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 CT 动态增强强化特点和病灶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的 CT 动态增强图像及临床资料,记录肿瘤原发灶部位、肝转移瘤的位置和数目、肝转移瘤的不同时相的强化特点及肠系膜下静脉汇入门静脉的位置。结果:CT 动态增强共检出肝内病灶486个,其中表现为环状强化灶245个(50.4%),结节状强化灶183个(37.7%),其他不典型强化灶58个(11.9%)。原发病灶位于右半结肠(右半结肠组)时,其转移灶在肝左、右叶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原发病灶位于左半结肠(左半结肠组)时,其转移灶在肝左、右叶的分布差异无统计义(P >0.05)。排除转移灶均匀分布于肝左、右叶的病例后,右半结肠组与左半结肠组肝转移灶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左半大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肠系膜下静脉(IMV)汇入脾静脉(SPV)者34例,其转移灶在肝左、右叶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MV 汇入肠系膜上静脉(SMV)者32例,其转移灶在肝左、右叶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MV 汇入 SPV 与 SMV 汇合处者11例,其转移灶在肝左、右叶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 CT 动态增强图像有一定特点,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病灶分布有一定规律,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通过与手术后病理分期对照,比较盆腔CT与MRI对结、直肠癌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经手术治疗的盆腔结直肠癌患者资料51例,术前2-3天内均行盆腔CT与MRI平扫检查。根据CT轴位平扫、增强扫描、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和MRI中的T2WI、DWI序列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进行术前TN分期,并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盆腔CT判断T分期正确40例,总的准确率78.4%,与病理分期比较达到中高度一致,Kappa值=0.642;盆腔MRI判断T分期正确46例,总的准确率90.2%,与病理分期比较达到高度一致,Kappa值=0.808。51例患者N分期为:25例无淋巴结转移,26例有淋巴结转移,盆腔CT与盆腔MRI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58.8%vs 66.7%)、敏感性为(53.8%vs 65.4%)、特异性(64%vs 68%)、阳性预测值(53.8%vs 65.4%)、阴性预测值(61.5%vs 68%)都比较相近,盆腔MR对淋巴结转移预测的约等指数高于CT(0.334vs 0.178)。结论 MRI能有效提高结、直肠癌进行术前T分期的准确性,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用葡萄糖类似物18F-FDG作为显像剂的PET-CT是一种无创性显像方法,它在肿瘤尤其是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诊断、分期、再分期、疗效监测和随访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PET-CT融合显像将功能显像和解剖显像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全身肿瘤显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单独PET或CT.目前,PET-CT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主要是检测和甄别肝脏转移性病灶、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5.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医学影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 金征宇 张惠茅 刘再毅 孙应实 赵心明 严福华 《中华放射学杂志》2021,(2):111-116
结直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结直肠癌,有助于辅助检出和诊断病变、评估疗效和预后并进行随访等,从而使患者受益。为了规范结直肠癌数据标注,促进人工智能更好地落地临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和磁共振学组联合编写结直肠癌CT和MRI标注专家共识,从结直肠癌的定义和影像表现、标注类别和方法、注意事项、标注原则、标注要求、标注人员要求及流程等各个方面达成的共识,有助于提高数据标注的一致性,进而建立鲁棒性好、泛化能力强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提升结直肠癌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比较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与多期动态增强MSC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224个病灶)的Gd-EOB-DTPA增强MRI和多期动态增强MSCT影像学资料。将肝转移病灶按部位分为肝被膜下、胆管旁和肝实质病灶三组,按直径分为≤0.5cm、0.6~1.0cm、 1.1~2.0cm和>2.0cm四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显示不同大小、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能力的差异。结果:Gd-EOB-DTPA增强MRI共检出217个病灶,检出率为96.88%(217/224),多期动态增强MSCT共检出188个病灶,检出率为83.93% (188/224),两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d-EOB-DTPA增强MRI对胆管旁和肝实质内病灶的检出能力高于多期动态增强MSCT(胆管旁病灶:100% vs. 0%,P=0.029;肝实质内病灶:100% vs. 88.68%,P<0.001);两者对肝被膜下病灶的检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Gd-EOB-DTPA增强MRI对直径≤0.5cm和0.6~1.0cm病灶的检出能力高于多期动态增强MSCT(≤0.5cm病灶:87.50% vs. 65.00%,P=0.018;0.6~1.0cm:84.21% vs. 36.84%,P=0.007);两者对1.1~2.0cm和>2.0cm病灶的检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3、1.000)。结论:Gd-EOB-DTP增强MRI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能力明显优于多期动态增强MSCT,特别是肝实质内、胆管周围转移和微小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直肠癌肠外浸润的判别函数,以期提高结直肠癌肠外浸润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4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49个肿块,术前行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每个肿块取1~2个层面,共96个层面.根据病理结果将96个层面分为肠外浸润组和非肠外浸润组,将2组动态增强后各时间点(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 s)肿块CT值与肿块处肠外5 mm范围内组织的CT值的差值进行判别分析,求出结直肠癌肠外浸润的判别函数.将CT形态学判别肠外浸润的结果和求出的判别函数判别的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应用方差分析比较2组各时间点CT值差值的差异性.结果 肠外浸润组CT值差值范围为(43.6±27.8)~(52.3±30.8)HU,非肠外浸润组CT值差值范围为(100.4±20.3)~(116.2±21.4)HU.