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快速上浮脱险是国际上先进的单人脱险方式,而且是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家唯一的潜艇艇员水下脱险方法。为了提高各国海军潜艇艇员水下脱险技术和水平,世界上很多国家均建立了潜艇艇员脱险训练基地。英国皇家海军在近朴茨茅斯的戈斯波特建立了潜艇艇员脱险训练塔(训练基地),面向世界各国海军开放,接受英国皇家海军和其他国家的海军潜艇艇员进行快速上浮脱险训练。由于潜艇艇员快速上浮脱险训练时,参训艇员将暴露于0.40MPa(4.0ATA)的压力下,并进行快速减压,为了保证训练能顺利进行,保证潜水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快速上浮脱险是失事潜艇人员逃生重要方法之一[1].模拟快速上浮脱险训练之前,训练实施者应根据模拟训练设备的特点和设备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实施方案、操作规程、医学保障方案[2]、设备应急操作预案和医学保障应急预案.训练的过程中,一旦训练设备出现紧急情况,脱险舱内脱险人员、设备操纵室人员、设备各战位操作人员、医学保障人员等.应按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操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3.
我部2010年以来结合某新型脱险装具进行实验室及海上50 m以浅快速上浮脱险训练300余人次,发生中耳气压伤2例。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所有参训人员均为健康男性,年龄18~35岁,开始训练前都接受了临床体格检查和系统的加压锻炼,每次训练前再进行简单体检,不合格者不参加训练。训练按由浅入深,先实验室,再海上训练的顺序进行。2例中耳气压伤分别发生  相似文献   

4.
潜艇艇员实艇快速上浮脱险训练的医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部队实艇快速上浮脱险训练提供医学保障。方法:10名参训人员首先在潜艇艇员脱险舱内进行了3、10、30、50m共计50人次的实验室训练,然后在海上实艇进行了5人次30m快速上浮脱险训练。训练过程中,从参训人员选拔、脱险设备医学监督、加压锻炼、脱险方案确定及脱险前后体格检查等方面进行了医学保障。结果:本次实验室训练和海上训练均安全顺利,未出现减压病和气压伤等潜水疾病。结论:合理、恰当的医学保障方案可保证快速上浮脱险训练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6.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逐次心搏周期之间的微小波动。许多生理系统中存在自然的易变性,人的心率在正常情况下也是呈不规则性变化的。目前认为心率不规则性变化的主要机制是心脏节律直接受心交感和副交感(迷走)神  相似文献   

7.
潜艇艇员快速上浮脱险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单人脱险方式之一,具有加压速度快、高压下暴露时间短、上升速度快、脱险深度大、容易掌握等优点,因此被许多国家海军采用[1]。为做好潜艇艇员快速上浮脱险训练的设备保障,提高艇员的自救能力,笔  相似文献   

8.
9.
模拟快速上浮脱险训练时潜艇艇员脑电图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是对高压环境最为敏感的器官之一,在环境压力升高时可首先引起脑功能的障碍,而大脑又是主宰人体在水下进行体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的司令部,大脑功能的障碍可以导致人体在海下产生严重后果;同时,以脑电图(EEG)为代表的脑功能的变化又往往成为高压下氧中毒,氮麻醉和"高压神经症候群"的发生及其轻重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高压下人体健康监护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本研究小组完成了潜艇艇员着新型脱险装具模拟快速上浮脱险训练,为了监测训练对潜水员神经生理功能的影响,笔者于训练前及每次训练后都对潜水员进行了EEG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ET-100咽鼓管开放功能测试仪测试潜艇艇员快速上浮脱险中咽鼓管的开放功能,为潜艇艇员快速上浮脱险提供依据和保障.方法:对10名潜艇艇员的开放功能测试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将这些相关指标所蕴藏的信息集中到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因子,然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其相关性,再用SPSS(V9.0) 软件按不同加压深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脱险深度的不断增大,艇员咽鼓管开放功能的开放等级值并无显著性变化.结论:本测试结果可消除艇员脱险前的紧张、慌乱、恐惧,对艇员脱险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洪 《四川医学》2011,32(5):735-736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49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23例)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观察组(26例)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治疗对患者心率变异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2.
择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该文选择成功地行择其经皮腔空冠状动脉成形术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检查,以了解择期PTCA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均于PTCA术前1,2 d及术后1周、3个月进行24 h Hdter记录.HRV检查方法包括长时程24h时域分析(重取SDNN)和短时程5 min频域分析(采取LFnorm、HFnorm和LF/HF).结果PTCA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TCA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其中SDNN、HFnorm和LFnorm有明显增高(P<0.05),LF/HF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AML接受择期PTCA有益于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恢复,术后一周改善不显著,至术后3个月有显著,至术后3个月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3.
对12名非医学原因初教停飞学员在地面上升前、5 000m高空停留30min和降回地面即刻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研究结果表明:高空缺氧状态下心率加快、HRV降低;降回地面瞬间心率恢复正常、HRV增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心理弹性水面舰艇军人正、负性情绪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特点及心理弹性训练的影响.方法 采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对某舰艇部队185名军人进行整体评估,根据心理弹性得分结合结构式面谈,选取高心理弹性组(n=11)和低心理弹性组(n=11)共22例,全部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HRV BF)干预高血压前期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比较高血压前期者与正常血压者应激反应上血压变化的差异;将36位高血压前期受试者随机分为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HRV BF)组、慢腹式呼吸(SAB)组和空白对照组。干预组受试者接受每次30 min,每周2次,持续2个月共15次的训练;空白对照组不予干预。实验间隔期嘱受试者每天进行不少于20 min的家庭训练。所有受试者在实验开始前及实验结束后均接受连续2 d同一时间点进行的两种应激测试。结果高血压前期者较正常血压者在应对心算应激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反应性更大。干预2个月后,HRV BF和SAB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降压幅度分别为15.4/10.2 mmHg、11.6/7.4 mmHg;空白对照组干预后血压无明显变化。HRV BF能显著降低受试者心算应激时收缩压反应性,较SAB更为明显。结论高血压前期者应激反应性较高,HRV BF训练可以降低受试者应对心理应激时心血管的反应,并降低高血压前期者血压。  相似文献   

