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控对麻醉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调控下丙泊酚静脉麻醉组(A组)和丙泊酚静脉麻醉组(B组),比较两组术中麻醉药用量、血流动力学、血气变化、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中知晓率。测定两组各时点血糖、皮质醇。结果:A组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在插管时、气腹前两个时点低于B组(P<0.05),余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气变化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A组血糖、皮质醇水平在插管时、气腹前两个时点低于B组(P<0.05)、余各时点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BIS监测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用量并缩短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降低应激反应,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dex,BIS)与血流动力学监测相结合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2组各20例,A组以BIS与血流动力学监测相结合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麻醉用药,B组以血流动力学变化、体动、流泪及麻醉医师经验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麻醉药用量。结果A组生命体征较B组平稳(P〈0.05),复苏期间情况(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麻醉恢复时间)优于B组(P〈0.05),术后24h内随访患者无l例发生术中知晓,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少于B组。结论BIS与血流动力学监测相结合有利于判断麻醉深度,减少麻醉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后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控对麻醉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后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调控下丙泊酚持续泵入组(A组)和丙泊酚持续泵入组(B组),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麻醉药用量、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中知晓率。测定两组各时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结果两组间术中血流动力学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IL-6和CRP的浓度无统计学差异。A组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在后腹腔镜手术中应用BIS监测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用量并缩短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提高麻醉质量,对手术的应激反应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舒芬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麻醉对65岁以上高龄人群血流动力学、意识和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80例65岁以上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TCI组。Ⅱ组为对照组。Ⅰ组采用舒芬尼TCI0.3ng/ml,丙泊酚TCI4μg/ml(均为效应室浓度)和卡肌宁诱导与维持麻醉,Ⅱ组采用舒芬尼2μg/kg、丙泊酚2mg/kg和卡肌宁诱导,舒芬尼0.1μg/(kg.min)、丙泊酚0.1mg/(kg.min)和卡肌宁维持麻醉并根据血压、心率调节舒芬尼、丙泊酚用量。手术结束前15min两组停用舒芬尼和丙泊酚。记录麻醉前(T0)、气管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5min(T3)、手术开始后(T4)、手术进行1h(T5)、手术结束停舒芬尼和丙泊酚10min后(T6)两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BIS值和两组停止输注丙泊酚至病人清醒的时间。结果:组内比较:(1)血流动力学:两组T1的SBP和DBP均明显低于T0(P〈0.01),T3的SBP均低于T0(P〈0.05),Ⅱ组T4的SBP高于T0(P〈0.05);两组各时点的HR变化无显著差别(P〉0.05)。(2)BIS值:Ⅰ组T1到T5各时点BIS值均明显低于T0(P〈0.01),T6BIS值低于T0(P〈0.05);Ⅱ组T1到T6各时点BIS值均明显低于T0(P〈0.01)。组间比较:(1)血流动力学:Ⅰ组T1的SBP高于Ⅱ组而T4的SBP低于Ⅱ组(P〈0.05)。(2)BIS值:Ⅰ组T6的BIS值高于Ⅱ组(P〈0.05)。(3)苏醒时间:Ⅰ组停丙泊酚至苏醒时间(LR—S)明显短于Ⅱ组(P〈0.01)。结论:舒芬尼、丙泊酚TCI麻醉较传统分次给药和滴注法用于老年人麻醉,在麻醉诱导、术中维持时循环更稳定。术后病人苏醒更快。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姚正丽  朱杏菊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0):1123-1124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丙泊酚输注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术(简称人流术)中的作用。方法100例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靶控输注(TCI),维持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在2.0 g/mL;BIS组根据BIS值调整麻醉深度,保持BIS值为50。监测两组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各组丙泊酚用量及术毕停药到清醒时间,术中体动及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及定向障碍持续时间。结果两组病人MAP、HR、SpO2均保持平稳。BIS组丙泊酚用量较少及停药到清醒时间较短,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未发生术中体动,术后定向力恢复正常时间较短。结论以BIS作为反馈调控能减少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用量,有利于手术平稳和加快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腔镜麻醉的效果。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时,具有能有效抑制术中的应激反应、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不良反应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朝文  王恒  李有长 《四川医学》2006,27(7):748-749
