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207例次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对本院2005~2011年207例次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中监测血峰、谷浓度103例次,峰浓度和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各占65.31%和42.60%。35例使用去甲万古霉素的患者中监测血峰、谷浓度104例次,峰浓度和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各占32.65%和16.36%。〉60岁组的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均显著高于〈18岁组(P〈0.05)。应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前后,肾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2%。结论: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有利于实现个体化给药,从而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对老年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万古霉素治疗的44例老年患者。对不同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20mg/L者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前后肾功能改变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20mg/L时,肾功能无明显损害;老年患者予万古霉素治疗时需行血清谷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64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对64例157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万古霉素血清峰浓度和谷浓度均在治疗窗范围内的仅占40% 左右,而谷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及峰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约占50% ;首剂饱和方案组与首剂未饱和方案组中血清峰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谷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肾功能正常组患者用药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有显著性差异,尿素氮无显著性差异,而肾功能损害组患者用药前、后尿素氮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近45% 的患者给药方案为500 mg,每日2~3 次,约75% 的患者未能达到有效峰浓度,约60% 的患者谷浓度超过正常水平.结论:老年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个体差异很大且多数患者伴有肾功能轻中度损害,应尽量给予首剂饱和方案并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利于实现个体化给药,进而提高该药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万古霉素的临床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孝成 《北方药学》2012,9(2):39-40
目的:了解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及其临床用药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选用万古霉素治疗并同时监测血药浓度的患者,采用手工查阅病历的方法,对其年龄、性别以及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临床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82例住院患者万古霉素抗感染有效率为68.3%.药物利用率DUI为0.82,不同性别患者万古霉素血药峰、谷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肾功能正常与肾功不全者在峰浓度上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谷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肾功不全者更需要加强监测以实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开颅术后患者静脉注射万古霉素的血清和脑脊液药物浓度与临床疗效、安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静脉注射万古霉素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脑脊液浓度及其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共收集42例患者,检测脑脊液和血清样本102例次,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和脑脊液浓度与给药剂量间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在4~8 mg·L-1范围内治疗有效的可能更大(P<0.05);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在低于10 mg·L-1时有效性降低(P<0.05),且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与不良反应发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万古霉素的血清、脑脊液浓度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颅内感染患者需要进行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ICU颅内感染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48例ICU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谷浓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48例患者血清万古霉素谷浓度为(19.26±8.96) mg/L,血药浓度达标率为31.25%;脑脊液万古霉素谷浓度为(4.61±2.97) mg/L,脑脊液浓度达标率为16.67%;脑脊液中万古霉素穿透率为(18.84±9.47)%。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中万古霉素谷浓度与肌酐和白蛋白水平均呈正向线性关系(P<0.05),而与患者年龄、体重、性别不存在线性关系(P>0.05);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谷浓度与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肌酐、白蛋白以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之间均不存在线性关系(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酐、白蛋白水平和血清万古霉素谷浓度均与脑脊液万古霉素谷浓度呈正向线性关系(P<0.05)。