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学起源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等进行探讨。方法对手术切除的标本做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光镜观察,并对石蜡切片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患者为女性,72岁,发现右颈部无痛性包块1月,肿块质地较硬,活动性差。镜下见瘤细胞较大,胞质丰富,嗜伊红色,细胞核较大,呈圆形及卵圆形,染色深,核分裂像较多见。瘤细胞呈实性巢状,条索状及筛孔状等排列。免疫组化染色见瘤细胞表达CK及EMA阳性。结论涎腺导管癌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肿瘤最常发生于腮腺,本文复习文献,对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鉴别诊断及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吴鸿雁  徐新运 《现代医学》2010,38(2):102-106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细胞瘤(SNTHPC)的病理形态学特点、组织发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1例SNTH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手术摘除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并根据HE染色结果对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和Giemsa染色,以进一步和多种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免疫组化染色见瘤细胞表达Actin(+),Vimentin (+),CD34弱(+),GFAP弱(+),Bcl-2弱(+),S100个别细胞(+),Ki-67约1% (+),CD99(-),CD117(-);网状纤维染色示网状纤维围绕于大多数瘤细胞周围.结论:免疫组化提示SNTHPC是真正的向血管周细胞性平滑肌方向分化的肿瘤.该肿瘤少见,大多数具有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尚需结合免疫组化与多种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道1例皮肤血管周围肌瘤患者,以肌纤维瘤病和肌外皮细胞瘤同时发生为特点。患者为58岁女性,胫骨前无痛性斑片伴真皮及皮下多结节性损害。皮损处曾有多次外伤史,最早发生于青春期且遗留色素沉着,40岁时同一部位再次受到外伤。组织病理学显示双重征象:由梭形细胞肌样体小瘤和许多圆形细胞池组成的肌纤维瘤病样改变;肌外皮细胞瘤样区域沿血管浸润分布,大量未成熟细胞同心圆样排列在血管腔周围,细胞形态似血管外皮细胞。局灶性平滑肌纤维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检测显示这些外皮细胞为肌源性。引起血管周围肌样细胞瘤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等进行探讨。方法对4例腮腺BCA标本做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并对石蜡切片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4例患者中有3例为典型的BCA,肿瘤主要由两种瘤细胞所构成,最显著的特点为基底细胞样瘤细胞在瘤细胞巢、条索及团块的周围呈栅栏状排列。1例为膜性BCA伴恶性变,特点为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型性及多形性,在瘤细胞巢、条索及团块内及其周围有多量玻璃样变性的基底膜样物质围绕。结论本文对BC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学起源、良恶性BCA的诊断标准等进行了探讨。BCA应与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肌上皮瘤及多形性腺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H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对23例HPC进行观察并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HPC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肿瘤压迫及颅内高压征,1例表现为颅内出血症状。镜下观察肿瘤细胞丰富,无特定的排列方式,瘤细胞形态一致,胞质界限不清,淡嗜酸性,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0~8个/10 hpf。间质有丰富的分枝状薄壁血管。免疫组化:Vimentin、CD34及CD99(+),Ki-67 1%~40%(+),部分病例E-Cadherin局部(+),CK、EMA、SMA、S-100、GFAP以及PR均(-)。网织纤维染色示单个瘤细胞被网状纤维包绕。结论 HPC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熟练掌握其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的运用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肿瘤容易复发和转移,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螺旋腺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另对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结果:患者男性及女性各4例,发病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0.1岁.8例肿瘤均表现为皮下小结节伴疼痛,结节大小0.3~1.5 cm.镜下见瘤细胞巢主要由两种类型的细胞构成:一型为基底样细胞,位于瘤细胞巢的周边;另一型为腺上皮样细胞,位于瘤细胞巢的中央.8例中有2例术后随访2~3年,均无复发.结论:螺旋腺瘤可见于全身各处皮下,常为单发性伴疼痛.肿瘤大多数为良性,免疫组化见瘤细胞巢周边的基底样细胞表达肌上皮标记阳性,中央的腺上皮样细胞表达腺上皮标记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网膜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1例大网膜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特点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肿瘤位于大网膜,镜下肿瘤由束状、片状、旋涡状排列的短梭形、卵圆形或多边形瘤细胞组成,具有围绕血管呈同心圆样排列的特征,部分区域类似脑膜瘤形态,其周可见较多混杂的小淋巴细胞。肿瘤内可见凝固性坏死灶。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21、CD23、CD68,EMA弱表达。结论: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发生于大网膜者极为罕见,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8.
