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为下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解剖观测了下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 ;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 ,观测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 :下肢所有皮神经都有营养血管伴行 ,在神经旁形成纵向血管链 ,除营养神经外 ,发出众多皮支与深筋膜血管网、皮下血管网广泛吻合营养皮肤。结论 :以下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前臂皮神经伴行血管蒂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 34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上肢标本上 ,解剖观测了前臂皮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外径。结果 :所有皮神经均有营养血管伴行 ,所有穿支血管均有 1~ 2条伴行静脉 ,且在穿出深筋膜部位上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 :可以设计以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前臂皮神经伴行血管蒂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4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前臂皮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外径。结果:所有皮神经均有营养血管伴行,所有穿支血管均有1~2条伴行静脉,且在穿出深筋膜部位上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可以设计以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4.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腓浅神经有伴行营养血管,其伴行血管在其神经束间及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所形成的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营养筋膜皮肤。结论:可设计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隐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隐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灌注1/10中国墨汁,观测营养血管的血供范围。结果:隐神经的营养血管在其神经束间及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所形成的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营养筋膜皮肤。结论:以隐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足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
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腓肠神经的行走、分支情况,神经伴行营养血管的来源、口径、穿出深筋膜的位置,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关系,以及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关系进行显微解剖研究,设计出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鲜成人下肢标本14个,从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对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既营养神经,同时也沿途发出许多细小的分支营养皮肤。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血供可靠,静脉回流充分,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背微型皮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解剖观测10具成年人体标本(20侧上肢)的手背皮神经及其伴行血管,设计出以手背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35例36块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结果手背皮神经来源于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手背支,在手背共有7条左右分支,均有相应的伴行血管,可设计7种逆行岛状皮瓣。本组运用了其中6种36块皮瓣,皮瓣大小为1.5cm×2cm~4cm×5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0例获随访1个月至1年,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结论手背微型皮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能够修复拇指以及其余四指近、中节皮肤缺损,皮瓣血供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是一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8.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是带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一种 ,它是指以皮神经周围及皮神经内血管网状丛血供为成活基础的轴型皮瓣 ,该类皮瓣最早由Bertelli[1] 于 1 991年开始解剖研究报道 ,次年 ,Masquelet[2 ] 、Bertelli[3] 、Taylor[4 ] 等也经过解剖研究再次证实了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的密切关系 ,指出 :任何一条皮神经必然伴行一条皮动脉轴。根据此解剖情况 ,Bertelli[5、6] 报道了以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丛供血的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国内宋建良[7] 、王和驹[8] 、刘…  相似文献   

9.
拇指皮肤的缺损,多采用带蒂皮瓣修复,如:食指固有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邻指皮瓣等。自1992年Bertell提出了以手部皮神经旁伴行血管供血的皮神经逆行皮瓣。主要为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背侧支,为此,我科在对手部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岛状皮瓣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特别是拇指末节桡侧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0.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法国Masquelet、巴西Bertelli、澳大利亚Tavlor等,先后研究了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证实任何一条皮神经必然伴行一条皮动脉轴,同时指出,在深筋膜上,皮神经伴行血管在营养神经的同时,发出许多皮支供养相应区域的皮肤。伴行血管口径细小,有时还呈丛状分布环绕神经走行,因此不能将血管从神经旁游离作为岛状皮瓣供养血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远端为蒂的逆行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远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12例,解剖观察小腿皮神经及营养血管的来源、行径.分支分布及营养血管的外径,特别是营养血管与知名血管的吻合关系:结果:小腿皮神经都有起源于知名血管的营养血管伴行,在神经旁形成3条皮神经营养血管链,除发出分支营养神经外,还发出皮支营养皮肤。结论:以远端为蒂的逆行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用于修复小腿远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小腿后部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用成人下肢标本25侧,解剖观察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与其它血管的吻合。结果 腓肠神经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肠内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主要是腘窝中间皮动脉,腓肠外侧皮神经的营养动脉主要是腘窝外侧皮动脉,并与腓动脉的肌间隔穿支、肌皮穿支之间存在诸多吻合,形成血管链,并与神经、小隐静脉构成神经血管复合体。结论 以小腿后部神经血管复合体为蒂可以设计截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和足踝部的组织缺损。方法:以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和腓肠神经为轴线,分别根据手或足踝部受区大小、部位、供一受区距离设计出逆行岛状皮瓣。结果:腌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4例。前壁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虎口部创面1例,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撕脱伤1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根据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管相互交通的关系设计出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手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血供可靠、简便快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38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防腐标本上 ,解剖观测了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走行、分布、神经的横径、营养血管的来源、外径及吻合。并在 2侧新鲜标本营养血管内灌注墨汁 ,观测血供范围。结果显示 :股外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行走于髂髌连线上 ,营养血管来源于旋髂浅动脉、股直肌肌皮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肌皮动脉、股外侧肌肌皮动脉 ,在神经旁相互吻合形成纵向血管网 ,除营养神经外 ,发出 7~ 10支皮支营养神经两侧的皮肤。因此可设计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应用手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手部掌背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及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7例(19指)。男14例,女3例。年龄31~68岁。皮瓣大小为2.0cm×1.5cm~8.0cm×3.0cm。皮瓣供区植皮。结果:临床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7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色泽、弹性好,手指功能良好。结论:桡神经浅支及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不损伤主要血管、神经,操作简单,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16.
阔筋膜张肌游离肌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进行阔筋膜张肌游离肌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按局部层次对用福尔马林固定的25具(共50侧)成人尸体进行逐层解剖并观测阔筋膜张肌的血管、神经以及其与临近结构的关系.结果:阔筋膜张肌营养血管主要来自于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其神经主要来自于臀上神经的下支,血管和神经行程较恒定,在分离寻找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时,应注意保护浅层的股外侧皮神经.结论:阔筋膜张肌有自身较长的血供和神经来源,是良好的游离肌皮瓣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