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有实验表明移植心肌梗死区的骨髓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心肌细胞并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达到修复梗死心肌并改善受损的心脏功能。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设计:自身前后对照。单位:湘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对象:选择2004-06/2006-12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16例,女11例,年龄34~74岁,平均(61±9)岁;纳入标准:①入选发病超过6h。②心电图、酶学动态的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③心功能在Ⅰ~Ⅱ级之间。④发病后急诊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梗死相关血管血流恢复至TIMI3级。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方法:手术过程: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周后经皮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通道,用指引导丝将微灌注导管送入支架内后,将分离的骨髓干细胞悬液经微导管中心腔内注入梗死血管远端。术后评价:移植前、后分别行24h动态心电图评估;移植前和移植后6,12个月检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心肌灌注缺损指数。术后6,12个月随访观察恢复及并发症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左室射血分数、心肌灌注缺损指数。②24h动态心电图评估结果。③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纳入患者2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左室射血分数、心肌灌注缺损指数:术后6,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移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灌注缺损指数均低于移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动态心电图结果:患者均无新的心律失常类型出现,无心律失常的增多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出现。③随访评估:经冠状动脉内移植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无患者支架内狭窄。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可行,术后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功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10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①21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每组7只。②心肌梗死模型制作3周后,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分别在梗死周边区域注射100μL细胞培养基或干细胞悬液,对照组不处理。③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评价心室重塑。处死动物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查梗死区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各组兔心脏超声检测结果:与心肌梗死组相比,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56.27±1.73),(69.41±3.19)%,P<0.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10.25±0.89),(8.13±0.79)mm,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13.82±1.02),(11.24±1.21)mm,P<0.001]、室壁运动明显改善。②各组细胞凋亡检查结果: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凋亡显著降低[(14.00±0.31)%,(4.30±0.57)%,P<0.001]。结论:干细胞移植可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预防心室重塑,具有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但其在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后移植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中,能否改善近期及远期的心功能,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氮胞苷诱导4周后,体外DAPI标记.新西兰兔随机均分3组,假手术组:打开胸腔1 h后缝合胸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冠状动脉结扎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1 h在梗死周边区用微量注射器分4点注射诱导后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急性心肌梗死组:造模后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3 d,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变化.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后3 d,4周心脏标本中均发现有DAPI标记的阳性细胞,呈散在分布于瘢痕周边区并沿心肌纤维排列方向走行.移植后3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相比,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无明显差异,心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善;移植4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相比,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背景:已证实在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类心肌细胞转化,但移植这种经诱导的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更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改善,尚有争议.目的:对比观察经5-氮胞苷诱导和末经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新西兰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心肌梗死组织周边区注射PBS,经5-氮胞苷诱导或未诱导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3 d、4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以评价心功能变化.结果与结论:兔前降支结扎后,心功能明显下降;移植3 d后,各组动物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均无显著芹异,说明无论是否在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短期对兔心功能无明显改善;移植4周后,与注射PBS的动物比较,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降低心肌梗死兔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提高射血分数,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是否经5-氮胞苷诱导对心功能改善程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移植方法与心功能改善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2/2005-10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中心和机能中心完成。体外获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后观察前壁心肌颜色变苍白、收缩力减弱、心电图相应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确定心肌梗死模型建立。将建模成功的大鼠分成4组,每组10只,2周后进行细胞移植。静脉对照组:尾静脉注射L-DMEM0.6mL;静脉移植组:尾静脉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6mL;心外膜对照组:在大鼠心肌梗死区分8点注射L-DMEM0.6mL;心外膜移植组:在大鼠心肌梗死区分8点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6mL。