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血脂异常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oll样受体4(TLR4)、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白介素-6(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方法] 纳入2019年1—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及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证候分布、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TAK1、NF-κB p65、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 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最多,气虚血瘀证其次,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脑卒中病因分型的分布特点上,各证候组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差异不大。各证候炎症因子比较,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 p65表达量最多(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IL-6表达量最多(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血脂异常分型辨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姚璇  时晶  李婷  秦斌  肖卫忠  田金洲 《天津中医药》2021,38(10):1259-1262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疲劳症状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方法] 将83例帕金森病患者按照帕金森疲劳量表(PFS-16)分数标准分为疲劳组(PFS-16≥3.3,32例),非疲劳组(PFS-16<3.3,51例),采用帕金森病证候要素量表(PD-PES-13)进行证候要素辨别,比较两组中医证候要素积分和所占比例的差异以及复合证候要素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中医证候要素对帕金森病疲劳发病的危险性。[结果] 疲劳组脾虚证、血虚证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疲劳组(P<0.05或P<0.01),脾虚证、血虚证、气虚证积分显著高于非疲劳组(P<0.05或P<0.01)。疲劳组脾虚+髓减、脾虚+血虚、肾虚+阴虚复合证候要素比例显著高于非疲劳组(P<0.05或P<0.01)。脾虚、血虚证候要素对帕金森病疲劳发病具有危险性(OR=3.500,P=0.008;OR=2.678,P=0.038);脾虚+血虚、脾虚+髓减、肾虚+阴虚复合证候要素对帕金森病疲劳发病具有危险性(OR=6.000,P<0.001;OR=2.923,P=0.022;OR=2.679,P=0.034)。[结论] 脾虚、血虚和复合证候要素脾虚+血虚、脾虚+髓减、肾虚+阴虚在伴有疲劳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出现频率更高,且可能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赵玉珂  陆峰  范晓艳 《天津中医药》2022,39(11):1367-1372
[目的] 观察升陷汤加味联合西医综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CHF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升陷汤加味,疗程为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Lee氏心衰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并观察统计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心功能疗效有效率为93.34%(28/30),对照组为66.67%(20/30),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为70.00%(21/30),两组患者心功能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ee氏心衰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血清NT-proBNP水平均较前降低,LVEF较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Lee氏心衰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血清NT-pro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升陷汤加味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更好地提高CHF气虚血瘀证患者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提高LVEF,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焦虑状态(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anxiety disorder,CHDAD)、冠心病合并抑郁状态(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CHDDD)的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差异。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7月31日有关CHDAD、CHDDD中医证候分布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治疗研究,收集文献一般资料及病例辨证分型,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统计文献中各中医证侯和病位、病性类证素的频次及频率,运用χ2检验分析CHDAD、CHDDD的证候及证素分布规律及组间差异。结果 共纳入41篇文献,总病例数3357例。CHDAD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气滞血瘀证、气郁化火证、肝郁脾虚证、胆经郁热证,CHDDD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肝郁气滞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其中CHDAD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明显多于CHDDD,而CHDDD肝郁气滞证、气虚血瘀证显著多于CHDAD(P < 0.001),心血瘀阻在二者分布未见明显差异(P > 0.05)。CHDAD常见病位证素依次是心、肝、脾、胆,CHDDD常见病位证素依次是肝、心、肾、脾;其中CHDAD脾、胆病位证素多于CHDDD,而CHDDD肝、肾、心病位证素多于CHDAD(P < 0.005)。CHDAD常见病性证素依次为气滞、血瘀、火(热)、气虚,CHDDD常见病性证素依次为血瘀、气滞、气虚、痰;其中CHDAD火(热)、气滞病性证素明显多于CHDDD,而CHDDD血瘀、痰、气虚证素多于CHDAD(P < 0.001)。