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正> 木防己汤是一张治疗支饮的名方,首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其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膈间有支饮留伏,饮邪迫于肺,肺气上逆,则气喘胸满;饮邪滞于胃,胃失和降,则心痞闷,甚或坚实胀满,饮聚膈间,营卫不利,故面色黑而晦暗。其脉沉紧者,乃寒饮留伏于里,结聚不散之象。病程已达数十日之久,又经前医吐  相似文献   

2.
木防己汤出自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二十四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发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相似文献   

3.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邪正交争的过程,治疗疾病的原则不外祛邪与扶正两个方面。“下法”用于攻逐病邪,是祖国医学治病八法之一。古人运用下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近数十年来不少单位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又开展了一些实验研究,在理论探讨上作出了新的成绩。认真回顾这些成就,可为我们今后对下法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指导或借鉴作用。祖国医学对“下法”认识的发展早在二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有有关下法治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至真要大论》谓:“盛者泻之”、“留者攻之”。指出凡邪气实,病邪积留于内致中满腑实者均宜采用攻逐泻下法治疗。《素问·热论》还指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泻而已”。所谓“未满`  相似文献   

4.
木防己汤中石膏作用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贵发  柏江锋  焦俊英 《光明中医》2010,25(12):2193-2193
<正>木防己汤见于《金匮要略》: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今人多用于肺心病、心力衰竭等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2]。  相似文献   

5.
4.膈间支饮原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获苓芒硝汤主之。  相似文献   

6.
1 麻黄汤治喘机理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全方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伤寒论》第36条曰:“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第235条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而愈,宜麻黄汤。”风寒客于肌表,卫阳闭遏,皮毛闭塞,肺气失于宣降,此乃因于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气不利,邪干于肺所致,治以麻黄汤辛温发汗,宜肺平喘。本方是发汗解表之峻剂,也是“发汗治喘”的经典方。方中麻黄辛温发汗,  相似文献   

7.
侯舒成 《新中医》1997,29(1):61-62
肺胀,古病名。为慢性病,多发于年老体虚者。《灵枢·胀论》篇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篇亦指出:“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由此可见,本病多属本虚标实,胀为现象,关键在“虚”。其临床以喘、咳、痰、满为主症,属中医学的痰饮、咳喘、虚劳、水肿等范畴。笔者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对本病的辨治取得一定疗效,现将体会简述如下。1 病因病机肺胀主要是肺气先虚,邪之所凑。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于受邪;一旦病邪犯肺(包括外感、内伤等),邪客肺络,百脉闭塞,肺金失其肃降,使水谷精微无法布施诸脏,又以…  相似文献   

8.
中医下法治疗肝病体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刘铁军 《吉林中医药》2007,27(1):11-12,24
中医的诸多治法中,下法是颇具特色的一种。下法的最早提出可追溯至《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留者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等论述,这些论述为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下法是攻逐体内病邪的方法,有去菀陈、推陈致新的作用。下法旨在祛邪,邪去正自安,故攻邪亦即扶正。在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腹满证治与调理脾胃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匾要略·腹满寒迹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所说的腹满,实际是腹满与腹痛并存。本篇有关腹满证治的条文,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重视调理脾胃的精神,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掘。笔者复习之余,浅谈体会如下。1实则由明,着眼于内因的祛除《金匾要略》将腹满分为虚实两类,其实证者多与胃肠邪实停留有关。根据《内经广其实者,散而泻之”的原则,扶除这些内在的、性质属实的病理因素,恢复胃肠两腑通降下行的正常功能,腹满腹痛可愈。“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一条,即指出了腹满虚实的辨证要点和实证腹满的…  相似文献   

10.
肺栓塞为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笔者提出了以“三维协辨”(辨方证、辨体质、辨病机)作为治疗原则。具体结合本案例,首先遵《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曰:“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依据患者以“喘满”为主的临床表现,“辨方证”符合“木防己汤证”;其次,通过对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及既往病史的收集,均提示瘀血内阻之象,又因“血不利则为水为痰,水不利则为血为瘀”,水血互结,故推测该患者实为痰瘀体质,即“辨体质”为痰瘀体质;再者细剖“膈间支饮”,究其病机核心为水饮攻冲上逆,故“辨病机”是支饮冲逆;另外,宗气有助肺脏呼吸和推动心脉运行之功,患者“喘满”亦提示宗气不足,故重用黄芪补气。本病案以木防己汤(辨方证)、桂枝茯苓丸(辨体质)、葶苈大枣泻肺汤(辨病机)合方加减化裁论治肺栓塞危重症一例,并成功获效,这为中医药救治危重症疾病提供了很好的临床示范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曹毅 《国医论坛》2004,19(6):14-15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多发生于雨水较多的夏秋季节。其时阴雨连绵 ,湿浊弥漫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 ,六合之中 ,感受吸触 ,每多致病。湿为阴邪 ,重着腻滞 ,蕴蒸不化 ,胶着难解 ,常弥漫三焦。《素问·灵兰秘典论》云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三焦主持人体气化功能 ,它在水液代谢中的协调平衡作用是谓“三焦气化”。湿温害人必伤三焦气化 ,三焦皆病 ,从而表现为“上焦如雾 ,雾不散则为喘满 ;中焦如沤 ,沤不利则留饮不散 ,久为中满 ;下焦如渎 ,渎不利则为肿满。”(《沈氏尊生·海藏》)这种三焦同病的现象在湿重热轻型中尤为…  相似文献   

