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症状复杂且易误诊为单相抑郁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中医中的癫狂与双相情感障碍临床症状相似,该文基于中医癫狂理论,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方面分析该病病因病机,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论治双相情感障碍,探讨其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双相情感障碍是临床上诊治最为困惑的精神类疾病,有很高的误诊率,尤其是在综合医院其误诊率更高。中医对该病虽早有认识但不够系统,多将此病分为两种疾病来看,在治疗上多采取疏肝解郁的方法,临床不仅不能取得疗效,相反还会加重病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有本质的区别,内生火热在双相情感障碍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此从内生火热的角度来探讨其在双相情感障碍发病中的作用,以期为中医药干预双相情感障碍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冯子芹  杨澳  吴宇飞  刘益诚  许凤全 《世界中医药》2022,(24):3515-3518+3523
双相情感障碍属中医情志病范畴,是精神科常见重性精神疾病,当前其中医辨证思路较少、尚未达成统一。气机是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机升降相因是维系机体气、血、津液、精等精微物质生成、输布,进而实现人体“阴平阳秘”的关键条件。情志过激则易致气机紊乱、脏腑失和,进而诱发情志病。故本文以气机升降运动失司为疾病发生发展之纽带,邪气盛衰为疾病转化之关键,脾胃受损为疾病复发之基石,动态阐释双相情感障碍的病机演变;并提出临床治疗需重视药物药性,善用针灸、中医情志疗法等中医传统疗法形神同调、心身同治等建议;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并为从气机升降理论运用中医药防治双相情感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7,(3):506-508
双相障碍是一类躁狂和抑郁两种状态在同一病人身上间歇交替反复发作的精神障碍。双相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文章尝试阐释双相障碍的阴阳转化病机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双相障碍发病机制研究的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双相障碍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亦从现代生物医学的角度丰富和具体化中医阴阳学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双相情感障碍(BD)又称躁郁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间歇发作性心境障碍,特征是抑郁伴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是导致青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BD发病机制不明,西医学治疗方式以精神药物内服为主,存在疗效不佳、反复发作和不良反应较多等缺陷,而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系统、整体调节且安全性高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西医学治疗的不足。本文从病位、临床症状、病因病机和病程演变等角度阐明了BD与中医学“癫狂”的相似性,认为BD属于“癫狂”的表现形式之一,并按照辨证分型归纳了BD的治则治法、治疗机制和名医经验,同时探讨了当前中医药研究和治疗BD的不足之处,旨在为中医药防治BD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精神障碍.其诊断关键在于识别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核心症状为明显异常的心境高涨或易激惹,明显异常的活动和精力增加[1].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存在矛盾性,本病多伴随甲状腺功能的减低[2],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和丙戊酸钠是治疗本病的一线药物,却易造成甲状腺功能的...  相似文献   

7.
8.
癫狂病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名、病因病机、证治三方面对癫狂病的源流进行考证。该病或由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伤及脏腑或气虚血少引起。病机多以气滞、痰结、火郁、血瘀为重心。在对该病治法方面,古今文献记载亦较丰富,或以针刺法,或以移情法,或以夺食法,或以药治之,如重镇安神法、涌吐法、涤痰法、化瘀法、扶正补虚法等。  相似文献   

9.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纷繁复杂。西医学对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认识不够完善,影响了临床诊疗的发展,使得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率、误诊率、致残率居高不下。本文借助五运六气理论,从"天人相应"角度分析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病机,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反复发作是由于人体不能适应自然界阴阳的运行规律,使自身阴阳的动态平衡失调所致,提出从"个人体质"和"自然气候"两个角度把握双相情感障碍的预防和治疗,为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专家调查,发现双相障碍躁狂症的中医常见证型。方法:制定调查表,在专业群进行网络调查,分析双相障碍躁狂症常见中医证型及其症候学特点。结果:前5个证型占比分别是痰火上扰型为13.62%、痰热郁结型为13.33%、阴虚火旺型为12.67%、气滞血瘀型为12.44%、阳明热结型为10.64%,并有对应症候列出。结论:专家调查以4~5个调查证型为宜,躁狂症的痰火上扰型、痰热郁结型、阴虚火旺型、气滞血瘀型、阳明热结型为常见证型,不同证型有其自身的症候以及舌象和脉象。  相似文献   