陈秀婵  黄仕辉 《当代医学》2011,17(33):30-31
目的 探讨原发于卵巢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上述肿瘤瘤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44岁,肿瘤主位于双卵巢;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富于血管并围绕血管排列.胞浆丰富,淡嗜酸性,部分细胞胞质可见淡染彩带样丝样物,可见核仁.原诊断为:卵巢梭形细胞恶性肿瘤(恶性血管外...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及血管瘤型脑膜瘤的超微结构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和6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的手术活检标本进行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其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特点。结果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的瘤细胞为梭形或多边形并围绕血管呈灶状或非典型的旋涡状分布,在细胞游离的一侧可见不连续的基底膜,细胞膜表面可见少量吞饮小泡及致密斑。血管瘤型脑膜瘤细胞为梭形或不规则形,呈旋涡状分布在血管周围,其细胞突起细长并呈指状相互交织,胞质内可见中间丝,相邻胞膜之间有明显的桥粒连接,肿瘤间质内有大量血管结构。结论血管外膜细胞瘤是与中胚叶相关的恶性肿瘤,而血管瘤型脑膜瘤是来源于蛛网膜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两者的组织学来源及超微结构特点有本质的区别。电镜检查可以对血管外膜细胞瘤及血管瘤型脑膜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肿瘤大小为3.5 cm×3 cm×3 cm,似有包膜,切面灰褐色,部分区域见出血,质软。肿瘤组织内见多量内衬扁平内皮细胞的毛细血管,部分区域血管扩张成血窦或受压呈裂隙状,相互吻合似"鹿角状"。肿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呈"洋葱皮"样或片状排列,瘤细胞大小一致,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中等略嗜酸性,核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核仁不明显,可见核分裂。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Vim、CD34、CD99、Bcl-2,不表达S-100、EMA、CK、CK7,Ki-67阳性率约为1%。结论:血管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最终诊断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还需要与脑膜瘤、孤立性纤维瘤、血管母细胞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余挽澜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9):901-902
目的阐述乳腺恶性血管外皮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恶性外皮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大体肿瘤与周围乳腺组织界限清,切面质细腻,灰白灰红,实性。显微镜下:肿瘤血管丰富,呈分枝状,瘤细胞围绕血管呈放射状或弥散排列。瘤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及梭形,细胞界限不清,异形性大,核分裂多见,20 ̄30个/10HPF。伴大片肿瘤性坏死。免疫组化Vimentin弥散阳性,S-100灶性阳性,Ki-6730%细胞阳性。CK(AE1/AE3)、Actin、CD34阴性。结论恶性血管外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而发生在乳腺更为罕见。血管外皮瘤的良、恶性鉴别主要根据肿瘤细胞是否丰富,有无异形性,有无坏死及核分裂的多少作为诊断标准。免疫组化虽无特异性标记,但在血管外皮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复习文献,对恶性蝾螈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起源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等进行探讨。方法对肿瘤的标本做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光镜观察,并对石蜡切片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患者为男性,54岁,因上腹部饱胀做B超检查发现腹腔内有巨大的肿块,镜下见在肿瘤内含有恶性神经鞘瘤及横纹肌肉瘤两种成份,免疫组化染色见瘤细胞表达S-100、myoglobin及desmin阳性。结论恶性蝾螈瘤的发病部位十分广泛,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的患者,患者以男性多于女性,位于腹腔内的肿瘤常体积巨大,肿瘤常呈广泛地浸润性生长,患者的预后不良。本文尚对恶性蝾螈瘤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肝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郁红  张声  王行富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2):98-100,F0003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断标准。方法对1例恶性病例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征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因肿瘤复发死亡。肿物切面灰红灰黄色,质软易碎;镜下见梭形-上皮样瘤细胞围绕薄壁血管放射状排列,核异型深染,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SMA和MelanA阳性表达,HMIM5和CD117阴性表达,Ki-67指数10%。结论肝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异型显著,可见核分裂象,CD117阴性表达,Ki-67指数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胰头部胆总管周围微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患者的预后等进行探讨。方法对标本进行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光镜观察,并对石蜡切片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患者为男性,56岁,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及皮肤瘙痒10余天。