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志硕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8,24(6):510-511
正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起病症状轻,病情进展迅速,往往在几天之内迅速出现心原性休克,甚至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本文报道1例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例,探讨暴发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病例资料患者男,43岁,因"胸闷乏力7d,加重3d"于2017年1月10日入院。患者于2017年1月4日夜间自觉畏冷乏力,自行以感冒治疗2 d,效果不佳,感 相似文献
2.
叶卫国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7,23(6):515-518
<正>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作为一种改良的体外循环技术,将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经膜肺氧合再用泵将血灌入体内,通过长时间替代肺功能和/或心功能,使心脏和肺得到充分休息,全身氧供和血液动力学处在相对稳定状态,促进对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急性可逆性呼吸衰竭和/或循环衰竭患者的恢复,为肺功能和心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时间~([1~3])。暴发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3.
暴发性心肌炎是儿童危急重症之一,发展迅猛、病死率高。该文报道1例暴发性心肌炎、心原性休克的患儿,在积极抗休克、纠正心律失常、免疫调节、器官支持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呼吸机辅助通气及经皮球囊房间隔造口术被成功救治。采用经皮房间隔造口术治疗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罕见报道,该病例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患者女,34岁,体重65kg。因诊断"急性暴发性心肌炎(acute fulminant myocarditis,AFM)"于2012年3月11日入院,监护提示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予吸氧、大剂量升压药物(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维生素C、维持内环境稳定、抗心律失常等治疗,行桡动脉有创血压监测,并置入深静脉导管。入院8h因血压不能维持,于床旁经皮穿刺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儿童难治性心功能衰竭过程中左心引流的时机、风险和管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对难治性心功能衰竭患儿实施ECMO支持并行左心引流10例的治疗情况。并通过对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对2000年1月至2023年2月数据库中报道的儿童ECMO下左心减压的病例进行文献总结复习。结果10例患者中6例为暴发性心肌炎并心源性休克,4例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3例术中脱机困难,1例术后心跳骤停)。死亡6例,存活4例。ECMO支持时间36~476 h,左心引流支持时间36~460 h。严重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引起脑疝(2例)、脑梗伴肢体偏瘫(2例)、左室血栓(1例)。死亡原因为心功能不能恢复(4例)、脑疝(2例)。文献检索出4个研究机构关于儿童左心减压病例汇报。该中心临床结果结合文献对照分析。结论 左心引流能够有效卸载左室前负荷,促进心脏功能恢复。合理把握左心引流时机,预防出凝血,优化体循环/左心引流比例等管理细节,可降低重大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9.
体外膜肺氧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外膜肺氧合 ( ECMO)是一种呼吸循环支持技术 ,其原理是经导管将静脉血引到体外 ,在血泵的驱动下 ,经过膜式氧合器氧合 ,再输回患者体内。对呼吸衰竭的患者 ,将大部分血在体外氧合 ,有利于低氧血症的纠正和肺部病变的恢复 ;对循环衰竭患者 ,心肺转流可降低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负荷 ,减少左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对双侧心室的功能恢复有益。 ECMO的实施需要内外科医师、灌注师、呼吸治疗师、营养师、药剂师、护士等的密切配合 ,是一个反映医院综合水平的系统工程。ECMO的适应症 :1患者心肺功能损害可逆 ,预期在 2~3周恢复 ;2急性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7例暴发性心肌炎(FM)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治疗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2003年4月~2006年7月共实施ECMO支持下治疗FM病例7例.均在充分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静脉-动脉ECMO辅助支持,ECMO支持时间14~82小时,平均28小时,辅助期间平均血流量在20~70 ml/(kg·min).结果6例使用ECMO后血氧饱和度、血压及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上ECOM前均明显提高,心肌型肌酸激酶MB同工酶显著降低,顺利撤离ECMO且康复出院,1例患者应用ECMO支持后血压、血氧饱和度、心律均有好转,但很快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14小时后死亡.结论FM常规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时,尽早使用ECMO辅助支持,对于可逆性心脏泵功能衰竭病人的恢复有良好效果,可以推荐为FM的一线支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107例体外膜肺氧合并发症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07例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ECMO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提高ECMO救治水平。方法:阜外医院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对107例患者行ECMO支持治疗,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资料,探讨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原因、防治及并发症对ECMO结果的影响。