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陶老中医以小儿脏腑全而未壮为生理特点,寒暖不知自调为发病因素,脾肾虚弱为病理变化,在治疗小儿腹泻时重视辨证施治,临床上小儿腹泻以寒湿泻,伤食泻、脾肾虚泻为多见,尤以寒湿泻为著。陶老治疗用益阳运气,升阳举陷、扶正祛邪法,善用《伤寒论》五苓散,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家生 《中外医疗》2009,28(26):190-190
补中益气汤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证;脾胃虚弱,气虚下陷证,脾胃虚弱,气不摄血证。临床活用其方,补中益肝治疝气,补中摄血疗崩漏,补中靖采止遗尿,补中升阳固滑泻,补中通阳治便秘等杂证。体现了“病阴阳者治脾胃,病上下者求之中”的观点。阐扬了东垣辨杂病治从脾胃之心法。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性腹泻为临床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脾胃虚弱是其发生的根本原因 ;脾虚气陷是其病机关键 ;健脾升阳为其基本方法 ;治疗尤当药食兼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温阳健脾、升阳举陷法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胃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服用附子理中汤合补中益气汤以温阳健脾、升阳举陷,对照组服用补中益气汤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2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45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痊愈25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73.7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 温阳健脾、升阳举陷法治疗胃下垂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介绍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虚弱、水湿不运是慢性腹泻的病机核心,其治疗方法有健脾止泻、运脾化湿、调和肝脾、温肾固脾、健脾养阴和涩肠止泻.其治法特点为久泻治虚,重在调脾;健脾益气,理气升阳为先;分利水湿,健脾渗湿为要;久泻止泻,宜通宜消;掌握时机,适时收涩.  相似文献   

6.
正补中益气汤最初来源于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的《脾胃论》。原方用于脾虚、气虚、气虚下陷等证,现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1]。1补中益气汤方剂组成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0g甘草6g陈皮10g当归12g升麻6g柴胡6g。2功效⑴补中益气、升阳举陷。⑵健脾润肠可用于脾胃虚弱,健脾调胃、益气复脉之效。⑶调节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⑷治疗持久腹泻、  相似文献   

7.
邹世昌 《医学综述》2009,15(18):2829-2831
李东垣创立的升阳益胃汤,专为治疗脾胃虚弱、外感风寒湿邪,脾肺同病而设。临床中各个系统的疾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可出现脾胃虚弱、湿邪困脾的表现,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都可使用健脾除湿的升阳益胃汤辨证治疗。因此,升阳益胃汤广泛用于治疗由脾胃虚弱、湿邪困脾引起的许多病证多获良效,本文对目前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补中益气汤源于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用于治疗"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后世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之症,如胃黏膜脱垂,遗尿症,子宫脱垂,脱肛,久泻,久痢,妇女血崩证,眩晕,自汗,低血压等.笔者运用本方治疗胃黏膜脱垂,遗尿,崩漏,低血压,子宫脱垂等疾患,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总结余绍源教授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经验。余绍源教授认为导致功能性腹泻的因素较多,包括外感六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其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临证将功能性腹泻分为寒湿内盛、湿热中阻、食滞胃肠、肝郁脾虚、脾虚湿盛、脾阴不足、脾肾阳虚7种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临床治疗用药突出以下要点:治泻必用苍术;久泻不可利小便;掌握时机,适时收涩;配伍使用黄连-葛根、乌梅-木瓜、黄连-木香、芦根-白茅根、苍术-白术等药对;擅用岭南中草药如五指毛桃、火炭母、救必应、石榴皮、素馨花等;重视饮食调理及情志调节。  相似文献   

10.
罗春艳  李海强  姜枫 《中医学报》2016,(12):1823-1825
艾滋病相关腹泻的发生和脾、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以及气机升降、水液代谢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其证候可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肠道湿热证,在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诊疗中,应针对不同的经络脏腑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以六经辨证为基础,灵活选用经方。  相似文献   