结论 ICU颅内感染患者万古霉素初始药物谷浓度达标率较低,采取万古霉素静脉给药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血肌酐、白蛋白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高肌酐清除率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变化,探讨该类患者最优化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选择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使用并监测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重症患者,对其中肌酐清除率大于120ml/min的患者的一般资料、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疗效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7例患者,共计96次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仅21.88%(21/96)达到目标浓度(15~20mg/L),其中低于15 mg/L者62.50%(60/96),高于20 mg/L者15.62%(15/96)。肌酐清除率相对偏低组(120~149 ml/min),谷浓度达标率及超标率均高于其他组,肌酐清除率>240ml/min与Ccr120~149 ml/min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酐清除率、给药剂量及血浆白蛋白时影响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主要因素(P<0.05),性别、年龄、SOFA评分、血肌酐、总胆红素对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万古霉素达标者与未达标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0,P=0.406)。结论:高肌酐清除率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临床达标率低,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肌酐清除率、给药剂量及血浆白蛋白对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影响较大,制定给药方案时需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院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万古霉素的临床应用及血清谷浓度的监测。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偏振法测定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并结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基础疾病、病原学结果、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疗效、肾功能情况等),对血流感染革兰阳性球菌并应用万古霉素的2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流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1例(44.0%),屎肠球菌14例(56.0%);临床治愈率32.0%。25例患者共进行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测定38例次,血清谷浓度范围2.99~39.1μg/mL,均值(14.96±7.83)μg/mL,其中达到靶浓度15~20μg/mL者8例(21.0%)。临床治愈组与临床无效组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分别为(14.69±7.20)、(15.13±8.53)μg/mL(P=0.85)。肾毒性发生6例(24.0%),APACHEⅡ评分均值17分,均为临床无效组。11例MRSA血流感染中,1例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2 mg/L,其余万古霉素MIC值均为1 mg/L;临床治愈组万古霉素曲线下面积(AUC)与MIC浓度比值(AUC/MIC)为209±114。结论按照指南的标准,25例血流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达标率低,需加强对这一类患者血清谷浓度的监测力度,并随时调整用药,给出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195例患者541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用药情况.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偏振法(FPIA)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并结合临床病例的病原学检查、肾功能指标、合并用药及不良反应情况,对本院2007~2009年541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5例患者中,单独使用万古霉素10例(5.1%),联用其他抗菌药物185例(94.9%);谷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及峰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55.13%,而谷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及峰浓度高于正常范围的<12.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 结论本院住院患者万古霉素使用基本合理,但应注意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要密切结合临床,实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方法,探讨万古霉素在新生儿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Hypersil-ODS柱,流动相为乙腈-磷酸二氢钾(0.05mol.L-1,pH3.21)(10∶90),检测波长为236nm,流速为1.00mL.min-1;新生儿重症感染病例30例,用万古霉素治疗7~14d,给药剂量按每次10~15mg.kg-1,观察给药前后患儿肝、肾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BUN、CCr)及不良反应情况;监测患儿万古霉素的峰(坪)浓度和谷浓度。结果:30例患儿治疗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万古霉素的谷浓度的平均值为(5.8±3.4)mg.L-1,峰(坪)浓度的平均值为(30.9±12.0)mg.L-1,给药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万古霉素对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疗效确切,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在血药浓度的监测下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氟伏沙明与细胞色素P450酶1A2(cytochromeP4501A2,CYP1A2)基因*1F位点多态性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奥氮平浓度的影响。方法入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单用奥氮平者(奥氮平组)92例以及奥氮平联用氟伏沙明者(联合组)103例,采集血液,测定CYP1A2*1F基因型以及血清奥氮平浓度,比较2组以及CYP1A2*1F各个基因型间的血清奥氮平浓度差异。结果奥氮平组血清奥氮平浓度(3.39±2.70)mg·L-1·mg-1显著低于联合组(5.14±3.06)mg·L-1·mg-1(t=4.23,P=0.000)。