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阳光  黄癸卯 《海南医学》2005,16(10):82-83
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的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病例共19例,对其X线、CT、核素扫描的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在以上病例当中,先发现转移灶,然后发现原发灶的共17例;先发现原发灶然后查出骨转移的共2例,其中成骨型16例,混合型3例。结论 前列腺癌极易发生骨转移,以成骨型多见,患者的年龄较大,且多数为先发现转移灶,然后发现原发灶的临床特点。故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人多种临床因素与骨转移的相关性,探索前列腺癌病人骨转移的预测因素.方法 采用组间对照研究、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45例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例和同期35例前列腺癌无骨转移病例的年龄、ALP、PSA、ESR、Gleason评分、病理免疫组化中的雄激素受体(AR)表达及ki-67表达进行分析,探索上述指标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及对骨转移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 在各指标组间对照比较中,骨转移组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非骨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因素相关分析中,年龄、ALP、PSA、ESR、Gleason评分、AR表达及Ki-67表达等与骨转移均有相关性(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ALP、ESR、Ki-67表达等指标不是骨转移的独立相关性因素(P>0.05).PSA、Gleason评分及AR表达是骨转移的独立性因素,P值分别是0.008、0.013、0.005,OR (95% CI)分别是1.005(1.001,1.009)、5.356 (1.431,20.039)、18.594(2.460,140.524).PSA、Gleason评分及AR表达的cutoff值分别是67.1 ng/mL、7.5、2.5,灵敏度分别是55.6%、75.6%、84.0%,特异度分别是97.1%、82.9%、91.4%.结论 血PSA、前列腺癌组织Gleason评分及雄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程度是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因素,年龄、ALP、PSA、ESR、ki-67表达等指标并不能准确预测骨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例共20例,年龄43~85岁,平均74·7岁,对其X线、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均做了X线平片检查,4例做了CT和MRI检查,6例做了骨核素扫描。结果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例中,先发现骨转移,然后查出原发灶者16例,先发现原发灶,然后查出骨转移者4例。其中成骨型转移16例,混合型4例。结论前列腺癌属于亲骨性肿瘤,极易发生骨转移,成骨型多见。临床上以发病年龄较大,多数先发现转移病灶,后发现原发病灶为特点。影像特点以骨盆和脊柱为主的向心性转移多见。X线、MRI、核素扫描相结合对于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前列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前列腺癌裸鼠骨转移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细胞悬液,分别通过胫骨髓腔注射、左心室注射及尾静脉注射3种方法接种于裸鼠体内,定期进行影像学观测;8~16周后处死动物行病理切片检查,观察骨转移情况。结果经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鉴定,PC-3细胞经胫骨髓腔注射后,该组裸鼠于第2周出现骨转移表现,转移率为100%(7/7);左心室注射后,至第12周影像学检测到骨转移率为28.6%(2/7),处死动物后经病理学检查骨转移率为42.9%(3/7);而尾静脉注射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骨转移(0/7)。结论胫骨髓腔注射和左心室注射两种方法均能在短期内建立人前列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由于医学治疗上的进展,恶性肿瘤患者生存年限得到延长,临床上在检查过程中出现脊柱转移患者就明显增多,故临床上脊柱骨转移MRI检查的患者也明显增多,骨转移瘤在临床上仅次于肺和肝转移瘤,多见于老年人,以男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初诊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50例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例和同期前列腺无骨转移病例50例对照组进行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单因素分析中,年龄、PSA值、Gleason评分、有无包膜浸润、有无淋巴结增生与前列腺癌骨转移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28)、PSA值(OR=1.217)、Gleason评分(OR=7.023)、有无包膜浸润(OR=34.607)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年龄、PSA、Gleason评分和包膜浸润均是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高危患者应高度警惕骨转移,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癌(PCa)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首,易发生骨转移,现就我院自1998—2005年收治的32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99Tcm-MDP骨扫描病灶特点。方法 :306例前列腺癌患者均行99Tcm-MDP骨扫描,骨扫描不能确诊骨转移时再经CT、MRI和病理及临床随访等进一步确诊有无骨转移。结果:306例前列腺癌患者中,99Tcm-MDP骨扫描阳性病例数为183例,最终确诊骨转移者129例;阴性病例数为123例,最终7例确诊为骨转移。最终经CT、MRI和病理及临床随访等明确骨转移者总计136例,占44.44%。在136例骨转移患者中,99Tcm-MDP骨扫描诊断骨转移Ⅰ级病例数为59例,Ⅱ级病例数为31例,Ⅲ级病例数为46例。99Tcm-MDP骨扫描诊断骨转移总病灶数为648个,其中骨盆骨转移病灶数为197个(占30.40%);脊柱骨转移病灶数为163个(占25.15%);肋骨转移病灶数为125个(占19.29%);四肢骨转移病灶数为79个(占12.19%),其中股骨近端最常见为57个(占四肢骨的72.15%);胸骨转移病灶数为49个(占7.56%);颅骨及其他骨转移病灶数为35个(占5.40%)。结论:99Tcm-MDP骨扫描是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分级的首选检查方法,前列腺癌易发生骨转移的病变部位依次为骨盆、脊柱、肋骨、股骨近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PSA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量无前列腺疾病的正常组32例的PSA值与103例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值进行均值比较,有非常明显的差异(P<0.001);把103例前列腺癌组按PSA值大小分为4组,分别为1组:<20μg/L,2组:20μg/L~40μg/L,3组:40μg/L~60μg/L,4组:>60μg/L,进行骨显像阳性率卡方两两比较显示。结果:除3、4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随着PSA值的增加,其骨转移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搜集初诊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研究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前列腺癌患者120例,按照是否骨转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为骨转移者;对照组患者为无骨转移者。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包膜浸润、盆腔淋巴结增生、年龄、PSA值、Gleason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年龄(OR=1.301)、PSA值(OR=1.218)、Gleason评分(OR=7.026)、有无包膜浸润(OR=333.987)为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高危因素为年龄、PSA、Gleason评分和包膜浸润。  相似文献   

12.