11.
颜正华教授临证善于治疗胃痛,根据9种不同证型拟出9种不同治法.其中疏肝和胃法重在肝胃同调,是颜教授临证应用时贯彻始终的治法,适用于肝气犯胃证.温阳止痛法适用于脾胃阳虚兼伴疲乏无力.祛湿化痰法适用于痰湿渐生,阻滞脾胃气机之证.养阴和胃法适用于胃病中后期的胃热津亏证.活血治胃法适用于胃痛病久,出现瘀血阻滞之证.此外另有四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证素辨证分析李东垣升阳法,明确其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中命名"升阳"的方证,共17个,筛选症状,通过计算各症状对证素贡献度的和,确定升阳法对应的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得出证名。结果:病位证素有脾、肝、大肠、胆、小肠、胃、肾,病性证素有气滞、湿、气虚、血瘀、阳虚、脓、热,其中气滞、湿、脾是Ⅲ级证素,气虚、肝、血瘀、大肠、胆是Ⅱ级证素,小肠、阳虚、胃、脓、肾、热是Ⅰ级证素。结论:李东垣升阳法主要针对气虚、郁和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近15年文献报道探讨胃癌术后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对近15年胃癌术后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对其证素的分布和组合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3个证素中,气虚频率最高(36.01%),其次为血虚(9.44%)、阳虚(8.74%)、气滞(7.69%)、阴虚(7.69%)等;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胃(37.18%),其次为脾(35.38%)、肝(9.03%)等。单一病性证素构成的证候有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等,累积频率8.24%。两病性证素的组合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血虚、血虚+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等,累积频率4.39%。单一病性证素与单一靶点组合,靶点以胃、肾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气滞、阳虚、阴虚,表现为肾气虚、胃气滞、胃阳虚、胃阴虚,累积频率为83.52%。三证素构成的证候主要为两病性证素+单一作用靶点构成,组合有脾阳气虚证、胃气阴两虚证,累积频率为3.8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为本,气滞、血瘀、湿热等为标。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阻、食滞等为标;临床上可分为脾胃阳虚和脾胃阴虚两型;脾胃阳虚证以温胃健脾为法,药用香仁、厚朴、干姜、川芎、丁香、炙甘草等加减。脾胃阴虚证以养阴益胃为法,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史载祥教授辨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绞痛气陷血瘀证的临床经验,认为介入术后心绞痛气陷血瘀证的病机为大气下陷,血瘀阻络,辨证关键在于大气下陷,提出以升陷祛瘀法论治,但不可单一补气,更应与升举药同用,以使大气得升而充满胸中,气行血行,通则不痛。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中医内科学脾系病证概要,包括脾系的概念、病因病机、辨治要点、病证举要、治法方药和临证要点。脾系病证的病因病机,实为湿盛而阳微,湿困脾运;虚则脾不化湿,阳微湿盛。辨证分气、血、虚、实、寒、热,治疗要点不在补而在运。病证常见有胃痛(胃痞)、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吐血、便血、痰饮、脾瘅等。治法有温中燥湿、清热化湿、攻逐水湿、补中益气、健脾运中、益胃养阴、健脾温中、化瘀通络等,兼证治法有健脾舒肝、健脾和胃、疏肝和胃、抑肝扶脾、培土生金等法。临证要点包括虚实寒热常易并见;治脾当祛湿为主;治胃以调气为先;胃腑热证,注意养阴;脾胃与他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有所发扬创新,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元气升降之中枢,并在仲景建中汤的基础上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慢性胃炎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PLGC)转化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通过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共592例。其中,CNAG338例、CAG134例、PLGC120例。应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经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CNAG得到证候类型9个,前3位依次为脾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CAG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肝胃不和证、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PLGC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胃阴不足证、胃阳亏虚证、瘀阻胃络证。根据因子构成提取证候要素,结合描述性统计结果,CN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气虚湿阳虚;C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阳虚湿瘀阴虚气虚;PLGC病位证素:胃脾肝,病性证素:热阳虚阴虚气滞瘀湿气虚,χ2检验结果显示3个阶段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胃炎在由非萎缩性胃炎向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转化过程中存在由实至虚、渐见阴虚、血瘀的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腹泻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危重病患者腹泻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 ,观察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且出现腹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收集一般情况、24 h后APACHEⅡ评分、腹泻发生时间、持续时间、腹泻相关因素、中医证型、腹泻发生当天便常规及其预后转归等内容。结果共观察70例患者,其中,男44例,女26例;寒热错杂、清浊相混证41例,占58.6%;脾肾阳虚证16例,占22.8%;脾胃湿热证13例,占18.6%。脾肾阳虚证中APACHEⅡ评分≥20分者11例,占68.8%,病死9例,为病死率最高的证型,占56.2%。结论寒热错杂、清浊相混证为危重病患者腹泻的主要证型,治疗上应补泄兼施,寒热并调。脾肾阳虚证病情严重程度较重,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肝气郁结是抑郁症的主要病机,而抑郁症表现的情志抑郁往往并非由肝气郁结所致,多种迟滞症状是由于脾失健运,清阳不升,神机失养导致的。在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过程中,应当注意将情志抑郁作为辨病要点,而非辨证要点,不能简单地将情志抑郁归结为肝气郁滞而忽略脾虚的核心作用。脾虚肝郁是抑郁症的核心病机,且脾虚是病机关键,贯穿抑郁症发病始终,故抑郁症的治疗当更注重从中焦论治,治肝实脾,且健脾重于疏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