结果:ECMO机械并发症主要有氧合器渗漏(28.4%)、氧合器置换(27.5%)及管路血栓(20.6%)等;机体并发症主要有出血和渗血(32.7%)、肾功能不全(28.3%)、溶血(14.0%)、感染(14例;13.1%)、神经系统并发症(11.2%)、肢体远端缺血(9例;8.4%)及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5.6%)等。肾衰、肢体缺血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MSOR)及DIC等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结论:ECMO并发症较多,危害较大,应尽量减少和避免并发症,对其积极治疗,进一步提高ECMO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救治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报告1例应用ECMO救治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病情危重,经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高频振荡辅助通气及一氧化氮吸入等治疗后效果欠佳,后予ECMO治疗有效。最终治愈出院。结论对于危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可适当放宽ECMO治疗指征,及早予ECMO治疗。但需注意术中及术后感染、神经系统损害等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体外膜肺氧合转流在肺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移植术中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转流的效果。方法对23例终末期肺疾病患者行肺移植术(单肺移植16例,序贯式双肺移植7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常规行右侧股动、静脉穿刺置管,行ECMO转流辅助,转流期间维持激活凝血时间(ACT)160~200 s,流量控制在1.8~2.5 L/(m2.min),转流时间3.5~8.2 h。监测转流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动脉压(PAP)、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结果移植术顺利,麻醉全程生命体征平稳,ECMO转流后PAP及PaCO2明显下降,PaO2显著升高。术后未出现ECMO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移植肺功能丧失、支气管吻合口裂开而死亡各1例;术后1 a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4.8%(8/23);死于重症排斥反应及严重感染分别为1、2例。受者术后3个月、1 a及3 a存活率分别为86.9%、73.9%和52.2%,中位存活时间49个月,肺功能改善明显,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 ECMO转流应用于肺移植术中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肺动脉高压,提高肺移植术的成功率及受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重症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ECMO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接受ECMO治疗的患者32例,其中成功组25例,失败组7例。记录所有患者ECMO治疗前一般情况、ECMO期间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等。结果 成功组患者治疗前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失败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下降。两组患者接受ECMO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 ECMO是重症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APACHEⅡ是影响ECMO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期间炎性因子的变化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42例成人心脏术后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接受ECMO支持治疗。分别于ECMO建立前及建立1,6,24,48,72小时撤机前采集中心静脉血标本,分离血浆冻存,测定各时点炎性因子TNF-α、IL-6、IL-8、IL-10及hsCRP水平,观察其变化情况。同时按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各时点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ECMO前两组TNF-a、IL-6、IL-8及IL-10等炎性因子的浓度均高于正常值;存活组TNF-α水平在ECMO建立24小时后开始下降,至撤机前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IL-6水平在ECMO建立6小时后就开始下降,至48小时后各时点与死亡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存活组TNF-α水平在ECMO治疗24小时、IL-6水平在ECMO治疗6小时后开始下降,撤机前均较死亡组低(P<0.05);死亡组炎性因子支持治疗期间均处于高水平状态。结论:心脏术后心肺衰竭患者ECMO前已存在明显炎性反应。存活组炎性反应强度随病情改善逐渐下降。持续高水平的炎性因子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男,68岁,因"反复发作晕厥4 h"就诊。入院前4 h,患者突发晕厥1次,持续约10余秒钟,休息后自行恢复意识,伴胸闷、憋气,大汗,口唇发绀,由家属送至外院,于就诊过程中患者再次出现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提示心室颤动,给予电除颤、胸外心脏按压后恢复自主心律,意识恢复,心电图示"交界性心律,Ⅱ、Ⅲ、a VF ST段抬高0.3~0.5 mV",考虑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见图1。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波立维抗栓治疗,并由120送入我院急诊。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血压160/100 mmH g,平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