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明霞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9):1298-1299
目的:分析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原因,以减少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03~2004年收治的138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占分娩总数的1·56%;胎位异常、多胎、既往不良孕产史及生殖道感染是造成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结论:应积极发现并处理高危因素,减少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发生,降低母婴并发症及围产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孙雪源 《中国校医》2009,23(1):85-86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PPROM)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降低围生儿病死率的恰当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5~2007年间早产合并胎膜早破110例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臀位、多胎、早产流产史及妊高征占PPROM病因的前5位;孕周<34周围生儿病死率显著高于≥3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高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预防及诊断水平,适当延长孕龄、促胎肺成熟,尽可能延至34周以后分娩,可望降低围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发生的原因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12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发生的主要原因为:阴道炎、臀位、不良孕产史、双胎、羊水过多、合并妊高症或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28~33+6周与孕34~36+6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两组比较对孕产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当积极预防并治疗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诱因;对于孕周<34周者应当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孕周,促胎肺成熟,预防感染,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降低围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原因,分析围产儿的并发症,寻找终止妊娠的时机。方法:对1998年1月-2001年12月间221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占分娩总数的2.27%,流产引产史、臀位、阴道炎、双胎为主要因素,在处理上积极保胎,尽可能让妊娠延续到34周以上,并争取促胎肺成熟治疗,减少新生儿RDS发生,但抑制宫缩治疗的效果不能肯定,同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一旦出现感染征象,不论胎龄高低均应终止妊娠。结论:恰当处理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将减少早产儿并发症,降低早产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早产和胎膜早破经常同时存在,且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围产儿病率和病死率相当高。如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颅内出血、感染、高胆红素血症等,远期还可能发生肺炎、视力障碍以及神经系统发育不良而引起智力低下,所以为了提高人口素质,恰当地处理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是减少围产儿死亡的关键。本文将我院近两年来,早产合并胎膜早破86例诊治情况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是指孕满28周而不满37周,胎膜在临产前自然破裂的病例。收集我院2001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分娩的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病例86例。同期分娩总数4980例,占分娩总数的1.7%。1…  相似文献   

6.
胎膜早破是指在产程正式开始前胎膜自然破裂,发生率为5%~10%。而早产胎膜早破对婴儿产生的危害,是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原因,死亡率为25%。~110.0%。因此,要降低胎膜早破的围产儿死亡率,早产合并胎膜早破者应引起产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356例孕足月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孕足月胎膜早破(PROM)的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06年1月1日~2007年1月30日,在该院住院的孕37周以上发生胎膜早破的产妇356例为观察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无胎膜早破的产妇300例为对照组,对其产生的妊娠结局如分娩方式、围产儿死亡、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前细菌性阴道病(BV)、产后感染等进行分析。结果:PROM组正常产197例,占55.34%,剖宫产158例,占44.38%,围产儿死亡率16.85‰,胎儿窘迫10.96%,新生儿重度窒息7.02%,PROM的产前阴道感染率为37.64%,产后感染发生率为16.57%。结论:孕足月胎膜早破的BV感染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率、围产儿病死率升高,应重视孕期健康教育及生殖道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干预治疗时间对其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分析方法,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107例患者的母儿结局进行分析。结果:①治疗时间>48h组围产儿病死率(1/60)明显低于治疗时间≤48h组(1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孕34周前分娩者,两组围产儿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时间≤48h组子宫切除的发生率较治疗时间>48h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时间>48h组剖宫产率为89.8%(44/49)较治疗时间<48h组剖宫产率72.4%(42/5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需要终止妊娠者,干预治疗达孕34周后分娩者有助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并可能降低孕产妇子宫切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早产胎膜早破1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产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的妊娠结局及临床处理。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本院诊断胎膜早破性早产105例,其中孕周28周~35周45例(A组),孕周35周~37周60例(B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孕周的2组早产对母亲影响无显著差别;在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感染、颅内出血、新生儿硬肿、新生儿死亡方面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产并胎膜早破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不同孕周的胎膜早破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孕28周~35周的胎膜早破性早产围产儿病死率高,宜采取期待疗法,延长孕周,以减少围产儿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早产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对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我院108例孕28~36+6周胎膜早破并早产孕妇及围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情况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对比。结果<34周者58例行保胎治疗,成功29例,占50%,并对分娩方式比较,结果显示28~34+6周与35~36+6周经阴分娩及剖宫产分娩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比较,<34周者均显著高于35~36+6周者(P<0.05)。结论随孕周增长特别是34周以上者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均明显降低,两组分娩方式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早产胎膜早破是指在孕周2837周内的胎膜早破,早产儿并发肺透明膜病变、硬肿症、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是引起围产儿的窒息死亡原因之一。胎膜早破是引起早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增加母体感染机会,加重围产儿的窒息死亡。