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为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需要合适的动物模型。 目的:就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制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制备模型的标准、方法、动物的选择及监测腹压的方式。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及CNKI数据库1990/2011有关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及腹腔高压及相关动物模型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一个成功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动物模型最好能保持腹腔压力的稳定,并能持续一定的时间,同时尽可能少的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无论选择腹腔灌注气体还是灌注液体模型的测量腹腔内压并维持压力的稳定是关键。腹腔灌注液体模型无法动态监测腹压,且压力波动较大,与之相比腹腔灌注气体模型测压较为方便,若使用电子供气系统动态监测则更为理想。生理模型是前瞻性的实验,但现有的生理模型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穿刺引流前后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腹内压及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采用腹腔穿刺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患者15例,并监测治疗前后腹内压及肾动脉、弓形动脉、段动脉的血液流速及阻力指数的变化.结果 急性重症胰腺炎并患者腹腔间室综合腹腔穿刺引流后,腹内压下降,肾动脉、弓形动脉、段动脉,血液流速增加,阻力指数下降,肾功能好转.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早期采用腹腔穿刺引流治疗可有效地降低腹腔内压,提高肾动脉、弓形动脉、段动脉,血液流速,降低阻力指数,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烧伤后肢体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烧伤后发生下筋膜间室综合征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形成原因,在测定30例整形患者小腿筋膜间室压力的基础上,对42例严重烧伤患者的小腿进行了压力测定和探查性深筋膜切开,观察小腿肌肉的状态,总结烧伤面积和小腿筋膜间室压力与筋膜间室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有关早期切开深筋膜的指征。结果5例发生肢体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均未切开深筋膜,其中2例小腿截肢。在探查性切开深筋膜的42例患者中,面积越大,筋膜间室压力越高,当筋膜间室压力超过25cm H2O以上时有出现肢体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倾向。结论深筋膜与烧伤后肢体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重视早期切开深筋膜能较好地预防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小肠广泛切除后或先天性肠道过短导致小肠的吸收面积不足,随之出现的消化吸收障碍、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临床综合病征称为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切除小肠的常见病因有:小肠扭转、肠系膜血管性疾病(栓塞或血栓形成)、内外疝绞窄、坏死性肠炎、小肠肿瘤、Crohn病和创伤等。一般认为,切除70%-75%的小肠即可导致SBS。传统治疗情况下,大多数SBS患者预后不佳,需依赖营养支持,但常造成一系列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对SBS患者病理生理和残存肠道代偿机制的研究深入,以及营养支持和促进残存肠道代偿药物的应用,多数SBS患者已能摆脱终身的营养支持治疗,新的免疫方法也加大了小肠移植的临床应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手部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0例手部挤压伤合并手部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旦确诊为手部骨筋膜间隙综合征,即给予综合治疗(包括伤肢抬高、牵引、轴线对位、解除外部压力)。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注射用七叶皂苷钠2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qd,5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bid,5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好转逐渐减量。两组患者严密观察1d~3d内的病情变化,3d内疗效不佳者立即行筋膜切开减压术,合并有骨折者同时做骨折内固定术。评估两组消肿作用起效时间,Ⅰ度、Ⅱ度、Ⅲ度肿胀患者平均病程长短以及总有效。结果治疗组消肿作用起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快(P<0.05),治疗组平均病程也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结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具有显著的抗渗出、消肿胀的作用,治疗手部挤压伤合并手部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疗效显著优于甘露醇,而且无甘露醇样反跳作用,也无糖皮质激素样副作用,改善手部微循环、快速消除水肿、促进伤口愈合,有利于手功能的早期训练与康复,是治疗手部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理想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恶性腹水源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MAACS)行早期置管减压治疗过程中,腹水引流量与心率、血压、呼吸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分析2012年6月—2017年6月山西大同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2例MA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5~74(56.44±4.46)岁。肝癌6例,胃癌2例,结肠癌1例,直肠癌2例,胰腺癌1例,胆管癌1例,卵巢癌6例,宫颈癌2例,癌性腹水未找到原发灶1例;其中合并腹腔内转移癌6例。患者均行早期腹腔减压治疗,在腹腔引流减压过程中,测量记录腹水引流前、每引流500 mL及引流完毕时腹腔压力,并同步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情况,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腹腔引流量与心率、血压、呼吸的相关性。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置管减压治疗,腹水减压引流时间3~6(4.32±0.54)h。引流腹水量4 000~6 900(5 260±610)mL。在腹腔引流减压过程中,与腹水引流前比较:引流量≥1 500 mL时,腹腔压力下降、呼吸次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从流量≥1 000 mL时,各观察点心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随着腹腔引流量的逐渐增加,腹腔引流量与心率、呼吸有相关性(r=0.952、0.888, P值均<0.05)。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Y心率=-0.004 57 X腹腔引流量(mL) + 119.0,^Y呼吸=-0.003 43 X腹腔引流量(mL) +35.8。