12.
何谓“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答:这是秋燥病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现简释如下: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说:“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即指秋燥初起必先犯肺。肺为华盖,位处上焦,故曰“上燥”。燥邪犯肺,肺之津气受伤,失其清肃宣降之职,故临床表现除一般津气干燥见症外,常以咳嗽,甚至气逼喘满等肺气膹郁症状为主。治宜宣肺润肺,如治  相似文献   

13.
木防己汤出自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二十四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发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原文用于治疗支饮重证,病机较为复杂,一方面饮邪内结胸膈、心下,另一方面正气已虚且兼郁热,治以通阳利水,清热补虚.若饮结较甚,病重药轻,可用本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以增去饮之力.笔者查阅了1994年以后的文献,发现本方现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关节炎等病证,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周嘉惠 《天津中医药》1998,15(3):135-135
下法即“八法”之一,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从历史发展来看,下法内容首见于《素问·热论篇》:“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己”,指出热病以下而愈的时间要求,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充满了八法内容特别注重下法.  相似文献   

15.
蒋萍 《河北中医》2007,29(9):804-804
胃痛是临床常见痛症之一,可见于现代医学之食道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多种疾病。胃痛治肝,其理浅近易明,然临床上往往出现治肝不应者,转思从肺论治,屡试不爽,现介绍如下。1理论依据胃与肺临近,仅一膈之间。肺居上焦,主司一身之气,与中焦脾胃相呼应,共同完成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肺气宣发有利于清阳上升;肺气肃降,有利于浊气下降。宣发与肃降相互协作,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肺之宣肃失司,可妨碍中焦气机升降;中焦气滞,可影响肺气宣肃。即叶天士所云:“天气下降则清旺,地气上升则晦塞。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周身气机皆阻。”现从生理、病理两方面分述之。1.1生理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环循胃口,上膈属肺,而百脉之气朝宗于肺。《灵枢.口问》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有行使治节之权,肺因脾之升而得水谷精气之滋养,敷布全身,胃赖肺之降而转化糟粕,从大肠排出,以保持人体气机的流畅。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虽为疏泄之官,然又须肺气之降,斡旋气机,如环无端。《灵枢.经脉篇》曰:“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肺辅于肝,其气肃降,...  相似文献   

16.
孙步策 《光明中医》2002,17(5):52-52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导致肺气胀满 ,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其病程缠绵 ,时轻时重。本病最早记载见于《灵枢·胀论》 ,曰 :“肺胀者 ,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篇又曰 :“肺手太阴之脉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而喘咳。”《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指出本病主症为“咳而上气 ,此为肺胀 ,其人喘 ,目如脱状。”关于其发病机理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 ,其中倾向于以实为主者居多 ,如《张氏医通·肺痿》篇直接点明 :“盖肺胀实证居多。”《丹溪心法·咳嗽》篇也说 :“肺胀而咳 ,或左或右不得眠 ,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相似文献   

17.
支饮是人体津液输布、代谢失常而停为饮邪,影响肺气宣降之病。现将《金匮要略》痰饮篇对支饮的辨证论治内容,分析如下。1 寒饮郁肺,用小青龙汤散寒化饮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是支饮主症之一,本条仅述主症,学习时,应采用以方测证之法。小青龙汤证是寒饮郁肺之证,临床并可见本篇第11条所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等症。本方温肺化饮,并能散寒解表,是临床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证属寒饮郁肺者的常用之方。使用时须注意,若表证已解或素体阳虚应慎用麻黄,特别是久病支饮  相似文献   

18.
本人在多年哮喘专科门诊中,根据哮喘发病迅速,病情较重的特点,摸索总结了中医药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四法用药,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其理法方药详述于后,供同道参考指正。1辛宣温化痰饮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古人认为:“隔上伏痰、为外邪引发,当是之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击,阻塞气道,肺管因而狭窄,肺气升降不利,以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病住在肺,痰饮为风寒之邪触发,造成气道阻塞。肺属金,辛入金,辛能开宣,宣发肺气;辛能发表,表散风寒之邪;辛温之药又能温化痰饮,古有:“病疫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相似文献   

19.
在祖国医学理论及临床实际运用中,泻下法的意义和作用,远远不止通便而已。今就以下几种病证,谈谈自己运用泻下法的点滴体会。一、急性高热关于热性病的治法,《素问·热论篇》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指出热性病邪传于里,可泄下而愈。张仲景《伤寒论》也颇注重下法,著名的三承气汤,都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的方剂。临床上,诸如感冒、扁桃腺炎、肺炎、菌  相似文献   

20.
小青龙汤是治疗表邪引动内饮,出现表证兼有咳喘的主方。《伤寒论》把它的病变概括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其症状为“干呕,发热则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本证《金匮要略》称之为支饮。临床上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嗜喘均属此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