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摘要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或纳米微球用于制备生物降解型缓释或定向给药体系已经研究了近30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该体系能够控制粒径大小、延缓药物降解、延长药物释放时间、靶向释放、降低药物毒性和刺激性等。 目的:以紫杉醇为模型药物、聚乳酸-羟基乙酸为包裹材料,探索载药纳米粒的制备条件对粒径、包封率等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 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等为观察指标,通过正交设计法优化纳米粒制备工艺条件。 结果与结论: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制备工艺条件,其最佳条件是超声乳化时间为15 min,乳化剂浓度为1%,油水相比为1∶25,合成温度为25 ℃。在此条件下进行实验,制备出的载药纳米粒粒径为217.6 nm,载药量1.79%,包封率85%。该制备工艺简单、稳定,优化制备条件,可制备出包封率高、粒径适宜的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 关键词:聚乳酸-羟基乙酸;紫杉醇;纳米粒;正交实验;缓释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09  相似文献   

2.
摘要 背景:医用纳米粒作为药物传递的新型载体,目前已经成为医药领域研究的重点。 目的:构建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负载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的载药纳米粒。 方法: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纳米粒。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表面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分布并计算成球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5-氟尿嘧啶载药量、包封率,并对体外释药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纳米粒呈球性,平均粒径为(186±14) nm,成球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0.8%、6.6%、28.1%,体外释药有突释现象,24 h内5-氟尿嘧啶累积释药量达36.2%,10 d达83.6%。提示成功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纳米粒,其具有缓释效应。 关键词: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5-氟尿嘧啶;纳米粒;体外释药;缓释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17  相似文献   

3.
摘要 背景:目前临床使用的多烯紫杉醇注射液多采用吐温80作为增溶剂,容易导致过敏反应,且全身化疗不良反应大。采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包载多烯紫杉醇制备的缓释微球进行肿瘤间质化疗可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减轻全身不良反应。 目的:制备一种用于肿瘤间质化疗的载多烯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药物稳定性。 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投料比载药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粒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药物释放情况。将制备的微球于5,15,25 kGy 60Co 3种剂量辐照灭菌,体外细菌培养观察灭菌效果。 结果与结论:制备的载药微球呈圆球形,表面光滑,分散良好,平均粒径为23.1 µm。聚乳酸-羟基乙酸与多烯紫杉醇的投料比为100 mg/5 mg时可获得最佳的包封率(96.3%)和载药率(4.82%);载药微球体外4周平稳释放药物达81.6%,无明显突释效应,包裹在微球内的多烯紫杉醇结构稳定性明显提高;3种剂量60Co辐照后均未见短小芽孢杆菌生长。说明采用溶剂挥发法可制备粒径及分布适宜、释放周期较理想、药物稳定性好的载多烯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 关键词:多烯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缓释;生物材料与药物控释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1.013  相似文献   

4.
