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膜透析(腹透)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腹膜炎是腹透最常见的并发症。了解腹膜炎的诱发因素、明确致病菌和耐药状况、选择合理的经验性用药方案是腹膜炎防治的关键。本研究对单中心5年间的腹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防治腹膜炎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收集2009年5月-2014年4月在东阳市中医院腹透中心接受腹透治疗并发生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腹透龄、基础疾病、诱因、致病菌和耐药状况、治疗方案、临床转归等。  相似文献   

2.
3.
腹膜透析(PD)已经成为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中采用PD治疗的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5%~50%).然而限制PD进一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腹膜炎导致的操作失败,住院以及病死率增加.为了预防腹膜炎的发生,已经探索并使用了多种的方法,包括:口服、鼻腔、局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道出口部位的消毒和其他的抗菌药物的干预等.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系统地回顾随机对照研究(RCTs)的资料,评价不同抗菌药物给药途径在预防PD患者腹膜炎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中心就诊的180例327例次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结果 202例次培养阳性,培养阳性率为61.77%.革兰阳性球菌154例次,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3例次,占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的60.89%;革兰阴性杆菌38例次,其中大肠埃希菌11例次,占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的5.45%;真菌10例次,其中假丝酵母菌7例次,占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的3.47%.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最低,为3.25%,其次为莫西沙星,为5.19%,对利福平、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2.99%、35.71%、45.45%,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84.42%.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低,为10.53%,其次为头孢他啶,为23.68%,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匹美、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6.32%、28.21%、36.84%,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最高,达50.00%.重复感染54例,共114例次,72例次培养阳性,阳性率为63.16%,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3例次,占87.50%,革兰阴性杆菌9例次,占12.50%,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 本中心CAPD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多,接触污染是导致腹膜炎的主要原因.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CAPD)患者的病原菌特点及转归预后情况,为临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接受腹透治疗,且并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病原菌特点及转归情况。结果:共收治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131例,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222例次,培养致病菌结果阳性143例次(64.4%),阴性79例次(35.6%)。185例次治愈;退出37例次,总治愈率为83.8%,病死率为4.1%,因感染导致腹膜透析退出率为16.3%,真菌感染的退出率为81.8%,显著高于G+球菌及G-杆菌感染(P0.001);多重感染退出率33%,4例均合并真菌感染。G-杆菌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阴性及G+球菌退出率(P0.001)。结论: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是导致腹透患者退出的主要原因,其中多重感染比例增高,预后较差,且多与反复操作不当有关,故对腹透患者定期加强操作指导及监督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致病菌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我院腹膜透析中心PDA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结果(1)203例次PDAP培养阳性率为59.1%,共培养出致病菌124株。124株致病菌中革兰阳性球菌68株,占54.8%;革兰阴性杆菌28株,占22.6%;革兰阳性杆菌12株,占9.7%;奈瑟茵属5株,占4.0%;真菌11株,占8.9%。其中耐药菌株54株,包括多药耐药菌50株,泛耐药菌4株,本中心PDAP患者尚未培养出全耐药菌。(2)药敏结果: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性较高的前3种药物为:利奈唑胺100%,莫西沙星95.8%,万古霉素95.2%。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性较高的前3种药物为:阿米卡星85.7%,亚胺培南82.1%,左氧氟沙星75.0%。(3)转归:PDAP患者总治愈率为77.3%。结论PDAP致病菌耐药性的产生导致临床上可供选择的药物减少,临床医牛府采取多种措施延缓致病菌耐药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葡萄球菌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发生率、药物敏感(药敏)特点及治疗效果,为葡萄球菌PDAP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 PDAP)致病菌谱及其药敏特点,以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于2014年0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PDAP病例183例次,统计分析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透出液致病菌分布与药敏、治疗转归情况。结果:透出液致病菌培养阳性率70.49%,共分离出132株病原菌,其中G+球菌83株,G-菌44株,G+杆菌4株,真菌1株。G+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加环素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耐药率高。G-菌对厄他培南与阿米卡星敏感;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头孢噻肟耐药率高,分别为83.33%、81.82%和60.00%。PDAP总治愈率为80.33%,真菌组退出率最高达100.00%。PDAP总死亡率为2.19%,G-菌组死亡率7.5%,G+球菌组死亡率1.23%。结论:本中心透出液培养阳性率偏低,需进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和耐药性,及其与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致病菌与耐药性,探讨其与转归的联系。