶液(400 μmol/L),即在第10、12、14、16、18周时间内持续膀胱灌注,在第19周时处死大鼠,获得的膀胱组织依次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TUNEL末端标记法测定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在第10周时膀胱癌的发生率为90%(9/10),干预组在第10周时大鼠膀胱癌的发生率为12.5%(5/40),治疗组第10周时膀胱癌的发生率为92.5%(37/40),比较干预组与模型组大鼠膀胱癌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姜黄素对MUN诱发膀胱癌大鼠有明显的化学干预作用;在治疗组膀胱癌形成后给予姜黄素治疗,第19周膀胱癌发生率为78.4%(30/37),与治疗前的第10周比较说明姜黄素对膀胱癌有治疗作用,可以延缓膀胱癌的恶化。TUNEL实验证实姜黄素显著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凋亡,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结果发现,姜黄素抑制NF-κB的激活,有效下调NF-κB调节的基因产物的表达。结论 姜黄素对MNU诱导的膀胱癌大鼠模型有明显的的化学干预作用,且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并且有效下调NF-κB调节的基因产物,来调节膀胱癌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机制,即抑制增殖,诱导凋亡,进一步发挥抗癌的化学干预作用以及预防膀胱癌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膀胱灌注逆转录病毒载体HSV-TK基因治疗大鼠膀胱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膀胱内灌注逆转录病毒载体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HSVtk)基因治疗膀胱癌的作用。方法:用N-甲基-亚硝基脲(MNU)膀胱灌注诱导建立大鼠原位膀胱肿瘤模型,该肿瘤与人类膀胱肿瘤病理特点非常相似。随后经尿道膀胱灌注逆转录病毒载体HSV-TK(基因,腹腔内注射羟基无环鸟苷(ganciclovir,GCV),连续6天。结果:经尿道膀胱灌注逆转录病毒HSV-TK基因后48小时RTPCR检测出膀胱肿瘤中HSV-TK基因表达。GCV处理后.肿瘤体积以及膀胱总重量检测表明膀胱肿瘤的生长被显著抑制。肿瘤细胞DNA电泳显示诱导凋亡可能是HSV-TK/GCV系统治疗肿瘤的重要机制。结论:经尿道膀胱灌注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可以向肿瘤转导HSV—TK基因。HSV-TK/GCV系统能抑制鼠原位膀胱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N-甲基-N-亚硝基脲(MNU)诱导SD大鼠下焦湿热证尿血——膀胱癌(BC)模型的造模过程和成模率。方法 通过膀胱灌注MNU的方法在造模前、造模中、造模后共计6个时间点进行分批次样品采集,并对膀胱组织进行HE染色以了解膀胱原位癌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结果 实验过程顺利,在操作过程中大鼠未出现明显尿路损伤现象。通过本造模手法模型组大鼠膀胱内有明显的上皮增生、破损及大面积肿瘤形成和尿血现象。结论 MNU可以成功诱导SD大鼠下焦湿热证尿血模型(膀胱癌),且成模明显,死亡率低,实验数据可为膀胱癌模型的建立、改良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罗春丽  胡宏波  蔡晓钟  赵培  吴小候 《重庆医学》2007,36(14):1352-1354
目的 在原位建立膀胱肿瘤的大鼠模型.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55只,对照组10只,N-甲基亚硝基脲(MNU)对模型组SD大鼠进行膀胱灌注,于首次灌注MNU后第3、6、9周分别每次处死模型组10只大鼠以及对照组2只大鼠,在病变明显处多处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实验的12周处死剩余的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诱癌期间两组大鼠毛色、食量、营养状况及体重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别;对照组大鼠膀胱黏膜未见病变,12周时,所有模型组大鼠均有肿瘤形成且大多呈多发性,肿瘤大小不一;对照组大鼠膀胱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有序,形态大小未见异常.模型组均发生程度不等病变,12周时肿瘤细胞浸润可达深肌层,肿瘤细胞异型明显,细胞核较大且极性紊乱或消失,核分裂相明显.结论 成功在原位建立膀胱肿瘤的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膀胱灌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F344大鼠膀胱肿瘤模型。方法选取F344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膀胱灌注生理盐水(对照组),第2组膀胱灌注MNU(MNU组),每2周1次,共5次;于第14周处死动物,取血清测干扰素(INF-γ),膀胱肿瘤组织测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MHC-I)及病理观察。结果MNU组出现膀胱肿瘤,对照组无1例肿瘤;对照组血清INF-γ为(9.620±7.256)pg/ml,实验组为(0.898±0.323)pg/ml,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膀胱肿瘤的MHC-I表达较高(58.60%~93.80%)。结论MNU可成功诱导F344大鼠膀胱肿瘤,该模型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膀胱内灌注华蟾素(Cinobufagin,Cino)对SD大鼠膀胱肿瘤的影响。方法:75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A组)、MNU组(B组)、华蟾素处理组(C组)、阿霉素处理组(D组)、卡介苗处理组(E组),每组15只。所有SD雌性大鼠采用MNU膀胱灌注,每间隔1周灌注2 mg/0.2 ml 1次,共6次,诱导大鼠膀胱肿瘤模型。处理组分别予以华蟾素、阿霉素(ADM)、卡介苗(BCG)行膀胱内灌注。实验结束后1周处死大鼠,完整切除膀胱,膀胱肿瘤组织行HE染色,观察膀胱肿瘤病理类型,并计算各组的致癌率。