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围术期患者实施规范化疼痛教育的效果,探讨其作用和必要性。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疼痛教育模式,采用规范化的疼痛教育和评估,包括以下内容:(1)入院后8 h内完成首次疼痛评估与疼痛教育;(2)术前每天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强化;(3)术后疼痛评估与疼痛教育和突发轻度及轻度以上的疼痛等对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有计划的面对面教育,经过护患共同学习;(4)住院期间不断强化疼痛方面的知识与互动;(5)出院时给予疼痛方面的指导;(6)在坚持无痛的原则下,形成不间断的疼痛跟踪。结果患者在疼痛理念、疼痛认知等方面获得较大提高。术后疼痛评分、睡眠时间、功能康复锻炼、疼痛满意度等方面有显著改善。结论规范化疼痛教育有利于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疼痛理念改变,帮助患者主动减轻术后疼痛,对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田薇  杜杏利  李天丹  杨懿 《骨科》2016,7(5):368-371,374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同意配合调查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康复治疗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系统康复治疗。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术后1周、3个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化版(WHOQOL?BREF)评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WHOQOL?BREF评分均逐步改善;康复治疗组患者术后1、3个月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术后3个月时的WHOQOL?BREF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均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辅以分阶段系统的康复训练及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股骨头坏死(ANFH)行全髋关节置换(THA)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4例肾移植术后ANFH患者(5髋)行THA治疗,分析手术时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术中、术后相关治疗措施等。结果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术后无并发症。4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对移植肾无明显影响。结论肾移植术后ANFH行THA能有效解除髋部疼痛,只要围手术期处理得当,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统计并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围手术期失血与输血量及输血率的大小。方法 2003年至2012年于本组行THR的患者共718例,男314例,女404例;平均年龄56.1岁(17~87岁)。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BMI指数、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前HGB、HCT,术后最低和出院前末次HGB、HCT以及出现时间,术中出血以及异体及自体血回输情况。结果术中出血平均为(500.6±395.1)ml,术中输血率为26.7%,平均用血量为0.08U RBC。术后引流平均为(457.6±397.6)ml,术后输血率39%,平均用血量为1.41U RBC,围手术期总体输血率为50.8%,平均用血量为2.22 U RBC。年龄、BMI指数、术前HGB浓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是影响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 THR围手术期出血较多,输血率较高,注意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对减少输血及降低输血风险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THA)后外侧结构重建前后的髋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行人工THA手术患者9例10髋,其中股骨头坏死患者3例4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关节炎患者侧3例3髋(CroweⅠ型2例,CroweⅡ型1例),股骨颈骨折3例3髋;男4例,女5例;年龄41-75岁,平均59.67岁。常规采用后外侧入路、生物型假体。所有患者均行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复,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复前后分别测定髋关节内收、外展0°,屈曲45°和屈曲90°内旋时,关节即将脱位时扭矩的大小,观察股骨大转子后方有无骨折、关节囊及外旋肌群有无撕裂、缝线有无开结及断线、坐骨神经损伤。结果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缝合前后扭矩有显著增加,屈髋45°时,缝合前扭矩测量为(7.88±5.87)N·m,缝合后扭矩为(14.03±6.81)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髋90°时,缝合前扭矩测量为(12.22±3.58)N·m,缝合后扭矩为(17.15±5.81)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现1例大粗隆后缘骨折,1例后外侧结构缝合打结后,线结松动,1例缝线断裂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无关节脱位发生,无坐骨神经损伤。结论 THA术中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的修复可显著改善THA术后关节即刻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价值。方法自1998年6月~2005年6月收治9例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骨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患者,患者均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柱和后壁骨折3例,横行骨折1例,后柱骨折2例,双柱骨折3例。骨折至关节置换术间隔12~92个月,平均31个月。骨不连2例,骨折畸形愈合5例,异位骨化2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完全取出内固定物3例,部分取出4例,未取出2例。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5例,骨水泥固定假体2例,杂合式固定2例。使用金属/聚乙烯匹配假体6例,陶瓷/聚乙烯匹配假体2例,陶瓷/陶瓷匹配假体1例。骨缺损采用结构性植骨3例,松质骨颗粒植骨5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发生异位骨化3例,髋关节感染1例。1例坐骨神经术前损伤者术后无明显恢复。无复发脱位、假体松动及骨溶解病例。术后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改善,对手术效果满意7例,较满意1例,不满意1例。Harris评分平均89分,同术前(平均4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骨性关节炎可增加再次手术的难度,全髋关节置换是有效的治疗方式,短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下肢功率自行车应用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院骨科15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后两周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纳入87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常规+自行车训练组。常规训练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常规+自行车训练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下肢功率自行车训练。两组患者都于术后8 w、4个月分别采用Harris评分及WOMAC量表对髋关节及全身健康状况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WOMAC评分:术后8 w常规+自行车训练组患者髋关节僵硬程度[(26±20)分]较对照组[(26±23)分]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65,P<0.05),功能及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个月WOMAC各项评分提示,常规+自行车训练组患者功能[(22±18)分]优于常规训练组[(25±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34,P<0.05)。