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梅克尔憩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先天性畸形,是一种具有小肠壁各组织学分层(黏膜、肌层和浆膜层)的真性憩室,由卵黄管不完全退化所致。最初由德国解剖学家Meckel于1809年提出~[1],并以其名字命名。梅克尔憩室的形态和发生特点可总结为"二原则",即:发病率约2%,长约2英寸,多  相似文献   

2.
结肠憩室是指结肠壁上发生的突出于肠腔的囊袋。分为完全性憩室与不完全性憩室。又称为真性憩室和假性憩室。完全性憩室为肠壁全层包括浆膜、肌层和黏膜层突出,深人到结肠周围脂肪组织而形成的囊袋。结肠憩室多为不完全性憩室,由于肠壁局限性肌层缺陷,在血管神经穿过肠壁肌层薄弱处,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从环行肌束之间膨出形成憩室。结肠多个憩室称之为结肠憩室病。结肠憩室往往随年龄增加而患病率增高。结肠憩室病在西方和工业化国家常见,  相似文献   

3.
结肠憩室病(Diverticular Disease of tile Colon)于1894年Cruveillfier首先描述,是指在结肠壁上发生突出肠腔的袋状物。按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根据病理形态可分为真性憩室和假性憩室,临床上主要为获得性假性憩室,在老年人中常见。憩室除并发炎症、出血及穿孔外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腹痛、腹泻和便秘交替等一般的临床表现。通常在X线钡剂造影或结肠镜检查中发现。  相似文献   

4.
憩室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verticulardisease核心成员 :Dr.T.MurphyMDProf.RHHuntMDProf.MFriedMDDrs.J.H .Hrabshuis  一、定义憩室 :穿过结肠肌层的黏膜囊袋状突起[2 5] (译者注 :憩室通常发生于结肠。突起发生于肠壁的薄弱区域 ,血管能穿出的部位。通常为 5~ 1 0mm大小。假性憩室仅含黏膜和黏膜下层 ,外层由浆膜层覆盖憩室疾病的组成憩室病 结肠内存在憩室憩室炎 憩室的炎症憩室出血憩室疾病的类型 75%为单纯型 ,没有并发症。2 5%合并有脓肿、内瘘、梗阻、腹膜炎或败血症。二、流行病学年龄发生率40岁    50 %60岁    30 %80岁    65 % [2…  相似文献   

5.
小肠憩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资料统计发病率约为5%~25%,在消化道憩室中居首位。本文分析了152例小肠憩室的临床与病理资料,旨在提高对小肠憩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肠电刺激对健康成年人餐后血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探讨小肠电刺激对糖尿病可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正常人6例,经鼻将带有刺激电极的鼻胃管植入十二指肠,给予150克葡萄糖水口服,并监测餐前及餐后2小时内静脉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同时用B超监测胃排卒,每人均接受真性和假性小肠电刺激实验两次,同时记录餐后消化小良症状。结果小肠电刺激町显著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及血清胰岛素水牛。给予真性小肠电刺激后,餐后90分钟内各时间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假性电刺激时的血糖水平,血清胰岛素水平在服用糖水60分钟后明显低丁假性刺激组(P〈0.05);小肠电刺激抑制胃排空,给予真性小肠电刺激时胃半排空时间为(40.67±5.72)分钟,显著高于假性小肠电刺激时的胃半排空时问[(27.33±4.03)分钟],P〈0.05;给P真性小肠电刺激时受试者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为(18.83±9.15)分,显著高于假性小肠电刺激时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6.83±4.92)分,P〈0.05。结论小肠电刺激叮降低健康正常人餐后血糖水平,可能是1种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其机制叮能与抑制胃排空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食管憩室较为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青少年食管憩室的诊断及经内镜黏膜下憩室间隔切开术治疗经过,采用直接在憩室间脊顶端纵行切开黏膜并建立隧道的方法,术中未出现黏膜撕裂、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患儿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基本消失,复查上消化道造影示憩室深度较前变浅,复查胃镜示食管憩室变浅,食管腔入口相对术前变大,管腔通畅。  相似文献   

