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伴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伴房颤患者4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无房颤患者40例为对照组。2组均在发病4.5 h内使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继发性脑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治疗后24 h、2周、1月的NIHSS评分和治疗1、3月后的m RS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继发性脑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2周、1月时NIHSS评分和治疗1月后的m R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t-PA能有效治疗发病4.5 h内的伴有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rtPA组)15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7例,未进行溶栓治疗.在治疗后14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将mRS评分≤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结果 观察组治疗14 d时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时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护士掌握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技术,有助于提高脑梗死的溶栓率,减少溶栓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48例发病于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5例(10.4%),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36例(75.0%),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8.3%),椎基底动脉闭塞3例(6.3%)。结果经溶解血栓治疗后完全再通28例(58.3%),部分再通11例(22.9%),未通9例(18.8%);溶解血栓治疗后3个月疗效良好的患者33例,疗效差者15例;39例溶通患者中疗效良好者31例(79.5%),9例未溶通患者中疗效良好者2例(22.2%);溶栓后脑出血11例(22.9%)。结论局部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后的快速有效治疗可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近年来把握治疗时间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超早期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的方案主要为溶栓治疗,包括动脉溶栓、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等。本文将就近年来各种超早期溶栓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发现适合临床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辅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按治疗方案分为试验组64例和参照组63例。参照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给予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辅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清对氧磷酯酶-1、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参照组的80.95%(P0.05);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血清对氧磷酯酶-1、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试验组血清对氧磷酯酶-1水平高于参照组,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2%与参照组1.5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辅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调节血清对氧磷酯酶-1、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mg30min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与50mg90min常规方案进行比较。方法将符合溶栓条件的15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rt-PA50mg30min方案为A组,共76例;rt-PA50mg90min常规方案为B组,共82例。两组均先予rt-PA8mgiv,A组继之42mg在30min内ivgtt;B组继之42mg在90min内ivgtt,所有病例均联合静脉肝素治疗。以溶栓开始后60min及90min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治疗中出血并发症及30d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病死率等为观察指标。结果溶栓开始后60minA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B组(81·6%与67·1%,P<0·05);溶栓开始后90minA组与B组的血管再通率无显著性差异(81·6%与80·5%,P>0·05);30d两组的LVEF比较A组显著高于B组(58·1%与54·0%,P<0·05);A组与B组出血发生率及30d内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t-PA50mg30min方案治疗AMI安全有效,与50mg90min常规方案比较,能更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改善左心室功能,可为补救性PTCA或“易化PCI”至少多争取30min时间。  相似文献   

7.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2—03~2006—10我院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朱常勤 《临床医学》2010,30(12):61-6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与尿激酶分组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及脑梗死患者53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20分,发病时间1~5 h,无溶栓禁忌证。按起病时间分为两组:rt-PA50 mg(0.6~0.8 mg/kg)组(A组)和UK150万U组(B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h、1 d、7 d、21 d的NIHSS评分改善率(≥4分)及颅内出血率、病死率情况。结果 A组治疗后21 d NIHSS评分改善率(68.8%)明显优于B组(57.1%);A组发生颅内出血的比例为3.1%,B组发生颅内出血的比例为4.8%;B组病死率(14.3%)略高于A组(9.4%)。rt-PA组治愈率为46.9%,显效率为68.8%,无效率为31.2%;UK组治愈率为38.0%,显效率为57.1%,无效率为42.9%。结论 rt-PA与尿激酶分组静脉溶栓治疗6 h内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69-170
探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接受治疗28例急性脑梗死为溶栓组,19例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采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选取19例采取常规治疗为对照组,根据NIHSS量表和Barthel Index评分量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治疗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溶栓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指数评分均好于治疗前,且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A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希望的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神经功能改善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1-2019-01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85例AIS患者,根据rt-PA治疗7 d后NIHSS评分较溶栓前的差值分为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ΔNIHSS≥4分)和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ΔNIHSS<4分),比较两组基本信息、血液生化指标和入院时NIHSS评分等。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可能影响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NIHSS评分较高、低密度脂蛋白高和骨桥蛋白水平高是影响神经功能改善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90 d后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对患者情况分别评定。其中85例患者中,预后不良者为14例,预后良好者71例,后者的骨桥蛋白显著低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骨桥蛋白水平可能可以作为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灌注CT检查结果以及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发生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因急性脑缺血性卒中发病6h内入院的5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n=24)和黄芪注射液联合rt-PA组(n=30)两组。收集两组患者部分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h进行头部CT灌注检查计算出相对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脑血管表面通透性(rPS)数值以及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计算患者评分,另外收集2周内发生HT的患者例数,最后统计分析两组间治疗前后rCBF、rCBV、rPS、NIHSS评分的差值以及治疗2周内HT发生的病例数有无差别。结果黄芪注射液联合rt-PA组灌注CT参数的rCBF,CBV,rPS以及NIHSS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均高于rt-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2周内HT的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rt-PA能明显增加急性脑缺血卒中患者的脑部血流情况,同时减轻脑血管表面通透性,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明确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前瞻性收集的2009.06-2011.04期间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溶栓时间、基线NIHSS、血压、血糖、电解质、凝血谱、心电图、头颅MRI、颅内外MRA(或CTA)等,按照中国缺血性中风亚型(CISS)标准1予以病因分组.结果 共75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治疗,年龄(67.4±12.7)岁,女性25例,占33.3%;溶栓前NIHSS(12.3±6.4)分;发病至溶栓时间:(239.6±97.5)min; 72例(96%)在24 h接受多模式MRI复查.共24例(32%)示溶栓后出血转化,4例(5.3%)为症状性出血.22例(29.3%)患者为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性梗死,仅1例(1.3%)发生出血转化.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明显降低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OR=0.075,95%CI:0.008~0.663; P=0.020).并发现,82%的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患者的1月mRS评分≤2,其神经功能结局较其梗死好(P<0.01).结论 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梗死患者相对于其他类型脑梗死患者在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显示出更低的出血转化率和较好的神经功能结局,故对 此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更积极.  相似文献   