结果116例次培养阳性,培养总阳性率达68.6%,近5年高达87.7%。致病菌中G^+球菌占58例次(50%),G^-杆菌45例次(38.8%),真菌6例次(5.2%),G^+杆菌、G^-球菌及混合感染7例(6%)。G^+球菌中最常见为葡萄球菌(56.8%);G^-杆菌中大肠杆菌阳性率最高(62.2%)。从耐药性看,G^-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76.7%),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2.9%、3.4%)。G^+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利福平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2.1%、7.9%)。腹膜炎致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退出率为10.1%(17/169),以真菌腹膜炎为主。结论近5年本中心培养阳性率较高,及时采用血培养瓶留取标本很关键。G^-杆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而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宜作为抗G^+球菌的经验用药。真菌性腹膜炎是导致腹膜透析退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感染细菌谱变迁及耐药情况,以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 方法收集2012至2021年十年间我院发生的342例次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前、后五年感染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分析不同细菌类型临床特点。 结果本研究中腹透液培养共有159例次阳性,其中革兰氏阳性(G+)菌的占比最高,但比例随时间逐渐下降,而革兰氏阴性(G)菌比例随时间逐渐上升,后五年较前五年高(P<0.05)。G菌中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后五年较前五年占比更高(P<0.05)。与G+菌组相比,G菌组患者的透析龄更长,住院费用更多,合并插管出口感染更多,因感染拔管比例更高。G菌组患者的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水平、降钙素原(PCT)水平、腹透液的多形核细胞百分比也更高(P<0.05)。后五年细菌耐药率增多,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升高。 结论G+菌仍是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但在后五年占比较前五年下降,而G菌占比逐渐上升,其中大肠埃希菌最常见。细菌的耐药率后五年较前五年高。相比G+菌组,G菌组患者的炎症指标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11.
腹膜透析(腹透)是终末期肾衰竭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过去的二十年中,随着腹透连接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腹透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虽有明显下降,但腹膜炎仍是腹透患者的严重并发症,是引起患者技术失败的首要原因,重症患者甚至可导致死亡。难治性腹膜炎时延迟拔除腹透管会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水平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相关性腹膜炎的关系,为防治腹膜炎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D中心进行规律PD且年龄≥18周岁、透析时间≥3个月的患者,排除有血液透析史、肾移植史、恶性肿瘤及全身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实验室检验数据。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死亡、转为血液透析、肾移植、转至其他中心或随访终止日期(2018年12月31日)。根据PD患者的基线血清25(OH)D3水平三分位法分为低水平组[25(OH)D3≤12μg/L]、中水平组[12μg/L<25(OH)D3≤17μg/L]和高水平组[25(OH)D3>17μg/L]。应用多因素调整的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腹膜炎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共有64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341例(53.12%),年龄为(47.58±14.10)岁,血清25(OH)D3为(13.83±6.41)μg/L,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首(67.19%)。在中位42(19,59)个月的随访期内,有139例患者发生了共232次腹膜炎。校正了性别、年龄、白蛋白、体重指数(BMI)、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糖尿病史、Charlson指数以及药物使用,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3中水平组和低水平组腹膜炎发生的危险性分别为高水平组的92%(95%CI 0.62~1.38,P=0.690)和1.74倍(95%CI 1.19~2.54,P=0.004),低水平组与高水平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25(OH)D3水平与腹膜炎发生密切相关,低水平25(OH)D3是PD患者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易感因素、致病菌谱、药敏情况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中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及未发生腹膜炎的腹膜透析患者的透析龄(<1年组,1~3年组,>3年组)、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组、初中及初中以上组)、培训者工龄(<5年组,5~10年组,>10年组)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等临床资料;同时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致病菌谱、药敏等临床资料及转归情况。 结果501例CAPD患者中,87例患者发生106例次腹膜炎,平均腹膜炎发生率为1次/66.8病人月。透析龄<1年组,1~3年组,>3年组的腹膜炎发生率分别为18.8%(21/112)、24.0%(56/233)、6.4%(10/156),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2,P<0.001);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患者腹膜炎发生率(29.1%,59/203)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患者(12.4%,37/298)(χ2=21.60, P<0.001);培训护士的工龄<5年,5~10年和>10年组,腹膜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5.4%(51/201)、15.4%(23/148)、8.6%(13/152),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5,P<0.001)。腹膜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26.89±5.16)g/L]显著低于非腹膜炎组[(34.58±6.27)g/L;t=-8.8,P<0.001]。腹膜炎患者透出液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58.3%(56/96),革兰阳性菌比例为78.6%(44/56)。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45.5%(5/11)。头孢唑林钠、头孢他啶的经验用药有效率为65.9%(70/106)。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共21例次,66.7%(14/21)复发,33.3%(7/21)拔管。 