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CSE)临床应用使少,其原因多为麻醉平面不易控制,特别在采用一根穿刺针在同一棘突间隙一次完成CSE情况下,容易使硬膜外导管经过硬膜上的腰麻穿刺孔误入蛛网膜下腔。师美美等人曾用勺状背部打孔针与细腰穿针配套使用,一次性完成CSE操作。我院参考有关文献,使用另一种针内针法CSE技术,可避免导管经硬膜穿刺孔误入蛛网膜下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2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等比重丁哌卡因在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针内针法实施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技术(CSEA),已被推广应用于下腹部及盆腔手术麻醉。其中蛛网膜下腔用药多采用重比重局麻药,目的使骶尾神经被充分阻滞,消除盆腔脏器牵拉痛,克服单点硬膜外麻醉阻滞不完善的缺点。我科以等比重丁哌卡因脊麻为主,硬膜外阻滞为辅实施CSEA技术,取得了满意的腹部盆腔手术麻醉效果。选择72例ASA(~)级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43(28~58)岁,体重64(51~72)kg。手术时间平均为152分。所有患者均在CSEA下接受手术。右侧卧位下实施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穿刺。采用BD公司生产的针内针型CSEA穿…  相似文献   

3.
硬膜外穿刺,置管时偶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情况,一般来说,只要麻醉医生按常规操作,可以尽量避免误入蛛网膜下腔,一旦误入,可及时发现而避免全脊髓麻醉的发生。误入蛛网膜下腔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硬膜外穿刺误入蛛网膜下腔时,脑脊液快速涌出,应该立即拔针?头痛应该如何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4.
例1女,67岁,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右侧卧位,L2~3间隙硬膜外穿刺顺利,继以针中针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脑脊液回流通畅。缓慢向头端注入1%罗哌卡因2ml加10%葡萄糖1ml混合液。向头端置硬膜外导管3cm,穿刺置管顺利。平卧位后,调整平面至T6,[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硬膜外麻醉中,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而未被察觉,极易导致全脊髓麻醉严重意外,麻醉者对此始终存有戒心。本文介绍2例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由于注药量小、穿刺点较低,仅出现节段性蛛网膜下腔阻滞,而当时仍然认为是病人对硬膜外腔用药的耐药量小,竟然对蛛网膜下腔阻滞未能及时发觉。虽未酿成大祸,但具有极大的潜在危险性,故报道以期警惕。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9岁,体重69 kg,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58 h"人院.诊断急性阑尾炎,拟急诊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前检查心电图、凝血四项正常,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史.病人人室后于I()-3隙行腰-硬联合麻醉,穿刺操作不顺利,在反复穿刺后,突破硬脊膜和蛛网膜,脑脊液涌出约2~3 ml.轻轻回拔穿刺针至腩脊液流出停止,再次确认在硬膜外腔间隙后,将蛛网膜下腔穿刺针通过硬膜外腔穿刺针置人(针内针法),有突破感,见脑脊液流出后,在蛛网膜下腔内注入0.5%布比卡因3 ml,拔除蛛网膜下腔穿刺针,置入硬膜外导管,回抽确认无脑脊液流出.  相似文献   

7.
与连续硬膜外阻滞相比,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起效快,且小剂量分次给药可达到预期的麻醉平面,麻醉效果满意,能满足长时间手术的需要,而且避免了全脊髓麻醉、局麻药入血、中毒等风险。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及穿刺技术的改进,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并发症(如腰麻后头痛、马尾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促使其应用日渐增多。国内少有行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报道。本研究拟选择妇科盆腔  相似文献   

8.
正椎管内麻醉指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使该神经根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根据注入位置不同,分为蛛网膜下腔麻醉(脊麻/腰麻)、硬膜外阻滞、腰-硬联合麻醉、骶管阻滞麻醉。椎管内应用芬太尼具有节段性镇痛,减少局麻药使用剂量,延长局麻药物作用时间的特点,是常用的术中及术后镇痛方式。但椎管内应用芬太尼后瘙痒的发生率极高,为57%[~100%1,2],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麻醉科(110001)马支媛王俊科许国忠盛卓人吴利民近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CSEA)以其诱导时间短、阻滞完善、又可持续给药等优点而迅速用于临床。我院1996年7~12月,...  相似文献   

10.
硬膜外阻滞治疗患者腰背痛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硬膜外阻滞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麻醉技术,在日常工作中,一部分患者硬膜外阻滞后腰背痛,为此我们进行了本调查。资料及方法术前无腰背痛及外伤史,手术不累及腰背部在硬膜外阻滞下手术的成人,性别不限,术前肌注安定10mg、阿托品0.5mg,入室后在侧卧位下常规消毒,用18GTuohy氏针直入法行硬膜外腔穿刺,以阻力消失为进入硬膜外腔的指标,然后向头或尾端置入导管3~4cm,从Tuohy针穿刺接触皮肤到进入硬膜外腔为穿刺时间,试验量为4~5ml,然后追加8~15ml。穿刺间隙、局麻药用量由麻醉者视具体情况自行决…  相似文献   