Harris评分:术后8 w及4个月常规+自行车训练组[(82±6)分、(88±12)分]高于同期常规康复训练组[(86±6)分、(8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功率自行车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及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规范化康复训练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THA)患者术后H常生活活动(ADL)的影响。方法本组60例65~80岁行THA的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规范化康复训练。在术前及术后第3周对两组患者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并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ADL。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周Harris评分比术前提高了(49.13±11.91)分(P〈0.05);观察组术后第3周Barthel指数评分比术前提高了(37.16±11.19)分(P〈0.01)。结论早期规范化康复训练能有效提THA患者术后短期的ADL,提高出院后的功能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苗巍  张之智  卢伟  张鑫 《中国骨伤》2020,33(8):730-735
目的:探究糖预处理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168例患者,男100例,女68例;年龄25~90(52.05±5.73)岁,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对照组术前给予传统禁食水干预,观察组术前给予糖预处理。比较手术前后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C肽,空腹胰岛素定量(fasting insulin,FINS)水平和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总淋巴细胞计数(total lymphocyte count,TLC)水平,并比较术后口渴、恶心、疲劳、虚汗、胃部不适、焦虑、饥饿、头晕的不适感感受度。结果:168例患者全部随访,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FBG、C肽和FIN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较术前FBG、C肽和FINS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的C肽和FIN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IgG、IgM、IgA、T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较术前血清IgG、IgM、IgA、TLC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口渴、恶心、疲劳、虚汗、胃部不适的不适感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焦虑、饥饿、头晕的不适感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前进行糖预处理可缓解胰岛素抵抗,提高免疫力,改变空腹下能量储存,可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痛病房管理在全髋置换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本组6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无痛病房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镇痛方法。记录术后第1、2、3天患者静息和被动活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术前和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第1、2天的静息和被动运动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的静息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被动运动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痛病房管理能有效减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对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康复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雪圆  李瓦里  房纬 《中国骨伤》2008,21(3):199-201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广泛应用,术后康复日益受到重视,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美的术后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THR术后康复是很复杂的问题,它不但与疾病本身有关,也与手术操作技术、患者的信心、精神状态以及对康复治疗的配合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骨关节炎是骨关节方面常见疾病,而髋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由于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贫血发生率高和出血量大,故安全、有效的血液管理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目前髋膝关节置换血液管理贯穿于围手术期各个环节,大致为术前纠正贫血、术中控制出血和术后改善贫血,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方式,减少围手术期出血、贫血及输血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本文通过分析、总结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方面相关国内、外文献,综述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耳针在全髋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将60例因晚期股骨头坏死首次行单侧全髋置换术的患者分为耳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耳针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0.93±5.90)岁;于术前2d在神门、皮质下、肾和髋关节4处耳穴行耳穴埋针和每日4次的耳穴按压治疗。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9.87±6.21)岁;不行耳穴埋针和耳穴按压治疗。采用VAS(visualanalogscale)疼痛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Harris评分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两组患者术后均予PCA镇痛泵静脉镇痛48h(镇痛泵内400ml液体中含800mg曲马多和0.8mg芬太尼),记录不同时间镇痛泵的用量及使用镇痛泵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耳针组在术后第3、4、5、7天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3.61±0.29)、(3.59±0.30)、(2.97±0.26)、(2.29±0.45)分,低于对照组的(4.19±0.28)、(4.00±0.31)、(3.15±0.29)、(2.83±0.31)分。术后0~12、12~24、24~36h和36~48h各时段耳针组镇痛泵的用量分别为(72.27±8.06)、(60.40±8.16)、(44.13±4.75)、(40.40±3.69)ml,均比对照组用量(86.27±8.51)、(73.87±8.32)、(54.53±5.20)、(44.67±6.31)ml减少。在使用PCA期间耳针组出现恶心呕吐5例,少于对照组的21例。耳针组术后2周Harris评分(78.90±5.14)分,高于对照组的(73.37±5.99)分。结论:耳针能减轻全髋置换术后的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减少患者使用镇痛泵期间的恶心呕吐发生,改善患者术后近期髋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骨性强直的疗效及术后康复锻炼的意义.方法 1998年10月至2007年5月,对28例(46髋)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男27例,女1例;年龄22~58岁,平均38.9岁;病程5~35年,平均17年2个月;髋关节屈曲强直7例(14髋),伸直强直21例(32髋).