巨检见胰头部质地坚硬,呈灰白色,胆总管下段明显狭窄。显微镜下见在胰头内及胆总管周围大片增生的纤维组织中有多量成巢及成簇分布的内分泌性小细胞增生,并可见内分泌细胞围绕着小神经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染色见瘤细胞表达CgA、Syn、胰岛素及生长抑素等阳性。结论本例病变的性质可能属于最早期的潜在恶性的内分泌肿瘤,本文尚对肿瘤的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冬眠瘤2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冬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例冬眠瘤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文献复习.结果 镜下肿瘤呈分叶状结构,为纤维血管分割,肿瘤细胞为圆形、多角形,瘤细胞胞质内见嗜酸性颗粒及许多小脂滴,细胞核居中.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S-100阳性,CD34阴性.结论 冬眠瘤病理特征显著,应注意其与成年型横纹肌瘤、颗粒细胞瘤、黏液样脂肪肉瘤、黄色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肌内黏液瘤临床病理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吉林医学》2010,(34):6196-6197
目的:研究肌内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肌内粘液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应用VIM、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肿瘤有粘滑外观,镜下见肿瘤由丰富的粘液样基质及稀少的星芒状、短梭形细胞构成,血管结构稀少,部分区域可见浸润周围骨骼肌;免疫组化Vim(2例均阳性),CD34(其中1例阳性),S-100、SMA均为阴性。结论:肌内黏液瘤是少见的来源不明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可以根据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加以诊断,需与一些肿瘤做鉴别诊断;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子宫纤维瘤病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巨检肿瘤呈结节状,边界欠清,切面灰白色,质嫩。镜检肿瘤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呈束状、条带状交错排列,向周围组织浸润。瘤细胞Vimentin阳性,SMA多数细胞阳性,Desmin、H-caldesmen和Calponin细胞均阴性。结论:子宫纤维瘤病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诊断,形态上应注意与平滑肌瘤、腺肌瘤、纤维肉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等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8.
陶雪梅 《中国现代医生》2012,(27):135-135,137
目的研究新生儿孤立性肌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婴幼儿孤立性肌纤维瘤病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双肺可见大片坏死,主要呈多个梭形细胞增生结节,由两种细胞组成:①肌样分化的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或漩涡状排列,局部见玻璃样变;②呈血管周细胞瘤样排列,可见核分裂相。肿瘤结节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SMA(部分细胞+)、Ki-67示增殖指数<5%,肿瘤组织流式细胞倍体分析示二倍体。结论新生儿肌纤维瘤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少见先天性肿瘤性疾病,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有助于临床明确鉴别和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右侧第三颅神经发生的神经束膜瘤,探讨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右侧第三颅神经发生的肿瘤行部分切除,一部分瘤组织用多聚甲醛固定用作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一部分用戊二醛固定用作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瘤细胞排列成典型的"洋葱头"样构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上皮膜抗原(EMA)和CD34阳性;电镜观察显示瘤细胞具有细长的胞质突起并呈现同心圆状的排列。结论神经束膜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常发生于外周神经;颅神经原发的神经束膜瘤极为罕见。该例是已知报道中第2例发生于第三颅神经的病例。该肿瘤应当和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的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低分化纤维黏液肉瘤(LGFS)和脑膜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总结一例复发切除的足部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特点,对患者复发后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肿瘤组织镜下主要由肥胖的梭形上皮样细胞组成,具有泡状核和多少不等的核仁,胞质丰富,部分细胞胞质嗜酸性似横纹肌母样细胞,排列成疏松或片状,间质可见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瘤细胞FLi-1弥漫强阳性,CD31特征性线性胞膜阳性,CK灶性 ,CD34、Des和S-100蛋白阴性。患者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为一种发生青年人中间型罕见转移的特殊类型肿瘤,以单侧肢体不同组织面多灶性生长为特征,可侵犯骨组织,其组织学与生物学行为等同于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并认为两者为同一种肿瘤。免疫表型具有诊断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