16.
54例心脏病患者根据NYHA标准分为两组;心功能Ⅰ-Ⅱ级组27例;心功能Ⅲ-Ⅳ级组27例。健康对照组29例。三组的平均年龄及性别构成比无显著差别。心率变异(HRV)时域指标,包括SDNN、SDANN.SDNNIDX、rMSSD、pHH50和HRVI是由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计算获得。在记录动态心电图的当日还采用短程(10分钟)频域分析方法,测定LF和HF段功率,以及LF/HF比值。结果表明:心脏病患者HRV减低,心功能Ⅲ-Ⅳ级组最低。HRV降低反映迷走神经功能损害,特别是较重的心衰时,损害程度尤为显著。心衰时虽然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但LF段功率却反而降低,这可能跟心衰时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的反向影响以及心脏对交感神经刺激心率加快的反应低下有关系。  相似文献   

17.
硬膜外麻醉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25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以硬膜外穿刺部位的高低分为A、B两组:A组15例为中胸段硬膜外麻醉组;B组10例为腰段硬膜外麻醉组。分别测定硬膜外麻醉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功率谱及心率、血压变化。结果: 中胸段硬膜外麻醉后低频(LF)、平均动脉压(MAP)均显著下降(P<0.05),LF值与血压的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腰段硬膜外麻醉对HRV未见明显影响。腰段麻醉10 min后LF、高频(HF)、总功率(TF)、MAP均高于中胸段麻醉(P<0.05~P<0.01)。结论: 中胸段硬膜外麻醉可影响心率变异性,使反映交感神经张力的LF值明显下降,其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与麻醉平面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的影响.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79名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患者分为四组:N组(血管狭窄病变小于50%);S组(单支病变组);D组(双支病变组);M组(多支病变组);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HRV指标与临床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各组间SDNN,SDANN,rMSSD和pNN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值分别为3.348,3.316,3.610和4.058;P值分别为0.023,0.024,0.017和0.010),冠脉狭窄指数是各项HRV指标的唯一预测因子.结论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下降,且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提示冠状动脉缺血病变可导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9.
农华斌 《右江医学》2000,28(2):77-79
通过心率变异性 (HRV)时域和频域分析法 ,研究 30例正常人、36例不同病因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特性。结果表明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时域指标 ,明显低于正常人。频域分析显示正常人心率变异功率谱密度 (PSD) ,日间以低频成分占优势 ,夜间睡眠时则高频成分占主导 ,低频成分昼夜变化不明显。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心率变异性PSD与正常人相比 ,显示低频和高频成分均明显降低 ,且高频成分的下降尤其显著 ,这表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支配心脏的迷走与交感神经均受损 ,且以迷走神经受损更为严重。这可能意味着患者日后发生心脏猝死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在小儿全麻中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140例患儿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观察入室(T0)、诱导后(T1)、置入喉罩(T2)、切皮(T3)、术毕(T4)、拔出喉罩后5 min(T5)的LF/HF、HRVI、HR、Sp02,清醒及留观时间、手法辅助通气、拔出喉罩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入室比较,R组的LF/HF、HRVI、HR在T1~T4显著降低,F组的在T2、T3显著升高,在T1、T4、T5降低(P<0.05),Sp02在T1~T5降低(P<0.05);两组比较,在T1~T4R组HRVI、LF/HF、HR均低于F组(P<0.05),Sp02均高于于F组(P<0.05);患者清醒时间和留观时间R组短于F组(P<0.05);R组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F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全麻中,能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抑制自主神经功能、提高术后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