目的研究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有效性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异丙酚TCI组(Ⅰ组)和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均以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模式诱导,Ⅰ组以异丙酚TCI靶浓度6μg/ml诱导,插管后以靶浓度3.5μg/ml维持麻醉至缝皮前。Ⅱ组持续吸入2%异氟醚(氧流量为2L/min)至缝皮前。术中按需追加芬太尼与维库溴铵。两组病人分别记录:术前,术中1、5、10min及术后MAP和HR;麻醉停止至拔管的时间以及清醒、定向力恢复的时间;手术后第1天随访有无术后恶心呕吐(PONV)。结果Ⅰ组各时段MAP及HR与Ⅱ组间无显著差异,同组各时段MAP及HR除手术开始后1min有所下降(P〈0.05)外,其余也无显著差异。Ⅰ组麻醉停止至拔管时间、清醒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ONV发生率也明显低于Ⅱ组(均P〈0.05)。结论异丙酚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术,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相比有苏醒快和PONV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 Narcotrend监测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肠镜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Narcotrend组和对照组(n=30)。2组患者均接受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患者根据心率、血压及患者体动调节麻醉深度。Narcotrend组患者术中根据Narcotrend值(NI)调节麻醉深度,将NI维持在D 2~E 0。分别记录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丙泊酚及术后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相对应时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rcotrend组患者丙泊酚用量(186±13)mg比对照组(255±18)mg减少, Narcotrend组苏醒时间(4.2±0.5)min和定向力恢复时间(4.9±2.0)min较对照组[(8.5±0.6)min、(9.8±2.6)min]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在无痛肠镜检查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可以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患者恢复和清醒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孙燕 《中原医刊》2011,(16):101-102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全身麻醉手术中异丙酚用量的影响。方法将300例妇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IS组,根据BIS值在40~60范围调节静脉麻醉药异丙酚的用量。观察异丙酚的用量及患者清醒拔管时间。结果BIS组在全身麻醉手术期间异丙酚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清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均缩短(P〈0.01)。结论BIS指导静脉全麻药异丙酚有非常现实的临床价值。控制异丙酚的用量,可以防止过度镇静,及早清醒拔管,缩短麻醉恢复时间,减少麻醉医生的工作量,同时镇静药物的减少,也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丙泊酚宫腔镜手术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丙泊酚宫腔镜手术麻醉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择期在丙泊酚一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宫腔镜手术的门诊或住院病人,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IS反馈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观察记录注药前(T0)、意识消失时(T1)、扩张宫颈时(T2)、术毕清醒时(L)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BIS值变化情况,并记录丙泊酚使用总量、患者苏醒时间、手术时间、追加丙泊酚例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注药前(T0)相比,两组患者在T1、T2时点MAP值均显著下降(P〈0.05),但A组MAP下降幅度小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T1、T2时点BIS值均显著下降(P〈0.01),但B组下降幅度比A组大(P〈0.05)。A组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均明显小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B组(P〈0.01)。结论: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调控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可在保证适当麻醉深度的情况下有效减小丙泊酚用量,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明显提高宫腔镜手术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七氟烷和丙泊酚两种麻醉用于门诊乳房肿块切除手术的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乳房肿块切除的门诊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丙泊酚组(Ⅰ组)和七氟烷组(Ⅱ组),分别采用1.5-2.0mg/kg的丙泊酚静脉诱导和8%的七氟烷多次自主深呼吸吸入诱导。术中维持:Ⅰ组4~6mg/(kg·h)的丙泊酚静脉持续输注;Ⅱ组2%-3%浓度的七氟烷吸入维持。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并观察随访注射痛、呼吸暂停、体动、术中知晓、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较基础值均明显下降(P〈0.05),Ⅰ组患者MAP较Ⅱ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组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Ⅰ组(P〈0.05);Ⅱ组无注射痛,其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Ⅰ组发生呼吸暂停2例,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及恶心呕吐。结论: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相比,七氟烷吸入麻醉用于门诊乳房肿块切除术安全有效、可控性强、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的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文斌  吉桠楠 《西部医学》2009,21(7):1147-1148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作无痛人流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即单纯丙泊酚组(Ⅰ组)和丙泊酚一瑞芬太尼组(Ⅱ组)。对两组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进行评级,并观察记录两组麻醉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时的HR、RR、SPO变化,以及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离院时间和术后腹痛情况。结果Ⅱ组的镇痛效果优于Ⅰ组(P〈0.05);Ⅱ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工组(P〈0.01),且术毕清醒及离院时间也明显短于Ⅰ组(P〈O.01)。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瑞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流麻醉优于单纯丙泊酚麻醉,且该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周霞  刘德智  薛然荣 《中原医刊》2011,(8):56-57,59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R组)、对照组(F组)各30例。R组持续静脉泵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F组持续静脉泵入丙泊酚和芬太尼。观察比较患者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后(T3)、充气后30S(T4)、清醒时(T5)各时点血压、心率;记录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R组T2、T3、T4时的动脉压均高于观察组F组(P〈0.05),F组呓时的HR高于R组(P〈0.05),而T5时的HR低于R组(P〈0.05),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下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比较,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使围术期麻醉更平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适用性及安全性。