AA型血清奥氮平浓度比CC型低[奥氮平组:(2.46±1.64)mg·L-1·mg-1 vs(4.42±2.88)mg·L-1·mg-1,P<0.05;联合组:(4.06±2.65)mg·L-1·mg-1 vs(6.86±3.25)mg·L-1·mg-1,P<0.01],但是CA型与CC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氟伏沙明可升高血清奥氮平浓度;不同基因型个体,血清奥氮平浓度不同;应根据氟伏沙明使用情况和CYP1A2*1F基因型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及FMJS等数据库组合检索2002年2月-2021年4月期间的文献,筛选出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下有关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血药浓度监测下利奈唑胺疗效和安全性的谷浓度范围。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56篇,其中有效文献30篇。利奈唑胺在不同感染患者中的有效血浆谷浓度(Cmin)是不同的,多数研究认为Cmin>2.0 mg·L-1时有效,即谷浓度范围的低限通常为2.0 mg·L-1;就安全性而言,目前研究对利奈唑胺血浆谷浓度范围高限的确定不一致,最低为6.3 mg·L-1,最高可达22.1 mg·L-1结论 临床在使用利奈唑胺时,应该监测血药浓度,以达到既保证疗效又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唐草片对洛匹那韦在HIV感染者中的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入组单纯服用含洛匹那韦的高效抗逆(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的患者,达稳态后采血,然后联合服用唐草片2周后采血。采血时间点为:服用洛匹那韦前(0 h)、后0.5,1.0,2.0,3.0,4.0,6.0,8.0,10.0和12.0 h的样本,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血浆中洛匹那韦浓度,并采用DAS 2.1.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入组16例HIV感染者,单纯服用洛匹那韦组合者中的洛匹那韦AUC0-t为(100.12±57.72)mg·L-1·h-1, Cmax为(13.24±8.35)mg·L-1,Tmax为(4.16±2.39)h,T1/2为(9.62±7.57)h;同时服用唐草片后,洛匹那韦的AUC0-t为(95.55± 58.50)mg·L-1·h-1,Cmax为(12.36±7.26)mg·L-1,Tmax为(4.06±3.06)h,T1/2为(9.20±7.18)h。2组之间各参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唐草片对HIV感染者中洛匹那韦的药动学参数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桔梗悬浮培养对细胞天麻素的生物转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天麻素即对羟基甲基苯 β D 吡喃葡糖苷 (4 hydroxymethylphenyl β D glucopyranoside) ,为兰科植物天麻 (GastrodiaelataBl .)的主要活性成分[1] ,有镇静、抗惊厥、抗炎、镇痛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物对外源底物进行生物转化从而对其结构进行修饰 ,以获得更有意义的产物的报道[2 ,3 ] 很多 ,也是当今研究的热点。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也称生物催化 (biocatalysis) ,是利用植物离体培养细胞或器官、动物、微生物及细…  相似文献   

15.
款冬花多糖抗氧化能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探讨中药款冬花多糖的体外抗氧化作用。方法将款冬花多糖提取液加入3种化学发光体系,测量其发光强度,根据系统化学发光被抑制的程度评价款冬花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以抗坏血酸(Vc)为阳性对照。结果款冬花多糖对.OH有很好的清除作用,对O2.、H2O2也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且在0.25~4.4 mg.L 1内清除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大小:.OH〉H2O2〉O2.。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款冬花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SD大鼠脑脊液和血浆中西达本胺浓度的LC-MS测定方法,并应用于大鼠静脉注射西达本胺后的脑脊液和血浆中药动学研究。方法对建立的检测大鼠脑脊液和血浆中西达本胺浓度的LC-MS分析方法进行专属性、精密度、准确性、基质效应及稳定性等考察验证。♂SD大鼠12只,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静脉注射给予西达本胺3,6 mg·kg–1剂量,于给药后0.083,0.25,0.5,1,1.5,2,3 h采集脑脊液和血浆,采用LC-MS测定大鼠脑脊液和血浆中西达本胺的浓度变化,并利用DAS药动学软件拟合脑脊液和血浆中AUC、Cmax、Tmax、t1/2等主要药动学参数,计算血脑屏障透过率。结果方法学研究显示,大鼠脑脊液中西达本胺线性范围为0.2~64 ng·mL–1(r=0.999 0,定量下限为0.2 ng·mL–1),血浆中西达本胺的线性范围为2~1 000 ng·mL–1(r=0.999 1,定量下限为2 ng·mL–1  相似文献   

17.
徐斌  毛柯  吴晓刚  陈宁 《药学研究》2017,36(10):585-588
目的 建立坎地沙坦酯氨氯地平片中坎地沙坦酯及苯磺酸氨氯地平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 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C第二法(桨法),转速为50 rpm,以1%吐温20水溶液为溶出介质,45 min时,对坎地沙坦酯取样;以0.01 mol·L-1盐酸溶液为溶出介质,转速为50 rpm,30 min时对氨氯地平取样.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20 mmol·L-1癸烷磺酸钠溶液[含0.04 mol·L-1磷酸二氢钾(磷酸调 pH 3.5)] (600 :100 :300),检测波长238 nm,流速1.0 mL·min-1.结果 坎地沙坦酯在0.562~8.992 μg·mL-1(r=0.9998)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氨氯地平在0.292~4.672 μg·mL-1(r=0.9995)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坎地沙坦酯、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平均回收率为101.0%±0.8%和100.5%±0.9%.溶出度测定结果限度为坎地沙坦酯45 min大于标示量的75%,苯磺酸氨氯地平30 min大于标示量的80%.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好,操作简便,可用于坎地沙坦酯氨氯地平片溶出度的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TDM)数据建立群体药动学(PPK)模型,用于估算个体化药动学参数。方法:选择使用万古霉素成年患者,详细记录用药、TDM数据以及病理生理资料。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建立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结果:169例患者数据来源于血液科及重症监护(ICU)病房等9个科室,共获得385个血药浓度数据,其中峰浓度39个,谷浓度346个。根据文献资料及TDM数据建立二室PPK模型,万古霉素清除率(CL)、中央室(V1)及外周室(V2)分布容积、室间清除率分别为4.08 L·h-1、21.7 L、65.3 L、5.95 L·h-1,患者肌酐清除率及体重分别对CL及V2具有显著影响。根据模型预测169位患者AUC0-24h为(450.1±231.8)mg·L-1·h。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万古霉素PPK模型可以用于中国成年患者个体化药动学参数估算。  相似文献   

19.
