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两种国产去白细胞滤器在滤除白细胞对血液滤白效果及血液质量的变化。方法:分别用两种不同国产去除白细胞滤器的血袋采集全血各50袋,分为A、B组。在低温滤白柜中滤除白细胞。分别检测,分别留样。计算白细胞残留量及红细胞回收率。结果:两组滤前、滤后白细胞、红细胞、容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滤后与滤前白细胞、红细胞、容量比较均有所降低,以白细胞降低尤为明显。结论:两种去白滤器均可有效去除全血中的白细胞,过滤后的全血符合血液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白细胞滤除方法及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溶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6月街头采集的全血400袋,采集后均储存在2-6℃冰箱,按照不同采集时段将血液平均分成4组,每组100袋,第1组采集后4h内,第2组采集后4-12h,第3组采集后12-24h,第4组采集后24-48h,将每袋血液标本平均分成2份,分别经直接混匀过滤法,以及少量血浆浸润滤盘过滤法制备滤除,分析滤出方法不同,时间段不同对红细胞溶血率及白细胞残留量的影响。结果:去白血液血浆浸润滤盘过滤法显示4-12h储存后白细胞残留量。明显低于直接混匀过滤法(P0.05),细胞溶血率及畸变率最低,白细胞残留量最少,同直接混匀过滤法相比较优势明显(P0.05)。结论:全血采集后在2-6℃冰箱内储存4-12小时,用少量血浆浸润滤盘过滤法效果最佳,细胞溶血率及畸变率最低,白细胞残留量最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白细胞滤除方法对血液质量的影响,选择并建立合适的制备方法。方法采用采血袋与滤器一体的多联采血袋,分别采用直接过滤法、制备后过滤法对采集的全血和制备的悬浮红细胞进行白细胞过滤,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析过滤后血液相关质量指标。结果制备后过滤法可以制备各种血液成分,保障了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8h后直接过滤法适合用于乡镇或路程较远的县城采血、减少滤器堵塞情况。制备后过滤法、6h内直接过滤法与8h后直接过滤法白细胞残留量、血红蛋白含量、过滤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过滤法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均符合GB18469-2012要求,使血液更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制备去白细胞血液中不同血液滤白时机对结果的影响.方法:按照采血点的距离以及血液成分制备具体需要,选择不同滤器采血袋完成抗凝全血的采集,分为三组:常温组、2~6 h冷藏组、8~48 h冷藏组,对白细胞进行滤除,完成血红蛋白、白细胞、血细胞比容、红细胞以及过滤时间的测定,对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滤除率、白细胞残留量进行计算.结果:三组比较白细胞残留量、过滤时间差异明显,血红蛋白含量差异不明显.结论:滤器不同,最佳滤白时机也不同,实际必须准确把握,保证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5.
贮存前白细胞过滤对血小板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机采血小板在贮存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变化 ,以及机采血小板同时进行白细胞过滤对贮存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 2 0例血小板供者 ,随机分为机采血小板同时过滤白细胞组 ( 994- EF组 )和机采时不过滤白细胞组 ( 994- E组 ) ,贮存 5 d。在 0、3、5 d分别采样检测 IL- 1 β、IL- 6、TNF- α含量和白细胞计数 ,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994- EF组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残存白细胞量大大低于 994- E组 ( P<0 .0 5 ) ;IL- 1 β、IL- 6、TNF- α细胞因子水平 994- EF组保存期间无明显变化 ,994- E组则随保存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结论 :采集过程中直接进行白细胞去除可有效阻止血小板贮存过程的细胞因子蓄积 ,从而有助于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 ,同时避免机采后再单独加用白细胞滤器在开放环境下可能引起的细菌污染。  相似文献   

6.
黄丽平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67-67,69
目的分析即滤型联袋滤器在不同过滤时机滤除白细胞前后的效果。方法随机收集全血80袋,检测4组不同过滤时机过滤前后的理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即滤型联袋滤器滤除白细胞在全血采集后2-8h过滤效果较好,过滤后未增加红细胞常溶血现象,血浆FHb未发生明显变化,过滤后Ⅷ因子含量有部分减少,但浓度均可达到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标准,血液容量损失为10%左右。结论滤型联袋滤器储存前过滤操作简便易规范执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对不同保存时期红细胞的质量影响.方法 随机采集10名志愿健康献血者全血400×10袋,常规分离血浆制备成悬浮红细胞2μ×10袋.根据配对设计方法,将血液等量分成两份1μ×20袋,其中10袋在2~4℃静置2~4h后用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制备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为滤过组,另10袋不做其它处理直接保存悬浮红细胞(CRCs)为对照组.在两组相同保存期0、7、14、21、28、35d分别测定: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R;2)保存期红细胞形态观察;3)红细胞ATP水平;4)悬浮红细胞上清液检测钾离子K+、乳酸脱氢酶LDH.结果 两组MCV,RDWR随保存时间延长未见明显改变P〉0.05.两组红细胞ATP水平随保存期延长逐渐下降无显著差异P〉0.05,保存35d时两组红细胞ATP水平下降至0.92mmol/L、0.97mmol/L以下,同时镜下观察到对照组有10%左右、滤过组5%左右红细胞棘状样变,但未见畸形红细胞.对照组和滤过组K+随保存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对照组增加速度略高于过滤组,至保存期14d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与滤过组相比对照组LDH增加速度明显高于滤过组,除0d外其他保存期两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 过滤组可见LDH水平明显抑制,K+增加速度相对较缓.两组红细胞ATP水平随保存期延长逐渐下降,并出现数量和程度不等的红细胞棘状样改变,提示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可能更有利于红细胞保存.  相似文献   

8.
