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64层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爱平  祝宝华 《医学综述》2009,15(10):1572-1574
迅速发展的64层螺旋CT增加了扫描速度,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实现心血管及肺实质同时评价的功能,在先天性心脏病方面得到一定的应用,在心电门控条件下,CT图像可以准确地描绘心脏的运动、心旁结构,同时了解有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有无冠状动脉的起源异常,另外64层螺旋CT可以通过室壁运动来评估心功能,或者心脏瓣膜,具有以上这些优点,使它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与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64层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在术前与术后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64层螺旋CT(64-MSCT)对正常成人肝脏的一些指标进行观测分析,为临床和教学提供有关肝脏位置和大小的活体形态学资料。方法收集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正常肝脏166例,并行三维成像,观察肝脏上、下极及肝门中点平椎体的位置。测量肝脏上、下极及肝脏最左、右端、肝门中点距脊柱中线的距离;测量肝脏的长径(左右径)、宽径(上下径)与厚度(前后径);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脏上、下极大部分分别平对T10椎体和L3椎体,肝门大部分平对T12椎体。肝脏的各项CT测量指标男性总体上显著大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肝脏的长径(左右径)、宽径(上下径)与厚度(前后径)均有缩小趋势。结论 64层螺旋CT能准确观察和测量正常成人肝脏的位置和大小,供临床以及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检查方法 与诊断应用.方法 选择61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64层螺旋CT扫描资料,回顾分析检查的有关参数,运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方式进行诊断,并且将诊断结果 与手术结果 比较.结果 心内畸形66个,心外畸形62个,大动脉连接异常10个,冠状动脉异常7个.结论 64层螺旋CT扫描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优势明显,具有检查时间短、诊断准确、多种后处理方式、无需麻醉、检查禁忌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以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进入到该院诊断的可疑冠心病患者130例,将这13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5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65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进行全方位扫描,对对照组65例患者进行常规X线成像,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成像的质量。结果观察组65例患者采用CT进行检查,成像质量1级46例。对照组65例患者采用常规X线检查,成像质量1级40例。观察组65例患者其中CT检查〉50.0%狭窄敏感性例数为61例,〉50.0%狭窄特异性例数为60例,阳性例数为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x线检查〉50.0%狭窄敏感性例数为57例,〉50%狭窄特异性例数为54例,阳性例数为52例。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较好,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在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5例诊断CHD的新生儿及婴儿进行64层螺旋CT对比增强心脏检查,并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成像进行图像重建.所有病例均做超声心动图(ECG)对照,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64层螺旋CT、ECG对心血管畸形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98%、71.86%,前者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后者(χ2=23.88,P<0.005).心内畸形68处中,64层螺旋CT、ECG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65%、97.06%,两者无统计学差异(χ2=0.68,P>0.05).心外畸形131处中,64层螺旋CT、ECG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9.24%、58.78%,前者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后者(χ2=32.32,P<0.005).结论: 64层螺旋CT是诊断CHD可靠的方法,弥补了ECG对心外畸形诊断的不足,尤其能评价主动脉、肺动脉以及冠状动脉,对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心肌桥临床上并不少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变异,尸检及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分别为15%-85%和0.5%-2.5%。近年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可引起心肌退变、冠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缺血,甚至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血液经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内膜和中膜分离,并形成真、假两个通道,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以往认为其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发病率增高。多急剧发病,病死率较高。我们回顾分析2008年11月-2009年7月我院22例临床最后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的64排CT表现,以图进一步明确64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冠心病在国内外都是一种常见的病死率极高的疾病,X线冠状动脉成像(CCA)曾是诊断该病的唯一手段,但由于它是一项有创检查,使得许多患者存在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无法接受。近年来由于64层螺旋CT的问世,冠状动脉CT成像(64SCTCA)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检查方法与诊断应用。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61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64层螺旋CT扫描资料,回顾分析检查的有关参数,运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方式进行诊断,并且把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 结果 心内畸形66个,心外畸形62个,大动脉连接异常10个,冠状动脉异常7个。结论 64层螺旋CT扫描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优势明显,具有检查时间短,诊断准确,多种后处理方式,无需麻醉,检查禁忌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64层CT作为当前临床应用的最前沿产品,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安全可靠、无创。可以清晰确切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左、右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显示血管壁有无钙化;在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测定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标准性上超过了电子束CT(EBCT),并在冠状动脉搭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先心病小儿手术前肌注氨胺酮和咪唑安定镇静的安全性及对体外循环手术的影响。方法 选ASAI-Ⅲ级的先心病手术患儿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2例),观察组术前肌注氯胺酮5mg/kg和咪唑安定0.2mg/kg混合液,对照组肌注吗啡0.2mg/kg和东莨菪碱0.01mg/kg。结果 观察组100%的小儿易于与父母分离,达A、B两级镇静者,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50%,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鹰诱导前和诱导时,脉博、血氧饱和度均正常。 对照组3例诱导前哭闹,分泌物增多。