8.
十二指肠憩室是常见的消化道憩室病,国内报道人群中患病率约3、3%-14.5%。多数患者无特殊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上腹隐痛、腹胀、恶心、呕吐、嗳气、体重减轻、发热、黄疽、便血甚至出现穿孔或胆胰疾患等。本文所指的十二指肠憩室是指真性十二指肠憩室,本文对我院近15年因有症状而住院的9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本病常有的临床特征合并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CT仿真内镜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肠CT仿真内镜(CTVE)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pro 16或V64型螺旋CT扫描机对全腹行薄层容积扫描,并同时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GE公司的图像分析软件中的Navigator软件包进行影像后处理,形成小肠三维重建图像,结合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做出诊断.共对46例疑有小肠疾病的患者进行CTVE检查.结果 46例患者中CTVE检出小肠病变27例,其中间质瘤10例,恶性间质瘤1例,血管病变1例,血管脂肪瘤3例,结石2例,淋巴瘤1例,黏膜水肿、糜烂1例,肠腔狭窄1例,假性梗阻1例,憩室2例,息肉3例,克罗恩病1例;检查结果为正常小肠7例,以上均经手术或双气囊内镜检查证实;另有12例病变CTVE未能检出.CTVE的诊断正确率73.9%(34/46),对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为90.9%(20/22).结论 小肠CTVE是安全、无创性检查小肠病变的有效方法,可适用于那些不能耐受小肠镜的患者,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常规内镜检查不能确定来源的持续或反复消化道出血,称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OGIB约占消化道出血的5%,多为小肠疾病所致,如血管病变、小肠肿瘤、Meckel憩室等。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推进式小肠镜等技术诊断小肠疾病敏感度低、漏诊率高。胶囊内镜(CE)和双气囊小肠镜(DBE)的相继诞生,开创了小肠疾病诊断的新时代。现对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小肠疾病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及OGIB检出率等进行对比,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总结食管真性憩室的影像学诊断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电子纤维胃镜、食管双对比造影确诊为真性食管憩室病人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食管憩室病人中,咽食管憩室13例;食管中段憩室20例,其中多发者3例;膈上食管憩室3例、结论X线检查对食管憩室确诊起决定性作用,食管钡餐显示憩室囊即可确诊,内镜检查必须谨慎,以防误入憩室引起穿孔。  相似文献   