其中肠外浸润组20 s和40 s时的CT值差值分别为(43.6±27.8)和(50.9±27.8)HU;非肠外浸润组20 s和40 s时的CT值差值分别为(102.0 ±16.9)和(116.2±21.4)HU.2组各时间点CT值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78,P<0.01).经判别分析,得到判别函数(D)=-3.450+0.023X1+0.017X2-0.001X12-0.001X22+0.002X1×X2,其中X1表示20 s CT值差值,X2表示40 s CT值差值.根据结直肠癌CT形态学表现正确判断69个层面,误判27个层面,其中20个层面非肠外浸润误判为肠外浸润,诊断肠外浸润的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64.3%,准确性为71.9%.应用判别函数正确判断85个层面,误判11个层面,其中5个层面非肠外浸润误判为肠外浸润,诊断肠外浸润的敏感性为85.0%,特异性为91.1%,准确性为88.5%.结论 结直肠癌肠外浸润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的判别函数可以提高肠外浸润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临床及影像指标探讨肺癌患者的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93例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预后将其分为生存组75例和死亡组18例。结果:死亡组年龄、男性发病率、吸烟比例均大于生存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1秒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均低于生存组,肿瘤确诊时Ⅳ期比例大于生存组,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管壁增厚、肺气肿、肺不张、间质性炎症发生率均高于生存组,主动脉直径、肺动脉直径、肿瘤体积更大,中央型、鳞癌发生率均大于生存组(均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分期和FVC%是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肺癌患者生存组和死亡组在多项临床及影像指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肿瘤分期和FVC%是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影像特征和临床随访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脊索瘤病人的影像征象、病理分型和疾病发展等指标,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7个月~72岁,中位年龄53岁。36例行CT检查,30例行MRI检查,5例行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检查。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脊索瘤术后复发率,采用Log-rank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脊索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X线平片及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及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伴特征性钙化;MRI表现以卵石状聚集的、T_2WI上明显高信号团块间有低信号间隔影为特征。术后1、2、4年的复发或转移率分别为33%、47%、81%。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局部浸润程度是影响脊索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像检查有助于正确认识脊索瘤原位复发率高且易于远处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并有助于术前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64层CT(64-MDCT)灌注成像时间-密度曲线(TD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64层CT灌注成像检查,绘制所选层面靶动脉、靶静脉以及肿瘤的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CT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S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肿瘤按Dukes分期,TDC根据形态进行分型,不同TDC类型之间的CT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的TDC分为5种类型,Dukes分期中各期的TDC可表现为5型中的一种或多种.不同TDC类型之间的CT灌注参数未见统计学差异,F值分别为2.55、0.55、0.48、2.47,P值均>0.05.结论:MDCT灌注成像的TDC可反映结直肠癌的血流灌注状况,有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螺旋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螺旋CT(SCT)灌注成像方法在结、直肠癌中的初步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37例,术前先行结、直肠肿块范围的平扫,选定靶平面后再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靶平面中肿瘤组织和靶血管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根据TDC计算癌灶的强化峰值(PH)、对比剂峰值时间(PT)、强化比值(CER)、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癌灶的灌注量(PF)。采用Dukes分期法,将SCT灌注参数与临床病理因素(Dukes分期、浆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癌灶PH值为(29.04±11.93)HU,PT值为(27.26±4.11)s,MTT值为(32.01±4.81)s,CER值为(10.29±3.06)%,PF值为(39.74±10.82)ml·min-1·100g-1。各灌注参数在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中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F随着Dukes分期的期别升高有下降趋势。结论SCT灌注成像可反映结、直肠癌的血流灌注状况,有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扫描后碘图中碘浓度及碘图CT值(Overlay值)在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双源双能量CT扫描,分别将双能量动、静脉期增强扫描图像调入双能后处理软件“Liver VNC”,测量局域淋巴结实性部分的动、静脉两期的CT强化值、碘浓度及Overlay值.采用独立样本f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共检出105枚局域淋巴结,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56枚,反应性增生49枚.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动、静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32.67±11.99)、(38.30±14.65)、(35.48±13.55)和(37.08±15.57)HU;碘浓度分别为(1.58±0.81)、(3.17±1.07)、(1.85±0.90)和(3.56±1.38) mg/mL;Overlay值分别为(35.41±14.66)、(59.58±21.20)、(41.19±14.74)和(65.52±21.46) HU.