移植4周后检测大鼠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心功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肌钙蛋白T的表达。结果: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移植前比较,静脉对照组与心外膜对照组心脏功能逐渐恶化,左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降低。静脉移植组与心外膜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均较移植前升高,并且心外膜移植组高于静脉移植组[移植前:左室射血分数:(27.09±2.46)%,(26.62±2.31)%,短轴缩短率:(24.09±3.13)%,(24.52±3.01)%;移植后:左室射血分数:(35.12±2.68)%,(46.31±3.15)%,短轴缩短率:(28.32±3.68)%,(32.38±2.35)%,P<0.05]。与静脉移植组相比,心外膜移植组左心室收缩压、左室压力变化最大上升速率、左室压力变化最大下降速率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压降低[静脉移植组:(105.27±5.56)mm Hg,(18.02±3.63)mm Hg,(4595±389)mm Hg/s,(3768±525)mm Hg/s;心外膜移植组:(123.89±9.64)mm Hg,(13.79±3.92)mm Hg,(4988±513)mm Hg/s,(4193±563)mm Hg/s,P<0.05]。②心外膜移植组和静脉移植组梗死心肌内均可见5溴脱氧尿嘧啶阳性移植细胞,对心肌肌钙蛋白T呈阳性表达。结论:心外膜移植细胞和静脉移植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并且心外膜途径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改善程度强于静脉移植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ENTRAL、EMbase、Web of Knowledge、VIP、CNKI、CBM和Wan Fang Data数据库,查找所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性心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4年3月31日。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而后采用Rev Man 5.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RCT,包括37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安全性:与常规治疗相比,骨髓干细胞移植3个月后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1,95%CI(0.38,1.72),P=0.58]。2疗效:与对照组相比,骨髓干细胞移植3个月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增加[WMD=3.86,95%CI(2.53,5.20),P<0.000 01]、6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增加[WMD=5.54,95%CI(3.02,8.06),P<0.000 1],3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增加[WMD=22.12,95%CI(7.78,36.46),P=0.003],6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增加[WMD=102.79,95%CI(50.16,155.41),P=0.000 1],3个月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减小[WMD=–4.00,95%CI(–5.87,–2.13),P<0.000 1];但在3个月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WMD=–0.37,95%CI(–1.67,0.93),P=0.57]和6个月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WMD=–0.70,95%CI(–2.76,1.36),P=0.51]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果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RCT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实验以移植后3个月、6个月时间超声心动图客观指标评估了自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老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4—06/2006—06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7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69岁,心功能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50%。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自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的方法,其中2例骨髓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后获得,5例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后分离外周血获得干细胞悬液。将采集的干细胞悬液经0ver-the-wire球囊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观察自体干细胞动员,培养,采集和回输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在移植前、移植后3月、6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和心功能变化,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及6min步行距离。结果:7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移植3个月后,心功能得到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收缩期内径及射血分数变化不大,6min步行距离有所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移植6个月后,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收缩期内径及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积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6min步行距离也有明显提高(P〈0.05)。整个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老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客观指标评估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有关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试验多集中在心肌梗死方面,对原发性心肌病研究尚少,且尚未见到两者对比的相关报道。目的:比较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修复缺血及非缺血所致无功能心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8例拟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A组与试验A组,3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B组与试验B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在介入治疗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相应冠状动脉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个月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和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移植后3个月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较移植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试验组间仅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移植前、对照A组和试验B组均明显减小(P<0.05),而试验B组仅较移植前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经冠状动脉途径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无功能心肌的修复是安全有效的,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扩张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9.