结论 气滞血瘀是冠心病合并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核心病机,其中CHDAD气滞偏重,多兼有脾虚,CHDDD血瘀明显,多兼有气虚,故临床治疗应以解郁活血为法,依据兼加证素的不同各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白质高信号(WMH)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WMH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及认知障碍患者的证候要素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住院的WMH患者130例,根据Fazekas量表评分分为轻度组26例、中度组39例和重度组65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WMH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WMH与认知障碍、认知障碍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结果] 中、重度组的年龄、2型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轻度组,重度组的陈旧性脑梗死比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比例和认知异常比例明显高于轻度组,重度组的颈动脉硬化伴斑块比例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重度组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明显低于轻、中度组,重度组的画钟试验(CDT)评分明显低于轻度组,重度组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校正混杂因素后,年龄(OR=1.105,95%CI:1.042~1.171,P=0.001)、陈旧性脑梗死(OR=6.567,95%CI:2.428~17.76,P<0.00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OR=8.514,95%CI:2.625~27.617,P<0.001)和气虚程度(OR=1.12,95%CI:1.007~1.245,P=0.036)是WMH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WMH严重程度与认知异常比例呈正相关(rs=0.304,P<0.001),合并认知异常的WMH总分、脑室旁白质高信号(PVH)和深部白质高信号(DWMH)评分分别与MMSE(rs=-0.358,rs=-0.388,rs=-0.301)、MoCA(rs=-0.397,rs=-0.323,rs= -0.401)评分呈负相关(P<0.05),WMH总分与ADL评分呈正相关(rs=0.24,P<0.05),DWMH评分与CDT评分呈负相关(rs=-0.247,P<0.05);认知异常比例与气虚比例呈正相关(rs=0.265,P<0.05);认知异常者的MoCA评分与气虚评分呈负相关(rs=-0.257,P<0.05)。[结论] 年龄、陈旧性脑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气虚程度是WMH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WMH程度越重认知障碍风险越高、认知损害程度越重;气虚是WMH相关认知障碍的重要证候要素。  相似文献   

6.
丁彬彬  刘桂颖  朱振刚 《天津中医药》2020,37(12):1376-1379
[目的] 观察穴位敷贴治疗高体重指数哮喘人群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高体重指数哮喘人群的慢性持续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正常体重指数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对照,观察穴位敷贴治疗后1年两组人群在证候改变、哮喘控制程度、发作情况以及用药情况的变化程度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ACT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差值作组间比较,未控制组均比部分控制组提高明显(P<0.05);治疗后急性累计发作率,正常体重指数组由48.39%降低到20.97%,高体重指数组由41.03%降低到6.41%;治疗后高体重指数组停药率、减量率分别为39.7%、28.2%,高于正常体重指数组的35.5%、22.6%;无变化率高体重指数组32%,低于正常体重指数组41.9%。[结论] 穴位敷贴治疗高体重指数哮喘人群在急性发作次数上发挥效应更明显,提高药物停减率上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李英红  姚庆萍 《天津中医药》2022,39(10):1235-1240
[目的] 评估天降血栓通丸口服联合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不同年龄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271例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风痰阻络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和青中年组(<65岁);根据是否给予天降血栓通丸口服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连续治疗30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BI)评分的差异,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各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老年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存在差异,排除其干扰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mRS评分降低,BI评分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中年组患者治疗组mRS评分和B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老年患者中治疗组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1.04%和73.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中年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和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天降血栓通丸可有效地改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身体康复,但对青中年患者的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炙黄芪-水蛭联合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于本院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阿加曲班注射液组(西药组)34例、炙黄芪-水蛭组(中药组)36例,以及联合组40例。西药组给予阿加曲班注射液;中药组给予炙黄芪-水蛭;联合组给予炙黄芪-水蛭联合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评估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mRS)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自身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检测脑血流阻力指数(RI)、舒张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mRS评分、RI、VEGF水平均低于西药组、中药组(P<0.05);Vd、Vs、Vm、NO水平高于西药组、中药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较高(P<0.01)。[结论] 经炙黄芪-水蛭、阿加曲班注射液联合治疗,其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水平降低,相关神经功能、血流情况及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均得到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姜晨  宋玉  吕阳  杨洪涛 《天津中医药》2021,38(9):1144-1148