背景:基于纳米技术发展起来的纳米载体介导的磁性载药系统,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能实现位点特异性靶向给药的目的,有利于提高病灶部位的局部药物浓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全身毒副作用。 目的:研究磁性聚乳酸-羟基乙酸氧化酚砷纳米微粒的制备工艺,评价纳米粒子特性。 设计:首先选择几个可能影响纳米微粒特性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实验,然后再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统计学中的正交设计,获得了最佳优化处方。 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特诊科。 材料:实验于2005-01/2006-03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完成。实验用氧化酚砷购自美国Sigma公司,聚乳酸-羟基乙酸由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提供,纳米级四氧化三铁购自美国Sigma公司,聚乙烯醇购自北京有机化工厂,二氯甲烷等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购于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方法:运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磁性聚乳酸-羟基乙酸氧化酚砷纳米微粒,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微粒形态,振动样品磁强计确证纳米微粒磁性的存在,激光粒径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大小和分布,高效液相法测定氧化酚砷的载药量及包封率,并计算氧化酚砷体外释放百分率。 主要观察指标:磁性聚乳酸-羟基乙酸氧化酚砷纳米微粒的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磁性及体外释放情况。 结果:①微粒包封率和载药量:实验制备的纳米粒平均包封率为34.2%;5批纳米粒载药量分别为3.06%,3.15%,3.18%,3.21%,3.41%,平均载药量为3.20%,批间差异较小,说明工艺稳定性、重现性好。②微粒形态:纳米微粒呈圆形,表面光滑,分布均匀,不粘连,磁性微球中可见非均匀分散的黑色不透光区,为四氧化三铁微粒。③微粒粒径:分布范围窄(140~500 nm),平均290 nm。④微粒磁性:在不断改变外加磁场的大小与方向的情况下,微粒具有不同的磁化强度,说明氧化酚砷聚乳酸纳米微粒具有一定的磁响应性。⑤体外释放实验:氧化酚砷经过最初的快速释放后,进入缓慢控释阶段,于第8天时达到最终基本稳定的平台期。 结论:实验获得了较满意的磁性聚乳酸-羟基乙酸氧化酚砷纳米微粒制备工艺;该纳米微粒在外加磁场的情况下有较好磁靶向性的作用,同时具备良好药物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背景:聚合物胶束具有对难溶性药物的增溶作用,是抗肿瘤药物的良好载体,在聚合物胶束表面修饰以靶识别分子叶酸,可以促进叶酸受体阳性的肿瘤细胞对载药聚合物胶束的摄取。 目的:制备载疏水性小分子的叶酸偶联胶束并对其进行表征。 方法:利用膜水化法制备载香豆素6的聚合物胶束,即将香豆素6的氯仿/甲醇溶液、甲氧基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的氯仿/甲醇溶液和叶酸-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的氯仿/甲醇溶液混合,旋蒸除去有机溶剂,形成药膜,真空干燥过夜,然后在 50 ℃水浴下加入Hepes缓冲液并磁力搅拌30 min,载药胶束即形成;同时制备不含叶酸-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的普通载药胶束。对获得的普通胶束和叶酸偶联胶束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及粒径、动态光散射法检测粒径分布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载药量与包封率。 结果与结论:载药的叶酸偶联胶束及普通胶束在透射电镜下粒径约为60 nm,粒径分布较均匀;动态光散射法检测到溶液中的胶束平均粒径约100 nm;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得到胶束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在0.7%和15%左右。结果显示叶酸偶联载药胶束对于难溶性药物具有明显的增溶作用,可用于细胞及肿瘤模型评价其叶酸受体靶向性。 关键词:聚合物胶束;叶酸受体靶向;香豆素6;增溶作用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21  相似文献   

6.
摘要 背景:脂质体药物载体近年来被用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然而研究发现由于稳定性较差,脂质体药物载体难以实现药物缓释与长效给药。大量研究表明,二氧化硅无毒,具有生物惰性,是很好的修饰材料。为了提高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稳定性,延长给药时间,本文采用二氧化硅对脂质体进行表面修饰并用于抗癌药物盐酸阿霉素的包埋。研究表明,由于在脂质体的表面形成纳米级厚度的无机Si-O-Si网络作为保护层,使得脂质体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并且对阿霉素有缓释效果。 设计:观察性实验。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 材料:L-α-二棕榈酰磷酯酰胆碱购自南京康森特化工有限公司,正硅酸乙酯购自美国Aldrich公司,盐酸阿霉素购自北京华奉联博科技有限公司,葡聚糖凝胶G-50购自瑞典Amersham公司,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方法:实验于2007-05/2008-06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的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通过溶胶-凝胶沉积二氧化硅的方法修饰模板DPPC脂质体;通过激光粒度仪与Zeta电位仪测定二氧化硅修饰后的脂质体的粒径分布与表面电荷;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二氧化硅修饰后脂质体的形态;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材料的化学结构;通过荧光光谱仪测定溶液中阿霉素浓度;通过阿霉素浓度回归方程计算脂质体药物包封率与脂质体体外释放速率。