在人口素质提高的今天,降低围产儿死亡和提高围产儿今后生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源性早产对母婴预后的影响,并探讨掌握适时终止妊娠的时机,降低医源性早产发生。方法:对该院2005年1~12月分娩的早产病例分成医源性早产组、自发性早产组和胎膜早破早产组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05年全年分娩早产病例472例,其中医源性早产233例,占早产的49.36%,自发性早产组和胎膜早破早产组分别为22.25%、28.39%。医源性早产的新生儿窒息率为20.17%,无围产儿死亡;自发性早产组和胎膜早破早产组为49.52%和35.07%,围产儿死亡率为8.57%和6.72%。医源性早产的前3位原因分别是胎儿宫内窘迫、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和胎膜早破,而<34周医源性早产原因依次为胎膜早破、子痫前期重度、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和胎儿宫内窘迫。医源性早产剖宫产率为100%,自发性早产组和胎膜早破早产组分别为9.52%和11.94%。结论:医源性早产在早产中的比例为49.36%,医源性早产围产儿近期质量明显优于自发性早产组和胎膜早破早产组。重视医源性早产原因的预防及提高正确的处理方式可以降低医源性早产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3.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22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原因,分析围产儿的并发症,寻找终止妊娠的时机.方法对1998年1月~2001年12月间221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占分娩总数的2.27%,流产引产史、臀位、阴道炎、双胎为主要因素,在处理上积极保胎,尽可能让妊娠延续到34周以上,并争取促胎肺成熟治疗,减少新生儿RDS发生,但抑制宫缩治疗的效果不能肯定,同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一旦出现感染征象,不论胎龄高低均应终止妊娠.结论恰当处理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将减少早产儿并发症,降低早产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未足月胎膜早破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唐秋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354-3355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对母儿的影响及相关处理。方法:将102例未足月胎膜早破病例分为<28周、28~33+6周和34~36+6周3组,分析围产儿预后及母体并发症,比较未足月胎膜早破在不同孕周的差异。结果: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肺部并发症及感染发生率均以28~33+6孕周组高,分别为52.2%、65.2%和60.9%;<28孕周者围生儿死亡率(66.7%)明显高于其他两组。102例中母体感染56例,占54.9%。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可致母儿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孕龄越小围产儿死亡率越高。母体感染难产是未足月胎膜早破母体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537例早产与孕期保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慧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7):2276-2277
目的了解早产相关因素,早产对新生儿的危害,采取切实可行的孕期保健措施,预防早产,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10年来早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早产发生率4.4%,早产组围产儿死亡率150.8‰,其中胎膜早破、胎盘因素、胎位不正是导致早产的主要因素。结论做好孕期保健,加强自我监护,预防胎膜早破,减少早产发生,才能有效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心脏病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玉红  郭梅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1):2932-293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不同心功能状态对孕妇和围产儿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近10年间100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心脏病发生率为0.75%,孕产妇病死率为0,围产儿死亡率为0.48‰,剖宫产率71.0%,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6.11%。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以心肌炎、心肌炎后遗症的发生率最高,占38.05%,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占20.75%。心功能Ⅰ~Ⅱ级与Ⅲ~Ⅳ级比较,妊娠孕周、新生儿平均体重、围产儿患病率及死亡率差异显著(P<0.01或P<0.05)。结论:妊娠合并心肌炎、心肌炎后遗症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而风湿性心脏病发生率已较80年代下降;妊娠合并心脏病易导致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肌劳损;同时也影响孕周、新生儿体重,增加剖宫产几率。  相似文献   

17.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淑珍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9):4165-4166
目的:探讨正确处理早产合并胎膜早破,降低围产儿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03年~2006年98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28~34周新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妊娠34+1~36+6周。结论:对于妊娠28~34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病例进行抑制宫缩,促肺成熟,预防感染的期待疗法,明显降低了新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李学英 《现代保健》2010,(20):175-176
目的探讨早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围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对125名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选取足月产患者125名作为对照组,对其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围产儿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间合并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宫内感染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早产组明显多于对照组。早产组的围生儿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恶化。结论早产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宫内感染各为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早产组胎儿生长受限、宫内窘迫及其死胎的发生率增高。因此,研究诱发早产的危险因素是早期预测早产的关键,是降低早产发病率及围生儿病死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2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原因,分析围产儿的并发症,寻找终止妊娠的时机。方法:对1998年1月~2001年12月间221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占分娩总数的2.27%.流产引产史、臀位、阴道炎、双胎为主要因素,在处理上积极保胎。尽可能让妊娠延续到34周以上,并争取促胎肺成熟治疗,减少新生儿RDS发生。但抑制宫缩治疗的效果不能肯定,同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一旦出现感染征象,不论胎龄高低均应终止妊娠。结论:恰当处理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将减少早产儿并发症,降低早产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刘春莲 《中国卫生产业》2014,(10):157+159-157,159
目的探讨分析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发生因素及妊娠结局,为临床产科提供可靠性参考数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一2013年3月收治的108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产妇,对其发生因素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产妇中,感染、流产及引产史、胎位不正为易发因素,分别占23.2%、18.5%、14.8%;经阴道分娩78例(占72.2%),剖宫产40例(占37.1%),孕周短的的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周长的围生儿,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重视胎膜早破的病因,掌握胎膜早破的妊娠相关因素及处理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正确处理,以减少母婴并发症.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