结果:大鼠肿瘤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A组大鼠14只大鼠均未见明显异常增生,B组13只大鼠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C组6只大鼠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D组7只大鼠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E组5只大鼠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结论:华蟾素能有效拮抗、抑制MNU诱导膀胱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本刊创刊于1981年,原名《上海实验动物科学》,为国内第一本实验动物科学期刊,2005年经主管部门批准更名为《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年由原来的季刊改为双月刊。经过近30年的发展,杂志为上海和全国的实验动物科学事业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赫赛汀对大鼠膀胱肿瘤靶向治疗的体内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赫赛汀(Herceptin)对大鼠膀胱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两组,对照组膀胱灌注生理盐水,实验组膀胱灌注N-甲基-N-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UN),每3周1次,共4次,MNU总量为10mg;于灌注后第11周切开膀胱取标本,用光镜、免疫组化及RT-PCR方法对其诱发的膀胱肿瘤进行检测。筛选HER-2阳性表达的SD大鼠膀胱癌动物随机分为治疗组(Herceptin按20mg/kg腹腔注射)和非治疗组,检测赫赛汀作用后肿瘤大小、形态,计算抑瘤率,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ER-2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分析赫赛汀对膀胱肿瘤的作用。结果抑瘤率结果提示治疗组与非治疗组相比抑瘤率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S-P法结果提示赫赛汀作用后HER-2蛋白表达下降;TUNEL原位凋亡结果提示治疗组凋亡指数(64.0±6.3)%高于非治疗组(47.9±5.4)%(P<0.05)。结论赫赛汀对HER-2阳性的实验性膀胱肿瘤有抑制生长、促进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膀胱腔内灌注重组分泌型内皮抑素腺相关病毒(rAAV-ES)治疗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建立C57BL/6小鼠原位膀胱癌模型;膀胱腔内灌注rAAV-ES后检测肿瘤生长情况,分析抑瘤率和小鼠生存期,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成功建立小鼠原位膀胱癌模型;膀胱腔内灌注rAAV-ES后荷瘤膀胱重量(145 mg±30 mg)较rAAV-EYFP组(250 mg±32 mg)和PBS组(250 mg±30mg)轻(均P<0.05),计算抑瘤率均为42%;实验组小鼠生存期(46 d±7 d)长于对照组(38 d±7 d和38 d±6 d)(均P<0.05).结论 膀胱腔内灌注rAAV-ES可成功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膀胱癌的发生、发展,rAAV-ES是膀胱癌基因治疗的有效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15.
李晶磊  何朝宏  许长宝 《重庆医学》2012,41(19):1957-1958,1961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素对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SD大鼠膀胱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用MNU诱导成膀胱肿瘤,实验1组和实验2组分别经腹腔注射金雀异黄素0.5、1.0mg/kg,每两日1次;对照组用同样的方式注射生理盐水。利用统计方法和病理分级来分析金雀异黄素对MNU诱导的SD大鼠膀胱肿瘤的抑制作用。结果实验1组和实验2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体质量减少值、肿瘤个数、抑瘤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和实验2组的癌变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雀异黄素对大鼠膀胱肿瘤有抑制作用,剂量越大,对肿瘤癌变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直肠癌的ADC值与MRI以及组织学预后参数的关系来评估ADC值作为肿瘤标记物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手术和放化疗前经MRI分期(包括DWI)的26位直肠癌病人。其中17位病人中,10人短期放疗;7人短期化疗后接受手术。根据治疗前CEA水平、MRI表现(T分期、N分期)和病理学分级(分化程度:低、中、高等分化)的不同进行分组,测量肿瘤的平均ADC值,并在各组中对比。结果直肠癌平均ADC值在N0与N1(或N2)组之间以及病理学分期不同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CEA组、T分期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DC值越低,直肠癌预后越差。平均ADC值与影像学上的N分期以及肿瘤分化程度有相关性。ADC值很有可能成为肿瘤侵犯性的影像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和回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02年至2007年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68例的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术中术后一般情况、近远期并发症、肿瘤复发情况。结果:两种术式仅手术时间(5.41±0.99h VS 4.51±1.28h)、住院时间(34.50±8.87d VS 21.24±8.99d)、术后尿瘘(37%VS 12%)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较回肠膀胱术虽早期并发症较多,但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仍值得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