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心脏自动复跳率、术后麻醉并发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小儿先心病手术前肌注氯胺酮和咪唑安定混合液镇痛和镇静效果好, 安全可靠,有进一步推广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患儿血浆中偶联因子6(coupling factor6,CF6)含量的变化,以探讨CF6在本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8月16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3组,先天性心脏病未合并肺动脉高压组41例为对照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但未达到重度肺动脉高压组76例为A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组43例为B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不同组别血浆中CF6的含量。结果对照组CF6含量(199.54±44.7)ng/L,A组(168.74±99.8)ng/L,B组(305.44±81.7)ng/L。对照组与A组之间CF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F6含量较对照组、A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低体质量患儿血浆中CF6含量明显升高,提示CF6可能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9例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6例采用右胸切口,13例采用正中切口。房间隔缺损用自体心包片修补;室间隔缺损(直径1.2-3.0cm)均采用涤纶片修补;动脉导管未闭在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于导管置入Foley氏尿管注水暂时堵住血流,采用涤纶片修补或双头针褥式缝合。手术前、后应用前列腺素E1降低肺动脉压。结果 18例手术顺利,术后肺动脉压下降3.5-6.0kPa。1例术后早期死于不可复性右心功能衰竭。死亡率5.3%。结论 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减少心肌及肺血管损伤,充分的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变的效果,探讨先心病术后残余病变应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采取介入治疗的复杂先心病手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变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应用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术((MAPCAS)治疗的患者共29例,应用封堵术治疗的患者共26例,应用球囊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共20例,回顾性总结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中应用MAPCAS栓塞术治疗的29例患者中,共有40支侧支血管发生栓塞,在治疗后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其中2例患者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27例患者康复出院;采取封堵术治疗的26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封堵,术后未见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仅发生2例心室水平少量残余分流。采取球囊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治疗的20例患者,狭窄处压力阶差显著降低,介入前狭窄处压力阶为(60.2±14.9)mmHg,介入治疗后狭窄处压力阶差显著降低,为(17.3±11.4)mmHg,介入治疗前后狭窄处压力阶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置入支架患者在治疗后血流通畅,未形成血栓,螺旋CT检查提示主动脉缩窄扩张处未形成夹层。结论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治疗复杂先心病手术后心血管残余病变,但在治疗中应严格把握治疗指征,根据病情制定适宜的介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640层CT运动成像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的运动功能与血清类风湿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双侧腕关节患者20例,对双侧腕关节进行640层CT运动成像,选取腕关节尺桡侧方向的活动度(尺侧偏转度、桡侧偏转度、尺桡侧活动度)为测量对象,同时检测血清类风湿因子水平。分别分析两组数据的相关性。结果:尺侧偏转度与血清类风湿因子相关性检验结果为:r=-0.371,P=0.019;桡侧偏转度与血清类风湿因子相关性检验结果为:r=-0.508,P=0.001;尺桡侧活动度与血清类风湿因子相关性检验结果为:r=-0.439,P=0.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腕关节运动功能与血清类风湿因子水平呈负相关,640层CT运动成像方式可方便、直观地显示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测先天性心脏病(CHD)和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CHD肺高压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70例左向右分流CHD患者和20例非CHD患者分别作为CHD患病组及对照组。根据肺动脉压的不同,将CHD患者分为CHD不伴有PH组(25例)、轻度PH组(21例)、中重度PH组(24例)。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VEGF的浓度。做肺组织活检观察肺血管的病理改变。结果 CHD组血清VEGF水平(2.35±1.0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89±0.25pg/mL,P〈0.05);且VEGF的浓度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升高而增加,CHD不伴有PH组(1.83±0.52pg/mL)、轻度PH组(2.62±0.79pg/mL)及中重度PH组(2.66±1.37pg/mL)VEGF浓度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CHD组血管中膜厚度(mMTPA)较对照组明显增厚(29.45%±13.53%,9.74%±2.86%,P〈0.01)。VEGF的浓度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380,P〈0.01;r=0.448,P〈0.05);与血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WA/TA)呈正相关(r=0.763,P〈0.01)和血管腔面积/血管总面积(EA/TA)呈负相关(r=-0.691,P〈0.01)。结论 VEGF参与和促进了CHD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二维斑点追踪自动功能成像技术通过识别二维图像的心肌回声斑点来追踪心肌的运动轨迹。我们通过该技术不仅能够判断心肌纵向、径向、轴向的变形能力,而且能够评价左室整体的运动状态,现就该技术对冠心病病人左室局部及整体心功能的评估、治疗方案选择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有关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心房肌超微结构改变尚未见有报导。本文对15例先心病右心房心肌进行了电镜观察。各例中除见少量正常肌细胞外,多数肌细胞均有肥大改变:细胞直径及核增大,线粒体增生,肌原纤维增加,T小管增多,出现多间盘等。部分肌细胞呈现退变,可见肌丝溶解,Z线异常,肌质网增多扩大,线粒体肿胀甚至外膜破裂,较多髓样结构,异常连接及间质纤维化等。结果提示心房肌肥大退变的程度似与先心病的类型,缺损大小及患者年龄和心功能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影像医生在冠状动脉CTA中发现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意识.方法 对2008年6月-2012年5月在CACTA检查中意外发现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120例进行分析.结果 其中房间隔缺损81例,室间隔缺损13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肺动脉狭窄1例,冠状动脉瘘3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5例,主动脉二叶畸形3例,肺动脉四叶畸形1例,左侧三房心8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结论 CACTA可以同时诊断部分成人先心病,在诊断中应提高认识,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于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选择性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34例,对其进行64排螺旋CT扫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次研究中, CTA和DSA在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检出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A对于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为98.16%,敏感性96.33%,阴性预测值97.56%,阳性预测值97.22%;34例患者共计受检136节段血管,其中102节段存在可见钙化病变,检出率为75.00%。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是一种可靠、简便的冠心病无创检查方法,可有效地对冠状动脉主要血管中的病变进行清晰显示,在冠心病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其无创特性及较高的钙化病变灶检出率同冠脉造影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建议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