方法50例1岁6个月~5岁腹股沟疝修补术患儿,ASAⅠ级,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组(Ⅰ组)和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组(Ⅱ组),每组25例。监测2组入室后5min(T0)、手术开始15min(T1)、术毕10min(T2)的SBP、DBP及HR的变化,记录手术时间、术毕清醒时间及术后24h呕吐例数。结果2组之间相比.Ⅰ组T1的SBP、DBP及HR比Ⅱ组下降显著(P〈0.05或P〈0.01),Ⅰ组术毕清醒时间比Ⅱ组极显著缩短(P〈0.01),Ⅰ组术后24h呕吐例数比Ⅱ组有所减少,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是适用的及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陈志辉 《吉林医学》2009,30(9):797-799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中的效果。方法: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微量泵输注异丙酚-瑞芬太尼组(Ⅰ组n=15例)和异氟醚组(Ⅱ组n=15例)。观察围术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入室至麻醉苏醒期间持续监测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氧饱和度(SpO2);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中T1、T2、T3和T4的SBP、DBP、HR值与基础值(T0)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气腹后T2、T3时点Ⅱ组SBP、DBP、HR值均高于Ⅰ组,Ⅱ组气腹毕(T4)SBP、DBP高于Ⅰ组(P〈0.05),Ⅰ组术中各时段血压与诱导前相比低且平稳;Ⅰ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较Ⅱ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迅速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无痛人流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愿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80例,ASAⅠ~Ⅱ级妊娠4~8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A组):0.1μg/kg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人工流产术麻醉;对照组(B组):单纯应用丙泊酚进行人工流产术麻醉。观察MAP、HR、SpO2,记录丙泊酚的总剂量、意识恢复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宫缩痛(采用VAS评分)的发生率。结果:B组MAP、HR及SpO2略有下降;A组MAP无明显变化,HR和SpO2均明显下降(P〈0.05);A组丙泊酚总用量及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低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的舒芬太尼(0.1μg/kg)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上流产术的麻醉,减少了丙泊酚的总用药量和呼吸循环抑制的发生,非常有效地减轻患者术后宫缩痛,缩短苏醒时间使麻醉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R组为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诱导和维持,S组为芬太尼和丙泊酚诱导,异氟醚吸入维持。观察两组患者诱导和维持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术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恢复室(PACU)时间。结果:R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恢复室时间较短。结论: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能使手术更平稳,苏醒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丙泊酚静脉麻醉胃肠镜中的应用,探讨其在指导临床用药、提高麻醉质量及减少麻醉并发症等方面的意义。方法68例拟在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行胃肠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脑电双频指数组(BIS组,n=35)和未用脑电双频指数组(对照组,n=33)。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手术中(胃肠镜操作开始后5min)和手术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手术时间。丙泊酚用量,麻醉苏醒时间以及术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数。结果麻醉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感觉,术毕全部患者都顺利唤醒。两组间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O.05),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MAP、HR、R、SpO2均无明显差异(P〉0.05);BIS组的丙泊酚用量麻醉苏醒时间,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在丙泊酚静脉麻醉胃肠镜中,通过BIS监测麻醉深度下,可避免盲目使用丙泊酚的相对过量.缩短麻醉苏醒时间。显著减少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喉罩通气下全凭静脉麻醉(TIVA)和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在保胆取石术中围手术期对血液动力学,病人术毕清醒时间及清醒质量的影响,探讨保胆取石术适宜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保胆取石术的病人68例,随机分成喉罩组与气管插管组,行机械通气,监测不同时间点病人的SBP、DBP、HR,BRS的变化,根据SBP和BIS调控麻醉深度,记录整个麻醉过程中麻醉药用量,术毕病人清醒拔管。结果:置管后血液动力学变化、术后拔管患者烦躁发生率,咽、喉疼痛发生率,清醒时间、异丙酚的用量及瑞芬太尼用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通气下全凭静脉麻醉行保胆取石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术中所需静脉药用量少,清醒快,术后咽痛发生率低,清醒即刻不躁动,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舒芬尼和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麻醉(TCI)与传统全凭静脉麻醉(TIVA)对老年患者行开胸肺叶切除时血流动力学、意识和苏醒的影响。方法:60例全身麻醉下行肺叶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n=20),舒芬尼初始靶浓度为0.2ng/ml TCI(Ⅰ组)、舒芬尼初始靶浓度为0.3ng/ml TCI(Ⅱ组)、舒芬尼+丙泊酚单次输注、连续输注(Ⅲ组)。在麻醉的不同阶段分别设定不同的舒芬尼靶浓度,同时根据病人意识情况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调整丙泊酚靶浓度,记录入室时(基础值base)、气管插管前即刻(T1)、双腔管调整到位时(T2)、气管插管后3min时(T3)、手术切皮时(T4)、手术后15min(T5)和拔管即刻(T6),记录MAP、HR、BIS、丙泊酚、舒芬尼用量及术毕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3组间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尼用量Ⅰ组与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用量Ⅰ组与Ⅱ组和Ⅲ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尼0.2~0.6ng/ml靶控输注既能保证充分的镇痛和足够意识水平深度,有利于术中控制性降压,又不影响中等长度手术患者的术后苏醒和拔管;而单次和持续输注30~40ml/h,亦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且舒芬尼和丙泊酚用量明显小于靶控输注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