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34髋,改良前外侧与外侧联合切口12髋;其中应用全生物型假体40髋,混合型假体6髋.术后24 h即开始进行系统性康复锻炼.对手术前、后患者Harris评分、VAS评分、髋关节总活动度及患者整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64个月,平均38.2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坐骨神经或股神经麻痹、皮肤压疮、肺部感染、关节松动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2周出现髋关节脱位,经闭合复位治愈.8髋出现异位骨化,其中Brooker Ⅰ级6髋,Ⅱ级2髋.7例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屈曲角度由术前34.3°±16.3°改善为术后4.2°±3.3±.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8.3±10.3)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2.7±7.6)分.VAS评分:术前(3.5±1.4)分,术后(3.8±1.8)分.髋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5.6°±9.3°改善至术后133.7°±17.6°.术前28例患者生活均不能自理;术后1年,除3例患者行走时仍需借用单拐、生活需他人帮助外,其余25例患者生活均可自理,并可从事家务或轻体力劳动.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严重髋关节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早期系统康复锻炼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2年1月~2005年5月,我科对5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本组59例,男35例,女24例,年龄56~78岁。术前诊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5例,股骨颈骨折2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假体种类:骨水泥固定型39例,生物固定型20例。  相似文献   

1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偏心距重建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标准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颈长和股骨距保留对偏心距重建的作用,并分析偏心距重建对软组织平衡的影响。方法68例(71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获得随访。术中确定双下肢等长、髋关节稳定及周围软组织紧张度适中。术后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手术结果,Cybex-6000等速测定患髋外展肌力,通过手术记录和X线片测量获得偏心距、股骨距、假体颈长、外展肌力臂,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假体颈长对偏心距的影响较股骨距大(P<0.01),并与偏心距呈正相关关系(r=0.642,P<0.001),但两者对于Harris评分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的偏心距较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P<0.01)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小(P<0.01)。颈于角与偏心距外展肌力臂比呈正相关关系(r=0.25,火0.05)。偏心距重建较好的髋关节术后外展肌力较偏心距重建不足者优(P<0.05),且两者呈相关关系(r=0.29,P<0.05)。结论偏心距的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中主要起到增强术后外展肌力的作用。采用标准股骨假体重建术后股骨偏心距,股骨假体颈长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的重建作用大于股骨距的保留,在诸多影响因素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并广泛应用于多种髋关节病变,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可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各种并发症,保持髋关节稳定,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笔者查阅了国内外康复医学的相关文献资料,将与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有关的问题综述如下,以期为术后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关节囊入路和后关节囊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外展肌力及外展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共施行全髋置换术149例,随访130例,分为改良Gibson前外侧切口的前关节囊入路(A组)65例和常规Gibson后外侧切口的后关节囊入路(B组)65例。A组男26例,女39例;年龄(72.5±8.3)岁;体重指数(24.7±3.7)kg/m2;健侧外展肌力(1.08±0.49)N·m/kg。B组男30例,女35例;年龄(71.6±7.1)岁;体重指数(25.5±3.9)kg/m2;健侧外展肌力(1.05±0.51)N·m/kg。另外招募60名60~80岁志愿者作为年龄相关对照组,男33例,女32例;年龄(73.1±7.5)岁;体重指数(24.2±3.8)kg/m2;股外侧肌力(1.17±0.53)N·m/kg。A组、B组及年龄相关对照组在年龄、体重指数及健侧外展肌力(骨折患者采取健侧测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测量和记录两组术后第1、2、3、6、12个月术髋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活动角度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两组手术路径进行解剖学比较,并对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度及功能的恢复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1、2、3、6、12个月股外侧肌肌力A组分别为(0.53±0.13)、(0.66±0.21)、(0.85±0.15)、(0.95±0.19)、(1.03±0.13)N·m/kg,B组分别为(0.46±0.14)、(0.57±0.18)、(0.78±0.12)、(0.85±0.18)、(0.98±0.14)N·m/kg,术后前6个月A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优于B组,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3、6、12个月髋关节外展角度A组分别为(25.35±4.31)°、(36.53±5.13)°、(48.07±1.62)°、(61.53±1.77)°、(68.62±3.16)°,B组分别为(23.47±2.41)°、(33.42±4.23)°、(46.64±2.51)°、(60.96±1.75)°、(67.47±4.36)°,前3个月A组患者髋关节外展角度大于B组。术后1、2、3、6、12个月Harris评分,A组分别为72.23±2.57、79.36±3.91、84.75±3.17、88.63±2.16和95.21±1.37,B组分别为71.58±3.62、78.96±2.21、83.97±3.57、87.92±2.94和94.83±1.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A组手术入路肌肉累及和损伤少于B组,尤其是外展肌的损伤少于B组。结论:两种关节囊入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改良Gibson切口前关节囊入路术中对外展肌的手术干扰更少,术后早期外展肌肌力和外展活动度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20.
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晖  武明霞  张美芹 《中国骨伤》2006,19(2):103-103
1992年至2004年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早期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7例,男8例,女9例;年龄45~76岁,平均63岁关节置换原因: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例,退行性髋关节炎1例,关节成形术后1例,骨巨细胞瘤1例。关节置换类型: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全髋关节置换12例。并存症:糖尿病3例,高血压3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感染分期:急性术后感染7例,其中表浅感染5例,深度感染2例;亚急性感染7例;晚期深部感染3例。2治疗方法1例表浅感染、1例亚急性感染经静脉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