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孔莉敏  郑皇芳 《新中医》2018,50(12):204-20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分娩镇痛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进行分娩的120例产妇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及分娩镇痛方式分为TEAS组、锥管内麻醉组与空白组,每组40例。TEAS组在产妇子宫收缩活跃后于相应穴位进行电刺激直至胎儿分娩,锥管内麻醉组使用盐酸瑞芬太尼0.2~0.5 g/kg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连续泵入直至第二产程结束,空白组不给予任何镇痛处理。对3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情况、不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分娩过程中的出血量进行统计与对比。结果:与产前比较,TEAS组、锥管内麻醉组镇痛后及产时VAS评分与TEAS组宫缩活跃期末VAS评分均降低(P 0.05),锥管内麻醉组宫缩活跃期末VAS评分与产前相当(P 0.05)。3组镇痛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镇痛后、宫缩活跃期末和产时,TEAS组及锥管内麻醉组VAS评分均低于空白组(P 0.05);TEAS组VAS评分低于锥管内麻醉组(P 0.05)。TEAS组与锥管内麻醉组产妇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均短于空白组(P 0.05)。TEAS组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与锥管内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空白组比较,TEAS组自然分娩率较高,剖宫产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锥管内麻醉组比较,TEAS组自然分娩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产钳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空白组及锥管内麻醉组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产妇分娩过程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EAS可优化分娩阵痛效果,促进自然分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超前镇痛对术后芬太尼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或Ⅱ级,择期行腰椎内固定术的患者90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超前镇痛组(Ⅰ组)手术切皮前30 min行TEAS至手术结束,术中镇痛组(Ⅱ组)手术开始时TEAS至手术结束,Ⅲ组为对照组。术后均采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观察3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躁动情况,术后2、6、12、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静程度评分(Ramsay评分),镇痛泵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Ⅰ组和Ⅱ组VAS和Ramsay评分2 h、6 h低于Ⅲ组(P0.05),Ⅰ组12 h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与Ⅱ组和Ⅲ组比较,Ⅰ组术后镇痛芬太尼累积消耗量减少,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超前镇痛对术后镇痛芬太尼用量有节俭作用。  相似文献   

3.
游晨羽  樊云 《中医药导报》2023,(10):74-78+124
目的:探究穴位注射高乌甲素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分娩镇痛的效果及镇痛机制。方法:将102例经阴道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高乌甲素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娩镇痛,比较两组镇痛前及镇痛后0.5 h、1 h、2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记录各产程时间、缩宫素用量、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检测镇痛前及镇痛后0.5 h、1 h神经递质水平[强啡肽(DYN)、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镇痛后0.5 h、1 h、2 h VAS评分均低于镇痛前,对照组VAS评分低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缩宫素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后30 min、60 min血清DYN、5-HT水平均高于镇痛前,血清DA水平均低于镇痛前,差异均...  相似文献   

4.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杨保仲  郭祺  井子夜 《针刺研究》2021,(3):231-234,25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在晋中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初产妇120例,将有分娩镇痛要求的产妇随机分为硬膜外组和联合组,将同期无分娩镇痛要求的产妇设为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不实施分娩镇痛,按自然分娩常规程序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全髋置换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6例接受全髋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8例,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舒芬太尼0.002 mg/kg自控静脉镇痛;TEAS+PCIA组:TEAS治疗+舒芬太尼0.002 mg/kg自控静脉镇痛。结果:与PCIA组比较,辅助TEAS治疗,患者术后第1,2,3天疼痛明显减轻(P<0.01),镇痛药使用量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P<0.05)。结论:TEAS可以增强全髋置换术后PCIA镇痛效果,减少舒芬太尼用量,减轻PCIA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技术是20世纪骨科领域除骨折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外的三大重要进展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初Noyes首次采用关节镜辅助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以来,镜下重建已在国内外普遍开展,并逐渐成为重建ACL的标准手术。ACL损伤多与运动有关,有统计约70%是在体育运动中受伤,特别是一些扭转、斜切、急停等动作造成较多的运动中损伤。近十几年来,经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发展迅速,在治疗运动创伤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Marc等旧’报告,88%~95%的患者可恢复体育运动。我们用镜下前交叉手术重建ACL及中医介入术后恢复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全身麻醉中的辅助镇痛效应,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全麻组)、TEAS复合全身麻醉组(TEAS+全麻组),每组30例。全麻组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进行诱导插管;术中异丙酚靶浓度为(3.0±0.5)μg/mL,瑞芬太尼恒速输注(22±5)mL/h,顺式阿曲库胺间断静脉注射。TEAS+全麻组选用疏密波(2 Hz/100 Hz)TEAS患侧合谷配劳宫穴、内关配外关穴30 min,再行气管内插管全麻。记录两组TEAS前、麻醉诱导后及插管后1 min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并记录麻醉药物的使用量,观察手术结束后病人苏醒质量、气管拔管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放射免疫法测定TEAS前、TEAS 30 min、切皮后5 min、术毕各时间点血浆中β-内啡呔(-βEP)的含量。结果: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时,TEAS+全麻组的MAP平稳,优于单纯全麻组(P0.05)。TEAS+全麻可明显减少镇痛药用量,缩短病人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TEAS+全麻组TEAS 30 min、切皮后5 min及术毕的-βEP水平与单纯全麻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乳腺癌手术麻醉中,TEAS可强化单纯全麻的镇痛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血浆中-βEP的升高有关,是一种较为优良的麻醉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和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erueiate ligament,ACL)损伤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如果得不到正确治疗将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导致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切开重建的手术创伤大,易损伤伸膝装置,远期疗效不佳,功能恢复不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单胎、足月、头位妊娠初产妇198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98例和对照组100例.电刺激组产妇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经皮穴位电刺激曲池和合谷,每小时刺激1次,每次30 min,直至分娩结束.