[目的] 探究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病情况及其中医证候特点,为中医药辨治尿毒症血管钙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421例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发生率,并详细分析其中125例合并血管钙化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要素及中医证候信息,总结其证候规律,并进一步探讨患者临床特征与证候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结果] 本腹膜透析中心患者中血管钙化发生率为29.7%。其中以单纯心脏瓣膜钙化患者居多(80.0%)。中医证候中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48.0%),其次为气阴两虚证(20.0%)、脾肾气虚证(17.6%)、肝肾阴虚证(8.0%)和阴阳两虚证(6.4%);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49.5%),其次为湿浊证(26.6%)、血瘀证(15.6%)、水气证(7.3%)。不同年龄和透析龄患者的本虚证、标实证构成比分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本虚证P<0.01;标实证P<0.05)。年龄大、透析龄越长者脾肾阳虚证占比越多(P<0.01);性别对中医证型分布无明显影响;血肌酐水平对本虚证辨别有影响,血肌酐较高的患者脾肾阳虚证居多(P<0.01);血钾水平影响标实证辨证(P<0.01),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水平对本虚和标实证分布都有显著影响。[结论] 尿毒症腹膜透析合并血管钙化患者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年龄、透析龄影响尿毒症血管钙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临床辨证亦应考虑实验室指标对证候分型的影响,患者营养状况对临床辨证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平衡火罐对女性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减重效果。[方法] 将82例女性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运动饮食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平衡火罐疗法,共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腰围、臀围、身体质量指数(BMI)、中医证候积分和身体意象量表评分。[结果] 干预8周后,两组的腰围、臀围、BMI均呈现下降趋势,且观察组的腰围、臀围、BMI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的身体意象量表评分均有提高,且观察组的身体意象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平衡火罐的减重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女性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腰臀围、BMI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提高对自身身体的满意度,获得较好减重塑形满意度,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收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病例,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和中医体质判定,观察分析不同证候类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收集263例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以脾虚痰湿证居多,83例,占31.6%,其次为肾虚肝郁证77例,占29.3%;痰瘀互结证70例,占26.6%、肾虚血瘀证33例,占12.5%。中医体质以气虚质(74例,28.1%)、血瘀质(53例,20.2%)、痰湿质(51例,19.4%)3种体质占主要比例。4种中医证候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虚痰湿证以气虚质和痰湿质为主要体质;肾虚肝郁证的体质以气虚质及气郁质为多;痰瘀互结证中以血瘀质和痰湿质占主要比例;肾虚血瘀证中血瘀质和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候间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中医体质的特异性影响中医证候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动态血压曲线、颈动脉粥样硬化、年龄分布。方法选择全国七省市1 311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观察老年高血压病症候特点、分级分布、证型分布规律,比较各证型动态血压曲线分布、颈动脉硬化分布、年龄分布。结果中医辨证共4个主要证型,共736例(56.15%),分别为痰湿壅盛(210例,16.02%)、阴虚阳亢(177例,13.50%)、肝肾阴虚(79例,6.03%)和气阴两虚型(252例,19.22%),另有瘀血阻络和痰瘀互阻两个亚型。211例患者完成24 h动态血压检测, 152例(72.38%)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阻络型多见;660例主要证型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测,痰湿壅盛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阻络和痰瘀互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82例(27.58%)和322例(48.79%);60~79岁的患者以阴虚阳亢型为主,而80岁以上患者以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型为主。结论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不同中医证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年龄分布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确定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基本证型及辨证要点。方法 在文献研究与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Delphi法开展2轮专家咨询。结果 第1轮问卷克朗巴赫系数为0.951,Cr为0.859;第2轮问卷克朗巴赫系数为0.968,Cr为0.866。两轮专家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湿阻肺、气滞血瘀4个临床证型共53项指标的一致性检验,其中43项指标一致性良好(P > 0.05),10项指标一致性较差(P < 0.05)。结论 初步获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气虚血瘀、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湿阻肺、气血两虚5个基本证型及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卵巢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文献检索自建库截至2020年12月11日,合计收集文献6445篇,纳入有关卵巢癌中医证候的相关文献8篇,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卡方检验检测不同证候出现频次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类型证候进行分类,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8篇合格文献,包含765例卵巢癌患者,涉及18种中医证候。