背景:RhoA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能有效抑制心肌梗死后的心肌肥大.目的:观察法舒地尔联合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鼠心功能的影响,探讨两者是否具有协同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扩增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另选取42只雌性SD大鼠结扎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成3组.干细胞组,干细胞+法舒地尔组梗死心肌中移植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干细胞+法舒地尔组同时给予法舒地尔治疗,梗死组不干预.4周后.以二维超声心动图分析心功能变化,SRY-PCR检测大鼠Y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SRY,Western-Blot 检测RhoA蛋白表达,并进行病理观察.结果与结论:与梗死组比较,于细胞组和联合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收缩末内径均显著减小(P<0.01),射血分数均显著升高(P<0.01).其中干细胞+法舒地尔组变化幅度优于细胞移植组(P<0.05).干细胞组和联合组基因有SRY表达,梗死组未榆测到基因SRY.干细胞+法舒地尔组RhoA蛋白表达水平较梗死组、干细胞组显著降低(P<0.05).病理观察干细胞组和联合组心肌修复优于梗死组,干细胞+法舒地尔组较干细胞组明显.结果表明单纯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移植以及法舒地尔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减少心室扩张程度,两者联合情况下效果最佳,对心肌梗死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最近的研究表明,应用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取代受损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心肌细胞的数量,但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2005~2008年相关文献显示,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鲜见.观察外周血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安全性及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12/2007-09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42例,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 (56±3)岁.入选标准:年龄 < 65岁;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病变;左室扩大;射血分数≤ 45%;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根据是否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干细胞移植组15例及对照组27例,干细胞移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动员自身骨髓干细胞,连用5 d,第6天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将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经over the wire球囊导管注入左前降支,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照组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经冠脉回输过程中,观察其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在移植前及移植后3个月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左室形态及心功能指标、室壁节段运动指数,比较两组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干细胞移植组冠状动脉内移植术后心脏收缩末容积明显减小,舒张末容积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高,左室壁节段运动指数明显减低(P < 0.01),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后上述指标略有改善,但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干细胞移植组术后心脏收缩末容积、舒张末容积降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高、左室壁节段运动指数减低(P均 < 0.01).干细胞移植组未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心肺复苏等心脏事件,对照组1例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心脏事件,两组术后3个月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经冠状动脉内移植自身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是安全的,近期观察可改善心功能,有效减轻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超声检测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骨髓干细胞水凝胶复合物注射前后心功能,评价该方法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56只兔建立左室前壁AMI模型,制备BrdU标记骨髓干细胞(BMSCs)水凝胶复合物.AMI后1周存活兔52只分为4组行梗死区心外膜注射:①处理组(A组),BrdU标记BMSCs水凝胶复合物;②阳性对照组(B组),BrdU标记BMSCs;③材料组(C组),BrdU标记后水凝胶;④空白组(D组),等量胎牛血清.分别于AMI造模前、AMI造模后1周及心外膜注射处理后4周对4组兔进行超声检查.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AW)、左室射血分数(LVEF),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分析左室前壁、前室间隔基底段、中段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及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VE).结果 与AMI造模前比较,AMI造模后1周4组AMI模型兔LVDd显著增大,AM厚度显著变薄,LVEF显著减低,梗死局部Vs、VE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MI造模后1周比较,心外膜注射后4周材料组与空白组LVDd、AM厚度、LVEF及梗死局部Vs、VE无显著变化;处理组与阳性对照组LVDd显著减小,AM厚度显著增厚,LVEF及梗死局部Vs、VE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处理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 骨髓干细胞水凝胶复合物可有效治疗心肌梗死,改善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梗死局部收缩、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s)移植对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自体MBMCs移植,分别于术前以及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内进行心脏超声和^90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0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技术测定心肌梗死区室壁厚度(1WT)、运动速度(IWMV)、左室舒张末内径和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缩短分数、缺血性二尖瓣反流,^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后对所得即刻图像和4h延迟图像进行评分。结果自体MBMCs移植术后与术前相比局部心脏收缩功能明显改善,表现为1WT增加,IWMV增加(P〈0.05)。自体MBMCs移植术后与术前相比整体收缩功能亦有改善,表现为左室舒张末内径及收缩末内径减小(P〈0.01),左室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提高(P〈0.05)。自体MBMCs移植术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明显好转(P〈0.05).^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图像评分结果显示,自体MBMCs移植术后与术前相比缺血区心肌灌注明显增强(P〈0.05)。结论自体MBMCs植人心肌梗死区及其边缘区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3.
