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Q热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测技术、治疗和预防措施,为Q热的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首次分离出Q热立克次体及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已有10个省、市、自治区报道有Q热的流行,自1986年以来,我们对我区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某些地方进行了本病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及材料达茂旗腾格淖地区为长爪砂鼠鼠疫流行区,在该区捕获游离成蜱473匹,其中草原革蜱359匹,亚东璃  相似文献   

3.
发热待查的精准诊治一直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常规的血清学、影像学和微生物学检查等可提供大部分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向,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明确诊断。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手段普及成本相对较低,在常见病原体的识别中具有一定价值,但存在假设驱动和单通量等缺点,使包括Q热在内的不典型病原体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容易被忽视而漏诊。近年来,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明显提高了Q热,尤其是慢性Q热的诊断率。本文对Q热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加深临床对Q热的认识,提高Q热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Q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立克次体病,在世界上分布很厂,国内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为了了解广东是否有Q热的存在,我们于1986年对广东省的广州、海南、肇庆、茂名、开平、英德等地区的人、畜进行了血清学调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了解甘肃省迭部林区人群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Q热等4种病的自然感染、分布特征和复合感染状况。方法血清学检测。结果调查采集迭部林区人群703份血清样本,检测出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Q热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83%、4.41%、1.42%和2.42%,4种病的复合感染率0.85%,其中莱姆病与野兔热复合感染率0.14%,莱姆病与恙虫病复合感染率0.14%,莱姆病与Q热复合感染率0.43%,莱姆病、野兔热与Q热三病复合感染率0.14%。结论甘肃省迭部林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和Q热的复合感染,为诊断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Q热复发1例     
<正>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3岁,因急性发热、头痛、咳嗽、胸痛3天入院。发病前1月未曾到过牧区和丛林山区。1987年因发热、头痛、胸痛住江苏地区某医院,经血清学检查、豚鼠接种,确诊为Q热,经治疗痊愈出院。查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我国Q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为Q热的进一步研究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Q 热是由一种贝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bnvnet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多数研究者认为,家畜是人类罹患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国内有关 Q 热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不多。1965年库伦防疫站和中央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协作于本旗的瓦房牧场进行了血清学调查,尔后我站又对其他地区的人群,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都证明有一定程度的 Q 热感染。由于 Q 热在库伦旗首次发现,故将有关 Q 热血清学调查结果简报如下,给今后 Q 热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9.
Q热早在1935年已被发现,但当时未查明原因。1937年Derrick氏在澳洲的Queensland首次发现有本病的存在并称之为Q热。它是由贝氏立克次体所致的传染病,常表现为急性发作、突然高热、头痛不适、食欲明显减退及衰弱等。症状期出现假性流感综合征(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无力)和非典型肺部症状,如胸痛、咳嗽、有时络血。在欧州又名非典型性肺炎,在雅典爆发流行时,又名巴尔干流感,后经Burnct等证明为一种立克次体病。本病在国内的报导仅见于福建、内蒙、北京和安徽。1983年4月我院发现2例,现报告如下。例1 曾××,女,76岁,海口市人。住院号831,  相似文献   

10.
Q热是由贝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burneti)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急性期症状无特异性.除发热、头痛外常累及肺部引起剧烈咳嗽,而影响其它脏器者较少。我科1987年收治1例经血清学及豚鼠接种确诊的急性Q热患者,其临床表现为多脏器损害,现报告如下: 男性,59岁,干部。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因恶寒、发热、头痛1周,于1987年11月19日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Q热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为Q热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Q热并发心内膜炎、肝炎、骨髓损害等已累有报道。1962年在四川发现的慢性Q热病例最初即有“肾炎”的诊断,病程中主要表现为腰骶骨骨髓炎,并先后发生关节炎、心肌炎及心肌梗死等。这些Q热引起的损害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有关,但无论在临床或实验上目前尚未见证明Q热感染后形成免疫复合物及其与发病关系的肯定报道。为研究Q热的发病与免疫复合物的关系,本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及用胶固素ELISA  相似文献   

13.
广东珠海地区吸血蚊蠓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7年4—10月间在珠海地区对吸血蚊蠓进行了调查研究采获了大量标本,经鉴定蚊类有6属14种,蠓类有8属,其中吸血蠓有2属,包括珠海库蠓新种共有19种,并对吸血蚊蠓的种群组成,优势蚊蠓的季节消长和昼夜数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较全面地反映了该地重要吸血蚊蠓的状况。特别是所获蠓类的一些数据,尚属首次报导。为珠海本地及港澳一带的虫媒病和吸血蚊蠓的防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媒介昆虫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于1987年对广州地区某农场犊牛发生不明原因的热性疾病的情况下,从奶牛身上捕捉微小牛蜱563只,分13组研磨后用肉汤稀释成20%悬液接种豚鼠。发病犊牛血清9份,作补体结合试验。接种豚鼠发病后的蜱作电镜检查。结果表明:微小牛蜱13组,其中2组动物发病,于感染后7~9天解剖,可见脾肿大3~4倍,脾电镜阳性率为15.38%。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健康人群Q热抗体水平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健康人群Q热抗体水平调查报告钮莉春,张妹丽,武贵森,刘兰(内蒙古自治区卫生防疫站)Q热是人畜共患病之一,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根据报道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有疫区发生[1]。内蒙古地区人、畜间Q热,己由血清学和病原学证实[2]。1986年武成远在全...  相似文献   

16.
人参,原产东北,为五加科植物,是一种珍贵药材,有它的独特形态,如三桠五叶、伞形花序、种子肾形、根如人形,有芦、肩、体、腿、须、钉等的不同,辨其各部形态可以区别其品种的差异和质量的高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病(下称CVD)是当前对人民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为了了解我省CVD的分布及危险因素,根据全军CVD流调部署,采用多级抽样法,最后一级为整群抽样,选择广州的天  相似文献   

18.
1964年我们在四川省重庆地区自然界捕捉的铃头血蜱首次分离出Q热立克次体,并对该毒株的抗元性进行了研究。鉴于该蜱在国内分布较为普遍,为进一步了解铃头血蜱对Q热立克次体的易感性,探讨其在Q热疫源及流行病学上的意义,特以铃头血蜱为对象,在实验条件下,观察蜱对Q热立克次体的易感性、已感染的蜱叮刺健康动物能否传播、立克次体在蜱体内的储存时间、蜱粪污染情况及病源体经卵、经期传递等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技术,对本室分离的Q热立克次体七医株,进行了DNA酶切片段的电泳分析,并以国外标准株(Grita株)作为参照。Q热立克次体经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分离纯化。提纯的立克次体DN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aeⅢ和BglⅠ)分别消解后,再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析。本文结果证实,七医株和Grita株的酶切电泳图谱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HaeⅢ酶谱上尤为明显。不仅两株立克次体DNA的绝大多数酶切片段的迁移距离不同,而且Grita株明显比七医株缺少包括4.3kb在内的几个HaeⅢ片段。  相似文献   

20.
<正> 臭虫分布于世界各地,嗜吸人血,与人类关系密切,是对人类造成极大骚扰的吸血害虫。经常活动于人们居室的臭虫有两种,即热带臭虫(Cimex hemipterus)及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两种臭虫在我国均有分布,前者以热带、亚热带为主,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笔者记录),贵州及四川等省。后者抗寒力强,分布更加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