11.
侯典勤 《中国麻醉与镇痛》2004,6(2):126-126,140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技术已得到临床普遍开展,一般需采用市场供应的专用穿刺器械包,采用“针内针”法,先后施行腰麻注药(SA)和硬膜外腔置管备用(EA)、注药。本文作者身处基层医院,深感市售腰-硬联合麻醉穿刺包的价格较为昂贵且还存在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的潜在顾虑。  相似文献   

12.
麻醉手术操作会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1、2]。单纯吸入全麻不能完全抑制麻醉手术期间的麻醉操作、手术操作等刺激所引起的脑垂体和。肾上腺髓质分泌大量应激激素[1],增大吸入麻醉药浓度,加大麻醉深度会产生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如心肌抑制、心律失常等[4]。单纯硬膜外阻滞也不能完全阻滞所有有害刺激的传入,常常发生镇痛不全、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既往研究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的方法已成功应用于胸部[5]、腹部手术并能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PPH术中应用蛛网膜下腔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将行PPH治疗的重度痔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麻醉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2组患者手术情况、麻醉感觉阻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4.
腰麻硬膜外复合麻醉法10年临床分析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硬膜外穿刺时一旦刺破硬脊膜 ,是否继续进行硬脊膜外阻滞 ,一直有争议。 193 7年 Soresi首次在硬膜外注局麻药后继续进针刺破蛛网膜注入局麻药完成复合脊麻 -硬膜外麻醉 ( CSEA)并未引起重视·直至 1992年开始发明带背孔的 Tuohy针及可从此针刺入蛛网膜下腔的无创细 ( 2 5~ 2 6G甚至 2 7~ 2 9G)针 ,即针尖呈圆锥笔尖形 ,在笔尖旁侧开孔 ,不引起脊膜割伤 ,也便于单穿刺点针通针法 ( needle through needle)完成复合脊麻及硬脊膜外麻醉 ,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所以从安全简便考虑 ,CSEA应以单穿刺点法 ( SST)并选用无创细脊麻针为宜 ,不宜再用双穿刺点法 ( DST) ,更不宜采用传统钭面开口的脊麻针 ( 2 0~2 2 G)  相似文献   

15.
<正>蛛网膜下腔阻滞是下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罗哌卡因的神经和心肌毒性较布比卡因低,其蛛网膜下腔阻滞具有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的特性[1]。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α2肾上腺受体激动药,其对α2肾上腺受体的亲和力为可乐定的8倍。静脉应用可乐定可延长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2]。局麻药混合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可显著延长蛛网膜下腔的阻滞时间[3,4],静脉输  相似文献   

16.
腹部大、中型手术的麻醉平面要求比较广,而且肌松效果要求高。以往单纯硬膜外麻醉,或多或少都有阻滞不够全面,麻醉效果不甚满意的地方。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及穿刺技术的改进,蛛网膜下腔阻滞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促使其应用日渐增多。笔者观察和比较了采用腰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腹部大、中型手术的麻醉效果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一种麻醉方法。为了提高穿刺时的一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及意外事故的发生,我们在对20例尸体进行硬膜外腔解剖学观察时,曾测量了黄韧带的厚度及黄韧带间角至硬膜后正中线的距离。现又对283例患者进行丁脊柱屈伸能力及硬膜外腔穿刺角度和深度的测量。现将有关参数综合报道如下。测量方法和结果一、脊柱屈伸能力及硬膜外腔穿刺角度和深度的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CSE)集中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而在临床广泛应用。剖宫产手术时,取坐位进行CSE穿刺操作似乎比取侧卧位更可取,因为坐位时解剖结构清晰易于穿刺,但坐位进行CSE穿刺操作亦可带来较多问题。本实验主要观察了取坐位或侧卧位行CSE穿刺操作对术中母体及胎儿所产生的影响。 选择ASAⅠ~Ⅱ级、单胎行择期剖宫产的健康妇女,随机分为两组,A组:取坐位进行CSE穿刺操作;B组:取侧卧位进行CSE穿刺操作。所有病人在穿刺前  相似文献   

19.
1975年Boys和Norman描述了一种硬膜外麻醉并发症—无意中刺入硬膜下蛛网膜外间隙。自那以后,另外几位作者也作了类似报告。1977年Mehta和Maher有意思的作了治疗性的硬膜下穿刺。1985年Mehta报道了一组由训练有素的麻醉医师操作的100例硬膜外穿刺,放射学证实有7例穿刺针部分位于硬膜下。因此认为即使有经验的麻醉者在硬膜外穿刺时也可能刺入硬膜下间隙。作者对15例尸检的病例用脊柱镜作了腰段硬膜下蛛网膜外间隙的观察研究。方法.本组15例,47~83岁,男11.女4.首先将18号Tuohy穿刺针经直入法(1例用旁正中法)置入L3—4硬膜外腔(经注气阻力消失证实)。然后借助套针和针鞘经L2—3间隙(两例碰到困难,  相似文献   

20.
联合椎管内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探讨联合椎管内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方法:30例下肢矫形手术患者均采用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穿刺针行L2-3穿刺,蛛网膜下隙注入等比重的0.75%布比卡因1.5ml后硬膜外置管。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例:硬膜外不给药(A组),蛛网膜下腔注射药后15、20、25分钟经硬膜外导管给予2%利多卡因各3ml(B组)或生理盐水各3ml(C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