结论本中心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与患者透析龄、文化程度、培训者工龄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密切相关。腹膜炎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且复发率和拔管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本中心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致病菌谱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本中心2010年01月—2019年12月的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236例患者中发生PDAP的腹膜透析透出液病原学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331例次PDAP腹膜透析透出液标本,病原菌培养阳性193例次,培养阴性138例次,阳性率58.51%,其中革兰氏阳性菌(G+菌)136株(70.47%),以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G-菌)42株(21.76%),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真菌15株(7.77%)。G+菌对青霉素、头孢唑林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0.16%、62.50%、38.28%,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率分别为99.22%、99.15%、98.65%。G-菌对头孢曲松、哌拉西林、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分别为28.57%、29.03%、25.00%;对莫西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敏感率分别为1...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的分布和预后特点,以指导临床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肾内科收治的72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和中青年组(<65岁),将老年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点、致病菌分布以及预后情况与中青年组相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和技术生存率。 结果43例患者(老年组22例,中青年组21例)发生72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老年组38例次,中青年组34例次),共培养出58株致病菌,老年组31株(包括G菌19株,G菌11株,真菌1株);中青年组27株(包括G菌19株,G菌5株,真菌3株)。老年组的主要致病菌为G菌(61.29%)。老年组的表皮葡萄球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9.03%与3.70%,P=0.028)。老年组G菌和真菌的发生率与中青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腹膜炎的治疗转归(治愈率、拔管率、死亡率)与中青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5,P=0.066,P=0.279)。Kaplan-Meier分析显示老年组的总体生存率并不低于中青年组(P=0.282),而老年组的技术生存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07)。 结论老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致病菌分布与中青年患者有所不同,与他们更容易出现接触污染有关。老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总体预后并不比中青年患者差。  相似文献   

16.
腹膜透析( 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衰竭一体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PD相关性腹膜炎是其最主要而且常见的并发症。 PD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多种多样,但对腹膜透析相关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腹膜炎关注较少,有时会导致患者拔除腹膜透析管,退出腹膜透析治疗[1,2]。本文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致PD相关性腹膜炎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加强认识,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腹膜透析作为肾脏替代治疗的方式之一,以其简便、血流动力学稳定以及花费低廉等优势正逐渐被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然而腹膜透析由于长期腹腔高糖、高压力以及蛋白流失、感染等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作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related peritonitis,PDRP)经验用药的疗效分析,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6例PDRP病例,按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给予万古霉素十美罗培南治疗,对照组给予万古霉素+其他(三代头孢或氨基糖苷类)治疗。抽取PDRP患者首袋浑浊的腹膜透析液,送检细胞计数分类,并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血白细胞、中性比、C反应蛋白等指标,腹膜透析液培养及药敏结果等情况。结果 106例患者中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中耐药率最低的是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莫西沙星;革兰阴性菌中耐药率最低的是美罗培南、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后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退出率、病死率、霉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预后较好。结论腹腔经验性应用万古霉素联合碳青霉烯类能迅速控制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预后较好,且符合我中心的药敏结果,推荐作为部分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初始经验用药,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19.
腹膜透析作为肾脏替代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腹膜炎依然是其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腹透患者住院、拔管或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腹膜炎治疗的目的是迅速解决炎症和保护腹膜功能[1]。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20.
随着慢性肾脏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患者日益增多,肾脏替代治疗已成为肾脏病界关注的焦点。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作为肾脏替代治疗的一种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PD为家庭治疗模式,患者的自主性较大,离开医院后经常失去医护人员的管理而面临很多实际的临床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