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电刺激频率5~50 Hz,每次治疗15 min,每周治疗2次)及盆底肌训练(每次训练15~30 min,每天训练3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action observation therapy,AOT)对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的疗效。方法:将30例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例)和AOT试验组(n=15例)。对照组给予每日2次语言康复训练,每次30min,每周5天,疗程4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第一次语言功能训练前进行动作观察治疗,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5天,疗程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评定2组患者的语言功能。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对照组患者WAB评分中的自发言语、复述、命名、AQ值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试验组患者WAB各项评分和AQ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WAB各项评分及AQ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联合常规语言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3.
谢青  熊键  鲍勇  施捷健  顾琳  丁旭 《中国康复》2009,24(4):255-256
目的:探讨上颈段颈椎病的简便有效治疗方案.方法:上颈段颈椎病患者45例,分为2组,观察组21例采用甲钴胺椎旁注射加颈椎操,每周1次,共3次;对照组24例采用超声波、手法及自我牵伸治疗,每周5次,共3周.治疗后2组进行疗效评定,并观察复发率和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满意度、安全性.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和安全性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治疗方式的满意度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疗效明确且治疗时间少的颈椎病治疗方案更易使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脊柱手法治疗与常规理疗方案(中、高频)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理疗方案(中、高频)治疗,研究组另外予以脊柱手法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3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133例慢性颈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6周共18次治疗,治疗组患者进行颈椎稳定性训练,对照组患者接受磁热治疗。2组患者均于初次就诊、治疗6周后以及随访1年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AS)和颈部障碍指数(NDI)来评价其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程度。 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在疼痛和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更显著的改善(P<0.01),这种疗效在随访1年后仍然得到维持(P<0.01)。 结论颈椎稳定性训练是一种有效减轻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疼痛程度并改善其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后疼痛缓解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的步速、跨步长和地面反作用力(GRF)特征值的影响.方法 2019年5月至12月,网络招募CNLBP受试者28例,随机分为等待治疗组(n=14)和针刺治疗组(n=14).针刺治疗组接受针刺治疗,每次30 min,每周3次,共4周;等待治疗组入组后仅进行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增生疗法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各有1例脱落,最终各20例完成研究。2组均给予增生治疗,即20%高渗葡萄糖8ml关节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观察组再给以电流强度为2mA的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每天1次,每次20min,持续2周;对照组也给予电刺激治疗。但每次仅在治疗开始和结束时各提供15s的2mA电流刺激以模拟真刺激的体感知觉,其余时间无电流刺激,每天1次,每次20min,持续2周。分别于治疗前、第1次增生治疗后2、4、6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压痛阈(PPT)和条件性疼痛调制(CPM)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活动及疼痛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WOMAC、PPT及CPM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在第1次增生治疗后的2、4、6周,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较同时间点对照组降低,CPM较同时间点对照组升高(均P<0.05);2组患者的VAS、WOMAC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  相似文献   

8.
王元红  纪伟 《护理学报》2014,(15):64-66
目的探讨利用子午流注理论进行酉时艾灸,对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部僵痛症状的疗效。方法将4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艾条灸每日1次(非酉时),每次20 min;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予酉时(17:00—19:00)为患者行艾条灸,每日1次,每次20 min。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15 d)时的腰部僵痛症状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腰部疼痛程度、晨僵持续时间、脊柱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酉时艾灸可明显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部僵痛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易罐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52例, 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患者2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脊柱手法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脊柱手法的基础上增加易罐疗法以牵伸腰背肌筋膜, 易罐疗法每周治疗3次, 每次间隔1 d, 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简易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分别为(13.50±1.42)分和(6.58±2.47)分, 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且实验组治疗后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易罐疗法可显著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热针配合磁振热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颈椎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84 例慢性非 特异性颈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2 例。 对照组予以磁振热治疗,观察组予以内热针配合磁振热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 前后椎旁肌与椎体面积比值、颈痛程度评分、颈椎功能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 1 个月,两组患者颈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与 椎体面积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 <0.05 );两组患者颈痛程度评分、颈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 于对照组( P <0.05 )。 结论:内热针配合磁振热治疗可有效缓解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颈痛,增加椎旁肌的横断面积,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11.
言功立  袁光辉  陈欢 《中国康复》2023,38(7):434-436
目的:探讨核心训练联合筋膜手法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产后42d进行门诊复查存在腹直肌分离的产妇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核心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筋膜手法治疗,2天1次,每周3次,每次30~50min,共4周。结果:治疗前,2组产妇腹直肌分离间距、简体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产妇腹直肌分离间距均较治疗前减小(均P<0.05),且观察组腹直肌分离间距小于对照组(P<0.05);2组产妇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但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核心训练联合筋膜手法治疗能有效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  相似文献   

12.
