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疼痛之证 ,首见于《素问·举痛论》 ,但在《素问》中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治法和方药。张仲景勤求古训 ,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总结出一套治疗痛证较为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 ,对指导后世医家治疗痛证有很大的意义。笔者根据《伤寒论》有关条文 ,现归纳如下 :1.在辨证方面的意义1.1推测疾病的病位、病因和病机从疼痛的特点及其兼变证来推测疾病的病位、病因和病机。以头痛为例 ,张仲景结合经脉的循行路线以及头痛的性质对各级头痛作了较为系统地描述。如“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1) ;“伤寒不大便五六日…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营卫气血”证治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伤寒论》中有关“营卫气血”证治的条文进行了初步考察,其内容十分丰富,涵盖面广。笔者择其几点,从以下六方面试加以阐述,(1)借“营,卫”以阐病机;(2)治“水气”不离温,散;(3)用“阴阳气”以释“厥”;(4)治“胃气”介导和法;(5)辨“便血”有寒、热、虚、实;(6)论“热入血室”其旨有别。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认为:在发病学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在疾病的转归上,同样是正气存内,病可自愈。纵观《伤寒论》,不仅垂范辨证论治之构架,而且还初露机体抗病自愈体系之端倪。探讨其抗病自愈体系,将不仅有助于明确“正气为本”的疾病自愈观,抑且将有利于因势制宜治则的临床应用。 1.正气抗病自愈机理 临床上,许多发病可以自行痊愈,其机理在何?《伤寒论》认为在于人体自身具有一种正气抗病愈疾能力。在此权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的疾病自愈观是能达到“阴阳自和”的“不治中治之”之法。主要表现形式为正胜邪却、邪有出路、津液回复、本经当旺、胃气得和等 ,旨在昭示对疾病的诊疗过程中要审时度势 ,不可忽视机体的自愈康复能力 ,并充分调动其自身修复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对于疾病自愈特征的论述内容详尽,涉及六经病。其自愈的机制主要分为自然转归、顺势祛邪、阳气来复、胃气自和、津液自和、气机通畅6个方面。从病程时间、出血、汗出、口渴、大便、小便、脉象等情况来判别疾病自愈的征兆,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或过度治疗,其中蕴含的中医理论和经验,对于临床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十枣汤证思路论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的十枣汤,证不是太阳中风的类似证,而是太阳虽风的一个特殊过程,152冬所述之证不应当笼统的称之为十枣汤证,而是太阳中风胸胁停饮证。  相似文献   

7.
8.
《伤寒论》重在辨证,但在辨证过程中,常常遇到看似某证,而本质上又决非某证的难辨之证,我们称之为疑似证。辨疑似证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谨列举几例做一探析。1辨桂枝证疑似证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  相似文献   

9.
对《伤寒论》中有关恶寒证的辨治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伤寒论》中对恶寒证的辨治既有方有证。又可用于鉴别诊断,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内经》“痛则不通”的理论,探讨了《伤寒论》六经病中的头痛、身疼痛(附四肢疼痛)、胸胁痛、心下痛、腹痛、少腹痛等痛证的病理机制及其治疗大法。提出不仅对三阳表热实证之痛证,使用汗下和解之法可以痛随利(通)减,即如三阳虚寒或虚实兼挟之证,在随证施治方中,略参宣通之法,对提高疗效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证"是《伤寒论》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其含义有症状、证侯、证机以及代"病"。正确理解其含义,对于理解《伤寒论》和明确辩证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痞,其病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痞”、“痞满”、“痞塞”。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日:“备化之纪……其病痞。”《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指出了本病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故又称心下痞。乃无形之气结于心下,自觉胃脘部有痞闷不舒之感,可见于多种证候之中。对于痞满证治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痞证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证候的特征都有了简要的记载。由于其病因繁异,  相似文献   

13.
对《伤寒论》中有关恶寒证的辨治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伤寒论》中对恶寒证的辨治既有方有证,又可用于鉴别诊断,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后世医家各有诠释,但并无统一认识,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及临证所得,试作探析. 1 前贤观点存疑 《伤寒论》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对此证的认识在"脉沉紧”之前后文关系及主治证上后世医家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苓桂术甘汤证仅适用于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脉沉紧等证,不包括"身为振摇”,认为"身体振摇”是真武汤证.如丹波元坚、柯琴、张路玉等.其二,认为"身体振摇”与"心下逆满,头眩”等都可用苓桂术甘汤.如尤在泾、成无己、喻嘉言.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伟大医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思想。从《伤寒论》下利证治的辨析来说明《伤寒论》中同病异治的辨证施治思想  相似文献   

16.
论《伤寒论》中的湿热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伤寒论》中的湿热证张正昭伤寒教研室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伤寒论》是专论风寒外感的,因此外感湿热证一直被划归于温病的范畴,所以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人明确提出《伤寒论》中有湿热证的。事实上,《伤寒论》中不仅有较多的湿热证的论述,就连“湿温病”、“暑...  相似文献   

17.
从《伤寒论》中发黄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等基本理论出发,总结了《伤寒论》中发黄证治的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8.
对《伤寒论》疑似证的辨证提出诸多具体力法,涉及的方面包括症状、脉象、体质、病程、治法、药效等,辨证的原则为同中求异。  相似文献   

19.
仲师关于水饮病的证治,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痰饮病两篇有较为详尽论述,<伤寒论>中虽未见系统论述,但其中有不少条文论及水饮为患之病证及治疗,似有探究必要,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之"水气",既为病因,又为病机。疏理《伤寒论》原文398条中水气为患占26条,约占7%;原文对水气为患的论治,不仅适用"伤寒"变证,更可治各科水气为患诸疾,所述证冶方药,均已成为指导临床的有效经方;研究《伤寒论》原文水气为患的证治特点和治法方药,是研究《伤寒论》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