对照组产妇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相同穴位处连接电极但不予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前交叉韧带损伤在膝关节损伤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认识的深入,诊断和治疗技术已得到明显改善,传统的切开重建技术正在为关节镜辅助下的微创技术所取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有限髁间窝成型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与结果:我院2008年5月-2010年6月通过有限的髁间窝成型成功完成了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关节镜下重建手术治疗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30.8岁.3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退行性骨性关节炎表现,其中17例患者术前X线检查可见:髁间窝密度不均,髁间窝增生,胫骨髁间棘骨赘形成.结论:有限髁间窝成形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28例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情况。术后平均随访2年,按Lysholm评分评价疗效。结果:Lysholm关节评分由术前(47.25+1.1)分提高到术后86.96+3.6)分(P〈0.3),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有显著差异,所有病例均无膝前区疼痛,3例体检仍出现阳性体征。结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移稙物固定可靠等优点。可避免自体移植物取材后造成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基于交叉迁移理论的非制动侧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天津医院就诊的前交叉韧带断裂且需手术的患者4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非制动侧肢体肌肉电针刺激.于训练前及训练6...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运用内侧双切口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早期疗效。方法:于2010年6月~2010年12月,在35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采用内侧双切口单束解剖重建技术,RIGIDfix固定股骨端和Intrafix固定胫骨端,以Lysholm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均超过120°,无伸膝受限。Lysholm评分从术前(43.52±6.21)分增加到术后(90.12±5.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运用内侧双切口单束解剖重建技术术中视野更好,能获得更低移植物倾斜度,能获得更好的旋转稳定性,可获得满意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肌腱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行关节镜下重建ACL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32例采用自体肌腱(自体肌腱组),其余32例采用同种异体肌腱(异体肌腱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发热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稳定性、患膝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膝关节稳定性采用Lachman试验、中立位前抽屉试验(anterior drawer test,ADT)评定。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出现发热,自体肌腱组术后发热时间比异体肌腱组短[(2.0±1.5)d,(4.0±1.7)d,t=5.043,P=0.000],手术时间比异体肌腱组长[(79±15)min,(60±13)min,t=5.405,P=0.000];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d,(14±4)d,t=0.000,P=1.000]。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Lachman试验和中立位ADT试验阳性率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χ2=0.000,P=1.000;χ2=0.087,P=0.768;χ2=0.000,P=1.000);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的Lachman试验和中立位ADT试验阳性率均降低(χ2=42.416,P=0.000;χ2=42.250,P=0.000;χ2=34.724,P=0.000;χ2=37.312,P=0.000)。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的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1.52±3.47)分,(40.33±3.41)分,t=1.381,P=0.172;(82.01±1.50)分,(81.92±1.30)分,t=0.305,P=0.762;(39.82±3.23)分,(40.03±2.69)分,t=0.302,P=0.764;(89.56±1.86)分,(89.50±1.72)分,t=0.140,P=0.889];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的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增加(t=61.218,P=0.000;t=70.920,P=0.000;t=63.114,P=0.000;t=94.223,P=0.000)。结论:与采用自体肌腱相比,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手术时间短,但存在免疫排斥反应,而二者的临床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B)重建前十字韧带(ACL)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28例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BPB重建ACL,术后早期进行CPM功能锻炼。结果2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7~30个月。采用改良Lysholm评分为(98.9±2.6)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BPB重建ACL是一种微创手术,操作简单,能够较满意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将14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脱落12例)和对照组(65例,脱落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电针治疗,穴取患侧风市、伏兔、足三里、上巨虚、丰隆、悬钟、地机、三阴交,疏密波(2Hz/100Hz),2~5mA。每次治疗20~30min,每日2次,共治疗7d。分别于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5个时间点观察两组患者患膝的肿胀值d、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表评分、Lysholm评分变化。结果:术后1、3个月观察组患膝肿胀值d、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1年两组患膝肿胀值d、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4个时间点膝关节ROM均大于对照组(P<0.05),IKDC评分、Lyshol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1年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松弛断裂等相关并发症,轴移试验、前抽屉试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辅助静脉全麻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价值。方法将60例择期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麻醉诱导前20 min以韩氏刺激仪刺激双侧合谷、内关至气管导管拔除,对照组入室静卧20 min后诱导。记录患者入室后、麻醉诱导前BIS值以及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入室后、麻醉诱导前及插管时、分离甲状腺、术毕、拔管时静脉血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拔管时间;离室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费用;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诱导前BIS值较基础值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围术期HR、MAP较观察组波动明显且E、NE浓度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拔管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1),麻醉药物用量及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TAES辅助静脉全麻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在更好地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抑制应激反应的同时,缩短了离室时间,减少了麻醉药物的用量,降低了麻醉费用,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七氟醚全麻患者术后嗅觉记忆障碍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拟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妇科、泌尿科等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于迎香、印堂行经皮穴位电刺激(疏密波,2 Hz/100 Hz),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直接行全身麻醉。于治疗前、手术开始后30 min和手术结束时记录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于治疗前(T0)和麻醉结束后Aldrete评分达10分时(T1)采用康涅狄格化学感觉临床研究中心(CCCRC)嗅觉功能检查法评估嗅觉识别分数,并采用ELISA法测定外周静脉血血浆褪黑素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MAP、HR、SpO2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间点比较,观察组T1时间点嗅觉识别分数、血浆褪黑素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嗅觉识别分数下降,血浆褪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