15.
Evaluation of: Kazumi K, Yasuyuki I, Kensaku S, Takeshi I, Shinji Y, Junya A. IV-tPA therapy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J. Neurol. Sci. 276(1–2), 6–8 (2009).

Stroke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isability and the second most common cause of death worldwide. The care and treatment of stroke patients have evolved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with increasing use of thrombolysis (e.g., intravenous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which has improved survival and recovery following stroke. The article under evaluation offers a greater insight into the relationship of clinical outcome of strok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fusion.  相似文献   

16.
艾通立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附100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艾通立对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探讨国人应用rt-PA治疗的最佳剂量。方法:凡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A组为rt-PA0.9mg/kg,B组为rt-PA 0.7mg/kg,C组作为对照组不用rt-PA。溶栓两组先将总量中的8mg静脉快速推入,剩余量在1h内用静脉泵输入,总量均不超过90mg。观察3组治疗后24h、9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90d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同时观察3组治疗后30d脑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A组溶栓后24h和90d治愈及显效率为41.18%和76.47%,90d Barthel指数为95~100分者占58.82%,30d脑出血率为8.82%,病死率为5.88%。B组溶栓后24h和90d治愈及显效率为39.39%和69.70%,90d Barthel指数为95~100分者占54.55%,30d脑出血率为9.09%,病死率为9.09%。C组治疗后24h和90d治愈及显效率为21.21%和30.30%,90d Barthel指数为95~100分者占21.21%,30d病死率为9.09%。90d溶栓组显效率(73.13%)明显高于对照组(30.30%,P=0.0017),严重致残率分别为13.43%和24.24%。结论:急性脑梗死静脉应用rt-PA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国外0.9mg/kg的剂量也适用于国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方法比较r-tPA治疗组和对照组脑梗死患者治疗有效率和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结果r-tPA治疗组治疗有效率80.00%,对照组有效率55.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治疗1d后起,r-tPA治疗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前提下,r-tPA治疗早期脑梗死患者有效而且安全;r-tPA治疗早期脑梗死患者可不依赖头颅MRI和脑动脉介入技术,能够在一般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与国产重组链激酶(r-S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并比较二者的差异。方法 71例AMI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随机分为r-TPA治疗组(36例)和r-SK治疗组(35例)。结果 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r-TPA组为77.78%(28/36),r-SK组为74.29%(26/35)P>0.05,差异不显著;4周病死率r-TPA组为5.56%(2/36),r-SK组为5.71(2/35)%,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但r-SK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8.57%(3/35),低血压发生率为2.86%(1/35)。结论 加速法使用国产r-SK治疗AMI,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4周病死率r-TPA与r-SK相似,但过敏反应及低血压发生率r-SK较r-TPA高,国产r-SK治疗AMI安全有效,无严重出血,费用较r-TPA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病后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并根据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安全性及发病90 d时的病死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有8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5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90 d,共有5例患者死亡;预后良好组患者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起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27、5.126、2.715、4.249、3.918,χ2=7.868,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溶栓治疗后出现不良预后与糖尿病史(OR=1.567)、溶栓前NIHSS评分(OR=1.916)、溶栓前收缩压(OR=1.269)、溶栓前血糖(OR=2.206)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近期预后与其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糖代谢异常、血压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对这些高危因素给予准确的识别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