郭宏  宋霞  马秋霞 《中国临床康复》2008,12(8):1533-1536
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诱导因素。 方法:由本文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60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作用机制。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诱导因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最终纳入23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及多项分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分化为肌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变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能够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并促进了新血管生成,减少心室重构,即移植后的干细胞在缺血受损伤的心脏微环境中与宿主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分化为有效的心肌组织,同时还可分泌促进血管生成的血管生成素配体和细胞因子,进一步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③体内外环境诱导因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各种微量因素及微环境中各种细胞因子的调节可以提高干细胞定向分化的效率。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脏疾病治疗中已表现出独特的优越性,然而其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种全新策略目前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为了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更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仍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NYHA心功能Ⅱ~Ⅳ级、心肌存在灌注缺损且左心室射血分数<40%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0例,均通过冠脉动脉造影于冠状动脉内分别注入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随访3个月并记录不同时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等指标,并通过24hHolter方法记录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观察组术后1,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减小(P<0.05),对照组较术前增加(P<0.0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较术前增加(P<0.05),与1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降低(P<0.05),对照组较术前降低(P<0.05);2组恶性临床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余钷  黄志培 《临床急诊杂志》2010,11(4):214-215,218
目的:探讨应用美托洛尔和卡托普利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目的在于能否减轻免疫介导心肌损伤及改善慢性心室重构。方法:73例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随机分3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治疗1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2组在治疗1组的治疗基础上同时加用卡托普利。观察治疗前后的心率(HR)、心胸比、血压、左室腔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前后HR、心胸比与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LVDd、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1组无心衰组好转较心衰组更显著;治疗2组有心衰组好转较无心衰组更显著;③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的增加有关。结论:应用美托洛尔及卡托普利对DCM的干预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改善扩张型心肌病的慢性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近来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实验拟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8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SD大鼠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提取体质量120-150g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取体质量180—200g雄性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穿线不接扎血管;PBS溶液注射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PBS液;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组8只。③实验评估:于术后1,28d行心脏超声检测,测量大鼠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以评价心脏功能,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移植细胞存活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24只建模成功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28d,心脏超声检测显示与注射PBS溶液相比,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射血分数:(30.76±3.39)%,(24.06±4.71)%,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29.33±4.87)%,(23.05±3.94)%,P〈0.05;左室舒张末期直径:(6.45±0.47)mm,(7.81±0.31)mm,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心肌梗死后即刻心外膜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宿主体内存活。③与注射PBS溶液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表达(P〈0.05),同时增加白细胞介素10表达(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用99Tcm-MIBI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价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高海拔地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及心肌灌注的变化.方法 33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8例(对照组)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余14例(移植组)在此基础上行干细胞移植术.均于术前及术后6和12个月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结果 干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移植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提高8%~9%,而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LVEF改善程度均低于移植组.结论 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和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后对左心室局部和整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选取24例男性AMI患者作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发病24 h内均接受PCI,试验组患者于术后7~14天内接受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及TDI检查.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TDI测量二尖瓣瓣环及左心室壁相应梗死部位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S_a、S_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_a、E_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_a、A_m),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S_a、S_m、E_m、E_a/A_a及Em/Am均明显提高;术后3个月及6个月LVEF及E_a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自体BMMNC移植较常规PCI更有助于AMI患者局部及整体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善;利用TDI可对其进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9.
背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明显升高,心肌组织中也有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通过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可以阻断细胞因子参与的恶性循环,改善心功能.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经过高位硬膜外阻滞术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变化. 设计病例-对照分析.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检验科,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的检验科和心内科. 对象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内科2001-10/2002-05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5例,随机分为高位硬膜外阻滞组和常规治疗组,高位硬膜外阻滞组22例,男15例,女7例;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9例,Ⅳ级9例.常规治疗组13例,男11例,女2例;心功能Ⅱ级1例,Ⅲ级5例,Ⅳ级7例.同期选择本院的健康体检者21例,男13例,女8例. 干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分别采用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及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只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清晨抽取空腹肘静脉血3 mL,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 结果56例观察对象的血样均合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13.9 n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1.22 ng/L),(z=-3.072,P<0.05).②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水平(11.42 ng/L)较治疗前(20.42 ng/L)明显下降(z=2.582 9,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水平相似(12.16 ng/L12.80 ng/L,z=-1.89,P>0.05).高位硬膜外阻滞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水平差值(-2.04 ng/L)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0.28 ng/L),(z=3.182 9,P<0.01).③扩张型心肌病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1 306.17±1.46)ng/L]高于健康对照组[(1 078.95±1.23)ng/L],(t=2.51,P<0.05).④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组治疗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1 086.68±1.34)ng/L]低于治疗前[(1 328.01±1.51)ng/L,(t=2.145,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相似[(1473.33±1.66)ng/L(1 331.07±1.52)ng/L,t=-1.06,P>0.05].结论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都明显下降,而常规治疗组未见此效果,表明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对细胞因子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优于常规治疗.高位硬膜外阻滞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与其阻滞效应中的全面抑制心脏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对体液免疫系统的激活及阻断其恶性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