通过阿霉素浓度回归方程计算脂质体药物包封率与体外释放速率。 主要观察指标: ①Zeta电位与粒度分析。②透射电镜表征形貌。③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④药物包封率。⑤药物体外释放。 结果:①成功制备了二氧化硅包裹修饰的脂质体。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在1166 cm-1, 1080 cm-1, 859 cm-1 and 526 cm-1存在Si-O-Si震动峰。③二氧化硅修饰的脂质体对阿霉素的包封率为72.4%。④药物体外释放结果显示二氧化硅包裹修饰的脂质体使阿霉素达到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新型可生物降解多聚物纳米控释载药制剂能显著改善药物穿透组织能力、再分布时程和滞留时间,可能克服载药基质对血管修复的负性影响,有望避免药物洗脱支架晚期支架内血栓。 目的:制备雷帕霉素-聚乳酸-聚乙醇酸纳米粒子(rapamycin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nanoparticles, RPM-PLGA-NPs)并观察其表征及体外控释性能。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实验于2003-03/09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聚乳酸-聚乙烯醇酸共聚物50∶50由美国Birmingham Polymers 公司提供。 方法:以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作载药基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RPM-PLGA-NPs,采用双室扩散池行体外药物释放试验。 主要观察指标:测定平均载药量、平均包封率;激光光散射实验测定纳米粒子的粒径及分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表面形态;高效液相色谱法计算体外药物释放量、绘制累积释放曲线。 结果: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为246.8 nm的RPM-PLGA-NPs,平均粒径246.8 nm,粒径分布集中在208~294 nm,呈窄分布;包封率大于77%,平均载药量为19.42%。体外释放近似于零级过程,至2周释放75%的药物。 结论: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RPM-PLGA-NPs稳定可靠,包封效率高,载药量控制稳定,粒径小、范围窄,体外释放药物恒定、具有良好的控释效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尿激酶半衰期短,需持续大量给药,并发症也不小,故有必要研制具有缓释作用的溶栓药物。 目的:了解包载尿激酶的水溶性壳聚糖纳米粒子的性状。 方法:将壳聚糖和三聚磷酸钠以离子凝集法制备尿激酶纳米粒子后,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采用粒径仪测纳米粒子粒径,酶标仪比色法测粒子包封率,纳米粒子冻干法测其载药量,并检测体内外纳米粒子缓释特性。 结果与结论:当壳聚糖、三聚磷酸钠、尿激酶的质量比为7∶1∶1时,不仅溶液稳定,形成的纳米粒子粒径小,而且包封率和载药量均合适。制备出包封率最高达94.8%的尿激酶纳米粒子,载药量为14.5%,此时平均粒径236 nm,透射电镜观察示粒子形态较规则,呈球形;粒子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表明将尿激酶包被于纳米粒子中,避免了消化酶的直接作用,延长了半衰期,不仅在体内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活性,而且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醛基化海藻酸钠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组织相容性,利用其改性Fe3O4磁性纳米颗粒可增加表面活性和稳定性,叶酸的修饰可赋予载体分子靶向性。 目的:制备具有叶酸受体靶向及磁靶向的载顺铂磁性纳米药物(CDDP-FA-ASA-MNPs)。 方法:采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制备醛基化海藻酸钠,叶酸的羧基经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活化后合成FA与双端氨基聚乙二醇的耦连产物FA-PEG,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海藻酸钠侧链含有大量羧基,85 ℃下与Fe3O4纳米颗粒表面的羟基形成化学键结合,然后通过雪夫氏碱将FA-PEG与醛基化海藻酸钠相连接,最后根据配位络合的原理,顺铂分子中的-Cl被海藻酸钠的羧基取代,形成稳定的叶酸和醛基化海藻酸钠改性载顺铂磁性纳米复合物。 结果与结论:所制备的磁性纳米药物呈颗粒状,稳定分散于水溶液中,Fe3O4磁核平均粒径为(8.116±0.24) nm,流体力学直径为(110.9±1.7) nm,zeta电位为(-26.45±1.26) mV,最大饱和磁化强度为56.2 emu/g,顺铂包封率为(49.05±1.58)%,载药量为(14.31±0.49)%。体外实验证实,叶酸分子靶向载顺铂磁性纳米药物能被叶酸受体表达阳性的鼻咽癌细胞HNE-1和喉癌细胞Hep-2选择性摄取,而叶酸受体表达阴性的鼻咽癌细胞CNE-2则不摄取。提示所制备的CDDP-FA-ASA-MNPs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稳定性,能被叶酸受体表达阳性的鼻咽癌和喉癌细胞摄取。  相似文献   

10.