对18种中医证候出现频次进行两两比较的χ2检验,结果显示脾肾亏虚证、血瘀证、阳虚证、痰湿凝聚证以及阴虚证是需重点研究的高频中医证候;将复合型中医证候拆分与原有单证型中医证候合并,得到13种单证型中医证候,对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共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脾虚、血瘀;第二类:湿邪、阴虚、肾虚、气滞、气虚;第三类:痰凝、邪热、肝郁、阳虚、血虚、气郁。第一类单证显示频数最大。结论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可知,卵巢癌中医证候中脾肾亏虚证、血瘀证、阳虚证、痰湿凝聚证以及阴虚证是需重点研究的高频中医证候,脾虚、血瘀二项单证在卵巢癌中医证候中的辨证分型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总结男性不育症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2002--2012年间发表的与男性不育症中医辨证相关的文献报道,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次分析,归纳、总结其常见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结果]纳入分析的268篇文献中,涉及证候类型72种,出现总频次为431,频率在2%以上者为肾阳虚、肾精亏虚、肾阴虚、肾虚、湿热下注、脾肾两虚、阴虚、肾气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湿内蕴、瘀血阻滞、肝。肾亏虚;经拆分证候后,获取证候要素34个,其中病位类14个,出现总频次为391,病性类20个,出现总频次为507,频率大于2%的分别为。肾、脾、肝、下焦及阳虚、虚、阴虚、精亏、血瘀、湿热、气虚、气滞、血虚。[结论]文献报道中有关男性不育症的证候类型名称较为繁杂,但从提取的数目相对少的证候要素可看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肾、脾、肝及下焦,病性以阳虚、阴虚、精亏等虚损为主,但也有较高比例的血瘀、湿热等,并可与虚损兼夹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中医基础证候分布规律及特征,为临床辨证和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0年9月26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CVA证候或症状相关文献.应用SPSS 25.0软件,提取纳入文献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描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规律及证素提取。方法:例原发性血脂异常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因子分析寻找中医辩证规律,证素分析。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因子,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6种证候分布情况:痰瘀互结证占20.9%,脾气虚证占18.8%,其余依次是痰浊阻遏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分别占17.8%、16.3%、13.8%和12.3%。原发性血脂异常的病位证素为脾、肝、肾,病性证素为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结论老年原发性血脂异常的常见证候类型有6种,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其中痰瘀互结证与脾气虚证所占比重最大。原发性血脂异常的证素为脾、肝、肾,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因子分析的高血压病证候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危险程度的高血压病患者中医症状、舌脉象及证候要素分布。[方法]收集129例单纯高血压病与296例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和(或)糖尿病患者的四诊信息,保留出现率≥5%的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由2名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对公因子辨证,作为高血压病的证候要素。[结果]经因子分析发现22个公因子,分别是火、痰、瘀、风、气、血、阴、阳虚,单纯高血压病以气虚(16.28%)、火(15.50%)、瘀血(15.50%)为主要证候要素,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和(或)血脂异常以火(18.92%)、痰(17.23%)、瘀血(14.19%)为主。[结论]高血压病证素不外乎虚实两端,高血压病由相对低危到中高危,始终以火与瘀血为主。  相似文献   

19.
基于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的证候/证候要素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运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对四诊症状的分析,提取中医的证候,证候要素.[方法]对于临床采集的1787例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37个四诊症状,采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对未经事先辨证的症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得到39组四诊症状的组合,经初步诠释,发现存在有肾阳虚、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肝胃不和、气阴两虚、心气虚等证候.涉及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主要有心、肝、脾、胃、肾,病性类证候要素主要有气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痰、湿、热.[结论]通过运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分析方法对基于临床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的一些症状组合可为中医常见证候及证候要素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关键中医病位证素,并探索各病位证素的临床流行病学规律,为中医临床辨治提供依据。[方法]将192例T2DM患者中医病位辨证归属为脾、肾、肝,探讨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在性别比例、年龄构成、BMI指数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睡眠时间上肝、肾两组的睡眠时间较脾组睡眠时间明显缩短(P0.05);高血压、冠心病、脂代谢紊乱在各组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P0.05)。肝组主要虚性证素为:阴虚(P0.01);主要实性证素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阳亢、湿、痰、气滞、血瘀、热(P0.05);脾组主要虚性证素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阳虚(P0.01),主要实性证素为湿(P0.05);肾组主要虚性证素为阳虚(P0.05),主要实性证素为湿(P0.01)。[结论]T2DM患者病位在肝时,容易出现阴虚;病位在脾、肾时容易出现阳虚。临床辨治T2DM时应注重肝阴的滋养,与脾、肾阳气的温补,同时注重祛除各脏腑湿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