11.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学派著名医家,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他师古而不泥古,扩充变化中医理论,其大气理论是最具创新性的理论之一。大气是一种以元气为根本,以谷气和清气为养料,积聚于胸中的精微物质,其主要功能有司呼吸、行血气、充营卫、统三焦、斡旋脑筋等,病理变化不外乎大气上逆、大气虚陷、大气郁滞三端。“头疼之证,西人所谓脑气筋病也”,发病与否关乎胸中大气。大气斡旋失职,脑筋失司是头痛发作的病理基础,大气上逆、大气虚陷、大气郁滞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因其上逆而镇潜之,因其虚陷而升补之,因其郁滞而宣解之,如此治以调补大气,畅调气血为法,以期脑筋和调。  相似文献   

12.
代谢综合征是2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初期阶段,气病理论在代谢综合征的论治中具有独特优势,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和进展无不伴随着气病。代谢综合征初期气盛和气郁通常并存,共同作用主导了气耗的发生,随着气耗的不断进展,在MS中后期气虚和气郁成为了气病的主要形式。气耗是代谢综合征进展为2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肺脾散精功能的失调是胰岛素抵抗最根本的中医病机。从气机和气化的异常入手论治代谢综合征,可降低临床辨证的复杂性,同时也给治疗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胆石症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体质差异等引起相火妄动而离位,致肝郁气滞,湿热蕴结,肝肾不足。其治疗以实现“相火安位”为目的,以“引火归元”为原则,本文分别从疏肝理气、调畅情志,清利湿热、调理肝脾,滋补肝肾、补益精血三方面论治加以阐述。相火安位,则气机调和,脏腑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五运六气探讨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规律,进而揭示双相情感障碍的病机所在。方法:分析233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病例资料,以发病时间推算五运六气因素,并以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发病时间在岁运-司天-在泉的分布情况。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运气表现为在太土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少火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之年分布较多,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与五运六气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其病机与阳郁失升,郁极乃发相关,病位主要在肾。  相似文献   

15.
特定体质人格与对应病邪间存在特殊的亲和能力,契合"同气相求"之论。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群体医学向着个体医学转变,因而群体中的个体差异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部分,中医体质学不仅注重调节人体整体机能,更加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体质。而体质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实为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源自《黄帝内经》人格、体质相关描述,基于中医"形神合一"理念,中医体质人格论为疾病防治开辟出崭新视角。而现今女性高发病—经前期综合征,严重困扰患者生活各方面。而育龄女性的特殊体质早已把该病的研究点引至体质人格领域。本文力图对体质人格与经前期综合征的关系作出简要梳理,以期立足体质人格角度提供防治措施,改善个人体质,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贯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临床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性精神障碍,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可伴有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抑郁症与脑、心存在明确的发病关联,但没有完整的学说或机制可以解释抑郁症发病的全部方面。中医学认为脑和心主导神志的生成与变化,将抑郁症归于神志病范畴,临床多按郁病、脏躁、百合病等论治。三焦是主导气化的重要藏腑,其解剖实质历来存在争议。近年来有关三焦实质结构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三焦与"间充质"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高度一致性。"间充质"是一个由复杂胶原纤维网支撑的液体间隙,广泛分布全身各处,而且区别于已知组织器官,是一种综合信息沟通、物质交换、能量代谢等功能的庞大器官。三焦寓于脑、心的结构之中,联系并沟通脑、心,由此"脑-心-三焦"构成一个具有紧密生理病理联系的整体。以"脑-心-三焦"关联为基础,以气化为核心环节,阐发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出抑郁症的关键病机为"脑心阳衰,焦阻气郁",以期完善中医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认识,促进中医对脑病、三焦实质等理论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历飞 《山东中医杂志》2009,(10):682-683
前人论治痢疾多以湿热为重,而张景岳提出"痢疾多由寒邪所致,并与人的正气有关";强调辨别虚实、寒热是治疗痢疾之关键。论治不拘泥于旧式,注重从主要症状如脓血的色泽、腹痛性质、口渴原由等,察其虚实、辨其寒热。并重视兼症辨治,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常见证候分布与病机。方法:分析514例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证候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郁热、痰热、瘀热、阴虚为焦虑障碍常见证候,其病位在心,邪扰神明、形神不安是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9.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超促排卵药物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一类严重医源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未明,治疗上仅限于对症支持治疗,效果不尽人意。运用传统中医学理论,结合前人经验,对OHSS的病机治法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OHSS是本虚标实之病,肾之精气亏虚为本,血脉不和、水饮气滞为标。肾之精气受损,失其固摄、推动、气化之职,血脉失和,有瘀血、出血、阴血不足,血不利则为水,引起水饮停聚,瘀血水饮又引起气机失调,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治疗上以补肾填精、滋阴养血、活血止血为主,行气利水、化痰散结为辅,并注意保养胎元。自拟一方为主,临床上灵活加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