王浦海  王锐  戴建荣  吴秀琴  徐军 《药学学报》1996,31(12):918-924
合成了20个O,O′-二烷基-O″-(取代苯乙腈肟)磷酸酯、硫代磷酸酯,并分别与杀螺剂氯硝柳胺组成复方,进行室内杀螺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化合物V4,7,12,18有明显杀螺增效作用,其中V12可使氯硝柳胺的杀螺效果提高3.81倍。同时发现化合物V2,7,10,13单独使用时,也有良好的杀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雷公藤甲素影响睾丸支持细胞的人白细胞分化抗原36(CD36)蛋白表达及脂质代谢的作用与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睾丸支持细胞系TM4细胞,CCK-8法检测雷公藤甲素(40、80、160、320、640 nmol·L-1)作用24 h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测定雷公藤甲素(80、160、320 nmol·L-1)作用24 h细胞凋亡率;氟硼二吡咯化合物(BODIPY)染色和油红O染色检测雷公藤甲素(80、160、320 nmol·L-1)作用24 h细胞内脂滴聚积情况;试剂盒法检测雷公藤甲素(80、160、320 nmol·L-1)作用24 h细胞内三酰甘油(TG)水平;TM4细胞经0.1 mmol·L-1三磷酸腺苷(ATP)预处理3 h后,再与160 nmol·L-1雷公藤甲素共处理24 h,用CCK-8法检测TM4细胞的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雷公藤甲素(40、80、160、320 nmol·L-1)作用24 h、或160 nmol·L-1雷公藤甲素作用6、12、24、36、48 h后TM4细胞中CD36蛋白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雷公藤甲素(40、80、160、320 nmol·L-1)作用24 h蛋白激酶1(PKD1)及其磷酸化蛋白、组蛋白去乙酰化酶7(HDAC7)和叉头框蛋白O1(FOXO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雷公藤甲素80、160、320、640 nmol·L-1浓度组TM4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0.01),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14.1 nmol·L-1; 80、160、320 nmol·L-1雷公藤甲素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89%、23.17%、32.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BODIPY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雷公藤甲素组细胞内的红色荧光强度显著下降(P<0.01),油红O染色也显示,雷公藤甲素160 nmol·L-1组细胞内脂滴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雷公藤甲素组TM4细胞内TG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雷公藤甲素组比较,使用ATP协同给药显著减轻了雷公藤甲素对TM4细胞存活率的抑制(P<0.01)。与对照组比较,80、160、320 nmol·L-1的雷公藤甲素作用24 h后,TM4细胞的CD36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0.01),160 nmol·L-1雷公藤甲素作用于TM4细胞6、12、24、36、48 h,CD36的表达水平随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在24 h达到峰值(P<0.05)。与对照组比较,雷公藤甲素组TM4细胞中PKD1及其丝氨酸744-748位点磷酸化水平、HDAC7和FOXO1的蛋白表达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0.01)。结论 雷公藤甲素对睾丸支持细胞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损伤机制与其诱导的脂质代谢紊乱和ATP缺乏相关。CD36在损伤过程中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其初期代偿性上升可能是一种细胞的应激性保护机制,PKD1/HDAC7/FOXO1信号通路的抑制介导了CD36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