背景:眼镜蛇毒细胞毒素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活性,但缺乏特异性,全身用药可导致严重毒副作用,而采用缓释载体包载进行间质化疗可达到提高肿瘤局部治疗效应,并且减轻全身毒性。 目的:制备眼镜蛇毒细胞毒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观察其一般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12/2008-05在福建医科大学医药生物工程中心完成。 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烯醇由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提供,广东产中华眼镜蛇毒。 方法:采用分子筛、离子交换分离,反相疏水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纯化细胞毒素,MTT法检测细胞毒活性,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微球。 主要观察指标:扫描电镜观察载药微球的表面形态,激光粒径仪测微球粒径,计算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周期。 结果:纯化的眼镜蛇细胞毒素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对HepG2细胞12,24 h的IC50分别为1.43,1.12 mg/L。复乳法制备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粒径2~8 μm,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74.10±9.92)%和(0.72±0.09)%,21 d药物累积释放63.3%,释放细胞毒素保持较好的生物学活性。 结论: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可制备具有较高包封率、良好缓释效果、保持完整生物学活性的眼镜蛇毒细胞毒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胸腺五肽(TP5)缓释微球的制备研究,为TP5缓释制剂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包裹材料,采用复乳法制备TP5-PLGA缓释微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微球的形态,对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药情况进行了研究。HPLC测试条件为: 色谱柱:Kromasil C18, 5 µm, 250×4.60 mm,流动相:15%乙腈(含0.1%TFA),流速:1.5 ml/min,检测波长:222 nm。结果:制备的微球表面光滑,球体均匀;微球中TP5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87%和67%左右;微球在10天内具有良好的释药性能。结论:TP5-PLGA缓释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羟基磷灰石与高分子复合材料作为组织工程材料的报道很多,但多为粉体材料或块状材料,用于修复治疗时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的: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明胶复合缓释微球,观察其体外释药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于2008-01/10 在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功能高分子实验室完成。 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明胶、庆大霉素。 方法:利用微波辅助法,在pH=7的条件下,制备了针状羟基磷灰石。采用W/O型复乳化-交联技术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明胶载药复合微球。 主要观察指标:①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明胶复合微球的表面形貌、粒径分布。②载药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及药物累积释放率。 结果:①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明胶载药复合微球形态均匀,其粒径主要集中在10~30μm,壳聚糖-明胶对羟基磷灰石形成了很好的包覆。②复合微球平均载药量32.97%,平均包封率49.20%,在3 d内对庆大霉素的释放达到88%左右。 结论:所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明胶载药复合微球形态均匀,粒径分布窄,再分散性好,3 d内能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背景:对抗肿瘤药物靶向治疗和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产生的问题,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经改性,偶联人转铁蛋白,生成的人转铁蛋白修饰载药纳米粒,可用于靶向肿瘤药物载体。 目的:制备人转铁蛋白修饰的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并进行表征鉴定,检测其表面蛋白活性。 方法:采用优化的微乳化-离子交联方法制备包覆阿霉素的海藻酸钠复合纳米粒,以水溶性碳二亚胺为交联剂,将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与人转铁蛋白连接,制备出人转铁蛋白修饰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外观大小、形态;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人转铁蛋白的活性。 结果与结论:人转铁蛋白修饰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70 nm。阿霉素的加入量可影响纳米粒的包封率,当阿霉素的加入量为纳米粒的10%时,包封率和包裹量均最佳。每毫克载药纳米粒可与约65 μg人转铁蛋白连接。人转铁蛋白修饰的载药纳米粒在流式细胞仪上除去非特异性吸附后还有67.3%荧光显示,说明人转铁蛋白修饰的载药纳米粒大部分都偶联上了人转铁蛋白抗体并能保持抗体活性,从而为载药纳米粒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提供了足够的靶向动力。微乳化-离子交联方法制备方法简便可靠,制得的人转铁蛋白修饰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有望成为具有潜在价值的一种特异性靶向药物载体。 关键词:海藻酸钠;阿霉素;人转铁蛋白;纳米粒;靶向;生物材料与纳米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1.014  相似文献   

14.
摘要 背景:小范围研究显示,低剂量、间歇性应用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能有效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但其存在着易变性、半衰期短、价格昂贵等缺陷,因此研制应用缓释系统控制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的释放速度,提高其生物利用效率极为必要。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纳米载药颗粒,探讨其对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的包封及体外释放特性。 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季铵盐纳米载药颗粒,用傅里叶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等进行表征,检测纳米颗粒的包封及体外释放特性。 结果与结论:在常温磁力搅拌条件下,当壳聚糖季铵盐与三聚磷酸钠投药量为5︰1~2︰1时可形成纳米颗粒,粒径100~ 180 nm,为规则球形,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投药质量浓度越高时包封率增大但载药量有所减少,体外PBS溶液中纳米载药颗粒表现出缓慢释放特性。 关键词: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子;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体外释放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19  相似文献   

15.