12.
Zenker憩室是常见的食管发育畸形,可导致食管支气管瘘等严重并发症,传统治疗手段以外科手术为主,创伤大,并发症多。目前多采取内镜下治疗,本文报道1例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金属夹封闭术成功治疗的食管入口处Zenker憩室,创伤小,效果好,基本无并发症,旨在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Zenker憩室是最常见食管憩室类型,早期通常无症状或偶有短暂的吞咽不畅,当憩室增大时,可并发感染、炎症、溃疡或出血等,甚至可能出现恶变。通常在Zenker憩室无症状时不予干预治疗或进行保守治疗,多在患者症状加重或反复出现炎症、出血甚至穿孔时考虑干预治疗。传统认为外科手术切除憩室是惟一的治疗选择,近年来,内窥镜下隔膜切开术、经腋窝无充气微创憩室切除术、内窥镜二氧化碳激光憩室切除术、经口内窥镜下吻合术等内窥镜微创治疗凭借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及禁食时间短逐渐成为治疗Zenker憩室的主流。对Zenker憩室的手术治疗进行探讨,有利于寻找Zenker憩室手术治疗中更为有效的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国人消化道憩室的发病学特征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国人消化道憩的患病情况,临床特点及并发症。方法 对551例消化道憩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消化道钡餐或两者联合确诊食管和胃憩室分别为14例和10例,分别经消化道钡皮,手术,ERCP或手术+ERCP确诊十二指肠憩395例,分别经消化道钡餐,手术或两者联合确诊空回肠憩室70例,分别经肠镜,结肠气钡造影和手术确诊结肠憩室62例。结果 551例消化道憩室中,老年患者占58.6%,14例食管憩室中,中段占78.6%,高于咽食管憩室的11.2%。62例结肠憩室中,右半结肠憩室占56.5%,高于左半结肠的38.7%。大多数食管和胃憩室无特殊表现,约半数的小肠和结肠憩室属于症状性憩室病。十二指肠憩室的胆石和胰腺炎并发症分别为34.2%和10.1%,且降段憩室并发率显著高于非降段憩室(P<0.05)。结论 国人消化道憩室在发病特征和临床并发症方面与西方社会均存在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5.
赵俊华  唐采白 《山东医药》2009,49(49):87-88
目的探讨OMOM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消化道系统症状患者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完成小肠检查75例,检出病变46例(检出率58.2%),其中肠道血管畸形15例,小肠黏膜糜烂、黏膜下占位性病变各4例,小肠憩室、结核、过敏性紫癜、钩虫症、蛔虫症各1例,小肠多发息肉5例;食管炎1例,胃内黏膜糜烂8例,十二指肠炎症2例,十二指肠溃疡及结肠溃疡各1例;阴性33例。患者均无不适感。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对胃和结肠疾病也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Meckel憩室的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32例Meckel憩室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并分析其漏诊原因。方法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33·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21例,间断腹痛3例,急腹症入院8例。小肠造影24例。结果18例手术证实,14例小肠造影明确诊断。憩室距离回盲瓣20~100cm,长度1.0~60cm,宽度0.1~5cm,造影表现为囊袋状影,可伴狭窄变形,造影误诊患者4例。结论Meckel憩室的诊断比较困难,小肠造影是主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小肠造影时反复旋转患者体位,并辅以压迫,使造影剂进入憩室内,有助于Meckel憩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正小肠出血发病隐匿,但临床并不罕见,约占消化道出血的5%~10%~([1])。常见小肠出血的病因包括小肠血管性疾病、小肠炎症性疾病、小肠肿瘤、小肠憩室及小肠医源性损伤等~([2~6])。其他少见的原因包括息肉综合征、小肠寄生虫、过敏性紫癜、淀粉样变性、小肠胃黏膜异位、小肠子宫黏膜异位、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7])(blue rubber bleb nevus syndrome,  相似文献   

18.
空肠憩室是穿过空肠壁肌层的黏膜袋状突起,发生于肠壁薄弱区域.临床上,空肠憩室炎是引起老年人小肠吸收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1].国外该病被列为慢性腹痛病因的第五位;在我国,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因其临床表现并无特征性,常发生误诊和漏诊.现将本院1例老年患者因空肠憩室病致不全性肠梗阻资料整理分析,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模拟高原环境对大鼠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双糖吸收实验考察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方法利用减压舱模拟5 500 m海拔高度,缺氧处理3周后,光镜及透视电镜下观察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HPLC法检测研究对象尿液标本中甘露醇和乳果糖排出率比值。结果与实验对照组比较,高海拔缺氧组大鼠小肠黏膜变薄、肠黏膜水肿、绒毛短缩;超微结构也显示线粒体肿胀、嵴稀疏或消失,微绒毛变短、倒伏和部分缺失,且肠黏膜细胞凋亡也较常见。高海拔缺氧组肠道的通透性显著高于实验对照组(P〈0.01)。结论高原缺氧环境可导致小肠黏膜损伤,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黏膜屏障破坏。  相似文献   

20.
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经常规检查怀疑为小肠出血的56例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分别接受经口或经肛双气囊小肠镜检查。主要分析检查时间、内镜插入深度、确诊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操作时间为35-150 min,平均(76±22)min;平均插入小肠长度经口和经肛分别为(254±126)cm和(182±103)cm。小肠病变中阳性发现46例(82.1%),主要包括血管畸形、小肠溃疡、克罗恩病、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肿瘤、息肉及憩室等。结论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安全有效,为小肠出血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