探讨白细胞过滤前全血不同的保存时间对过滤去白后溶血及去除WBC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血液未过滤及过滤前保存时间不同进行分组,并对过滤组随机分成过滤前保存4h、12h、24h三组(每组40袋)血液进行过滤前、过滤后血细胞计数。蛄果:过滤组24h与过滤组12h、4h及未过滤组相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4h、12h、24h三组血液过滤后白细胞均有显著改变,P〈0.01,白细胞去除率分别是95.63%、99.97%、和99.96%。结论:采血后(4±2)℃冷藏冰箱保存12h滤除白细胞能有效防止溶血的发生,提高白细胞去除率,减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血站型白细胞滤器过滤中溶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血站型白细胞滤器对采集后的血液立即进行过滤,然后离心分离血液成分,可避免破坏血袋密封性而带来细菌污染的危险[1].但是血站型白细胞滤器直接过滤时产生红细胞溶血现象较多.我们采用血浆浸润法有效地克服了血站型白细胞滤器过滤中溶血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胡建  林武存  李兵 《重庆医学》2006,35(12):1070-1071
目的观察血液经白细胞滤器滤过处理(滤除血液白细胞)后红细胞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选择42例入库合格血液,应用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白细胞,过滤前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中切黏度、低切黏度、全血还原黏度)检测。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和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游离Hb等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测定。结果经白细胞滤器处理后,红细胞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变,血液黏度轻度下降。结论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去除血液中白细胞对红细胞、血液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过滤去除白细胞过程中的红细胞溶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过滤去除白细胞过程中红细胞溶血的原因 ,寻找解决方案。方法 采用不同处理模式 :先过滤后离心 /先离心后过滤、用 /不用生理盐水预浸润滤器制备红细胞悬液。 4 8u全血 ,其中 30u全血 ,每单位分为 3份 (A、B、C袋 )。按A、B、C袋将 30u全血分为 3组 ,并分别给予不同处理。A组为对照组不过滤 ,B组为先离心后过滤组 ,C组为先过滤后离心组。B ,C两组过滤前均未用生理盐水浸润滤器。另外 1 8u全血在过滤前用生理盐水浸润滤器 ,然后采用先过滤后离心模式处理。测定各组RBCs的游离血红蛋白和K+ 浓度。结果 在不用生理盐水预浸润滤器的条件下 ,过滤后的红细胞悬液Hb和K+ 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其中先过滤后离心模式制备的红细胞悬液Hb和K+ 的浓度明显高于先离心后过滤的红细胞悬液 (P <0 .0 5 ) ,采用生理盐水预浸润处理后过滤的红细胞悬液Hb和K+ 的浓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现用的滤器过滤去除白细胞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红细胞溶血 ,先过滤后离心模式较先离心后过滤模式更容易导致红细胞溶血 ,预先用生理盐水浸润滤盘 ,能有效地减少过滤引起的溶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团体献血采集的全血在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下保存,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方法 以2021年4月血站内团体献血采集的血液为研究对象,选取30袋300 ml全血。每袋300 ml全血立即均分为3份,3组,每组30袋。分别保存在(4±2)℃贮血冰箱(对照组)、(18±2)℃室内(实验1组)和(22±2)℃室内(实验2组)。每组取10袋分别于6 h、8 h、10 h运回成分制备科。成分制备科接收血液后在1 h内将全血分离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2周后将新鲜冰冻血浆取出,采用虹吸法1~6℃水浴制备成冷沉淀凝血因子。结果 全血在(18±2)℃和(22±2)℃保存6 h、8 h和10 h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Ⅷ因子含量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含量均符合国标要求。全血(22±2)℃保存10 h制备成冷沉淀凝血因子Ⅷ因子含量不符合国标要求。结论 为保证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团体献血在(18±2)℃保存的全血应10 h内运回,(22±2)℃保存的全血应8 h内运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白细胞滤器过滤的基础上应用尼龙棉过滤白细胞的效果,以期进一步降低经血传播疾病及发生白细胞免疫的风险。方法随机选取大连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中体检合格、各项生化指标筛查均合格的献血者血液样本30例。经正常白细胞滤器过滤后的红细胞悬液5 m L为对照组,再经尼龙棉吸附作为实验组,进行白细胞涂片分类检查、白细胞残留数检查和凝血因子Ⅷ的检查。