背景:醋酸曲安奈德是一种长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近年来在眼内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带来一些不良反应,且需多次注射,以防止疾病复发。壳聚糖经接枝改性,生成的共聚物可在水溶液中生成纳米粒,用于药物的缓释载体,延长药物作用时间,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生物利用度。 目的:合成含脱氧胆酸基团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作为醋酸曲安奈德的载体材料,制备具有缓释功能的载药纳米胶束,研究其负载和缓释醋酸曲安奈德的性能。 方法:通过酰胺化反应在壳聚糖上偶联脱氧胆酸基团,合成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外观形态和粒径,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的Zeta电位,体外释放实验检测负载醋酸曲安奈德的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药性能。 结果与结论:合成出含脱氧胆酸基团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它能与醋酸曲安奈德形成载药纳米胶束,载药量可高达82%。随着载药量的增加,载药纳米胶束的粒径逐渐增大,而Zeta电位则呈下降的趋势。体外释放的结果表明载药纳米胶束能起到72 h缓释醋酸曲安奈德的作用。提示以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为载体的载药纳米胶束显示出较好的缓释醋酸曲安奈德性能,将有希望提高醋酸曲安奈德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醋酸曲安奈德;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脱氧胆酸;纳米胶束;体外药物释放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13  相似文献   

16.
背景:由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制备的微球,在体外磷酸盐缓冲液中能够持续释放药物。 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等性质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材料学体外观察,于2009-02/2009-07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为济南岱罡生物有限公司产品,纳米羟基磷灰石由华南理工大学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制,5-氟尿嘧啶为上海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以水溶性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作为模型药物,先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吸附药物,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采用单乳化溶剂挥发法(S/O/W)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对载药前后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FTIR分析。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微球的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性质进行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纳米羟基磷灰石与5-氟尿嘧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药物体外释放。 结果:FTIR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对5-氟尿嘧啶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83%,86.78%,明显高于单纯的聚乳酸羟基乙酸-5-氟尿嘧啶微球。经过体外释放药物突释后,复合微球比单纯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药物释放慢。在第27天,复合微球和单纯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累积药物释率放分别为84.87%,99.87%。 结论:与单纯的聚乳酸羟基乙酸-5-氟尿嘧啶微球相比,由于纳米羟基磷灰石对5-氟尿嘧啶存在较强的吸附作用,使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得到了较大提高,具有更好的药物缓释效果。 关键词:5-氟尿嘧啶;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微球;药物释放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09.47.017  相似文献   

17.
背景:传统的病毒载体及非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中均存在明显的缺点,采用纳米材料作为反义寡核苷酸载体有望获得更好更安全的基因转导,提高基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实验拟采用聚酰胺纳米分子介导反义寡核苷酸阻断survivin表达,诱导大肠癌凋亡。 目的:探讨聚酰胺树形分子高聚合物介导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survivin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urvivin-asODN)转染结直肠癌SW620细胞的可行性以及对结直肠癌SW620细胞survivin表达、细胞凋亡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肿瘤基因治疗体外实验,于2007-09/2008-05在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纳米工程研究室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人结直肠癌细胞株SW620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研究所,聚酰胺树形分子由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米研究院生物纳米工程研究室崔大祥教授提供,转染试剂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survivin-asODN由上海生工公司合成。 方法:采用300 µg/L survivin-asODN和4.06 µg/L聚酰胺制备聚酰胺反义基因复合物,同时制备阳离子脂质体反义基因复合物作为对照。透射电镜观察复合物的形态,激光散射粒径分析仪测定粒径,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zeta电位,离心法和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复合物的的包封率、载药率和体外DNA释放速度。将上述两种基因转染复合物转染结直肠癌细胞,测定其转染效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细胞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的凋亡率。 主要观察指标:阳离子脂质体-survivin- asODN复合物及聚酰胺-survivin-asODN复合物的粒经,zeta电位,基因载药率,包封率,释放率,转染后survivin表达率及对凋亡的诱导率。 