减压治疗后24 h内,19例心率、血压、呼吸平稳;3例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再次增加,其中2例经补液升压治疗血压、心率恢复正常,1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 早期置管减压治疗MAACS是安全的,随着腹腔引流量的增加,心率、呼吸逐渐下降,血压维持平稳,在减压后24 h内仍需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压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猪腹腔高压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腹腔高压对门静脉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等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家猪6只,体质量25.2~28.4(26.86±0.85)kg。采用多水囊叠加方法制备腹腔高压动物模型,并放置门静脉导管。在腹腔高压动物模型制备前和模型制备过程中腹腔压力为0、5、10、15、20、25、30 mmHg(1 mmHg=0.133 kPa)时,分别抽取门静脉血5 mL,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其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0的表达水平。观察对比制备腹腔高压动物模型前及制备过程中不同腹腔压力时门静脉血中TNF-α、IL-6、IL-10的变化情况,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TNF-α、IL-6、IL-10表达水平与腹腔压力的关系。结果 6只实验动物均成功完成模型制备,实验过程中无死亡。腹腔压力达到30 mmHg时腹腔水囊注入液量为2 560~2 720 mL。腹腔高压动物模型制备前及制备过程中不同腹腔压力点,门静脉血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0表达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IL-6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66、40.37、34.67,P值均<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NF-α表达水平与腹腔压力呈负相关性,回归方程分别为$\widehat{Y}$TNF-α=-0.013X腹腔压力+1.346(R²=0.341,P<0.001);IL-6、IL-10表达水平均与腹腔压力呈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widehat{Y}$sub>IL-6=0.013X腹腔压力+0.222(R²=0.777,P<0.001), $\widehat{Y}$IL-10=0.022X腹腔压力+0.402(R2=0.642,P<0.001)。结论 采用多水囊叠加方法可成功制备腹腔高压动物模型。腹腔压力的升高,促进IL-6的表达,对TNF-α、IL-10的表达先促进后抑制。腹腔高压加重了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腹腔置管持续腹水引流对肝肾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间52例肝肾综合征合并腹水的患者,根据是否行腹腔置管分为两组。其中腹腔置管进行持续腹水引流者28例;未行腹水引流,仅使用药物治疗组24例。两组患者均限制钠水摄入, 给以护肝、输注蛋白、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微循环等基础治疗。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腹胀、食欲减退、尿量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静脉白蛋白用量、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腹腔置管持续腹水引流组患者治疗后尿量较治疗前增加了688 mL/24 h(P﹤0.01),血液中尿素氮、肌酐水平、血钠水平较治疗前得到了改善(P﹤0.05);药物治疗组患者尿量增加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尿素氮、肌酐水平较治疗前稍有下降,低血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置管持续腹水引流组患者尿量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01),白蛋白用量和住院费用亦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白蛋白及电解质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置管持续腹水引流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腹腔置管持续腹水引流辅以基础治疗能有效增加肝肾综合征患者的尿量,减少腹水,改善患者症状及生化指标;且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是一种治疗肝肾综合症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临床疑诊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的资料,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共23例,分析其临床和神经电生理诊断特点。结果:所有患者虽然临床发病过程、病情轻重有所不同,但23例肌电图都有异常:重点检查食指固有伸肌、伸指总肌及尺侧伸腕肌基本均有自发电位出现。18例(78%)运动传导反应异常;运动传导远端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异常分别是16例(70%)、17例(74%)和12例(52%);桡神经浅支感觉传导正常。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对临床体征不明确、定位困难者,早期肌电图检查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轻微精神病综合征(Attenuated Psychosis Syndrome,APS)作为精神医学中的新诊断分类,用于表示具有高度精神病风险的临床障碍,是近年来精神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对其早期识别和有效干预,有助于延缓病程,改善不良预后,减少残疾和疾病负担。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对APS的早期识别和临床特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周瑞英 《医学信息》2007,20(4):691-691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发生脑出血后,机体必然会产生全身的应激反应,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尤其是生命体征的改变更为明显,通过对56例急性高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大学生人群中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第1阶段使用16条目前驱期问卷(PQ-16)对579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筛查,PQ-16阳性以及随机选取的阴性对照进入第2阶段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IPS),建立PRS诊断.最后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对符合诊断的PRS个体进行访谈,评估共病情况.结果:PRS的检出率约为3.5%.精神病风险症状特征表现为轻微阳性症状多于其他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异常思维内容”(65%)和“知觉异常/幻觉” (50%).检出的PRS者目前或既往共病至少1种精神障碍的比例为63.2%,其中抑郁障碍(31.6%)和特定恐惧症(31.6%)最多见.结论: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个体,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共病现象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3.
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是由于肝静脉或邻近的下腔静脉阻塞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随着血管外科的发展,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由于其病理类型的不同,对于该病征的治疗方法亦较多,约有30余种。本综合近年国内献,对目前常用的布-加氏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