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之间动静脉期碘含量及Overlay值及动脉期强化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强化CT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动静脉碘浓度诊断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最高(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73.2%,AUC为0.895).结论:动脉期碘浓度结直肠癌转移淋巴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影像鉴别诊断价值优于动、静脉期的于Overlay值及强化CT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证实的结直肠癌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MPR和沿病变长径的CPR。将CT显示的影像特征与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SCT对浆膜层浸润的显示率为93.1%(27/29),淋巴结转移显示率为83.3%(5/6),远处脏器转移显示率为60.0%(3/5),肿块显示率为100.0%(36/36),肿瘤供血显示率为100.0%(23/23)。结论:MSCTMPR和CPR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独特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CT结肠成像(CTcolonography,CTC)及融合图像在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诊断为结、直肠肿瘤的患者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将原始图像进行CTA和CTC重建,再将CTA和CTC图像进行融合,得到能同时显示结、直肠肿瘤和肿瘤供血血管的三维融合图像。结果:本组50例结、直肠肿瘤,均经病理证实。共发现结、直肠癌性病灶42个,其中39个病灶清楚显示肿瘤供血血管,3个病灶未显示肿瘤供血血管;非癌性病灶12个,仅有1个病灶显示其供血血管。癌性病变和非癌性病变显示肿瘤供血血管的比例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χ2=34.72,P<0.01)。肿瘤供血血管对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为92.9%,特异度为91.7%,假阴性率为7.1%,假阳性率为8.3%,阳性预测值为97.5%,阴性预测值为78.6%。肿瘤供血血管的出现在不同分化程度的癌性病变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67,P<0.05)。结论:腹部CTA和CTC及融合图像可以直观地显示病变的解剖部位和肿瘤供血血管,为结、直肠肿瘤的定位诊断和术前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影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求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影像特征。方法12例经病理检查或类固醇激素治疗证实的AIP患者接受MRI检查,10例接受了CT检查,3例进行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对所有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AIP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3例为局限性肿大。病变区在T1WI上信号明显降低,在T2WI上信号轻度升高,动脉期强化减弱但出现明显的延时强化。11例在胰腺病变区周围环绕包膜样结构。9例AIP伴有胰腺段胆总管的狭窄,3例ERCP均示胰管不规则狭窄。经类固醇激素治疗的7例AIP,影像表现都有明显的好转。结论AIP的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影像检查是诊断AIP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结直肠癌肿瘤沉积(TDs)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术前接受光谱CT腹部增强扫描且经病理确诊的126例结直肠癌患者, 根据病理结果分为TDs阳性组(n=38)和TDs阴性组(n=88)。评估其常规CT特征, 包括cT分期、cN状态、静脉期强化是否均匀、瘤周脂肪浸润(PFI)、肿瘤最大径以及肿瘤位置。测量并计算病灶动脉期、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40~100 keV光谱曲线斜率(K)和动静脉期NIC差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TDs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基于光谱CT定量参数及常规CT特征的列线图模型, 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各参数及模型的预测效能, 采用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 TDs阳性组与TDs阴性组间cT分期、cN状态、静脉期强化是否均匀、PFI、静脉期NIC、静脉期NZeff、静脉期K和动静脉期NIC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幕上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S-SHB)特征性影像及病理表现,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SHB患者的CT、MRI影像与病理资料.影像学指标包括肿瘤部位、信号/密度、瘤周水肿、血管流空征、强化方式以及肿瘤与硬脑膜的关系等;病理指标包括肿瘤光镜下及免疫组化特征.采用Kapla...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扫描时间变化对灌注参数的影响,以获取基于首过效应阶段灌注扫描序列的最佳灌注扫描时间.方法 搜集术前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由术后病理证实结直肠腺癌病例29例,进行256层螺旋CT全肿瘤灌注检查.每位患者总灌注扫描时间为60.8s,通过后处理软件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60.8 s、57 s、53.2 s、49.4 s、45.6 s、41.8 s、38 s测量肿瘤最大层面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观察其变化.将扫描时间60.8s所测灌注参数分别与扫描时间(57 s、53.2 s、49.4 s、45.6 s、41.8 s、38 s)灌注参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不同医师两次分析结果运用Bland-Altman分析进行一致性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受到总扫描时间影响.扫描时间为60.8s时,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分别为(34.12±17.83)ml·min-1·100g-1、(14.76±4.99) ml/100g、(18.92±10.22)s、(36.35±14.64)HU.总扫描时间减至41.8s,其BF值为(40.35±28.52)ml·min-1· 100g-1,与60.8s所测BF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总扫描时间减至45.6 s,其TTP值、PEI值分别为(15.23±7.79)s、(33.68±13.72) HU,与60.8s所测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4;P=0.022).随着扫描时间缩短,BV值逐渐减小,与60.8s所测BV值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首过效应法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成像总扫描时间对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有明显影响.总扫描时间46 s左右能够保证BF、TTP及PEI测定的准确性,而BV值的准确测定可能需延长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