结果:聚酰胺-survivin-asODN复合物的粒径小于脂质体-survivin-asODN复合物的粒径(P < 0.01),但zeta电位高于后者(P < 0.05);基因载药率、包封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聚酰胺对DNA持续释放14 d,但脂质体只持续5 d。聚酰胺-survivin-asODN 转染结直肠癌细胞的效果强于脂质体- survivin-asODN(P < 0.05)。转染后结直肠癌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低于脂质体复合物(P < 0.05),细胞的凋亡率高于脂质体复合物(P < 0.05)。 结论:聚酰胺能将survivin-asODN高效递送到结直肠癌SW620细胞,降低survivin蛋白表达并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 关键词:聚酰胺树形分子高聚合物;反义寡核苷酸;结直肠癌;Survivin; 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酸酐(Polyanhydrides,PAD) 作载体,包埋全反式维甲酸(ATRA),研制长效缓释微球ATRA-PAD肿瘤治疗剂。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体系,以检测缓释治疗剂中ATRA含量,探讨体内外ATRA经时缓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乳剂一扩散溶剂挥发法制备维甲酸长效缓释微球ATRA-PAD肿瘤治疗剂,扫描电镜检测微球外观及微球粒径,HPLC检测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内外释药量。结果:所制治疗剂微球光滑圆整,大小均一,平均粒径:(154.42?6.76) nm,载药率:(16.52?1.45)%,包封率:(87.84?.79)%;体外释放实验证明该微球治疗剂可持续释放ATRA约50天,将其肌肉注射到大耳白兔体内,可稳定缓释ATRA近约45天。结论:ATRA-PAD治疗剂制备工艺合理,载药量及包封率均较高,体内外释药释药平稳并且具有明显的长效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雁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34):6685-6688
背景:两性霉素B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该药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而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甚微。利用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通过相分离透析技术制备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子,有望克服两性霉素B的不足。 目的:对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进行表征,分析其体外药物释放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于 2008-11/2009-04 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医学与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壳聚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4×105,脱乙酰度为93%,为上海卡伯工贸有限公司产品。两性霉素B为Sigma公司产品。 方法:在二甲基亚砜溶液中,在三乙胺存在下,通过壳聚糖和D,L-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反应能够生成壳聚糖-聚乳酸共聚物。该共聚物由亲水壳聚糖段和疏水聚乳酸段组成,在水中能够组装形成纳米粒子。两性霉素B通过相分离透析技术包载于纳米粒子中。 主要观察指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粒径分布,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颗粒的外观形态,紫外光谱分析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和释药性能。 结果: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和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其粒径分别为114 nm和153 nm(当丙交酯与壳聚糖摩尔比为11∶1时)。纳米粒子粒径分布较窄,呈球形。共聚物中丙交酯与壳聚糖摩尔比影响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随着丙交酯与壳聚糖摩尔比从11∶1到20∶1,包封率从(62.3±3.5)%增加到(90.7±2.8)%,载药量从(7.8±1.2)%增加到(12.3±1.4)%。随着聚乳酸段质量比增加,纳米粒子尺寸、包封率和载药量增加,而药物释放降低。 结论:开环聚合制备壳聚糖-聚乳酸共聚物及用相分离透析方法制备负载两性霉素B纳米粒简便可靠,负载两性霉素B后纳米粒径明显变大,且纳米粒对两性霉素B有很高的包封率,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关键词:两性霉素B;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子;包封率;体外释放  相似文献   

20.
负载紫杉醇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表征与释药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紫杉醇是一种天然抗肿瘤药物,但其水溶性极低。壳聚糖经接枝改性,生成的共聚物可在液相中生成纳米粒,可用于药物的缓释和控释。 目的:对制备的负载紫杉醇的壳聚糖纳米粒进行表征,分析其体外药物释放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于2008-01/07在华北煤炭医学院医学系实验室完成。 材料:壳聚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0×105,脱乙酰度为92%,为浙江省玉环海洋生物化学有限公司产品。紫杉醇,批号082329802,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产品。 方法:采用引发接枝效率高、引发反应条件温和的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镍钾为引发剂,在壳聚糖上接枝醋酸乙烯酯,该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直接生成具有疏水核心、亲水表面的纳米粒,即壳聚糖纳米粒,再利用超声振荡技术将0.5~5.0 mg紫杉醇与上述纳米粒混合制成负载紫杉醇的壳聚糖纳米粒。 主要观察指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纳米颗粒的外观形态,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负载紫杉醇的壳聚糖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和释药性能。 结果:壳聚糖纳米粒和负载紫杉醇的壳聚糖纳米粒,其粒径分别为196.2 nm和320.8 nm,粒径分布较窄,纳米粒表面均带正电荷,Zeta电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818,F=3.38,P均>0.05)。稳定的纳米粒呈球形,粒径均匀。紫杉醇的加入量可影响纳米粒的包封率,紫杉醇的加入量为纳米粒的量2%时,达到最大包封率93.6%。体外模拟释药结果表明药物释放曲线分为两个阶段,突释阶段微球释药量在24 h内达48.3%,缓释阶段微球释药持续时间长,在175 h时释药量达75.9%,载药纳米粒的药物释放速率持续稳定。 结论:接枝共聚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简便可靠,负载紫杉醇后纳米粒径明显变大,表面带有正电荷,且纳米粒对紫杉醇有很高的包封率,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