步行和呼吸练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步行和呼吸练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48 例缓解期COPD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增加步行锻炼和呼吸体操练习。步行锻炼每天30 min,每周不少于5次。呼吸体操每天2次,每次20 min。共观察10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和6 min步行能力均改善( P <0.05)。结论步行锻炼和呼吸体操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1996-03/2005-03解放军南京军区理疗体疗专科中心门诊收治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完整者527例,均经CT或MRI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297例,对照组230例。①治疗组采用牵引下手法治疗,方法为:先坐位颈牵下采用颈椎摇正法,牵引物质量为(10±2)kg,牵引角度为颈前倾10°~15°,施术5~7min;后俯卧位腰牵下采用腰椎后伸侧扳法,牵引物质量为(60±15)kg,施术5~10min;再采用全脊柱平衡法结束,即俯卧位自C1~S1逐个调理脊椎位置,纠正椎体位移及小关节错位,尽量使各椎体、关节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施术10min左右。每周1次,共治疗3次。②对照组单纯牵引治疗,方法为:先颈牵,坐位持续牵引,牵引物质量8~10kg,15min/次,后腰牵,仰卧位持续牵引,牵引物质量45~50kg,30min/次,1次/d,共治疗18次。治疗后评估疗效,分为优良(症状消失,恢复工作)、好转(症状减轻,生活自理,不能恢复工作)和无效(生活不能自理)。结果52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疗效优良率为79.5%(236/297),对照组优良率为36.5%(84/230),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牵引下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简单,疗效明确,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镜像疗法和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和动作观察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镜像组给予镜像治疗,动作观察组给予动作观察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均为30 min,1次/日,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推拿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 将122 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高压中频电治疗,治疗组给予推拿手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腰椎功能评分。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7.8%,治疗组有效率为10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手法能够有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体外冲击波与超声波两种治疗方法对跟痛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37名跟痛症患者被分为外冲击波治疗组(冲击波组)、超声波治疗组(超声波组)与对照组。冲击波治疗选用频率4Hz,强度0.23~0.37mJ/mm2。每次冲击l000次,治疗时间约15min,每周1次,共3次;超声波治疗选用频率lMHz,强度1W/cm2,每次治疗5min,每周3次,共治疗9次,治疗部位均为患侧足跟后部。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评估患者双足负重时的疼痛强度,包括早晨起床时、最长持续行走或站立后、足底牵拉及足跟受压检查,每次检查时记录患者l周内最长可持续行走或站立时间。结果 患者治疗3周后及治疗后3周随访发现,足底牵拉检查、足跟受压检查和患者最长可持续行走或站立时间均显示体外冲击波疗法效果显著.结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的疗效优于超声波治疗,且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手持感应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对延髓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手持感应电协同刺激治疗。手持感应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6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新型皮内针(撳针)配合经皮神经电刺激对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疼痛和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收集住院部非特异性颈痛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试验组采用新型皮内针(撳针)配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每周7次,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1个月、6个月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颈部残疾指数(NDI)、颈椎活动度和颈部肌肉平均肌电值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治疗后,两组VAS、NDI评分均下降(t1.731, P 0.05),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t 0.236, P 0.05);两组颈椎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P 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颈部肌肉平均肌电值均小于治疗前(P 0.05),试验组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新型皮内针(撳针)配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非特异性颈痛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经皮神经电刺激,且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发病6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系统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试验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徒手肌力量表(MMT)评估下肢肌力,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数据反馈系统评估下肢肌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MMT评估、Fugl-Meyer评估、机器人客观数据评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T评估、Fugl-Meyer评估、机器人客观数据评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其中身体放松练习10 min/次;帕维尔康复训练,准备期每次30 min,每周训练3次,共持续2周,训练期进行腿部蹬腿、腿部屈伸、胸部、划船、臀部及身体伸展等6个动作训练,每个动作训练30次,共60 min,隔日训练1次,共持续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穴丛刺治疗,穴位选取顶区、顶前区及枕下区,每区丛刺3~5根毫针,针刺深约20~25 mm,针后捻转,约200转/min,针后共捻转5 min,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留针6~8 h,留针期间进行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Ⅲ)评估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评价平衡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UPDRS-Ⅲ、Fugl-Meyer、Barthel评分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6周后UPDRS-Ⅲ评分明显降低,Fugl-Meyer、Barthel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UPDRS-Ⅲ评分明显更低,Fugl-Meyer、Barthel评分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