结果经过尼龙棉吸附后小细胞即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下降(P<0.05),白细胞残留数明显下降(P<0.05),经过尼龙棉过滤后的凝血因子Ⅷ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在使用白细胞滤器过滤的基础上加用尼龙棉过滤可减少淋巴细胞数量,改善输血效果,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去除白细胞对库存血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去除白细胞后为存血流变特性的变化。方法 选择60例健康献血员,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去白细胞组,B组为对照组。应用去白细胞输血滤过器去除白细胞,常规保存,取新鲜血(采集后1h)、1周、2周及3周4个时相点。进行白细胞、红细胞计数及全血高切粘度、中切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AI)和刚性指数(IR)检测。结果 滤过后白细胞显著减少(P<0.01)。在3周保存时间内,白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球压积无显著变化,两组高切粘度在第3周显著升高,而低切粘度下降。血浆粘度、AI和IR随保存时间延长进行性下降。两组间比较在第3周AI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滤过能有效降低血流中的白细胞。去除白细胞训存血可能有利于保护红细胞的聚集性,对血液粘度及红细胞变形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全血和悬浮红细胞进行白细胞过滤液效果比较,找出两者过滤效果的差异。方法测定全血与悬浮红细胞过滤后白细胞清除率和红细胞回收率参数指标。结果全血与悬浮红细胞过滤后白细胞清除率和回收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血与悬浮红细胞过滤效果无差异,但对红细胞保存功能是否有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航海过程中血袋摆放方式对红细胞表达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于出航训练当日,采集4位健康志愿者全血,按常规方式制备红细胞悬液,每份均分成4份,1份作为对照组保存在医院输血科冰箱,采用直立贴放方式,另3份作为实验组分别采用平铺码放、直立贴放、垂挂固定3种方式同置于舰载储血冰箱。训练结束后,立即检测送至实验室检测红细胞黏附分子CD58, CD44, CD47的表达。结果与陆地保存红细胞比较,航海条件下舰载冰箱直立贴放保存的全血中红细胞表达CD44和CD47的水平显著升高,平铺码放保存的红细胞表达CD58的水平显著降低。结论从表达黏附分子角度,航海条件下,红细胞适宜采用直立贴放方式保存于冰箱中。  相似文献   

17.
对保存3d的全血制备洗涤红细胞质量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血液采集后在 (4± 2 )℃保存 3d的全血对制备不同洗涤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 :取存放在4℃冰箱 3d之内不同时间段的全血经制备洗涤后 ,测定其制品的白细胞清除率 ,蛋白清除率 ,红细胞回收率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控制 [1 ]。结果 :4℃存放 3个时间段的血液对洗涤红细胞质量影响不大 ,但洗涤前溶血性试验表明第 3天保存全血对红细胞损伤程度略高些。结论 :尽可能使用 3d之内全血洗涤红细胞 ,相对可保证洗涤红细胞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张西春  曹丽  王晓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9):1976-1976
目的:了解血液采集后在(4±2)℃保存3 d的全血对制备不同洗涤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取存放在4℃冰箱3 d之内不同时间段的全血经制备洗涤后,测定其制品的白细胞清除率,蛋白清除率,红细胞回收率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控制[1].结果:4 ℃存放3个时间段的血液对洗涤红细胞质量影响不大,但洗涤前溶血性试验表明第3天保存全血对红细胞损伤程度略高些.结论:尽可能使用3 d之内全血洗涤红细胞,相对可保证洗涤红细胞质量.  相似文献   

19.
陈保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6):3544-3545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一次性使用白细胞滤器去除率的试验方法。方法:采用成分制备的白膜,经生理盐水稀释后,使用分浆器与滤器连接,利用静压差进行过滤,测定滤前和滤后白细胞,计算白细胞去除率和残留量。结果:白膜法测定结果与过滤全血测定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白膜法可替代过滤全血测定白细胞残留量和滤除率,同时可节省血源减少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普通过滤器和白细胞过滤器两种过滤器过滤前后血液质量变化,取过滤前后血袋内的血样2mL做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变化(盐水法)检测;同时观察临床是否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结果,白细胞及血小板的滤过率分别为98.19%和61.63%(P<0.05),其余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试验等均无明显变化(P>0.05);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白细胞过滤器组为3.57%(1/28),普通过滤器组为21.43%(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2,P<0.05)。表明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有选择地滤除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