核素骨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核素骨显像在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SPECT核素全身骨像探测及分析骨转移灶。结果:核素骨显像检出骨转移灶为100.0%,明显高于X线平片(29.0%)。结论:核素骨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建飞  马梓友  石贵宝  张宏 《吉林医学》2011,(29):6198-6199
目的:分析9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影像表现,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选择9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X线平片、CT片和MR片进行分析。结果:9例前列腺癌骨转移中,成骨型转移者5例,约占56%,病灶广泛累及腰骶椎、两侧髂骨、坐骨、耻骨。混合型转移者2例,约占22%,病变范围也较广泛,主要位于骶骨及两侧髂骨。溶骨型转移者2例约占22%,病灶位于腰2椎体者1例,并累及一侧椎弓根,位于右侧第11肋骨者1例,肋骨大部分破坏、消失。结论:X线平片、CT是检查骨转移的主要方法,MR是显示骨髓转移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老年男性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病因病机是虚实夹杂,以虚为主.虚以阳气亏虚为主,邪实以阴寒瘀毒为要;温阳法是主要的治疗原则,主张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治疗方法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并重,内治与外治并重,中药、针灸并重;中药辨证用药方面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发挥“现代中医”开放体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年龄、血尿、血清碱性磷酸酶(ALP)、tPSA及Gleason评分(Gleason Score,GS)在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277例前列腺癌患者,均于治疗前1周内行SPECT全身骨显像及血清学检测,其中无骨转移组149例,骨转移组128例。分析两组间年龄、血尿与否、ALP、tPSA及总GS、主要部分GS、次要部分GS的差异,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基于相关危险因素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数学模型,ROC曲线比较其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 除年龄外(P=0.736),ALP、血尿与否、tPSA、总GS、主要部分GS、次要部分GS组间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ALP、tPSA、主要部分GS纳入回归方程,基于ALP、tPSA、主要部分GS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数学模型为:P=ey/(1+ey),y=-8.317+0.035×ALP+0.020×tPSA+0.912×主要部分GS。ALP、tPSA、主要部分GS及数学模型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804、0.808、0.712、0.906。 结论 ALP、tPSA及主要部分GS是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3种因素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支忠秋 《当代医学》2014,(36):57-57
目的探讨肺癌脊柱骨转移CT、MRI的检查结果。方法以100例肺癌脊柱骨转移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CT和MRI检查,对比分析MRI和CT的检查结果及应用价值。结果所有50例观察对象均接受MRI和CT检查,其中,成骨性混合溶骨性骨转移1例,小片状成骨性病变3例,蜂窝状溶骨性骨破坏8例,溶骨性破坏38例。患者CT与MRI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的敏感度优于MRI。结论肺癌脊柱骨转移具有较为典型的特点和表现,MRI检查用于肺癌脊柱骨转移的临床检查和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99mTC-MDP全身骨显像165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红军  匡安仁 《四川医学》2005,26(11):1215-1216
目的通过全身骨核素显像,探讨前列腺癌转移病灶在全身骨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对165例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行全身骨显像,对病灶的部位分布作出分析。结果发生骨转移的患者为85%。在有骨转移患者中,发生脊椎转移占75%,肋骨和/或胸骨转移占64%,骨盆转移65%,股骨转移28.6%,肱骨转移11%。结论前列腺癌易发生骨转移,特点是以中轴骨为主,多灶转移。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癌是唯一最先发生骨转移而非内脏转移的实体肿瘤。前列腺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的前列腺癌大多已到晚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转移。双磷酸盐是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骨吸收的抑制剂,具有P—C—P的骨架结构,其中心部位与钙的亲和力高,其侧链决定着抗骨吸收能力的大小。研究证实,双磷酸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骨转移及其导致的骨折和缓解骨痛;预防和治疗雄激素剥夺治疗后引起的骨质疏松症。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双磷酸盐必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